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西北发展
A. 如何划分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几大区域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宽广,按照各个时代的不同、研究重点的不同以及参考性的不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区域划分方式。而区域是一个拥有具体位置的地区,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华东、华北、东北、华南、西北和西南,它们在地图上有着很明确的区域划分,具体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划分的。
最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中东北、华东、华南、华北、西南和西北这几个地区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划分的。
B. 中国国家地理 省份特辑
01:台弯
02:新疆、山西、云南、澳门
03:四川、山东
04:贵州、大香格里拉
05:陕西(2册)专、西X
06:青海
07:江南、属塞北西域珍藏版
08:北京、河南(上下)、东北
09:福建(上下)
10:宁夏(上下)
C. 求2005年09期《中国国家地理》西藏专篇
尼洋河下游:发源于米拉山的尼洋河一路向东流淌,经过八一镇之后转向南,汇入雅鲁藏布江。在尼洋河的下游,一处处露出水面的沙洲将平静的河水分成辫状的河道,水流忽分忽合,滋润着沙洲上的树木青草,更是灌溉两岸农田的淡水来源。河谷中温暖湿润,这里海拔不过2000余米,与西藏北部和西部寒冷干旱的高原形成强烈的反差。摄影/谢罡
西藏的温暖地带在河谷
凡属创作,大都追求一种出人意外的效果。一天,四川一位摄影师对我说:“我要去拍西藏的温暖地带。”我想: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西藏是又高又寒的地方,他要拍的温暖地带是出人意料的。但我想西藏如此之大,温暖地带怎样把握呢?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我大约忘记了。忽然有一天,吉林一位摄影师拿来了许多图片,这是他十几次去西藏拍摄的。他给这些图片起了一个总标题:喜马拉雅五条沟。
看了这些图片,忽然想起那位要拍“西藏的温暖地带”的摄影师。我想告诉他: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些图片拍摄的就是“西藏的温暖地带”。因为西藏的温暖地带都在“沟里”,也就是在河谷里。
不仅西藏的“温暖地带”在河谷里,西藏的人文精华也都在河谷里。比如西藏的第一大城拉萨在拉萨河谷中,第二大城日喀则在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河谷中,昌都在澜沧江河谷,林芝在尼洋河谷。排在前面的城镇无一不在河谷中,西藏那些古老的县城、安宁的小镇又何尝不是在河谷中。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这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什么叫高原呢?一个大面积的抬升起来,周边陡峭的区域叫高原。高原之上并不是没有河谷高山,而是平缓的地方占据较大的比例。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表占46%,海拔3500—5000米的地表占46%,海拔3500米以下的地表占8%(数据来源于《西藏农业地理》)。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一是你在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确实太高了;还有一个现象:海拔越高的地方占的地方越大,海拔低的地方占据的地方很小,其实这正是高原应该有的特征,平原和山区则与此相反。海拔3500米以下的区域虽然很少,仅占8%,但这些区域基本是河谷地带,西藏的富庶繁华都在这8%的河谷当中。
年楚河上游:悬崖峭壁之上的宗山抗英古堡,让我们不再怀疑这里就是西藏南部海拔4000余米的江孜古城。江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的北岸,每年7月,江孜会因为油菜花的盛开而变得热闹起来。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又一片富饶、繁华之所,本性耐寒的油菜花在充足的日光下生长旺盛,油菜籽榨出的油品质极高。摄影/赵春江
西藏的河谷都是迷人的河谷
西藏的河谷都是一些迷人的河谷,它们是中国境内仅存的没有被工业文明所污染的一些河谷。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上还没有出现拦河的大坝,河水还是清亮亮地流淌,它的一些支流更是鱼翔浅底,沙鸥群集,不似内地的河流,人喧马闹,禽鸟不孵。有一年我从拉萨去机场,一段路在拉萨河畔行驶,我看到岸边、水中、沙滩上到处是飞来的水鸟:赤麻鸭、凤头潜鸭、斑头雁、棕头鸥、红脚鹬成双结对,追逐嬉戏。
4—5月份的尼洋河谷,满山满谷的桃花绽放,若红云粉雾,点亮整个山谷。如此说来,似乎西藏的河谷景色优美,满是田园的安谧,可是你抬起头来,或者远望,你就会看到优美的田园之上是雪峰。这时你才明白,用优美的田园来形容西藏河谷的景色是不够的,田园之上是壮美,是崇高。在米林县一个叫“派”的小镇,你站在雅鲁藏布江畔,可以看到海拔7000多米的两座雪峰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在江两岸对峙。那些登山的人就是从这些河谷中桃花掩映的村庄出发,去接近那些冰雪闪耀的高峰。
雅鲁藏布江中游:米林一带的桃花,是藏东南春季不可错过的风景。在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宽阔的河谷孕育了沃土良田,这里村庄田垄掩映于桃林之中。有人把这里比作苏杭,殊不知雅鲁藏布江畔的桃树并非人工培育的观赏品种,它们花色秀美,枝干伟岸,一棵桃树要几人才能合抱。桃花盛开的河谷两侧,是海拔5000甚至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云雾间雪峰闪耀。富饶的高山河谷,景色壮美撼人。摄影/杨桦
温暖之地是河流制造出来的
在西藏,河流对于人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了饮水和灌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交通和沟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河流在高原上制造出了温暖之地。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下降,有专家测出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8℃,反之亦然,地势每降百米,气温升高0.58℃。
