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国地理的散文
⑴ 写一篇关于中国的地理文章(3000字)
词语不是很难!但是要求的字数有点吓人!还是搜索点资料自己写吧!望采纳!谢谢你!
⑵ 中国文化地理赏析有感500字文章
写作思路:围绕《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来进行展开描写。
赏析:《中国文化地理》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逐步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
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2)描写中国地理的散文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
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可以让幼儿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地理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幼儿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⑶ 描写中华地理位置的句子
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毗邻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与东南亚陆上相连,与日本隔海相望。
⑷ 寻求一篇关于中国的地形的文章
1.地形 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2.山区 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区内部,在自然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 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呈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平均海拔6000米。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蜂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⑸ 介绍中国地理的作文,不少于1000字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绝石险的自然奇观。我们的祖国宽广博大、秀丽天成、历史悠久。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知识,也领略了祖国的名胜古迹。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黄山云海,蓬莱仙境,玉宇琼楼等景地的奇妙与美丽,我仿佛来到了祖国的各个地区、省来欣赏景色。
翻开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书,我便开始了中国之旅。它向你介绍了中国概况、近海、地貌、水系、气候、自然资源,再介绍了地区,省。第一个是东北地区,这儿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里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它也是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木柴生产基地,经济实力雄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东北地区的真实写照。这里有一条鸭绿江,因为江水清澈,水声似鸭头颈而得名。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区内碧绿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岛棋布,沿岸群山叠翠,鹤鸟翱翔,景色十分秀美。
在这个地区里,有两种必须要提的动物:东北虎和丹顶鹤。东北虎又称满洲虎、乌苏里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而它身上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这些条纹赤褐色,较窄且稀疏,被毛丰满,毛色较浅。丹顶鹤,也就是俗称的“仙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特产珍禽,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省。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离开东北地区,我们又来到了各个省,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在这些省份中,有几个省里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我,它的旁边还附着插图呢!
第一个是吉林长白山。长白山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原始自然风光无限,邓小平曾感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在这里有“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貂皮,有长白虎、梅花鹿、黑熊、白天鹅等珍禽异兽,是一个闻名世界的风景区。天池是长白山风光最优美的地方,它是东北地区最高的高山湖。在它的四周,耸立着16座千姿百态的山峰,构成了绮丽的自然风光。
第二个是江苏周庄。周庄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这里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怪不得着名大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第三个是云南玉龙雪山地处丽江城区西北约15千米处。山顶终年积雪,宛如白色玉龙横卧山巅,故名玉龙雪山。各种植物依不同海拔和气候分布,这里是经济林木、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的着名产地,有”植物宝库”之称。
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祖国果然是一个景色之国,山河锦绣、鸟语花香。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我相信,中国的大自然是最美的。我们因生在这儿而骄傲、自豪!
⑹ 求用地理知识写我爱中国的文章 800字以上 主要关键是地理知识 不需要那么优美
你到官网上去看看,或者到论坛上吼吼,那高手多,有人帮你
问老师吧,更可靠
这个不属于我的领域,不敢乱答,祝你早日找到答案!
⑺ 介绍中国地理的作文
地中海,温和湿润的冬季,在这12月,悄无声息的下了一场雨.柠檬树,在雨后的空气里气定神闲的吐纳呼吸,海岸线,给斑斓却不张扬的地中海风格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来不及去拜访萨丁岛上沉默如岩石的会看手相的老人,来不及去倾听水城威尼斯的静谧与喧嚣的交响,没有任何理由,就乘一叶扁舟,顺着水流,从高盐度到更高的盐度.就从这里开始.
苏伊士运河,悠久的繁华,不是那海风吹拂下发出清脆乐声的贝壳小风铃,而是远处传来的阵阵浑厚的钟声,与河水默契的一唱一和,歌颂着忙碌,闲谈着心事,唠叨着一个多世纪前数十万劳工的鸡毛蒜皮,交流着东西两块大陆各自的歌舞升平.
回头远望尼罗河,一路奔流着汇入地中海,沧桑的河流,一声叹息,擦肩而过,迈向相反的方向.就让小船义无返顾的驶向红海吧,舀一勺这最咸的海水,一路向南,追不上太阳直射点的匆忙足迹,路过圣城麦加的穆斯林安详虔诚的表情.
穿过曼德海峡,拐进亚丁湾,逆着印度洋上的季风环流,沿着海岸线,航行一道弧,到阿曼,完成第一站.
阿拉伯半岛是一只巨大的靴子,小船从鞋尖一跃而下,一路的舟车劳顿做成一只漂流瓶,漂向未知的充满期待的远方.就沉醉在这印度洋冬日的逆时针暖流里吧,是鲁宾孙的小木筏,是五光十色旋转木马,享受着低纬的倾城日光,让悠闲把航线划成一个圈.当然,这不是句号.
