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关于喀纳斯湖水怪
Ⅰ 喀纳斯湖水怪是什么呢
央视探索发现之旅报道过,你可以去搜搜,我看过的,那是一种鱼,“红鱼”,学名内叫做哲罗鲑,因为他们是大容的吃小的,所以可以长很大,他们有很锋利的牙齿,记得上次说的,有一天4M多的搁浅了,解剖后肚子里还有一条2M长的鲑鱼没消化呢~
Ⅱ 喀纳斯湖水怪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哲罗鲑
传说中的喀纳斯湖水怪被认为是大型的哲罗鲑,也就是大红鱼,至于一些所谓专家推测出的7米长大红鱼或者15米长大红鱼都不太可能存在的,只有一些大型的海鱼能长那么大吧!喀纳斯湖的大红鱼也可以捕捞得到,只是捕不到那种传说中水怪级别大小的,换言之就是不存在超过认知的大红鱼。
所以说怎么无论是对于UFO还是各种水怪,理性去看待就好了,现象的确是发生了,至于后续被报道成什么样?描述成什么样?这些就可以人为地进行操作了,别的不用说,我就知道自从喀纳斯湖水怪一说流行起来之后,当地的旅游业是非常的火爆。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Ⅲ 喀纳斯湖水怪到底是什么
从目前科学掌握的情况来看是一种食肉鱼,叫哲罗鲑。其体长可以达到10米以上版,与看到可鱼背现权象相吻合。
但仍然有三点疑问未解开:
1.没有捕获过如此巨大的哲罗鲑。
2.由于地形特殊,喀纳斯湖下有原始森林化石,水深达数百米,至今没有进行过全面科考,也未获得可靠的影像资料。
3.根据食物链,体型如此巨大的鱼类肯定会伴有5-6米的伴生鱼类,但没有发现,而且从目前喀纳斯已知食物机构,不足与支持如此巨大鱼类的生存。
所以,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只是比较科学的推断而已。
等待你去考证---
Ⅳ 新疆喀纳斯湖水怪之谜
被疑为湖怪的哲罗鲑 2005年6月7日下午,一群北京游客在喀纳斯湖上乘船观光,恰遇湖面出现两个湖怪游动,其中一位游客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最近距离拍到的喀纳斯湖怪的镜头,使喀纳斯湖怪又一次轰动了全国,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事件离我们第一次发现湖怪并拍得照片的时间正好是20年! 巨型大红鱼因深居湖中,极少在湖面露面,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而归,但我是幸运者,有机会再睹大红鱼的另一种真容! 2004年5月28日,是喀纳斯难得的大好晴天,阳光明媚,碧蓝的天空中万里无云。 绿色的群山中,高峰上都盖着雪白的帽子,山下公园式的森林草原被昨天的一场春雨洗得郁郁葱葱。早晨10时,我参加新疆喀纳斯民用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的专家团,来到了湖西骆驼山,在新修的半山处的停车场下车,向峰顶的观鱼亭拾级而上。从停车场到峰顶,沿山脊已修了一条木板台阶,部分路段为石阶。路左面,在远处是布满森林的雪峰;右面山下,则是清澈而深蓝略带绿色的喀纳斯湖,湖口的汽艇码头就在对岸,不时有快艇由码头开出,从湖心向北疾驰,在湖面划出长长的白色箭头。从快艇驰过的路线至眼下南面湖岸带,就是我在1985年发现巨型哲罗鲑的湖面。 那天我一到湖边,就开始注意湖面,渴望再能见到它们,但见一平如镜的湖面上,除了快艇留下的波纹,没有出现半个红褐色大红鱼鱼头的影子!这是我第10次来到喀纳斯湖,前9次中也只有那1次看到了大红鱼,其他8次都使我很失望。我为了拍照山岩上盛开的赤芍和岩白菜等花卉,远远落在队伍的后面,更使人失望的是一直爬到了峰顶观鱼亭,沿途也没能发现大鱼的一个影子。 到了亭子上,又仔细看看湖面,那红褐色的蝌蚪一个也找不到!此时伙伴们都已往下走了很远,我便赶快拍了几张远处的湖景,便沿阶下奔。因山下的汽车不能为了我一个人长期的等待! 我一面快速下奔,一面不时的向湖面观望,还希望能见到鱼影,但那红褐色的蝌蚪就是不出来! 约下了一半的路程,在一个转弯处我看了1女5男6个游人在观察湖面,我也侧身一看,只见在靠近山脚最近的湖湾中水面上,像是一条断断续续拉长的“之”字形宽大而长得出奇的黑塑料布在阳光反射下闪闪发光,且十分明亮,共约近百米长,我感到很奇怪,是谁把这样长且宽的塑料布散到了湖中?真傻!我这样想着。 这时,只听得旁边的游客说:“它们在动!”我突然如梦初醒,“是大鱼!”我这才看出隐隐约约的一条条黑色的巨大身影在水中,约十余条,有强烈太阳反光的是7条,那是巨型鱼刚从水中露出水面像潜水艇似的脊背,每条的长度有水边的大树2-3倍,甚至更长!长得出奇。我急忙拿出了相机,但大鱼已开始下沉,只剩下背鳍,且7条减为了3~4条,以后只剩下一条,露出一个太阳的明亮反光点,遗憾!没有把7条闪光的鱼脊背拍到!它们在水面大约只待了1~2分钟! 我通过近些年的观察和研究,估计湖中最大的鱼在15米以上,当然,到底有多大,还得等到最后的研究结论。这种鱼大得出奇,远远超出了鱼类专家估算的长度,所以叫“湖怪”也是可以的。已知世界上内陆淡水中,曾捕到过9米长的鲟鱼,而捕到的哲罗鲑,最大的只2.1米,是在俄罗斯贝加尔湖。 这样看来,喀纳斯湖的巨型大红鱼可称为“世界淡水鱼王”,是我国的国宝,因此,我们应大力保护它,首先要保护好它的原始生存环境。