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2015年王政平

国家地理2015年王政平

发布时间: 2021-02-23 17:05:08

⑴ 近几年高考关于中国地理的题

2太阳系概况 l)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的行星 l 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l 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特殊的行星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l 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l 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l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l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l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l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l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6.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7.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l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N逆时针,S顺时针);l 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l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8. 地球公转周期、速度l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l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9.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l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l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l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l 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1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l 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l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l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12. 三大类岩石l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l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l 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13. 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14.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16. 大气受热过程l 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l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l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17.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l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19. 全球气候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20. 季风环流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21.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3)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22.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23.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l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l 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分布规律:l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l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l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2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25.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l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l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27.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2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l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l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29. 地域分异规律l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l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l 分异规律与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纬度越低垂直分异明显,高度越高垂直分异明显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31.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狭长的带状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 明显的条带状 分布地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海运便捷3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区因修建成本和难度原因一般以公路为主;沿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分布;为减小坡度,向居民点迂回前进。3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3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l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l 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后果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凶险;l 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温度升高、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l 降水异常: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紧缺。35. 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36.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37.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3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l 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l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39.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l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可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指标的具体含义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40.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l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l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4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l 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等级低、数量多、距离近。l 高等级城市周围分布多个低等级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42. 城市化的特点l 城市化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45. 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46.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一、水稻种植农业l 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其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特点:(1)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产量高;规模小,总产量不高,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从事手工劳动,在逐步提高:电力灌溉、脱粒、化肥、农药。(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础,季风区的自然灾害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二、商品谷物农业 l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l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场放牧业:l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l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l 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乳畜业l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l 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l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47.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l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l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48. 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l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l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49.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非常方便,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呈现出①网络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大型化的特点。 50.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53.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5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l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l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5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56.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7.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58. 区域的含义l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l 一般性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59.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近几年高考关于中国地理的题

⑵ 哪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正悄悄望向中国

前段时间,中印在洞朗地区对峙。不丹夹在两国中间,成了观察对峙一线情况的最佳地点


不丹的路况

不丹的国教是佛教,人们讲宗卡语。据说,宗卡语可以和藏语无缝对接,不丹人和我国藏族人对话完全没有问题,但我听起来感觉有点区别。另外,不丹的货币叫努尔特鲁姆,它与卢比挂钩,两者完全通用。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找零钱时也会用卢比。

不过,不丹生活的便利性确实不如国内。我们如果没有准备好货币,那只能从黑市换,而且只能在特定城市换,给的汇率也非常低。在吃饭的问题上,不丹人喜欢辣椒,口味也和中国比较像。

尽管不丹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无奈于现实的阻隔。尽管不丹很大程度地受到印度的影响,但不妨碍它悄悄地望向中国。

相信中国的强大影响力迟早会影响不丹的决策!

