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西部人文地理百家号

西部人文地理百家号

发布时间: 2021-02-24 05:35:54

『壹』 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9600000()A.平方千米B.米C.平方米D.千

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选择A。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

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1)西部人文地理百家号扩展阅读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

截至2004年底,中国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面积单位的换算:

(1)1m²=100dm²

(2)1cm²=0.01dm²

(3)1mm²=0.0001dm²

(4)1dm²=100cm²

(5)1dm²=10000mm²

(6)1公顷=10,000平方米

(7)1公亩=100平方米

(8)1亩约等于666.66666666667平方米

(9)1市顷=66,666.6667平方米

『贰』 百家讲坛一共有多少呀

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
01刘心武谈红学(上)
02刘心武谈红学(下)
03贾府婚配之谜
04秦可卿抱养之谜
05秦可卿生存之谜
06秦可卿出身之谜
07帐殿夜警之谜
08曹家浮沉之谜
09日月双悬之谜
10蒋玉菡之谜
11北静王之谜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15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16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百家讲坛_《解读张爱玲_老舍的文学地图_钱钟书_王国维_引雅入俗张恨水》

《解读张爱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周汝昌
02解读张爱玲(上)-淳子
03解读张爱玲(下)-淳子
04张爱玲的残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关纪新
02老舍的幽默-孔庆东
03悦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馆》的文化符号-关纪新
05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吴福辉
06沉重的《月牙儿》-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钱钟书》系列(共三集)
01从方鸿渐看钱钟书-孙郁
02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刘扬忠
03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孔庆东

《王国维》系列(共四集)
0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叶嘉莹
02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叶嘉莹
03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叶嘉莹
04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引雅入俗张恨水》系列(共五集)
01与三结缘的张恨水-袁进
02《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03《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徐德明
04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张中明
05“引雅入俗”张恨水-汤哲声

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_杜甫的文化意义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_千年少林_钤记中华_文明的驻足地》

《传奇太后》系列(共四集)
01传奇太后_吕后-卜宪群
02传奇太后_文明太后-周思源
03传奇太后_武则天-黄正建
04传奇太后_慈禧-杨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
02杜甫的文化意义(下)-莫砺锋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六集)
01一个死文明的复活-李晓东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晓东
03埃及艳后-李晓东
04法老的诅咒-李晓东
05金字塔太阳船-李晓东
06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李晓东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历史篇-马明达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钤记中华》系列(共五集)
01钤记中华(一)书法-李刚田
02钤记中华(二)京剧-徐城北
03钤记中华(三)民俗-倪宝臣
04钤记中华(四)武术-马明达
05钤记中华(五)长城-李建平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遗产在中国-郭旃
02文化遗产的文化诠释-吕舟
03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04双重遗产的双重属性-谢凝高

《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01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
02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
0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4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5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孔庆东
06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
07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孔庆东
0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孔庆东

百家讲坛_《您好!宇宙》
01人类怎样认识宇宙-赵君亮
02望远镜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将走向哪里-李竞
04银河系-杜升云
05太阳风暴-何香涛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阳系中的怪异成员-彗星-崔振华
08寻找另外一个地球-何香涛
09寻找地外生命-南仁东
10寻找“丢失”的行星-赵君亮
11小行星会撞地球吗-李竞
12星座传说-杜升云

百家讲坛_《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尔哈赤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极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顺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顺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丰(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丰(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绪(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绪(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绪(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统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总说(一)_清朝十大贡献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总说(二)_八旗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总说(三)_科举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总说(四)_官场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尔哈赤(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尔哈赤(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极(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极(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宫廷斗争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说洪承畴降清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称谓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后宫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与太监命运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_阎崇年

2004年-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红楼梦》系列(16集)
品读《水浒传》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系列(共3集)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灵》系列(共3集)
《心灵鸡汤》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2集)
《钤记中华》系列(共5集)
《张恨水》系列(共5集)
《昆虫》系列(共3集)
《钱钟书系列》(共3集)
《张爱玲系列》(共4集)
《王国维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中国电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6集)
《吴建民盘点2004》系列(共2集)
《说聊斋》系列(14集)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马骏《二战人物》系列(18集)
《周国平谈女人、爱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与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系列(18集)
《汉代国策风云》系列(4集)
《探秘中国汉字》系列(共2集)
《郑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与情商》系列(共4集)
《方尔加讲孔子》系列(4集)
《正说三国人物》系列(9集)
《经典中的爱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传承的神韵》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讲坛》2002-03年目录:(按时间顺序)