在研究黄土做出杰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国家科技500万元特等奖获得者,我在托木尔峰登山科考时的老队长刘东生院士,在给我即将出版的“喀纳斯湖怪之谜”一书的作序中,这样写道:“这种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希望喀纳斯湖的巨型大红鱼,不要像野生普氏野马和新疆虎一样在自然界令人遗憾的消失!” 神秘的喀纳斯 喀纳斯湖属于冰川时代形成的典型的高山冷水湖,深度达188米。 按照现有的科学理论,高山冷水湖一般水的温度非常低,湖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要长到一丈多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千百年来,由于喀纳斯神秘的面纱一直没有被揭开,湖底到底有没有湖怪,就一直口口相传。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针对喀纳斯,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科技考察:袁国映就是这些考察专家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他们的第一次考察是在1980年,以袁国映为首的考察队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主要摸清了喀纳斯湖的生态结构,发现了白化熊、绿蛙等当地的特色生物,也发现了湖边大量的动物骨头,有马、牛、还有野猪的骨头。但到现在为止,所有在湖里捕到的鱼,最长也没有超过三米
Ⅳ 喀纳斯湖中的水怪,如果不是哲罗鲑,那又是什么动物
喀纳斯湖,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湖泊,景色秀美,生态原始。而就是这幽兰深邃的湖水下面可能还隐藏着地球远古的生命和秘密。“湖怪”现身目击“湖怪”“由于水质能见度问题,这次探险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收获,明年6月喀纳斯湖最清澈的时候,我们将再去一探究竟。”昨天,记者见到了22日返京的喀纳斯湖“水怪”探险队队长胡京玉。刚刚结束21天的探险之旅,胡队长稍显疲惫,但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下一次的出征计划了。胡京玉队长向记者透露,据一些一直在当地考察的科学家判断,哲罗鲑“摘取”“喀纳斯湖水怪”“头衔”的可能性最大。水下能见度极低无法寻找水下生物“这21天的探险过程,仅在路上我们就耗去了十几天。”胡京玉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昂贵的潜水设备“随身携带”,他们选择的自驾车路线是:北京-西安-兰州-嘉峪关-吐鲁番-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布尔津,最终到达喀纳斯地区。胡队长介绍,一般的潜水项目只有20-30米,可是喀纳斯湖平均深度为90米,最深地方达到188米,而且喀纳斯湖又处于空气比平原稀薄的高原上,水质密度很大,每下潜一米都会感到比平原湖泊压强更大,更加困难。“让人心理压力最大的一点,则是喀纳斯湖的极低的能见度,这些正是我们决定明年6月继续探险的重要原因。”胡队长说。由于喀纳斯湖上游的白湖是个碳酸盐湖泊,每年冰冻开封后,便会向喀纳斯湖倾入大量白色碳酸盐物质,使得喀纳斯湖浑浊起来。“在这次探险中,有时只有等着鱼撞到你的脸上,你才能看到它们,对于寻找水下不明生物,基本不可能。”哲罗鲑入选水怪“候选人”“虽然这次没有看见水怪,但经过在当地的了解,一种名为哲罗鲑的肉食性大红鱼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另外可能性较小的一种猜测认为水怪可能是“蛇颈龙”。据了解,哲罗鲑俗称大红鱼,属鱼纲、鲱形目、鲑科,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黑龙江、鸭绿江和新疆的额尔齐斯河等地区。这种鱼生性凶猛、机警,长年隐没在水中,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哲罗鲑成年体最大的重量在50公斤左右,长达2米左右,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背部生有肉鳍。幼鱼以小鱼为食,大鱼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野生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胡京玉告诉记者,在当地的博物馆里就有一条长近两米的哲罗鲑标本。但据当地百姓讲,这条根本不算大,他们还见过更大的红鱼。最新装备入选潜水“探险队”完全防水,可以充气减压,保持身体温度均衡的潜水服;可以调整浮力的潜水背心;能够自动根据水压给潜水者提供氧气的供气压力调节器……胡队长的“行头”,随便拿起一件便价值上万。“这件从美国进口的潜水服,虽然厚度和外观同普通透水的湿式潜水服并无不同,但其内部用的发泡橡胶却千差万别。”胡京玉介绍,这套潜水服能够在水下30-40米的地方为人体保温长达两个小时,其全套衣服价值在1万元以上,一条防水拉链的价格都已突破千元。