⑶ 地理大发现的大事年表

1298年后 《马可.波罗游记》成书。这本书在欧洲的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与贪婪,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375年 欧洲当时最完备的航海地图-加塔兰地图完成
1405年~1433年 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各国,“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借以促使东南亚国家向明称臣纳贡,向世界宣扬国威。
1415年 葡萄牙占领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
1415年后 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远征船队开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陆续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位于非洲和巴西之间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岛。
1450年 欧洲的活版印刷技术出现,书本的大量印刷,使得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不再是一部分僧侣的专利,由于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通往东方的陆上和海上商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
1455年 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应仁之乱(~1477年),战国时代开始。战乱之中的失败武士沦为浪人,不断骚扰洗劫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之患由此开始,并越演越烈!!
1480年 大航海时代3代的开始年代
1488年 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年,德国人马丁·倍海谟设计出第一台地球仪
1494年 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签订。
1498年 华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
1499年 奥斯曼海军击败威尼斯,开始争夺东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
1501年 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确认这是一块新的大陆,但不是印度,后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
1502年 大航海时代1代的开始年代。
1510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的果阿
1517年 马丁.路德在德国维腾堡发表95条条陈,宗教改革开始。葡使节到达广州。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出发,力图环绕地球航行以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520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里曼一世即位,帝国达到了鼎盛。
1520年10月 麦哲伦穿过美洲南段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后人将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1521年 西班牙的埃尔南多.科尔特斯攻取特诺奇蒂特兰城,新大陆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灭亡
1521年4月 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卷入当地土人的冲突,战死。其手下继续航行,发现摩鹿加群岛(就是著名的香料群岛),随后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1521年8月 中葡“屯门之战”爆发,9月,葡萄牙船败逃马六甲。
1522年 大航海时代2代的开始年代;同年9月6日,麦哲伦的船队回到圣卢卡港,世界一周航路完成
1525年 大航海时代2代外传的开始年代。成吉思汗的后裔巴贝尔统一印度北方建立莫卧儿王朝。
1529年 葡西两国签订《萨拉哥斯新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又划了一条分界线,完成了亚洲地区的势力划分。
1532年 葡萄牙贵族马丁·苏沙从法国人手里夺回巴西。
1533年 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灭亡新大陆的“黄金之国”印加帝国。中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古文明。
1558年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即位(~1603年),为了扩展英国的海上势力而积极的鼓励海盗活动。
1561年 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胜,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以后的几年又会同俞大猷所率俞家军进行兴化、平海、等平倭战役,连战连胜。1665年,长期为害的倭寇之患,终被荡平。
1566年 西属尼德兰地区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569年 墨卡托首创用圆柱投影法编绘世界地图
1571年 勒班多战役爆发,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该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1580年 西班牙吞并葡萄牙。
1581年 原尼德兰北部地区宣布独立,荷兰诞生。
1588年 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年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丰臣秀吉跨海入侵朝鲜,中国援朝,中朝联军最终击破日军。
1595年 荷兰人范.林斯霍特编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记述了大西洋的风系和海流。
16世纪末 大航海时代四代的开始年代。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直至1858年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
160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英荷两国矛盾加剧。
17世纪初 荷兰眼镜商人帕理席发明望远镜
1604年 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
1640年 里斯本发生起义,葡萄牙恢复独立。查理一世重开一会,世界近代史开始。
1668年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独立。
164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发现了今澳大利亚东南的一个大岛,后命名为塔斯曼尼亚岛。
1652年~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先后发生9次海战,互有胜负,但总体是荷兰战败。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功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
1665年~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各有失利,双方最后签订《布里达合约》。
1672年~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战争,在此以后荷兰势力有所削弱,英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1675年 丹麦人罗默首创恒星中天法测时
1688年~1697年 法国与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奥,西等国组成)之间发生战争。
这是英法之间海上争霸战的开始。丹彼尔发现澳大利亚。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1699年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个让特兰斯瓦尼亚给奥地利。亚德里亚海新娘-威尼斯崛起。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二次交锋,结果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的明显优势。
1713年英西战争结束。英国取得海上霸权。大航海时代进入尾声。
1730年 英国人西森发明经纬仪
美国人哥德弗莱和英国人哈德利首创用六分仪在海上进行天文定位测量
1732年 俄皇彼得一世派白令考察俄国东端海域,发现“白令海峡”。
1740年~1748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三次交锋,法国还是失利。
1756年~1763年 “七年战争”,这是18世纪英法争夺海洋和殖民霸权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结束,英国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不落帝国”建立!
1768年~1779年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进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纳入英国版图,并且发现了夏威夷。但库克的功绩在于发现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来防治坏血病的方法,从而拯救了大量水手的生命。库克在航海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1779年2月,库克在与夏威夷人的冲突中被杀。

⑷ 电脑上十大耐玩的单机游戏有哪些

电脑上十复大耐玩的单机制游戏:拳皇、现代战争、古墓丽影、上古卷轴5、大富翁4、三国志、英雄无敌、星际争霸、红警、仙剑奇侠传。

三国志是光荣公司的大作,发扬了日本PC游戏厂商一贯的刚强就是,战棋类游戏。从三国志I一直到三国志XI,几乎是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大富翁的诞生,让已经消散的强手棋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在那个游戏的工作环镜还不是很完善的年代,终于有了一款游戏,能勾起美好的梦想,做英雄的梦想。