2003年6月27日 关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冯淑兰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认识毒品 徐国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冲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训来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 赵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话宝 黛 钗 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2003年6月17日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金开诚
2003年6月1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竺

2003年6月13日 话说质量经营 马 林、马欣迎、张晓东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质量革命 韦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 蔡义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与经济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朱 桢
2003年6月6日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 曾国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与戏剧 叶坦
2003年6月4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 蔡义江
2003年6月3日 未来的太阳能车 陈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与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 茅道林、王辉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顾平旦、张书才、沉治钧
2003年5月27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诚信是金 黄卫平
2003年5月26日 飞向月球 欧阳自远
2003年5月22日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释放互联网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 韩启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2003年4月30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 陈 光
2003年4月28日 数字时代用户界面 李开复
2003年4月25日 备战高考—语文中的语言应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备战高考—地理 许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 杨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上) 何香涛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下) 何香涛
2003年4月18日 备战高考—生物 郑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金开诚

2003年4月15日 21世纪我们怎么“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 钟义信
2003年4月11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 (下) 张铁城
2003年4月10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上) 张铁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
2003年4月8日 英语成功学(下) 杜子华
2003年4月7日 英语成功学( 上) 杜子华
2003年4月4日 《备战高考·代数》(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备战高考·代数》(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上)
2003年4月1日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与哲学基础 安东·泽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备战高考(二)语文篇之议论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备战高考(一)语文篇之记叙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吴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术 沃尔夫冈·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数字时代的编程 比尔·盖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纤通信进展 李淳飞
2003年3月19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学百年的回顾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 王广雄

2003年3月14日 妇女与传媒 卜卫
2003年3月13日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艺术——芭蕾欣赏入门 欧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2003年3月7日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2003年3月6日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2003年3月5日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2003年3月4日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国古代体育 崔乐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2003年2月25日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2003年2月21日 华夏盛宴——从考古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乡酒海——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2003年2月19日 中国古代兵器 杨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 刘庆柱

2003年1月31日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孙立宁
2003年1月30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学与社会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 陈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 陈自明
2003年1月22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上) 叶嘉莹
2003年1月21日 现代焊接技术 吴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叶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谈艺术 钱绍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3年1月9日 饮用水水质与水处理技术 马军
2003年1月7日 我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镇 大战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数字能保证诚实吗? 玛丽·普维(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 冯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营养化及技术动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郑家栋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2002年12月18日 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创新模式的探索 张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创作与翻译 余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产体系 张德纯
2002年12月5日 载人航天发展现状及展望 袁家军
2002年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贸易组织与标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 杨福家
2002年12月2日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王通讯

2002年11月29日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 孙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绿色食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季成叶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会中的地理信息 龚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与现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纪的中子科学 赵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吴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车的2mm工程 林忠钦
2002年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赵汝蘅
2002年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2002年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荚矗?
2002年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
2002年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经验 想象力 真实(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与公路发展(张元方、赵喜安、何光、施伟斌)
2002年10月10日 温度与生命 (刘静)
2002年10月8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下)

2002年9月30日 旅游城市国际化 (安兴本、胡志安、柳振万)
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
2002年9月4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
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
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
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
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
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
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2002年6月0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

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
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央视提供的《百家讲坛》历年节目播出一览表,一天都不落的,一个人都不少的。 (里面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叁』 求初一上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复习资料。马上期末考试了,急!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肆』 百家讲坛至今所有节目列表

央视提供的《百家讲坛》历年节目播出一览表,一天都不落的,一个人都不少的。 (里面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从2002年的到2006年都很齐全。
如果按时间顺序,要从最下面看起,最下面是2002年的。
挺多的,要全看是不可能的,建议红楼梦,论语,三国等几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先看一下吧~~~

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
01刘心武谈红学(上)
02刘心武谈红学(下)
03贾府婚配之谜
04秦可卿抱养之谜
05秦可卿生存之谜
06秦可卿出身之谜
07帐殿夜警之谜
08曹家浮沉之谜
09日月双悬之谜
10蒋玉菡之谜
11北静王之谜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15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16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百家讲坛_《解读张爱玲_老舍的文学地图_钱钟书_王国维_引雅入俗张恨水》

