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北京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北京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2-24 11:51:43

⑴ 北京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

北京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约占62%, 平原约占38%。平原区域3面环山,回各山脊大抵可连成一答条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弧形自然屏蔽,构成山前山后天气的自然分界线。
因为这类地形的影响,北京的天气拥有明明的地域差别。山前一带为多雨区,年降水量为6501750毫米;山后和平原南部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夏日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平原区域年平均气温十一-13℃;年无霜冻期190-200天;≥10℃积温在4200℃左右;气候资源较为雄厚。北京的天气总体上是干燥的,尤其是冬春两季。如许的天气长处在于炎天不会常有桑拿天,冬季不会由于湿冷生冻疮,还有暖气。秋季是1年中最佳的,天高气爽。残暴的是春季,干燥多风,有时会有沙尘暴

⑵ 北京人文地理介绍

先给你介绍几个来网站,你查查源资料吧
http://www.hotlw.com/a6/index.htm这是专门的地理小论文网站
http://beijing.xutour.com/renwen/这是关于北京人文地理的资料
如果你还觉得有困难,我可以帮你先构思一篇,不过既然是论文,应该也是以资料为主吧,反正我们是这样的

⑶ 北京人文地理环境

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市山区面积102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62%,平原区面积为62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

最低的地面为通州区东南边界。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3)北京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扩展阅读:

根据“十三五”北京水务规划,到2020年,我市节水型社会将率先全面建成;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供水、排水、防洪排涝等水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将控制在43亿方以内,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12亿方;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消除全市范围内黑臭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7%;万元GDP水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15%以上。

⑷ 北京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那么,古都北京是按什么原理规划和设计的呢?那些设计格局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其含意是什么,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对古都北京进行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的一大奇书,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之渊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学著作和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 古都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二 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1.按《周易》“天地人三才”设计都城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材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那里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按《周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设计都城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的“中”“正”思想与皇城皇宫的“居中得正”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

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4.从皇宫三大殿三大宫的名称看《周易》在古都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

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5.北京城建筑形象特点符合《周易》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要永远“居中得正”。

6.《周易》与皇宫建筑颜色装饰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

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据周易。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综上所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⑸ 北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
北美地形
北美是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范围包括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20%,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约占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于东西两侧与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于中部。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区。

东部山地和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为300~500米。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大西洋有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西侧逐渐下降与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哈得孙湾,南至墨西哥湾,纵贯大陆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属密西西比河平原。
对气候影响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
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
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居民为
外来移民大汇集,英裔和法裔较多,英语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自然资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已经过勘查。主要矿物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镍、铀、铅、锌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30%,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达格拉斯黄杉、巨型金针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红杉、铁杉等林木。草原面积占全洲面积14.5%,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北美洲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24,800万千瓦,占世界水利资源蕴藏量的8.9%,已开发的水利资源为5,360万千瓦,占世界的34.7%。[1]

北美洲沿海渔场的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20%,西部和加拿大东部的边缘海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鲑、鲽、鳕、鲭、鳗、鲱、沙丁、比目、萨门等鱼类及*类,在加拿大东部边缘海区还产鲸。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极熊等

工业

美国和加拿大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能力巨大、科学技术先进。农、林、牧、渔业也极为发达。北美其他国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业基础外,多为单一经济国家。北美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镍、硫磺等,而锡、锰、铬、钴、铝土矿、金刚石、硝石、锑、钽、铌以及天然橡胶等重要的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为:生铁、钢、铜、锌等均占20%左右,铝占40%以上,汽车约占37%。

人文地理
农业

北美农业生产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诸国和地区主要生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交通

北美铁路总长420,000多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5,000多千米。
公路四通八达。美国东北部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其次是美国中部、东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墨西哥东部,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古巴的糖厂铁路
专用线较发达。加拿大中部地区的夏季河运、冬季雪橇运输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区以雪橇运输为主。

⑹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底的特点特别明显。川西贡嘎山海拨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河谷,海拨仅80米左右,两者相差7000余米。东西差异大,是四川地貌的总特征。大致经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以西为高原山,海拨都在3000米以上;经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拨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简 称: 川或蜀
面 积: 约48万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万
省 会: 成都
民 族: 有汉、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东部为海拔约5OO米的四川盆地,这里有富饶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000-4000米。邛崃山、岷山一带设有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多处。气候:复杂多样,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西南山区干湿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年降水量约一千毫米
工 业: 四川省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和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
农 业: 四川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黄红麻、桑蚕、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省重要牧区和林区
地理位置: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
管辖范围: 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辖12地级市、4地区、3自治州,18县级市、124县、3自治县。其中有50余个市县对外开放

⑺ 请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介绍北京(大约800字)

自然环境

北京市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度20分,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
北京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缓。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北京市东部与天津市毗邻,其余均与河北省交界。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北京没有天然湖泊。全市有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2006年平均气温为13.4℃,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9℃,八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006年全年降水量318毫米,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人口、宗教、民族

截至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8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97.6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83.4万人。

常住人口密度为963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333.3万人,乡村人口247.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26‰,死亡率4.97‰,自然增长率1.29‰。全市人口中拥有全国所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回、满、蒙古、朝鲜族人口均超过万人。

北京地区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行政区划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2个县(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房山区、崇文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门头沟区、石景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密云县(密云镇)

历史沿革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自然地理

北京市简介: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410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历史和古迹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34个,馆藏文物达115.1万件,参观人数达1370.9万人次。

城市规划

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新总规将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将北京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⑻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又什么区别

自然地理特征一般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人文地理特征一般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人地关系等。

⑼ 为什么北京能成为中国好几个朝代的首都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说,谢谢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5分29秒。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毗邻渤海湾,上靠回辽东半岛,下临答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9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⑽ 北京的地形对北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什么影响啊

北京位于中国的第三复级阶梯上,黄淮制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从自然地理角度看,1、这里以平原为主的地形,2、纬度为北纬40附近,处于中纬度地区,因此气候温和3、由于离渤海湾较近,所以降水适中;从人文角度看,平原地形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交通建设的进行,以及经济的发展,由于这些条件都有利于人口的聚集,因此北京成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