⑸ 行政14级的干部是多大

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十五级。
倒数第二级

⑹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6)国家地理2015年王政平扩展阅读:

地理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⑺ 求2005年09期《中国国家地理》西藏专篇

尼洋河下游:发源于米拉山的尼洋河一路向东流淌,经过八一镇之后转向南,汇入雅鲁藏布江。在尼洋河的下游,一处处露出水面的沙洲将平静的河水分成辫状的河道,水流忽分忽合,滋润着沙洲上的树木青草,更是灌溉两岸农田的淡水来源。河谷中温暖湿润,这里海拔不过2000余米,与西藏北部和西部寒冷干旱的高原形成强烈的反差。摄影/谢罡

西藏的温暖地带在河谷

凡属创作,大都追求一种出人意外的效果。一天,四川一位摄影师对我说:“我要去拍西藏的温暖地带。”我想: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西藏是又高又寒的地方,他要拍的温暖地带是出人意料的。但我想西藏如此之大,温暖地带怎样把握呢?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我大约忘记了。忽然有一天,吉林一位摄影师拿来了许多图片,这是他十几次去西藏拍摄的。他给这些图片起了一个总标题:喜马拉雅五条沟。

看了这些图片,忽然想起那位要拍“西藏的温暖地带”的摄影师。我想告诉他: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些图片拍摄的就是“西藏的温暖地带”。因为西藏的温暖地带都在“沟里”,也就是在河谷里。

不仅西藏的“温暖地带”在河谷里,西藏的人文精华也都在河谷里。比如西藏的第一大城拉萨在拉萨河谷中,第二大城日喀则在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河谷中,昌都在澜沧江河谷,林芝在尼洋河谷。排在前面的城镇无一不在河谷中,西藏那些古老的县城、安宁的小镇又何尝不是在河谷中。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这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什么叫高原呢?一个大面积的抬升起来,周边陡峭的区域叫高原。高原之上并不是没有河谷高山,而是平缓的地方占据较大的比例。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表占46%,海拔3500—5000米的地表占46%,海拔3500米以下的地表占8%(数据来源于《西藏农业地理》)。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一是你在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确实太高了;还有一个现象:海拔越高的地方占的地方越大,海拔低的地方占据的地方很小,其实这正是高原应该有的特征,平原和山区则与此相反。海拔3500米以下的区域虽然很少,仅占8%,但这些区域基本是河谷地带,西藏的富庶繁华都在这8%的河谷当中。

年楚河上游:悬崖峭壁之上的宗山抗英古堡,让我们不再怀疑这里就是西藏南部海拔4000余米的江孜古城。江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的北岸,每年7月,江孜会因为油菜花的盛开而变得热闹起来。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又一片富饶、繁华之所,本性耐寒的油菜花在充足的日光下生长旺盛,油菜籽榨出的油品质极高。摄影/赵春江

西藏的河谷都是迷人的河谷

西藏的河谷都是一些迷人的河谷,它们是中国境内仅存的没有被工业文明所污染的一些河谷。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上还没有出现拦河的大坝,河水还是清亮亮地流淌,它的一些支流更是鱼翔浅底,沙鸥群集,不似内地的河流,人喧马闹,禽鸟不孵。有一年我从拉萨去机场,一段路在拉萨河畔行驶,我看到岸边、水中、沙滩上到处是飞来的水鸟:赤麻鸭、凤头潜鸭、斑头雁、棕头鸥、红脚鹬成双结对,追逐嬉戏。