潜水队员用来背负氧气瓶的浮力调整背心内层中空,可以根据潜水者的要求充气或放气调节浮力。而潜水员的法宝———呼吸系统有一块阀门,阀门根据不同深度的水压,自动调节供气系统,给潜水员足够顺畅呼吸。新闻链接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是有名的“变色湖”,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喀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据说湖中有巨型“湖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喀纳斯云海佛光。6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19时50分左右),在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观光的7名北京游客乘坐游艇行至三道湾附近停船拍照的时候,当时水面平静,正在拍照的游客们突然发现离游船200米左右的水面激起1米多高的浪花,两个不明黑色大物跃出水面,一前一后,鱼跃前行……说起“湖怪”来,世界各地的湖怪还真不少呢。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的尼斯湖怪了。这只湖怪一传就传了1400年,最初的目击者是爱尔兰神职人员圣哥伦布,他到苏格兰旅游时目睹尼斯湖有怪物袭击游客,圣哥伦布情急之下大喝一声,湖怪马上掉头潜落水底。1933年,尼斯湖旁兴建公路,自此目击湖怪的报告明显上升。其中2000年有12宗,2002年有4宗。坊间普遍认为湖怪是种蛇颈龙。“湖怪”明星之天池怪兽1.百年罕见:游客目击20头长白山天池怪兽。2003年7月11日,长白山风和日丽,天池水平如镜。据目击者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张鲁风等人介绍,当日上午9时10分许,他们在长白山北坡发现靠近天池北侧的水面上,出现了许多呈“圆圈”形、“一”字形、串“人”字形的波纹。由于发现距离有二三公里远,众人虽然拿着50倍望远镜,也只能在湖面上看到小白点或小黑点,但相对于山峰倒影而明显移动的波纹,可以明显看出是活动的生物。在大约50分钟的时间里,怪兽共5次出现,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二三十分钟,有时一头,有时好几头,最后一次多达20头左右。2.长白山天池“怪兽”引起国际关注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出现“怪兽”一事不仅在国内成为热门话题,在国际上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英国的尼斯湖也曾盛传出现过水怪,所以英国媒体对长白山天池中“出现”的“怪兽”一事格外关注。猜测因质疑而生:1.专家:喀纳斯“湖怪”可能是哲罗鲑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国映认为,“湖怪”可能是哲罗鲑。这一说法他在20年前亲眼目睹“湖怪”现身时就已认定。他分析认为,在喀纳斯湖中生活的只有8种鱼,而其中只有江鱼雪和哲罗鲑可能长到1米以上,但江鱼雪一般生活在水底,而哲罗鲑会浮出水面。(这是一条从喀纳斯湖中捕到的哲罗鲑标本,它长约1米45,体重40公斤左右。这种鱼的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很难逃脱。)2.尼斯湖水怪是百岁鳗鱼?专门进行此类研究的科学家弗利曼说,根据现有拍摄到的水怪照片判断,尼斯湖水怪实际上是好几条七八米长的老鳗鱼。他认为,尼斯湖的几条鳗鱼大概已活了100岁左右。3.长白山天池真有怪兽吗?4.“天池怪兽”到底是什么?最近,“湖怪”频现新疆喀纳斯湖,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个高山湖存在“湖怪”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湖怪”怎样才能确认?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我个人认为喀纳斯湖里不太可能有‘湖怪’,因为湖水的温度非常低,湖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要长到一丈多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探访”过喀纳斯湖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道斩钉截铁地说。(在中国传说有水怪的地方很多,除了新疆的喀纳斯湖之外,在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吉林长白山的天池、河南泌阳的铜山湖、以及湖北洪湖市的一个水潭里都传说有水怪,但这些传闻没有一个变成惊天动地的事实。)记者胡志斌
Ⅵ 喀纳斯湖水怪的出没地点
“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196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