《解读张爱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周汝昌
02解读张爱玲(上)-淳子
03解读张爱玲(下)-淳子
04张爱玲的残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关纪新
02老舍的幽默-孔庆东
03悦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馆》的文化符号-关纪新
05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吴福辉
06沉重的《月牙儿》-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钱钟书》系列(共三集)
01从方鸿渐看钱钟书-孙郁
02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刘扬忠
03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孔庆东

《王国维》系列(共四集)
0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叶嘉莹
02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叶嘉莹
03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叶嘉莹
04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引雅入俗张恨水》系列(共五集)
01与三结缘的张恨水-袁进
02《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03《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徐德明
04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张中明
05“引雅入俗”张恨水-汤哲声


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_杜甫的文化意义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_千年少林_钤记中华_文明的驻足地》

《传奇太后》系列(共四集)
01传奇太后_吕后-卜宪群
02传奇太后_文明太后-周思源
03传奇太后_武则天-黄正建
04传奇太后_慈禧-杨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
02杜甫的文化意义(下)-莫砺锋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六集)
01一个死文明的复活-李晓东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晓东
03埃及艳后-李晓东
04法老的诅咒-李晓东
05金字塔太阳船-李晓东
06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李晓东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历史篇-马明达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钤记中华》系列(共五集)
01钤记中华(一)书法-李刚田
02钤记中华(二)京剧-徐城北
03钤记中华(三)民俗-倪宝臣
04钤记中华(四)武术-马明达
05钤记中华(五)长城-李建平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遗产在中国-郭旃
02文化遗产的文化诠释-吕舟
03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04双重遗产的双重属性-谢凝高


《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01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
02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
0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4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5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孔庆东
06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
07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孔庆东
0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孔庆东


百家讲坛_《您好!宇宙》

01人类怎样认识宇宙-赵君亮
02望远镜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将走向哪里-李竞
04银河系-杜升云
05太阳风暴-何香涛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阳系中的怪异成员-彗星-崔振华
08寻找另外一个地球-何香涛
09寻找地外生命-南仁东
10寻找“丢失”的行星-赵君亮
11小行星会撞地球吗-李竞
12星座传说-杜升云


百家讲坛_《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尔哈赤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极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顺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顺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丰(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丰(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绪(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绪(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绪(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统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总说(一)_清朝十大贡献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总说(二)_八旗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总说(三)_科举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总说(四)_官场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尔哈赤(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尔哈赤(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极(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极(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宫廷斗争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说洪承畴降清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称谓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后宫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与太监命运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_阎崇年


2004年-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红楼梦》系列(16集)
品读《水浒传》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系列(共3集)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灵》系列(共3集)
《心灵鸡汤》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2集)
《钤记中华》系列(共5集)
《张恨水》系列(共5集)
《昆虫》系列(共3集)
《钱钟书系列》(共3集)
《张爱玲系列》(共4集)
《王国维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中国电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6集)
《吴建民盘点2004》系列(共2集)
《说聊斋》系列(14集)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马骏《二战人物》系列(18集)
《周国平谈女人、爱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与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系列(18集)
《汉代国策风云》系列(4集)
《探秘中国汉字》系列(共2集)
《郑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与情商》系列(共4集)
《方尔加讲孔子》系列(4集)
《正说三国人物》系列(9集)
《经典中的爱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传承的神韵》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讲坛》2002-03年目录:(按时间顺序)

2003年6月27日 关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冯淑兰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认识毒品 徐国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冲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训来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 赵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话宝 黛 钗 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2003年6月17日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金开诚
2003年6月1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竺

2003年6月13日 话说质量经营 马 林、马欣迎、张晓东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质量革命 韦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 蔡义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与经济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朱 桢
2003年6月6日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 曾国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与戏剧 叶坦
2003年6月4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 蔡义江
2003年6月3日 未来的太阳能车 陈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与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 茅道林、王辉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顾平旦、张书才、沉治钧
2003年5月27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诚信是金 黄卫平
2003年5月26日 飞向月球 欧阳自远
2003年5月22日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释放互联网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 韩启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2003年4月30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 陈 光
2003年4月28日 数字时代用户界面 李开复
2003年4月25日 备战高考—语文中的语言应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备战高考—地理 许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 杨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上) 何香涛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下) 何香涛
2003年4月18日 备战高考—生物 郑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金开诚

