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献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2-24 06:18:19

㈠ 中国有哪些关于地图的文献记载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

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

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

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

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

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

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

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

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

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

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

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

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

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

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

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

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

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

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

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

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

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

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

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

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

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

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

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

《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

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

《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

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

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

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

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㈡ 中国有哪些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地理中有徐霞客

㈢ 急!!!!!!!!!大家帮我找找中国各地的最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

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博风板上有长长的悬鱼,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总的说地域的差异还是要高于民族的差异,有学者说,建筑表现的民族性源于地区性。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㈣ 地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

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

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篇 目 单 位 作者

《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

《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

《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

《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

《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

《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

《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

《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

《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

《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

二等奖

《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

《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

《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

《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

《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

《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

《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

刘 俊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

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

《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

《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陈相林

《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崔仲文

《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

《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

《“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

《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

《“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刘玉才

《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

《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

《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钱义国

《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

《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蔡金燕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

《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张建国

《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荣海侠

三等奖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

《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

《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

《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赵东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 波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

《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

《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

《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凌文英

《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胡义松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吕文英

《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汪明锋

《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李 全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廖和喜

《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庆龙

《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孙 峰

《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

《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谢 尧

《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

《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孙 凯

《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聂 鑫

《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马 燕

《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李云静

《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王海燕

《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铜陵市第十三中学戈广兵

《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纳新

《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孙大信

《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胜来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

《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周文招

《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张 军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黄郑尧

《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段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汪 宏

《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

《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

《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

《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

《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

《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刘丛兰

《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俞 敏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邱玉启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裘伟东

《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刘运良

《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

《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

《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常书云

《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苏 洪

《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陈国华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李永春

《关注学生发展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张 俊

《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汪利军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程丽萍

《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

《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

《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

《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

《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廖必根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

《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提高能力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侯 俊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

《“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
自己网络吧~

㈤ 农本社会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地理学著作

农本社会出现并保存至今的有《禹贡》和《山海经》等著作,另外《管子》、《周礼》和《诗经》中也有一些篇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

㈥ 中国所有地理资料

一、中国地形图(所有的山脉和地形区及所在的大致经纬度)
二、中国经纬网地图
最西端:x疆帕米尔高原(730E)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0E)东西长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长5500多千米
要求:记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经过的山脉、地形区
200N、300N、400N所经过的山脉、地形区
北京(400N,1160E)
邻国:陆上 朝俄蒙哈吉与塔 阿巴印尼锡和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国家
东有韩国和日本 南有马文和印尼
东南有个菲律宾
三、中国政区图(34个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简称、部分省区的形状,可简单绘制个别特殊省份的轮阔图)
简称“三字经” 京津沪 黑吉辽 内蒙古 晋陕甘 青新宁 冀鲁豫 苏浙皖
湘鄂赣 川黔滇 桂粤闽 藏琼渝 台港澳 我祖国 好河山
四、我国三大自然区
1、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 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及各自特点
东部季风区: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每年5月份登陆我国东南部,于10月离开,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稍晚一些,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梅雨天气,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伏旱天气,此时不利于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台风带来了大量降水,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植被以森林为主(北方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河流为外流河,以地表补给为主。
人类对该地区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其中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大陆性明显,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尤其是冬春季节,。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泽,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局部地区达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骆驼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绿洲地区多胡扬等),一部分为草原,尤其是东部地区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河流多为季节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北部有额尔齐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该地区多发展畜牧业。有著名的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等。
青藏高寒区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地高天寒,保温效应不明显,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南部边缘谷地加横断山区为小面积森林(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湿润气流影响)
西北部寒冷干旱,多属内流区,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生活着非常珍贵的藏羚羊。东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自北向南依次为黄河、长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该地区在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出现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该地区高山的垂直分异明显,喜马拉雅山可分为七个自然带。
3、 三大区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差异)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2000C—35000C,为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地表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黑土地,多种春小麦、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5000C—45000C,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地表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地,多种冬小麦、棉花、花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45000C—75000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种水稻、油菜、棉花、甘薯,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产淡水鱼、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区还产甘蔗、植桑养蚕、种柑橘。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红壤广布,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适合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本区由于长期以来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有些裸露的红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被人们称为“红色沙漠”。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75000C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地表以热带季雨林为主,砖红壤,水稻和多种热带经济作物(椰子、桂园、菠萝、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适宜植桑养蚕,两广、闽、台、琼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南方地区水果中柑橘产量最大,分布最广。
南方地区矿产:种类多,多为有色金属,但总体较少,尤其是能源矿产(如石油、煤),水能丰富,为解决能源缺乏,兴建了许多水电站和兴建了秦山(浙江)、岭澳(广东)、大亚湾(广东)三座核电站及各型火电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主要表现为水分差异)
植被从东往西大体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兴安岭大体为400mm等降水量线,贺兰山大体为200mm等降水量线。
三个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经济带)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东部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
原因:自然原因 我国的自然差异可以看出,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比较有利于开发利用。而中西部地区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海拔较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而中部地带和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气候较干燥,日照充分,海拔较高,水资源较少,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1)东南沿海近代工业起步早,经济比较发达,(2)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3)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4)东部最先实行改革开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较薄弱;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引进外资较少,但随着西部开发,前景可观。
东部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国海洋水产区等);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优势;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中西部经济发展优势: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气);我国粮油棉糖重要产区和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哈尔滨、武汉、太原、包头、大同、郑州、洛阳、长沙、株洲、成都、重庆等均为工业重镇);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沿边贸易发展有很大优势,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充足。
东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间题;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
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铁路运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中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大部分地区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交通设施手段较落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区交通困难,阻碍了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外引内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
中西部经济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加强东西向的运输通道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有步骤重点开发黄河上中游和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东中西协调发展:结合东部地带资金、科技实力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把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
以上这些离不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共6个轨道面,这样就有了确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颗卫星)。

㈦ 2005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发展的文献有哪些

《人文地理》期刊

㈧ 中国有什么较有名的地理杂志

《华夏人文地理》

㈨ 中国有哪些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地理:《水经注》、《水经注疏》、《治水论》、《名川大河集》,徐霞客游记。 历史:《史纪》《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还有很多明史、清史等著望采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学者。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方世界正处在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全欧洲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位杰出的学者。东方的郦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㈩ 关于中国地理的论文有哪些方面可以写

气候.自然特征.交通..我国风土人情..出口产品最多.矿产.资源.江河流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