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备课
① 初二地理几单元个单元题目课时分配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区域——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与分布。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既存在着差异,有保持着联系。这章我们学习香港特
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宝岛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令人魂牵梦绕;走进新疆,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辉煌;走进贵州我们仿佛置身于碦斯特高原,探究国土整治的成功经验;走进黄土高原我们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的质朴生活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课时安排
1、学习新课阶段:第一周至第八周
2、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八周至第十三周
七上:第九周至第十周
七下: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八上: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乡土地理:第十五周
3、综合能力训练阶段:第十六
4、模拟考试阶段:第十七周
②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星球地图出版社) 补充一下:第五章: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 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青藏地区:高寒,日照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分界线:昆仑山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秦淮一线:1 一月零度等温线 2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3 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4 湿润半湿润分界线 5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 6 南北方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主要是依据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来划分的
学习区域地理地方:1综合法 2比较法
第二课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面积 地形 气候 土壤 河流
北方 百分之二十 平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黄土地黑土地 较少
南方 百分之二十五 丘陵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红壤,水稻土 较多,河湖密布
北方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农业:南方水田 北方旱地
工业 :北方:煤炭,石油 南方:有色金属,水能
主要农作物:北方:玉米,大豆,高粱,小麦,棉花 南方:水稻,油菜,甘蔗
主要水果:北方:水稻,油菜,甘蔗 南方:柑橘,椰子,香蕉,荔枝,菠萝
由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及民族分布等差异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南北方地区在传统服饰、饮食习惯、居民风格、歌舞娱乐、民俗风情等方面也存在这明显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课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面积:百分之三十。人口:百分之四。范围: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地形:高原盆地为主。气候:温带大陆气候 河流:内流河(塔里木河) 植被:自东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民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汉族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及蓄水池等组成。竖井由于开掘和维护时出土和通风,暗渠由于输水,蓄水池用于储水。 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多修蓄水工程
世界屋脊:面积,百分之二十五 人口:百分之一,地形:高原为主,海拔四千米以上 气候:高原山地为主 拉萨:日光城 河流:许多江河的发源地 民族:藏族 宗教;佛教
③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
。会考是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中小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一方面我对会考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积极意义非常认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第一次面对会考确实感到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困难一:内容庞杂,时间紧迫。会考包括七年级、八年级两年的内容,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等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特别是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遗忘率很高。所以对复习的依赖程度很高,而时间又非常紧迫,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复习。 困难二:首次尝试,经验不足。地理会考在高中已经实施多年,而初中会考则是随着新课改而出台的新的评价制度。作为第一批参与会考者,一切都是未知数。不仅学生一片茫然,就是教师对题型、范围、难易程度、出题思路和原则也是一无所知,没有经验可循,明知复习至关重要,却真有点不知从何入手。 困难三:学生应考,准备不足。学生缺乏长期、规范的训练培养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答题技巧,遇题后不知如何下手、从哪说起。这是由于地理长期以来被定性为“副科”,与现在作为会考科目对学生的要求大为不同,教师也就不对学生作过多要求所造成的。学生不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能力,面对正式考试,很不适应。 困难四:学科歧视,并未根除。会考也并未使学生及家长长期形成的“副科”心理根本转变,不能迅速地调整心态、转变观念、进入状态,不专心听课、不认真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所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不好,更欠缺应变技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效率、优效果地搞好复习成为会考成败的关键。在此期间,我做了一节观摩课——复习课《中国的地理差异》,想以此为案例,谈谈自己如何上好复习课的一些想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一、紧扣课标,抓住重点,去繁取精: 前面提到,会考复习内容庞杂、时间紧迫,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复习。那么取舍之间以何为准呢?以课标为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科的目标、任务、 2 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的重要标准。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素材,它必须全面完整的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时可以在不偏离课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教材,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科能力。但在复习时则应该突出重点、直奔主题——学生地理“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在上这节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课程标准,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把握着重点。在教学设计上则紧扣课标,围绕这三点展开,串起知识点。首先要求学生填绘空白图,确定四大区域的位置;再通过分析区域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确定四大区域的范围,同时引出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地理意义。然后纵向联系四大区域,通过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其它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的比较,反映自然地理差异的存在。最后比较四大区域的农业、传统民居、传统交通工具等人文地理差异,从而证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三节,内容很多,而我用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容量很大,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效率很高,效果很好,这得益于对课程标准的正确使用。 二、打破体例,上下贯通,重建体系: 复习不是简单地把教材重新温习一遍,仅仅起一个温故的作用,还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的相互制约性决定了地理知识的内在关联性。教学时可以循着章节,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复习时就没必要囿于章节、体例的制约,而应该打破章节的限制,依某种逻辑关系串起知识点,重建知识体系,达到教材内容上下贯通、学生思维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章节。如果按着章节复习,则难以挖掘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使知识点散落各处、不成体系。而且由于缺乏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很难调动起一个活跃的课堂。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依据课程标准,以 3 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线索,将各地理要素融入到不同的区域中,不仅囊括了这三节的内容,还联系了中国地形、气候、农业分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相关性,建立起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三、探究教学,拓展思路,提升能力: 有的教师认为平时上课时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复习时时间紧迫,就顾不得了,又回到了“一言堂”的状态。我却认为复习时一样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甚至更有探究的空间。因为,如前所述: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个重建知识体系、达到上下贯通的过程。要想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程度,更是需要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出真正的学科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把知识的呈现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做到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有意义去探究。我在做《中国的地理差异》这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三种学习模式。一节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中国四大区域空白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地势图》、《中国地形空白图》、《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新疆地形图》、《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中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料,供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知识都不是直接呈现,而是设置教学情境,设计研究问题,以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过程,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填绘空白图掌握四大区域的空间分布及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相关地图分析区域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确定四大区域的范围;通过讨论辨析西北、青藏地区不同的牧场类型和农业类型;通过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内化
④ 12999网初二地理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练习题附答案
我没有这本说,下次最好把题目打上去,这样我才可以知道,我能否帮助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