2003年4月15日 21世纪我们怎么“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 钟义信
2003年4月11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 (下) 张铁城
2003年4月10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上) 张铁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
2003年4月8日 英语成功学(下) 杜子华
2003年4月7日 英语成功学( 上) 杜子华
2003年4月4日 《备战高考·代数》(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备战高考·代数》(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上)
2003年4月1日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与哲学基础 安东·泽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备战高考(二)语文篇之议论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备战高考(一)语文篇之记叙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吴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术 沃尔夫冈·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数字时代的编程 比尔·盖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纤通信进展 李淳飞
2003年3月19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学百年的回顾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 王广雄

2003年3月14日 妇女与传媒 卜卫
2003年3月13日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艺术——芭蕾欣赏入门 欧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2003年3月7日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2003年3月6日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2003年3月5日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2003年3月4日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国古代体育 崔乐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2003年2月25日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2003年2月21日 华夏盛宴——从考古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乡酒海——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2003年2月19日 中国古代兵器 杨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 刘庆柱

2003年1月31日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孙立宁
2003年1月30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学与社会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 陈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 陈自明
2003年1月22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上) 叶嘉莹
2003年1月21日 现代焊接技术 吴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叶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谈艺术 钱绍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3年1月9日 饮用水水质与水处理技术 马军
2003年1月7日 我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镇 大战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数字能保证诚实吗? 玛丽·普维(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 冯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营养化及技术动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郑家栋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2002年12月18日 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创新模式的探索 张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创作与翻译 余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产体系 张德纯
2002年12月5日 载人航天发展现状及展望 袁家军
2002年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贸易组织与标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 杨福家
2002年12月2日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王通讯

2002年11月29日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 孙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绿色食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季成叶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会中的地理信息 龚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与现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纪的中子科学 赵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吴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车的2mm工程 林忠钦
2002年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赵汝蘅
2002年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2002年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荚矗?
2002年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
2002年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经验 想象力 真实(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与公路发展(张元方、赵喜安、何光、施伟斌)
2002年10月10日 温度与生命 (刘静)
2002年10月8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下)

2002年9月30日 旅游城市国际化 (安兴本、胡志安、柳振万)
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
2002年9月4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
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
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
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
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
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
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2002年6月0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

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
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伍』 汉中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东经106°51'-107°10'、北纬33°2'-33°22'之间。

地形特点南低北高,市内有平坝、丘陵和山地等三种地貌,平坝为汉江冲积平原的一二阶梯,海拔500-6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积的34.62%;丘陵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宽谷浅丘地带,约占全市面积的28.1%;山区是秦岭南坡形成的浅山和中山地区,地势较为复杂,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7.2%。

本区域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同时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长度为1.4-2公里。

汉中气温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

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

秦汉时期汉中郡西起沔阳阳平关,东至郧关和荆山,绵延千里。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南郑县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国号称“汉朝”

三国时期,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汉即获得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沔县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国民政府时期,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故宫博物院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风土人情丰富多彩

汉中市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余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朝鲜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萨克族、傣族、高山族、锡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汉中市户籍总人口38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5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乡,油菜花的天堂。汉中是我国传统的油菜种植生产基地,每年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现已成为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汉中面皮陕西汉中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其制作工艺于2011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洋县盛产黑米,也是黑米的原产地。相传为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在洋县、城固交界处发现并选育而成。史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珍稀名贵,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称。

(5)西部人文地理百家号扩展阅读

汉中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018年, 汉中市实现生产总值147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4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02.15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564.26亿元,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42754元,增长9.7%。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4.0%、47.7%和38.3%。与2017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1.4个、0.4个百分点。

截至2018年,汉中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0.14亿元,同口径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96亿元,增长9.5%。财政支出342亿元,增长9.7%。