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有兽类39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湖中鱼类7种,昆虫类300多种。许多种类的花木鸟兽在全疆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区内森林草原相间,河流湖泊众多,自然景观艳丽,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自然保护、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
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河北上约1公里,你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湖内有嫦娥奔月时留下的一对光脚印。
美丽静谧的月亮湾是喀纳斯的标志景点。
喀纳斯湖坐落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北邻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东连蒙古国,位于边境小县布尔津境内。喀纳斯是我国唯一一处位于四国交界处的保护区。保护区内完好地保存着由冰川雪山、森林灌丛、草原湖泊、河流组成的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唯一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
1994年,一位联合国官员来此考察后说:“喀纳斯是当今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景观资源,开发它的价值,在于重现人类过去那无比美好的栖身地。”
保护区内形如弯月的喀纳斯湖比新疆著名的博格达天池面积大12倍以上,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深的高山湖泊,也是当今世界已知湖泊中,发现“水怪”的大湖泊之一。
在蒙古语中,喀纳斯的意思是“美丽而神秘的湖”。这里集秀丽的高山、河流、森林、湖泊、草原等奇异的自然景观、成吉思汗西征军点将台、古代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与蒙古族图瓦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于一体,被誉为“世外桃源”。喀纳斯既有北国风光,又有江南秀色;既有历史文物,也有民族风情,是旅游、科考、探险的好去处。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植物类型的重要保护区之一。这里森林茂密,冰川连绵,珍稀物种繁多,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是一个巨大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也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景区。生活在这里的植物有一千多种,昆虫三百余种,还有品种繁多的鱼、鸟、兽类。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紫貂、貂熊、雪豹、北山羊等5种,二类保护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雪兔等23种。喀纳斯保护区以喀纳斯湖为中心,秀丽的西伯利亚冷杉、塔形的西伯利亚云杉,苍劲的西伯利亚红松和西伯利亚落叶松构成了漫山遍野的原始阴暗针叶林,这里林木错落有致,花草纷呈,风光绮丽。
喀纳斯景区还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400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据说他们还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喀纳斯,图瓦人聚居的小村庄是当地自然风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喀纳斯旅游区已开发出游艇观光、冰川考察、漂流、垂钓、狩猎等特色旅游项目。喀纳斯区位的独特性,生态的唯一性,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美,被誉为世界罕见的“人间净土”。
山路弯弯,两旁迷人的风景不时从车窗外闪过,喀纳斯湖也时隐时现,我们已经进入喀纳斯景区。过了边防站不远,美丽静谧的卧龙湾和月亮湾依次展现在眼前,盘山公路旁有停车带,可供我们停车拍照。卧龙湾的卧龙是指河中央的一块弯弯曲曲的沙洲地带,形状似龙,张牙舞爪,欲腾空而去。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湖北上约1公里,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河湾,这就是月亮湾 。河湾中间有两块酷似脚印的小沙滩,传说是嫦娥奔月时留下的,也有说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继续北上10公里左右,车队到达喀纳斯景区停车场。这里和天池景区管理一样,自有车辆不允许进入喀纳斯湖的中心景区,只能乘坐景区提供的区间车,和公共汽车差不多,在景区内有固定行车路线和时间,只不过全部是免费的。