4—5月份的尼洋河谷,满山满谷的桃花绽放,若红云粉雾,点亮整个山谷。如此说来,似乎西藏的河谷景色优美,满是田园的安谧,可是你抬起头来,或者远望,你就会看到优美的田园之上是雪峰。这时你才明白,用优美的田园来形容西藏河谷的景色是不够的,田园之上是壮美,是崇高。在米林县一个叫“派”的小镇,你站在雅鲁藏布江畔,可以看到海拔7000多米的两座雪峰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在江两岸对峙。那些登山的人就是从这些河谷中桃花掩映的村庄出发,去接近那些冰雪闪耀的高峰。

雅鲁藏布江中游:米林一带的桃花,是藏东南春季不可错过的风景。在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宽阔的河谷孕育了沃土良田,这里村庄田垄掩映于桃林之中。有人把这里比作苏杭,殊不知雅鲁藏布江畔的桃树并非人工培育的观赏品种,它们花色秀美,枝干伟岸,一棵桃树要几人才能合抱。桃花盛开的河谷两侧,是海拔5000甚至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云雾间雪峰闪耀。富饶的高山河谷,景色壮美撼人。摄影/杨桦

温暖之地是河流制造出来的

在西藏,河流对于人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了饮水和灌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交通和沟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河流在高原上制造出了温暖之地。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下降,有专家测出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8℃,反之亦然,地势每降百米,气温升高0.58℃。

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高度达6000多米,高原内部东西横亘的冈底斯山平均海拔高度也在5500米以上但是被这两列山脉夹持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海拔却在3000—4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在1500—2500米之间;藏东南的横断山与其间的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米。如此高差,使得河谷比高山和高原的年均温高出5℃以上,夏季河谷的气温就更高了。

河流在高高举起的寒冷高原上流淌,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输送之功,把高原切开了一道道豁口(在冰期也有冰川的侵蚀挖掘作用)。在高原不断抬升的过程中,河流用切割拒绝上升,大地在上升,河流要下降,二者较着劲,较劲的结果是周围在抬升,河谷则不断加深或抬升较慢。终于河谷变得又宽又深,海拔越来越低,随之河谷也越来越温暖了,最终远离了高原上的寒冷。

西藏的“胡线”:从巴青到吉隆画一条线

西藏的地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基本是高原,东南多河谷;西北的阿里和羌塘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到了东南的墨脱、察隅一带则降至2500米以下,直至雅鲁藏布江的出境口——巴昔卡,海拔才100多米。从巴昔卡到阿里,你看到的景色有如从赤道到南极或北极。

藏西北高原的河大多是内流河,河短水弱,流向高原内的湖泊;东南地区的河流就不同了,大多是外流河,多发源于西北,但流到东南,已是河阔水丰的大河。这些大河的河谷地带才是农业生产和人类聚集的地方,才是西藏的富裕之地。西藏的人口分布很像整个中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具体说就是西北人稀地广,东南人稠地狭。在西藏也可以画出一条“胡焕庸线”,从东北部的巴青县到西南的吉隆县画一条线,此线以西,土地面积占西藏60%,人口只占15%;此线以东,地占40%,人口却占85%。此线以东,是农区、林区、半农半牧区;此线以西,是牧区,仅有极少的农区;此线以东,是较温暖较湿润的高山河谷区;此线以西,是很寒冷很干燥的高原极高山区。

西藏的富饶之地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也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还有拉萨河与年楚河的中下游,这两条河也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基本上在高原面上流淌,坡降不大,流速缓慢,河谷宽阔,有些地方宽2—3公里,在支流汇入的地方有时宽达10公里左右。这些地方良田沃土,人烟稠密,西藏8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这里。

除了“一江两河”,西藏还有一个区域很富饶,那就是“三江地区”,这三江就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里指的是三江的上游地区。这些地方是深切的河谷,但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镇却坐落在河谷中,如怒江的边坝、洛隆;澜沧江河谷中的昌都、芒康等地;金沙江畔的江达。三江的河谷地带,热量颇高,降水较丰,是西藏的田园乐土。