『陆』 写一篇有关姓氏的由来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啊

写一篇有关姓氏的由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出生时辰名字取名免费_周易取名免费_名字取名
专业名字取名,结合八字分析,诗经配合,生肖宜忌,正宗起名,名字取名,结合传统科学理论,起名字时尚好听,大气不俗!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100分取名 好取名吉祥如意 取名不俗气 100分取名
100分取名,专业取名是由取名老师,手工结合宝宝生辰,分析宝宝民俗补缺,给宝宝取名,寓意美好,好听吉祥,100分取名,朗朗上口,好听好念!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2 浏览7866
毛姓氏的由来调查报告小作文
毛姓位居当今中国大陆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华姓氏的第76位,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0.27%,总人数大约在320万人。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史称后稷)。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商朝后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的孙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周武王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毛国灭亡后,其宗族以国为氏,形成毛姓,毛叔郑被尊奉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阳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按,所谓毛,本是指动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及鸟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时,弃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属于姬姓之族。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后稷”。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商朝初年,后稷的裔孙公刘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栒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为避免戎、狄等部族骚扰掳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古公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公季的儿子姬昌死后,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病故,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殷纣王子武庚勾结对周公心存不满的周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称“管蔡之乱”。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周代姬姓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之昭也。”毛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同姓诸侯。其开国之君为周文王庶子郑,史称“毛叔郑”。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于此看来毛公实为周之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周穆王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根据《西清古鉴》著录的班簋铭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夹辅王位,征伐东国之事分析:“从铭文中看,毛伯班称毛公为昭考,而穆王称毛公为毛父,则此毛公应为毛叔郑的曾孙,与昭王同辈了。由于毛国别为小宗,以毛叔郑为祖,则成王顾命之时毛公为昭,其子为穆,当康王时,其孙为昭,当昭王时,而由穆王言则正是父辈。此时,毛伯班实与穆王同辈,为毛叔郑的五世孙,即《尔雅》所称为玄孙。” 此外,《左传》中还提到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均为周王室卿士。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关于毛国灭亡的时间,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说:“毛国灭亡,时间不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十一日),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表明春秋末期毛国依然存在。宜阳于战国时属韩,并迁都于今宜阳韩城镇宜水之滨。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关于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云:“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郑,后以为氏。”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支孙为周卿士。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无论是毛叔郑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国,历代姓氏书都将毛姓列为“以国为氏”为氏之列。 由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有关毛姓的记载不一致,这就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有两个毛国,一个分封给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为公爵,世称毛公,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西周晚期尚在;一个分封给文王第九子姬明,为伯爵,故称毛伯明,其封国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姬叔郑受封毛国,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平王东迁,毛国随之迁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宝是唐朝人,郑樵是南宋时人,而早于唐朝或与唐同时期的典籍在论述毛姓起源时,都提及姬叔郑(毛叔郑),而没有涉及姬明(毛伯明)。《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引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引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晚于林宝、早于郑樵的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上所述,叔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杨伯竣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毛,《尚书·顾命》、《穆天子传》五并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称毛公,《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郑,当即毛之始封者。”因叔郑为毛国首任国君,被尊奉为毛姓始祖。 关于毛国的地望,一些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说:“《汇纂》,毛在河南府宜阳县界。”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此外,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说:“毛,今河南宜阳县境。”其实,据清道光年间于陕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时的毛伯青铜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证明叔郑及其子孙在此活动,说明毛国初封于此。周平王率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但此时的毛的封疆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因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顾栋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据毛公鼎,西周初叶毛公 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祖地 宜阳县 宜阳县属河南洛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宜阳人文景观众多,中州名刹灵山寺作为白马寺的姊妹寺,仅距县城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区位优势明显,各主要景点距洛阳均不足百公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阳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是毛姓发展史上望族荥阳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阳县毛姓属人数众多的大姓,全县毛姓人口达两万人左右,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等。原阳境内的毛姓和邻近武陟县毛姓尊晋朝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 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2位官邸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筑夏家院,以及毛遂故里、陈平祠、张苍墓、玲珑塔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在此15次会盟。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
9 浏览2802016-05-14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姓氏的研究报告,我姓梅,请问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提出问题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梅,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梅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又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梅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梅姓的名人故事。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体 内 容 书籍、上网 梅姓的来源 商朝有个爱国忠臣,商王封他为梅伯,后被商纣王迫害,后世为纪念他的忠贞不屈,随其姓梅。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上梅姓名人 梅询、梅清、梅尧臣、梅兰芳、梅艳芳。 上网 梅姓人口数量 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百分之零点一左右。 上网 梅姓族谱 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八卷,(民国)梅烈忠三修,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四、结论 1、我国的梅姓源远流长,梅姓的祖先——梅伯,是一位爱国忠臣,他坚贞不屈,因他的忠诚流芳百世,后代的子子孙孙也是为了纪念他而随其姓梅。 2、在历史的长河中梅姓也是人才辈出,包括古时候的许多文学家,如梅询、梅清、梅月、梅尧臣等,以及近现代的艺术家梅兰芳、梅艳芳……我们为梅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167 浏览919
姓氏崔调查报告怎么写?
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湖南桂东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韩国为多。 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庶兄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迁徙分布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