提到喀纳斯 景区,就要提到它的很多唯一: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是中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喀纳斯湖还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以及鱼类、昆虫类在此繁衍生息,更是生趣无限。不同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各异。每至秋季更是万木争辉:金黄、殷红、墨绿各呈异彩。林中 灌木叶茂,枯叶朽木上苔
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菌,山花鲜艳。风静波平时湖水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换变着风采。每当云雾缭绕,雪峰、春山若隐若现,恍若隔世。七八月份雨后清晨登上湖南段的骆驼峰则可观赏佛光奇景。
喀纳斯湖是我国极其难得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特征的自然区域,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其中珍稀植物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5科8种,昆虫3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喀那斯湖中还生存着一种被人认为是“湖怪”的稀有鱼类—“大红鱼”。
Ⅶ 喀纳斯湖水怪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喀纳斯湖水怪目前还是一个迷,真相还没有解出。
喀纳斯湖坐落在新版疆北部阿勒泰山脉的权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北邻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东连蒙古国,位于边境小县布尔津境内。喀纳斯湖是一个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高山湖泊,里面的营养含量非常低,过去一直被认为不可能有什么大型生物,但当地牧民一直传说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1980年,水怪的目击消息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此后不时也有游客声称见到水怪,这水怪被称为喀纳斯水怪。2012年6月,央视《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一段“新疆喀纳斯湖再现神秘'水怪',掀巨大浪花”的视频。
Ⅷ 喀纳斯湖真的有水怪吗
喀纳斯湖,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起源于友谊峰冰川,曾经历辽3次大的古冰川作用。冰川留下了大量的积水形成了喀纳斯湖。喀纳斯湖呈现弯月状,南北延伸,长24公里,最宽处2.6公里,最深处188.5米,湖区四周群山环抱,东西两岸是浩瀚的原始林海。北端入湖三角地带是沼泽草甸。天鹅、大雁、黑颈鹤等珍禽游乐于此。喀纳斯湖像一弯美丽的月亮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中,更为奇妙的是,清澈的湖水在一天中会随着阳光角度的不同,颜色不断变化,一年中季节不同湖水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又被称为“变色湖”。喀纳斯湖不仅以景色秀美而著称,更因为“湖怪”而瞩目。
“湖怪”传说由来已久
喀纳斯湖自古有湖中有巨形"湖怪"的传说。据当地牧民说:早在30年代,牧民们曾捕到一条大鱼,17匹马也没能把它运走,鱼头可当大锅盛东西。又传说以前常有牛、马在湖边突然失踪。
家住喀纳斯湖区的俄尔德什,是当地瓦文化的象征。他用一根草身吹奏的音乐可谓世间一绝。他说,1956年村里两个牧民米提和巴肯在湖边找牲畜时,在一道湾处看到一条很大的东西,光露出水面的尾巴就像搭毡房的毡子那么大。村里还有一个叫乌逊的老人,在五六十年代乘木伐横穿喀纳斯湖时,在湖中心,他发现木伐下面一米多深的水中,有条很大的鱼,身体有些白,仅一片鱼鳞就有洗脸盆那么大,当时他害怕极了,便一动不动地躺在木伐是任其漂流,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才敢爬起来。
一名叫金刚的护林员 ,有一次到湖头的林区去巡视,当时他把船拴在岸边,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见了一个漂浮的物体,这个物体和船的距离约有四五百米远,初步判断长度有船的两倍。他们看到这个物体只露出了一个黑色的脊背,一直在缓慢地移动,由于天色已晚,渐渐就看不清楚了。