向东,沿着印度半岛的轮廓,轻声呢喃着陌生的名字,像一个个古老失传的咒语:卡提阿瓦半岛,讷尔默达河...西高止山脉阻断了好奇的视线,那些几乎穿过了整个半岛的河流,终究要从德干高原顺势奔腾,更早的拥入孟加拉湾.不妨,穿过保克海峡,挥别斯里兰卡,绕过半岛东侧的河流入海口,去看望久不得见的老友.一一拜访,沿海北上,直到恒河口.
最后转身,混迹在万吨巨轮的庞大身影中走进马六甲,苏门答蜡,爪哇等岛,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翡翠项链,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拉威西是这漫长游记最末的匆忙痕迹.
就到这里.
收起地图,这是"处心积虑"用航线编织的小情绪:
L-O-V-E
我爱上地理
⑻ 关于中国山水的诗歌散文
山水散文
东晋时代,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的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悠游中,培育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热情,中国山水文学从而走进一个兴盛的时代。
庐山的山水胜境,是文人寄托情志的理想之地,由对自然审美而产生的审美观照,折射出中国山水散文的光灿。
山水小品,正是在晋宋之际勃兴起来的。山水小品,与山水诗的成长几乎同步,是一种表现山水之美的特殊散文。
山水与散文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从地志、山水小品、山水记的山水描写,以至后来的山水游记的大量出现,生动地反映了山水与散文结合,从量变到质的飞跃的全过程。而庐山,却鲜明的留下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印迹。
晋宋之际的山水小品,主要有诗序类山水小品、书信体山水小品。诗序类小品,具有代表性的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慧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等。其中,尤以陶渊明隐居庐山时所写的《游斜川诗序》,受到人们的推崇: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以书信形式来表述山水之美,在晋宋之际相当盛行。其中,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佼佼者。这是鲍照被擢为国侍郎,随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时,途中写给其妹鲍令晖的信。信中所写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所见的美妙景致,尤以遥望庐山奇丽壮观的描写,最为生动出色。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降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此文本虽为一封家书,内核却是一篇山水游记。此本作者是虽未以游记为题,却可称之为游记的先驱,因而近人刘师培在《耀采篇》中,将此称之为“游记之正宗”。
唐代,以序,书形式记述山水,依然在文坛上盛行。李白的《送从侄李遄游庐山诗序》,清新流动直抒胸臆,是一篇值得欣赏的山水小品。李白在此序中对庐山的描述,实际上是他游庐山的见闻和美的感受,其中最令人品味的是: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行争流,腾虹奔电,射万壑,此宇宙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虽然只是片言短语,却将庐山的俊秀奇伟描绘得生动传神,并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激情。李白的这篇山水小品,与他的《望庐山瀑布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们创造了美好的遐想,艺术的享受。
在山水小品勃兴之时,山水记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山水记,同以序、书为题的山水小品相比,表现出更符合山水散文的艺术规范,变体现出社会进步、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山水记,显露出明确的审美意识,更集中更真实可信的描写自然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地形地貌及其天然之美。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记中,以记述庐山山水的山水记,有着显赫的地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值得称道的是不乏上乘之作。如收录于《太平御览》卷四十一中的慧远《庐山略记》、张野《庐山记》,收录于《艺文类聚》卷七中的周景式《庐山记》、王彪之《庐山记》等,均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记。
慧远以精炼、形象的语言,在《庐山略记》中叙述了庐山所处的方位,庐山之名的解释,山体的形态,云雾瀑布的奇异景象,并极富渲染庐山这座“神仙之庐”。
“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搏,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急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矣。”
周景式的《庐山记》,以介绍自然山水为目的,显示山水胜境的魅力,吸引人们的游览情趣,更加注重山水景物的展现。
“登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其兹峰乎,东南隐诸岭,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暨,回望处无复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
这些山水小品、山水记,是人们认识庐山其面目最原始、最真切、最权威的文学史料,亦是展示中国古代人类崇尚自然、认识自然、寄情自然的历史记录,同时展现出由山水记向山水游记的演进,由刻意追求自然山水外部形态之美,到着意创造物我浑然的艺术境界的跃动。