『柒』 西部风光好词好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

第一章:西藏

处于世界屋脊的中国西藏,被许多人视为神秘的地方。谁进入西藏旅游,谁就可以感到自己正亲手揭开这
层神秘的面妙,亲眼目赌面纱后的迷人风采。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面积120多方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之和。人口232万,以

藏族人口为主。西藏全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

地球三级”。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而古老的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又形成了自身独特

的文化体系,这一切使西藏极具神秘感和诱惑力,构成了西藏丰富多采的旅游景观。

耸立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3峰,海拔8848米,为全球最高峰,是世界登山旅游的胜地。西藏5000米以上的

山峰,长年白雪皑皑,冰川似银蛇飞舞。这里江河纵横,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等,

上源都在这里。湖泊密布,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水清澈如镜。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珍禽异兽繁多,

是尚未开星的生态旅游的处女地。

西藏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至20000年前,就有人类栖息。西藏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

城,保留了许多代表藏民族文化精髓的历史文物。拉萨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宫内藏有大量的壁画、雕刻、佛教典籍等历史文物,是藏族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象征。拉萨

市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黄教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每当宗教节日,这些考庙都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

。漫游于这种独厚的藏族文化宗教气氛之中,回味无穷。

罗布林卡像一颗绿色室石,镶嵌在拉萨河畔。这座幽雅秀美的园林原是历代达赖喇嘛夏宫,始建于18世纪

中期十世达赖喇嘛的时期,是朝拜、休闲度假、观赏考察藏式宫殿建筑的极佳场所。八廓街是旅游者购物的必

去之处。街上的摊点摆满了藏族传统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也有来自内地和国外的商品。

日喀则是后藏政教合一中心,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山南、泽当和雅砻河谷是藏民族岌祥地,是国家级名胜

风景区。藏东南林芝,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那曲藏北草原,地理环境独特,草原景色多变,雪山

神秘莫测。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有神山、圣湖等朝佛之地。

令旅游者神往的,还有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藏族人民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你这里有许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如角力、投掷、拔河、骞马、射箭等等。还有众多的民族节日,旅游

者若怡逢节日,便会受邀与藏民族同歌共舞,举杯畅饮、游客还可以访问藏民家庭,体验藏族人家独特而有趣

的生活方式。

80年代初,西藏向世界各国人民敞开了长期封闭的大门,海外游客纷至沓来,仅1980年至 1992年13年间,

来自西藏旅游、登山、探险的国外旅游者多达17万人次。

在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旅游部门倡导和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旅游

项目,除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外,正有登山旅游、江河探险旅游;滑雪、热气球、徒步、骑马、划船旅游;狩

猎、钓鱼旅游;温泉浴和日光浴等。

现在,西藏有旅游涉外饭店,招待所78家,客房1329同,其中星级饭店8家。国际假日集团在拉萨与当地合

资共建了三星级饭店拉萨假日酒店,三星级饭店有西藏宾馆、日喀则饭店,泽当饭店、江孜饭店:二星级的有

金谷饭店,邮电宾馆、日光宾馆、喜日拉雅饭店。若游客有兴趣,也可住藏式房屋或藏式帐蓬。西藏的一般饭

店均可向旅游者提供各种风味可口的餐饮,许多饭店设有西餐,各饭店都可烧制别具风味的藏式菜肴。自助餐

在各饭店已成时尚。拉萨和日喀则还有许多旅游餐馆,菜肴丰富,价格合理。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西藏是中国唯一不通火车的省区。入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和飞机。目前西藏有4

条主要公路,即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旅客可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乘汽车迸入西