两年之后的一个夏天,金刚再次到一个护林站去,下午四五点,当他无意中向湖面上望去的时候,突然又看到这个似曾相识的东西。然而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一个老人后,却遭到了严厉的训斥,那个老人似乎对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却叮嘱金刚不许外传。老人属于湖边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部族老人们一直认为喀纳斯湖中有一个怪物,而且被尊称为湖圣,是他们的保护神 。
仝保明是喀纳斯湖上最早的汽艇驾驶员之一,一次驾船在湖面上巡视,突然一个巨浪打来,船猛烈颠簸起来,在惊慌失措之中他看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在巨浪下摆动着,迅速消失了。
地震前湖怪再现身
2003年9月27日晚中俄边境发生强烈地震。晚7时左右,距地震发生还有半小时。坐在小艇上的巴扎尔别克正准备返回湖区,同行的有管理局资源林政科副科长赛离克、林政派出所干警康南北,还有一位工作人员和船长。小艇行至湖区二道湾的时候,“湖怪”出现了!在“前方约200米处”,“连续两次出现了不明黑色庞物跃出水面的奇观。一次是垂直钻出水面,其头部离水面约有10米落差;另一次是横向跃出,身长足有5到6米。”间隔也就在几十秒内。
“湖怪”掀起了强烈的水波,声似海潮初涨。突见奇景的几个人都呆了,加之也很恐慌,于是掉转船头沿湖一边迅速返回码头。半小时后,距喀纳斯湖百公里左右的中俄边境发生7.9级地震。
在喀纳斯工作已三年的巴扎尔别克说,以前对有没有“湖怪”也是半信半疑,这还是他头一次看见“湖怪”,只可惜当时是在工作,手边没有照相机或是摄像机。
专家的发现
1980年,由自治区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喀纳斯综合考察队成立,虽然寻找水怪并没有写进日程安排,但这正是每一个考察队员心中的渴望。负责陆地动植物调研的队员们,陆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动物品种,比如阿勒泰林蛙、胎生蜥蜴、白化熊。
白化熊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北极熊,而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这突然给考察队员们一个启示:在喀纳斯湖底是否也有一种普通的水生动物,经过特殊环境的异化,而变得巨大凶猛了呢?
考察队员们为寻找到水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考察队员们第一个怀疑的是,是不是水流把它冲走了?就顺着湖水往下游寻找,结果找了两天一无所获。是不是湖区的牧民把网偷走了?但牧民对他们都很友好,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很小。
三天后,在撒网处上游两公里的地方,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张鱼网,拖上来后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水怪所为?遗憾的是,经过1980年3个多月的考察,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1985年,为在喀纳斯成立自然保护区,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察再次成行,黄人鑫和袁国映也分别作为领队前往。当时新疆大学考察队的总指挥是生物系的向礼陔教授,一天早晨,他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一个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渐渐显露出一条巨型红鱼的影子!那条鱼估计有10米长,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向礼陔回到营地后,立刻发布了这个消息,大家纷纷跑到喀纳斯湖西侧山顶上一个叫观鱼亭的位置上去观看,果然发现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红色的斑点,专家们还拍摄了照片。借助于望远镜,考察队员们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红色斑点就是大红鱼。事后,人们对照片进行了分析,将水面上的斑点和岸边的树木做了比较,发现最大的斑点长度约有树高的2/3,而湖边主要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和桦树,它们大多高15米以上,照这样估算,湖中的大鱼可能有10米长。专家们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并不科学,而且水中的物体通过光线折射也会造成误差,最好的办法就是捕捉到一个实物。
发现大红鱼后的第三天,向礼陔和黄人鑫用一个特大号鱼钩挂上一只大羊腿作诱饵,一根长约2.8米的原木作浮漂去钓鱼。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水面下影影绰绰有鱼游过来,但没有一个咬钩,只是看见有一条大鱼经过浮漂旁边并排游过去,长度大约是浮标的三倍,也就是说那条鱼将近9米长。