西藏还有一个富饶的区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平原上崛起,阻挡了北上的来自印度洋的云团水汽,这些汹涌的云团水汽在爬升过程中,变成了丰沛的降水。这些丰沛的降水汇成奔腾的河流,在喜马拉雅山脉崛起的过程中,把喜马拉雅山脉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其中有的河谷又深又长,顺着这些曲曲折折的河谷,可以越过喜马拉雅山脉,从山之北到山之南。这些河谷并不仅仅是通道,它们本身就是生存的富饶之地。

喜马拉雅山脉南部这些河谷从西向东数来:普兰河谷、吉隆河谷、樟木河谷、亚东河谷、错那河谷、隆子河谷,一直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即墨脱所在的河谷。还有一些较小的河谷,如嘎玛沟、陈塘沟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气候之温暖,景致之美丽并不逊色。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还有很大一个区域在我们的国境线内,却被印度非法占领,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区域,这个区域大约接近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是西藏最温暖的一个区域,也是西藏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这个区域有许多河谷,重要的有察隅河谷、丹巴河谷、西巴霞河谷、卡门河谷等,这些河谷无疑都是富饶美丽的河谷。

还应该说一下的是西北部阿里高原上的几条河谷。虽然阿里高原上河流稀少,但是仅有的几条河谷恰恰是这一地区的富饶之地。较著名的一条是象泉河,一条是狮泉河。因为去古格王朝遗址,我曾在象泉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逗留,一天早晨,我站在一处山坡上,看着雾气在河面上飘浮,田野满是收获的青稞,村庄在晨雾中醒来,牛羊从一家家涌出,汇合成一群,由牧人赶到河边的草地。一时间,牛铃声声,炊烟袅袅,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这里能出现一个古格文明,过去关于阿里高原寒冷贫困的印象烟消云散了。

西藏河谷的神奇之处

人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些河谷中呢?除了因为它们温暖,还因为它们富饶。

这些河谷有着别处没有的神奇。有一年我去珠穆朗玛峰,曾经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前行,蓝天丽日下的油菜花海,黄得耀眼。从珠峰回来时,我们走的另一条路,进入了年楚河谷。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年楚河谷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地区,也是西藏的富裕之地。在这条河谷,我们又与油菜花海遭遇。原来油菜是西藏分布最广、种植最多的作物之一。西藏人为什么愿意种油菜呢?原来西藏的油菜品质之优,是内地的油菜无法相比的。我看到一本书中是这样说西藏油菜的:“西藏油菜具有籽粒大、产量高、品质好的特性。千粒重达4.5—6.7克,比内地平原地区高一倍。目前全国三个含油率达50%以上的品种,都分布在西藏。”

不仅是油菜,一些农作物只要是西藏生产的,一定是产量高、个头大、品质好。比如甜菜,西藏的甜菜比我国北方的甜菜平均单根重20—30%。西藏的蔬菜也一样出色,萝卜重20多斤,甘蓝直径可达50厘米,4头干蒜就是一斤

甚至西藏的森林也比别处有许多特殊之处。西藏东南林芝、波密一带的云杉、冷杉林,其林木之高大,木材蓄积量之高,世界罕见。波密一带的几块林地,200年树龄的云杉,平均直径92厘米,高57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达2000立方米。

为什么西藏的河谷地带有这些神奇之处呢?

凡是去西藏旅行过的人,都会对西藏的蓝天留下深刻印象。其实西藏的蓝天就是独有的优势,也是西藏农作物和森林生长优于别处的原因。

虽然西藏的这些地方比同纬度的内地平原温度还是低,但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尘埃少,透明度高,再加上雨季短,晴天多,因此高原上光照充足,辐射强烈,内地人去西藏,稍不留神,就会被晒得色黑皮爆,这是辐射较内地强烈的缘故。而这些正是农作物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夏温偏低,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强烈,有机物质积累高,这些都是西藏农作物和植物生长的极特殊的条件,这是上帝对高原寒冷的补偿吧