藏。还有中尼(中国至尼泊尔)公路。其中青藏公路和中尼公路是海外旅游者进藏的主要路钱。

拉萨贡嗄机场扩建工程已于1993年竣工,可起降包括波音757在内的大型客货机。1994年,世界海拔最高的

机场邦达机场工程也按期完工。现在西藏开辟了国际及国内航线,游客乘飞机可从北京、成都至重庆、西安、

拉萨,通过国际航线还可以从尼泊尔加德满都抵达拉。1995年5月,拉萨民航售票处实现了与全国民航电脑售票

系统的联络,出藏的旅客可以在拉萨购买到从成都始发全国各地单程、联程及返程机票。

西藏土特产有:虫草、藏红花、红景天等为代表的各种珍贵草药、名贵藏药、唐卡、面具、风干肉、玉石

、藏刀、地毯、金银器皿等。

第二章: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总面积为160多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东部与甘肃、青海两省毗邻,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连。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蒙古、苏联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7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的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北部有阿尔泰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平均山脊线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友谊峰,海拔4,374米。南部从西向东有帕米尔高原东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尔金山,总称为昆仑山系,平均山脊线海拔5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的高峰11座,乔戈里峰高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天山山脉从新疆中部横贯东西并向新疆西部伸展,绵延1700多公里,平均山脊线海拔4000多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一带又称东疆。位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系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约11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位于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是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三大山系中,还有许多山间盆地,如天山山脉中的吐鲁番、哈密、焉耆、拜城等盆地。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为我国陆地上的最低点,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新疆沙漠浩瀚,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总计达40.4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63%,占新疆总面积的25%。其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面积达32.7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准噶尔盆地中心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新疆的河流绝大部分属于内流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区。有塔里木河、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渭干河、开都河、伊犁河、额敏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博尔塔拉河、玛纳斯河、乌鲁木齐河等55条。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新疆最长的河流,也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新疆的高山、丘陵、平原和沙漠中分布着大小湖泊100多个。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最大的罗布泊,面积3006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咸水迁移湖(现已干涸);新疆第二大咸水湖为艾比湖;经济价值较高的湖泊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赛里木湖,其中以博斯腾湖、乌伦古湖最为著称,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面积980平方公里,容量80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7米,年产鲜鱼占自治区产鱼总量30%。

据我国史书记载,自汉唐以至明清,历来将新疆称为西域,意为西部疆域,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西汉时(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直接行使行政管辖。唐属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元先后设别失八里、阿力麻里等行省,清在伊犁设将军府。1884年(清光绪十年)置新疆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年先后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于1955年10月1日撤销了新疆省建制,正式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自治区首府,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公元一世纪后,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都护府就派遣士卒在这里屯田。唐代在此设县屯田。元代蒙古人开始称这里为乌鲁木齐(意为美丽的草场)。1758年,清政府在这里开始建筑城堡,后将此地改称“迪化”。 1984年新疆正式建省后成为省会。1954年改称乌鲁木齐市。建国30多年来,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由解放前的纯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现有冶金、机械、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建筑、纺织、皮革、食品、印刷等650多个现代工矿企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基本建设等各项事业也都兴旺发达。公路交通和民用航空网四通八达,市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立交桥和通往市郊的一级公路,从这里开始的南疆铁路通往库尔勒市。

主要旅游景点有:天山,天池,喀什清真寺,高昌古城,千佛洞,楼兰遗址等。

第三章:四川

四川旅游简介 四川号称“东方伊甸园”,到过四川的西方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为什么创造四川”。
四川旅游局统计,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四川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有: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峨眉山--乐山大佛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九寨沟、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共120处,四川有蜀南竹海、贡嗄山等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99座,四川有成都、自贡等7处;四川的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享有熊猫故乡的美称,大熊猫作为旅游资源,与长城、兵马俑齐名。此外,四川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个,省级森林公园50个;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川菜、川酒享誉海内外,四川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旅游胜地
四川省有地区6个:达川、广安、巴中、黔江、宜宾、雅安;少数民族自治州3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级市13个: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绵阳、德阳、广元、遂宁、南充、万县、涪陵、内江、乐山; 15个县级市,43个市辖区和156个县。四川省人口众多,据统计达835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居全国第二。四川省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桔、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驰名中外;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BR>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四川是一个综合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川剧、歌剧、杂技、曲艺享誉国内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遍布全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产业兴旺发达。医疗机构也基本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川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景区以其夺目的光彩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祖国颂