1985年7月下旬,袁国映带领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考察队来到位于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7月24日,天气十分晴朗,袁国映驱车向湖西的哈拉特山峰挺进,下车后带队向海拔2030米的山峰攀登,在布尔津县刚在山顶建成的一座八角亭上俯首下望,湖面一平如镜。忽然,在蓝绿色的湖面上,袁国映发现几个红褐色蝌蚪状团点,仔细看去,有十多个。"是大鱼!"手拿望远镜的一个同伴喊了起来,果然不错,那巨大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尾部没入深水中。到中午12时,鱼逐渐增多,有50~60条,最大的鱼,头宽一米多,鱼体长10米以上。这样大的鱼,在国内外的河流和湖泊中未曾见过。袁国映急忙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并录了像。袁国映查阅了大量有关鱼类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向世人揭示了流传两个世纪的湖怪之谜。原来,"湖怪"就是巨形鱼"哲罗鲑",最大的"哲罗鲑"可长到形10米以上长,重量不少于2~3吨。
根据1980年和1985年考察队两次捕捞情况,喀纳斯湖中大致有8种鱼类,除去小型的食草性鱼类,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4种鱼身上,它们分别是江鳕、北极茴鱼、细鳞鲑、哲罗鲑,通过反复比较和研究,大家一致把焦点投向了哲罗鲑。
首先,哲罗鲑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其次哲罗鲑也是以上四种鱼中最凶猛、体型最大的。从已经捕捞上来的一条长约1.45米的哲罗鲑标本来看,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食物很难逃脱。
在和诸多“水怪”目击者求证后,他们大多认为看到的东西很可能是大鱼,水中的黑色影像正是鱼的脊背。不过,即使是把喀纳斯水怪认定为哲罗鲑大鱼后,仍有一些疑问难以解释。首先,迄今为止从喀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鲑长度还没有超过3米的,无法证明湖中会有10米长的大鱼,另外,喀纳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科考队员们所看到的巨鱼比这种鱼的正常体积大了好多倍,所以不能不令人质疑。可如果这巨大的“湖怪”不是哲罗鲑,它们会是什么动物,难道是史前遗留的怪物吗?它们在喀纳斯湖中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大呢?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各方观点争议不休
1985年,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考察队发现“大红鱼”之后,新华社,国内外众多其他媒体也纷纷报道,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很多人的兴趣。
喀纳斯湖怪究竟是什么东西,到底有多大?国内外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这就是哲罗鲑(大红鱼);还有人认为,喀纳斯湖中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鱼,向教授看到的只是大鱼群而已。
1、哲罗鲑说
参加过1985年考察队的向礼陔教授应该很有发言权,他在《关于喀纳斯湖“大红鱼”的发现》报告中说,“‘大红鱼’究竟多大?无法估算。只有捕获到标本才好回答。有了标本,还可以解决年龄、食性等许多问题。因此我们特制了钓具,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由于钓子和食饵很重要,我们用了一根长2.85米,粗约20公分的木头作浮标。钓子是7月29日放下的,30日我们在顶峰观察时,发现了一条身体显得不全的大鱼,正好与浮标平行,彼此相距有二、三十米。大鱼比2.85米的浮标长得多,而且看来这不是当时看到的最大的鱼。因此我们估计,喀纳斯湖的‘大红鱼’一般长三~五米,最大的可能达十多米。当然,由于水有折射作用,会将浮水中的物体放大,所以这只能是估计,必须得到标本后才能定论。”
很可惜的是,在参加完考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5月18日,向礼陔副教授因为肝癌医治无效逝世。许多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为之痛心和惋惜。
2、大鱼群说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学专家李思忠研究员当年看到袁国映在新疆的录像后,认为,向礼陔、袁国映他们当年看到的是一群鱼而非一条大鱼。但他承认:“若是真的,即就3-5米长,也是世界之最!”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淡水鱼类最大也就2.3米长。