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高度达6000多米,高原内部东西横亘的冈底斯山平均海拔高度也在5500米以上但是被这两列山脉夹持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海拔却在3000—4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在1500—2500米之间;藏东南的横断山与其间的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米。如此高差,使得河谷比高山和高原的年均温高出5℃以上,夏季河谷的气温就更高了。
河流在高高举起的寒冷高原上流淌,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输送之功,把高原切开了一道道豁口(在冰期也有冰川的侵蚀挖掘作用)。在高原不断抬升的过程中,河流用切割拒绝上升,大地在上升,河流要下降,二者较着劲,较劲的结果是周围在抬升,河谷则不断加深或抬升较慢。终于河谷变得又宽又深,海拔越来越低,随之河谷也越来越温暖了,最终远离了高原上的寒冷。
西藏的“胡线”:从巴青到吉隆画一条线
西藏的地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基本是高原,东南多河谷;西北的阿里和羌塘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到了东南的墨脱、察隅一带则降至2500米以下,直至雅鲁藏布江的出境口——巴昔卡,海拔才100多米。从巴昔卡到阿里,你看到的景色有如从赤道到南极或北极。
藏西北高原的河大多是内流河,河短水弱,流向高原内的湖泊;东南地区的河流就不同了,大多是外流河,多发源于西北,但流到东南,已是河阔水丰的大河。这些大河的河谷地带才是农业生产和人类聚集的地方,才是西藏的富裕之地。西藏的人口分布很像整个中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具体说就是西北人稀地广,东南人稠地狭。在西藏也可以画出一条“胡焕庸线”,从东北部的巴青县到西南的吉隆县画一条线,此线以西,土地面积占西藏60%,人口只占15%;此线以东,地占40%,人口却占85%。此线以东,是农区、林区、半农半牧区;此线以西,是牧区,仅有极少的农区;此线以东,是较温暖较湿润的高山河谷区;此线以西,是很寒冷很干燥的高原极高山区。
西藏的富饶之地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也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还有拉萨河与年楚河的中下游,这两条河也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基本上在高原面上流淌,坡降不大,流速缓慢,河谷宽阔,有些地方宽2—3公里,在支流汇入的地方有时宽达10公里左右。这些地方良田沃土,人烟稠密,西藏8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这里。
除了“一江两河”,西藏还有一个区域很富饶,那就是“三江地区”,这三江就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里指的是三江的上游地区。这些地方是深切的河谷,但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镇却坐落在河谷中,如怒江的边坝、洛隆;澜沧江河谷中的昌都、芒康等地;金沙江畔的江达。三江的河谷地带,热量颇高,降水较丰,是西藏的田园乐土。
西藏还有一个富饶的区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平原上崛起,阻挡了北上的来自印度洋的云团水汽,这些汹涌的云团水汽在爬升过程中,变成了丰沛的降水。这些丰沛的降水汇成奔腾的河流,在喜马拉雅山脉崛起的过程中,把喜马拉雅山脉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其中有的河谷又深又长,顺着这些曲曲折折的河谷,可以越过喜马拉雅山脉,从山之北到山之南。这些河谷并不仅仅是通道,它们本身就是生存的富饶之地。
喜马拉雅山脉南部这些河谷从西向东数来:普兰河谷、吉隆河谷、樟木河谷、亚东河谷、错那河谷、隆子河谷,一直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即墨脱所在的河谷。还有一些较小的河谷,如嘎玛沟、陈塘沟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气候之温暖,景致之美丽并不逊色。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还有很大一个区域在我们的国境线内,却被印度非法占领,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区域,这个区域大约接近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是西藏最温暖的一个区域,也是西藏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这个区域有许多河谷,重要的有察隅河谷、丹巴河谷、西巴霞河谷、卡门河谷等,这些河谷无疑都是富饶美丽的河谷。
还应该说一下的是西北部阿里高原上的几条河谷。虽然阿里高原上河流稀少,但是仅有的几条河谷恰恰是这一地区的富饶之地。较著名的一条是象泉河,一条是狮泉河。因为去古格王朝遗址,我曾在象泉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逗留,一天早晨,我站在一处山坡上,看着雾气在河面上飘浮,田野满是收获的青稞,村庄在晨雾中醒来,牛羊从一家家涌出,汇合成一群,由牧人赶到河边的草地。一时间,牛铃声声,炊烟袅袅,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这里能出现一个古格文明,过去关于阿里高原寒冷贫困的印象烟消云散了。
西藏河谷的神奇之处
人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些河谷中呢?除了因为它们温暖,还因为它们富饶。
这些河谷有着别处没有的神奇。有一年我去珠穆朗玛峰,曾经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前行,蓝天丽日下的油菜花海,黄得耀眼。从珠峰回来时,我们走的另一条路,进入了年楚河谷。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年楚河谷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地区,也是西藏的富裕之地。在这条河谷,我们又与油菜花海遭遇。原来油菜是西藏分布最广、种植最多的作物之一。西藏人为什么愿意种油菜呢?原来西藏的油菜品质之优,是内地的油菜无法相比的。我看到一本书中是这样说西藏油菜的:“西藏油菜具有籽粒大、产量高、品质好的特性。千粒重达4.5—6.7克,比内地平原地区高一倍。目前全国三个含油率达50%以上的品种,都分布在西藏。”
不仅是油菜,一些农作物只要是西藏生产的,一定是产量高、个头大、品质好。比如甜菜,西藏的甜菜比我国北方的甜菜平均单根重20—30%。西藏的蔬菜也一样出色,萝卜重20多斤,甘蓝直径可达50厘米,4头干蒜就是一斤
甚至西藏的森林也比别处有许多特殊之处。西藏东南林芝、波密一带的云杉、冷杉林,其林木之高大,木材蓄积量之高,世界罕见。波密一带的几块林地,200年树龄的云杉,平均直径92厘米,高57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达2000立方米。
为什么西藏的河谷地带有这些神奇之处呢?