上下五千,重山万水,若海文韵,繁星人杰,更有半个世纪来龙吟东方,升腾寰宇,翱于世界变幻风云之中,何其壮哉的中国啊!
远忆商周,渺茫微光,亦是一番盘古开天地后的豁然,想到这里,总不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一阵。彼有希腊群英,此有春秋百家,若说远隔万里,古中国的军队无法在几千年前威震世界,那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先哲,也足以让东方人的智慧照亮半个世界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秦皇东南征,始成东方巨龙之形。弹指一挥间,直到近代屈辱百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历史中沉淀了一层一层血与泪。风急雨紧,纵是我中华披星戴月走过的几十个世纪的阅历,也只能冠个雨果称为“睡狮”的名号沉眠百年,百年......
五十一年前的那个十月一日,那个五十一年来为亿万华夏子孙共庆的日子,五千年的中华古国睁开年轻的眼睛,猛醒于太平洋西岸,呼吸着久违的青春。崭新的中国诞生在世界波澜之中......
纵横古今,俯览万里,看我中华大好河山之壮丽,五千文化之异彩。说雄奇,吾有西岳的重峦叠峻;说秀美,吾有黄山的云松石峰;说肃威,君不见紫禁城里柱廊门檐;说别致,君不见苏州园林中描山画水。浓彩黄河,淡色西湖,北有黑土森林,南有青山绿水,东有汪洋无垠,西有大漠孤烟。和我中华论人杰:文有李太白,武有孙武子,自夏建朝,多少出类拔萃之人物在中华大地一展才华:和我中华论地灵:嘉峪山海,长城内外,千秋各有。更兼青藏屋脊接天露,东南平川拾海珍。我中华有如此山岳河流,我中华是如此人杰地灵,哪还有理由让我不去爱她?哪还有理由让吾辈不去为她奋发图强?中国,傲立世界的泱泱大国,有千万理由,更有千万力量昌盛繁荣。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煮酒品英雄时的豪气直透云霄,动及龙魂....
中国不应再伏于层浪之中了,中国不能再听世纪潮声而不闻了!唯有腾然而起,怒上九天,看日月共升,观群星齐舞,才对得起我们无比优秀的列祖列宗,才对得起我们每个活着的人脚下的壮美河山,才对得起养你我长大的一草一木,才对得起一生下来就刻在我们胸前的三个字------中国人。
十月一日, 又是祖国的生日,十月一日,又是外族瞩目,国人倾情的一天。你若见奥运健儿之飒爽,你若闻中华国歌之雄壮,若你我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中国之少年,除了一篇祝辞外,是否该更想想:我的祖国今在何处,我的祖国应往何处......
中国,愿你长青,愿你长盛。

我眼中的西湖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正是这样一个美不可言的城市,然而,众所周知,杭州美,美在西湖。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绿水,波平如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主要风景区有四十余处,重点文化古迹三十余处。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散落在这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间。然而“新西湖十景”更以其娇美艳丽点缀在人间天堂。
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景;
日娇月媚,晴好雨奇俱迷人。
西湖不但景色优美,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呢:
传说,玉龙和金凤在银河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它们在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它们将宝石啄成了一颗绚丽夺目、银光闪耀的明珠。这颗明珠光芒四射,照到哪里哪便山明水秀,人寿年丰。
这消息传到了天宫,王母娘娘认为这是人间异宝,派天兵天将抢走了这颗明珠。
不久,王母娘娘过生日,玉帝大宴群臣,召开蟠桃大会。王母娘娘在宴会上拿出名珠来炫耀。玉龙和金凤赶上天向王母讨回明珠,可王母娘娘不肯。众人在争夺中,不慎将明珠掉落人间,那明珠就变成了今日这波光粼粼的西湖,而玉龙和金凤随之追到人间,分别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边。
现在,让我们仔细游览一下西湖风景区吧!
来到西湖,便可看到一条贯穿西湖的林荫大道,这便是著名的苏堤。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临安刺史时,发动民工疏浚西湖,江湖中葑泥捞上堆叠而成的。每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心已沉醉于这美景之中。
苏堤上共有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乘船游湖,享受人间奇景,可谓一大乐事。穿行在湖中,看着两岸美景,不禁令人赞不绝口!
接下来便来到了素有“小瀛洲”(“瀛洲”是古代仙岛名,可见历来人们就将这里比作“蓬莱仙境”。)之称的西湖三岛之一:三潭印月。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泛舟湖上,搅动满湖银辉,“月光映潭、影分为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小瀛洲的布局独特:园中有园,小中见大;迂曲多变,步移景异;花木扶疏,庭院深邃。它是经过公元18世纪初清康熙、雍正两个时期才形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云栖竹径、虎跑梦泉、黄龙吐翠……可谓数不胜数。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此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注:
1、 北有宝石山、葛岭;南有吴山、夕照山;西有丁家山、五台山。这些山峦秀丽多姿,蜿蜒起伏,在蒙蒙烟雾中更为秀美。
2、 “西湖十景”指:“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柳浪闻莺”。
3、 “新西湖十景”指:“云栖竹径”,“虎跑梦泉”,“九溪烟村”,“吴山天风”,“龙井问茶”,“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满陇桂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