3、哲罗鲑说的反击
对于李思忠教授提出的,这喀纳斯湖存在这么大的生物,形成不了一个完整食物链的说法,参加过1985年考察的新疆环保科研院研究员袁国映在报告中写道:“1985年7月,我再次来到喀纳斯湖边,亲眼看到了湖面沉浮的巨形鱼群,才有了揭开关于喀纳斯湖怪真实面貌的兴趣。当时,从名收骆驼峰的观鱼亭下望,在1600米处看到的‘鱼群’有50-60只,与其说是‘群’,不如说是各占一片水面的霸主。通常我们看到的鱼群都是密集的队形,体型大小一致,流动方向一致。但这些个体相距都在40-100米以上,个体大小有差异,似是互相有戒心,游动极缓慢。我只观察到一例:两个中型阴影慢慢游到一起,一前一后形成一长条形影子,分开后发现它们两个体型长度一样。
当时我们根据这种现象判断,这些巨形鱼有大的吞食小的的能力和习惯,故体型小的远避体型大的。我在北京动物园亲眼见过一条1米长的蛇吞掉了一条近65厘米长的同类!那么,一条10米长的大巨型鱼就可能吞下一条5-6米的中巨型鱼!在这样的冷水中,吞食一次就可活几个月!只有这样,巨形鱼的金字塔食物链才能成立。”
4、荷兰学者的鲟鱼说
威伦姆·哈尔森是一位来自荷兰的生物学家。他对西伯利亚鲟鱼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经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吃小鱼的鲟长得特别快,长到一定体型后就会攻击别的鱼,喜欢追逐同类食之。他在看到了关于喀纳斯湖怪的报道后,很感兴趣,于是变卖了他在荷兰的财产,跑到中国来研究喀纳斯“湖怪”了。不过他说:“我不信有很怪的东西,什么怪东西在湖里面。从科学的角度可以探索,但是探索也可能无结果。”他认为,喀纳斯湖里的水怪就是特大体型的大鲟鱼或是一个变种。
对湖区有过多次考察的袁国映研究员告诉威伦姆先生:湖中发现的“就是鲑鱼,没有见鲟鱼”。威伦姆靠着袁研究员的大堆资料这样解释:水面上暖和些,更有理由害怕什么水下的东西,所以大红鱼(哲罗鲑)要到水面上来,人们才可以拍摄到它们。鲟鱼是水底生活的鱼,一旦吃了200公斤的食物,2-3个月在湖底都可以不动的。冷水鱼消化慢,死了也是沉在湖底的,看不见尸体。这样,人们就非常不容易见到他们。喀纳斯湖通北冰洋,有可能鲟鱼向上游到喀纳斯湖里面。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喀纳斯水怪很可能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说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如果说目击者看到的的确是某种水生动物,黄人鑫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鱼,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鱼。但排除以上所有假设,喀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专家袁国映,查证过新疆的古生物种群,在喀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当然袁国映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是否有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喀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了呢?
6月8日在新疆喀纳斯湖拍摄的“湖怪”踪迹。
据新华社电 耗资150万元的新疆喀纳斯“湖怪”探秘活动预计在今年7月进行。
喀纳斯湖是坐落在新疆阿尔泰山深处密林中的一个美丽、神秘的高山湖泊。它不仅以景色秀美而著称,更因为湖中的“湖怪”而扬名天下。6月7日至8日,在相距不到17个小时的时间里,喀纳斯“湖怪”两次出现在湖面上,当时有部分游客拍下了“湖怪”在水面游动的画面。据目击者说,喀纳斯“湖怪”长度目测约10米左右。
据了解,参加此次探秘“湖怪”的潜水队采用先进的美国设备,可超过喀纳斯湖的水深极限。2004年7月,潜水队曾在喀纳斯湖进行过潜水试验,但下潜20米后就发现存在危险。湖水大都为冰雪融水,接近深海水温,人体难以承受。
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国映认为,“湖怪”可能是哲罗鲑。这一说法他在20年前目睹“湖怪”现身时就已认定。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退休教授黄人鑫则认为,喀纳斯是否有“湖怪”不值得炒作,所谓的“湖怪”就是大红鱼,而喀纳斯湖属北冰洋水系的高山湖,大红鱼有可能生长得比较大,但到底有多大谁也不能乱说。黄人鑫还告诉记者,21世纪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许多未知事物都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和理解,应该说是“无怪”可说了,他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