⑻ 2015年国考改革后,行测分两张试卷,分别考什么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检索入口(点击)在大纲中和公告中都回没有明确两答张试卷的考试内容和命题区别,但是行测考试题型基本变化不大,无论两张试卷的内容是什么,查考范围都包括行测的几大题型,对备考也是没有影响的。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⑼ 如何评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大学曾立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通八卦,前后各知五百年,与友对饮,笑谈江湖诸事”,现在看来目标是过于宏大了~
身为工科男,地理一向是弱项,以及外出机会较少,于是决定从05年开始看《中国国家地理》,有意对地理知识发起总攻。读起来才发现此书涵盖范围极广,以地理为主线,牵引出民俗、历史、天文、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坚持读两年的话基本可以在头脑里搭建一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框架,剩下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填充这个体系。
现在最爽的感觉在于摊开地图,随手一指就可以对当地的民俗地貌如数家珍,根本不用发愁假期无处可去。有时候就是看哪里的特价机票便宜来决定度假地点,因为早已在书里见过这些地方,只剩下亲身去实践一番了~前阵子发现去伊宁的机票只有100多,本来想去伊犁河谷溜一圈,不过鉴于局势混乱未能成行,引为憾事~
大爱此书,只是工作之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PS.他们家的《中华遗产》也非常不错,侧重人文历史,水平不输《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之

“内容为王”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践行原则。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文并重,版面达到1:1。以颠覆常识来吸引读者目光是招牌战术。但并非是噱头,而是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杂志在文风定位时强调要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令读者有带入感。杂志图片选用上,要求精选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的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文字量和空间。杂志首先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读者视觉,其次通过详实图片文字说明引导读者进入文章内容。缺陷是图片有片面性的缺陷,仅仅读图是无法完全读懂文章。纵使再好的图片,如果不能结合文字内容,最终读者只能浮光掠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般指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南京,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
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⑽ 5条重要的地理新闻!@

【中国黄渤海海冰3.58万平方公里 渤海四成被覆盖】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最新消息说,24日,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浮冰面积达3.16万平方公里,渤海40%的面积为海冰覆盖。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24日发布莱州湾海冰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
一是气候原因:低温天气造成的,并连续出现历史性的低温;二是渤海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的,这里大陆架、海滩较浅,易结冰;同时多条淡水河流汇入此海域,海水比重较小,更易结冰。

▄【┻═┳一
【气象专家称全球暖化致极端天气 或20年一遇】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18日报道,气象专家称2010年是“极端天气年”,极端现象持续到新年度,澳洲出现百年一见的大水、巴西泥石流造成670多人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中国、日本、韩国都出现数十年来最低温。
今冬全球极端天气层出不穷。北半球异常天气源自北极冷风,南半球则主要受到反圣婴现象影响。随着全球暖化,以往百年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将可能缩短时间发生。

▄【┻═┳一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去年10月以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4.2毫米,为1971年以来最少。
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致使黄淮、华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等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河南大部、山东大部、苏皖北部达重旱或特旱等级。

∝╬══→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昨日11时37分,雅安市石棉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专家介绍,这不是5.12地震的余震。据了解,石棉县地处川滇东边界断裂上的安宁河断裂带,这条断裂带长200多公里,为南北走向,从石棉一直向南延伸到冕宁、西昌。另悉,2008年6月,石棉县曾发生一次4.2级地震。

▄【┳一·

据广东天文学会预告:今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珠江三角洲特大咸潮将会再次卷土重来。

造成这次特大咸潮卷土重来的天文因素是:一月二十五日,月球运行到地球南回归线的上空,从而出现“回归大潮”;一月二十九日,太阳、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朔),从而形成“朔望大潮”;一月三十日,月球距离地球最近,从而发生“近地大潮”。这三个大潮在短时间内汇合和叠加,使咸潮上溯珠江相当显著。
造成这次特大咸潮卷土重来的气象因素是:广州地区从去年九月至今年一月,连续五个月的雨量比常年明显偏少。
造成这次特大咸潮卷土重来的水文因素是:珠江上游来水锐减。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