唐代白居易的山水游记,尤显自我的风格,享有盛名的《庐山草堂记》,即是其个性的显现。白居易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癖好,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在记文开篇对庐山发生这样的赞叹,此后这就成为对庐山众口一词的评判。“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香炉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作者对庐山草堂的四周景物环境,落笔悠悠,却倾吐了真诚的爱恋和审美情趣。“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蔑,纳阳日,虞祁赛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碱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帏,率称是焉。”作者对庐山草堂建筑的率真写实,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史料,而《庐山草堂记》亦被视为中国园林学的奠基之作。
宋代山水游记,在唐人已创辉煌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将人生的种种思考移植到山水的描绘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山水散文的理性光芒。苏轼的《记游庐山》、《石钟山记》,陆游的《游东林记》,朱熹的《卧龙庵记》等,正是这一时期山水散文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庐山区域的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苏轼在《记游庐山》中,以挥洒之笔,畅述游览所见的山水气势,由此而兴遐思冥想,使本无生命亦无思想的客观景观,获得理念的灵魂,闪动思辩的光泽;从“发意不欲作诗”开始,至“余庐山诗尽于此矣”结篇,中间叙述游山观感和题诗经过,展示自己心灵感受的天窗,阐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绝唱。
苏轼的《石钟山记》,之所以被称为名作,则因为富于独创,别开生面。从“钟”字发挥,说明石钟山的由来,对前人的解释提出质疑,从而记叙亲临石钟山的考察的经过,由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能臆断”的见解。并将理性的思维,同大自然的妙境天衣无缝地糅成一体,而石钟山也因名家名作的张扬而名噪。
明、清两代,山水散文的创作,盛行不衰。文学史家评论这一时期的山水散文,认为没有更大的开拓和创新,只有在原来的框架上有伸展,但在“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大旗下,展示出了清新流畅,活泼自由的山水散文,在美学观上产生了重大转机。
庐山随着日益远播的盛名,加上交通便捷,慕名而来的文人络绎不绝,从而为庐山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山水散文。明清两代,驰名的文学家、学者,如袁宏道、王思任、王世懋、徐宏祖、宋之盛、查慎行、袁枚、恽敬、张维屏等,游历庐山,放歌山水,抒发情怀。
袁宏道的《庐山游记》,别致,情真、飘逸,反映出追求个性解放的审美情趣,因而他笔下的庐山自然景物拟人化,云雾呈“人物鸟兽状”,峰岩“危身却立,摩牙裂髭而望”,涧水“啕号呼激”......正是“独抒性灵”的艺术体现,亦喻山水可以丰富,补充人们的“性灵”。
王思任的《游庐山记》,以画家的眼光审视庐山的自然山水,充溢着色彩和动感。五老峰“五大垛铁云皆紫青融铸,从天崩下,现寿者相,是名五老”。五老峰“海绵素铺几万里,抛弹松称,光丝耀然。觉霜雪死白为呆,凹凸不等,小家数耳......绵俱缩入湖江,渐覆四宇,作开辟以来一大供”。不帝为人们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徐宏祖(徐霞客)却以旅行家、地理学家的身份,对庐山进行了6天的旅游和考察,他留下的《游庐山日记》,涉及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植物、历史、名胜等诸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他是从石门涧攀登百丈梯上庐山的第一人,他是实地考察大汉阳峰的第一人。
恽敬,是清代山水文学中较有名气的文学家,他曾先后两次登庐山,写了《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文笔洗炼生动,善于描绘景物特征,抒发感受最深切之处,因而成为他的艺术成功之作。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余,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故其大以荡谲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恽敬在《游庐山记》中形胜特点,由此点画“有娱逸之观”旨趣,然后着意描述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卷的云障奇观,仰望香炉峰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阐发出云雾是山之灵,诡变的云雾是娱性逸情之最。在《游庐山后记》中,再度记述在不同山形地貌中瞻云观雾,展现云雾幻变的玄妙,挖掘山水美学的真谛,拓宽了山水美学的领域。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一大半应属艺术,归属于美学。庐山,自古就被人们当作一个艺术观照的对象,一个审美愉悦的对象。它所产生的山水文化,从地志、山水小品、山水记的山水描写,到后来的山水游记、山水散文的大量出现,真实地记录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愈来愈密切,山水与散文的
⑼ 求一篇地理文章,要带有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徐霞客游记》中找一篇。其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徐霞客)经34年旅内行,写有天台山容、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⑽ 急求介绍中国地理的文章
.地理频道 >> 网站首页
http://www.dlpd.com/Index.html
2.世界地理频道
http://www.21page.net/world_geography/
中国国家地理:http://www.cng.com.cn
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http://www.ngm.com.tw
CCTV国家地理: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国家地理频道(简体中文):http://www.natgeo.com.cn/home_index.htm
这里有很多功能!
http://www..com/s?cl=3&wd=%B5%D8%C0%ED%CD%F8%D5%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