凡是去西藏旅行过的人,都会对西藏的蓝天留下深刻印象。其实西藏的蓝天就是独有的优势,也是西藏农作物和森林生长优于别处的原因。
虽然西藏的这些地方比同纬度的内地平原温度还是低,但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尘埃少,透明度高,再加上雨季短,晴天多,因此高原上光照充足,辐射强烈,内地人去西藏,稍不留神,就会被晒得色黑皮爆,这是辐射较内地强烈的缘故。而这些正是农作物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夏温偏低,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强烈,有机物质积累高,这些都是西藏农作物和植物生长的极特殊的条件,这是上帝对高原寒冷的补偿吧
D. 请问地理知识: 西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大力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有哪些目前情况下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
西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大力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有地广人稀、土地肥力较大、日照充足、政策限制少。
目前情况下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因有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就业方向发生转移,人口增加,土地费力下降。
E.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www.cng.com.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www.dili360.com。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
F. 中国国家地理论文-我的家乡-陕西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地形面积】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主要山脉】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主要河流】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长244公里,汉江61959平方公里,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长244公里。
陕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齐全,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我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矿产种类较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可经济开采的储量少,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支柱性矿产短缺;除能源矿产外,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和地下热水、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我省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陕西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不仅资源储量可观,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省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如铁、铜、锰、铝、锡、钨、铂族金属、萤石、钾盐、磷、金刚石等,或贫矿多、或探明储量少无可供规划矿区,或开发利用条件差,少数矿种至今仍无探明储量。
G.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内容 侧重方向是什么
《中国复国家地理》可以说是内容制丰富,图文并茂的好杂志。我已经连续订阅了5年了。每一本杂志我都精心收藏着。
涉及的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杂志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独家性。
每月一期,出版日期为每月一号,十月刊除外。有时会有赠刊。一般来说,除开广告内容和目录,文章和图片约有160至200页,多则有230页。十月特刊内容最丰富,一般能达到400至500页之间。每期的图片也是相当丰富的。
杂志的价格为RMB20元,HK $ 25元。不包括邮费。
如果您还比较犹豫,建议您买一期过期杂志参详。内容最多的一期刊定当是十月的期刊。
如果考虑要定的话,可以去当地邮局订阅。如果是长期订阅的话,最好是入会,只要交一定的会费金额,选择对应套餐,您就可以较邮局优惠的价格得到相应的获赠杂志。
申明一下。。。我不是在打广告。。。望理解和信任。。。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谢谢。
H.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几个地区的专辑(如江南专辑、西北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21个地区的专辑,列举如下:
2001年:第三期的台湾专辑内、第六期容的北京专辑
2002年:第六期的山西专辑
2004年:第十期的贵州专辑
2005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陕西专辑、第九期的西藏专辑
2006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青海专辑
2007年:第三期的江南专辑
2008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的河南专辑、第十期的东北专辑
2009年:第四期和第五期的福建专辑
201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宁夏专辑
201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浙江专辑、第十期的内蒙古专辑
201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海南专辑、第十期的新疆专辑
201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重庆专辑
2015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河北专辑
2017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吉林专辑
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广西专辑
201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湖北专辑
(8)中国国家地理西北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这些地区专辑主要是讲述该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且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介绍来揭示这种环境对该地区的人类的影响,通过一些事件等人文类的主题来讲解该地区的历史。
I. 亲们,前几年我看过一本铜版印刷的精装本的中国国家地理,盘点中国大西北,内容
是有这样的一本说就叫《国家地理》我们单位的图书馆里面就有。不过这个书应该也会不短的更新。
J. 我地理知识差,什么西北东部,华北西部,黄淮西部,江淮北部,江汉西部等等都
你好,西北地区指的是大兴安岭以西到新疆,所以西北东部指内蒙古专东部地区;
华北平原西起太属行山,东到渤海和黄海,所以华北西部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黄淮西部跟华北西部的范围差不多,偏南一点而已;
江汉平原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其西部大约在湖北荆州、潜江一带。
这些说法本身就是大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