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军事地理大势

中国军事地理大势

发布时间: 2021-02-23 08:02:09

❶ 李自成的10万精锐部队,血战山海关,打不过清朝军队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自成血战山海关,打不过清朝的军队,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对山海关的战略位置缺乏清醒的认识

山海关城高墙厚,东临大海,易守难攻,因此,清军数次入关都是绕道蒙古、山西等地。李自成在招降了吴三桂后,派往镇守的只是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降将唐通所部八千人,而没有派出由大顺军将领率领的精锐重兵。这样一来,唐通的八千余人很快就被吴三桂的大军击败,导致整个局势都发生了逆转。

清军将领多尔衮见势,一声令下,2万铁骑气势汹汹对阵直冲大顺军,大顺军早已疲惫不堪,见来势凶猛清军铁骑,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李自成还是大败而归。

❷ 江东父老们,请问在广州哪里有《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这本书籍卖,如知道,万望回复。

去广州购书中心啊

❸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什么地方有卖

去亚马逊网站搜

❹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❺ 军事论文 2000字左右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❻ 中国国防发展的历程

一、解放初期的凯歌行进期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凯歌行进期。如果说国家经济建设在1958年就结束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而陷入了误区,国防建设的指导在50年代末还难得地保持了相对比较清醒的认识,直至1964年以前还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二、在曲折和动乱中艰难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免不了经历曲折,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60年代中期起,中国国内出现了持续的政治动乱,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同样出现了一个“马鞍型”。

三、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大发展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天安门国庆阅兵的窗口也向国内外充分显示出来。如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中亮相的装备大都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时,亮相的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缩小。

拓展资料:

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从最高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

❼ 求央视以前播出的一个纪录片,专门介绍古代军事重镇的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❽ 中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楼主问的是纯粹军事实力还是综合国力,既然是论文观点要明确。
就像大家都知道,论影响力一定是唐,论文化要说宋,论版图是元,论经济和人口就是清!
我个人认为论综合国力要从某个时期去研究问题,一个朝代都有最鼎盛和衰败的时候,怎么去比?
我个人推荐是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他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综合国力当时世界一强,无论是科技,文化,经济,军事(只是相比当时别国比较)
同时期能与汉朝争雄的国家也只有东西罗马了,所有只要比较这两个国家就行了
先比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主要表现在人数,人员素质,战斗经验和装备(科技水平),人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罗马军队是以军团来征战的,一个军团大概就9000-10000人(你可以查下罗马军队的体制,自己计算)大概考20军团来维护自己的国家!所以征战情况下能出动的也就10万人了!就算是罗马图拉真时期,罗马图拉真在公元101年和公元106年分别动员了15万和20万大军去征服曾经强盛一时的达西亚王国,又火烧了帕提亚人的首都泰西封。

而汉朝呢,光骑兵就能出动10万甚至更多(史料有许多记载汉武帝汉武帝时期,常常有十万精骑出塞北击匈奴)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了前13年汉成帝时期东海郡武库曾经储存过的武器数额,该集簿分两部分:“乘舆兵车器”部分登载了58种军械,共114693件;“库兵车”部分登载了182种军械,共23753794件。简略的估算,这样一个郡储存的兵器可以武装五十万左右的军队。
而东汉后的三国后期,257年诸葛诞发动淮南三叛,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司马昭动员了总数为二十六万的军队。而诸葛诞和前来支援的东吴军队加起来也总共有接近二十万。这是三国时期动员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比能调动军队的数量来看汉朝要多,并且多的不是一个档次线上!

我们来说人员素质和战斗经验吧(单兵力量)罗马从建立到西罗马灭亡都处与四处征战,所以实战经验丰富,但汉朝也是常年处与内忧外患之中,所以也是征战无数。罗马兵员比较复杂,真正的罗马人比例小,多半是奴隶参战,而汉朝就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是世界领先,军事也是如此
东汉时期炒钢法已经成熟,刀剑大多为钢制。(东汉《太平经》卷七十二,书中说:“使工师击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这“水”应指生铁水。“万锻”应指生铁脱碳成钢后的反覆锻打。 )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炒钢实物,是1978年在江苏徐州出土的一把东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五十湅(炼)”长剑,还有1974年在山东苍山出土的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三十湅”大刀。经科学鉴定,它们都是以炒钢为原料,经多次反复加热折叠锻打而成的。同时这也说明,东汉前期炒钢技术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而欧洲呢,18世界中业才发明炒钢法!更别说当时的罗马了!
所以罗马使用的罗马人的铁质甲胄更容易被劈开。
汉朝弓弩手和骑兵毫无疑问也是领先于罗马人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里曾经记载了数额为58万左右的弩。以及9万把弓。除了传统的臂张弩和用腿开弓的踏张弩,还出现了更有力,坐在地上用腰力开的腰开弩。而同时期的罗马人使用的是简陋的多的单体弓,以及投石手作为支援。这些人的形象被雕刻在图拉真记功柱上,衣衫简陋,不穿铠甲,仅仅作为辅助军队。)
所以科技单兵实力,罗马人遇见汉朝军队,简直就屠杀!
说军事思想吧,欧洲能查的历史就一本(荷马)但我们汉朝思想一大统,文学史记多不盛举,我们还有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现在美国人还在学!
人才我更不想列举了,中国古代任何时候都是一直遥遥领先的,欧洲基本还处与野蛮人的时代。无论是战争规模,文化,科技,思想他们都落后!
我们汉朝已经是封建时代了,而欧洲人还被罗马人当努力一样统治着!
我想起一句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何等气魄,现在美国也不敢这样喊呀!

❾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哪些代表作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清来代顾祖禹的自《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李培的《灰画集》20卷。《读史方舆纪要》中,包括历代州域形势9卷,南北直隶十三省方舆114卷,山川源委6卷,天文分野1卷,另附《舆图要览》4卷,全书实为130卷,附图36幅,沿革表35份。此书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它在军事学术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灰画集》是一部辑录体军事地理著作,所采原著共30多种,它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经国用兵方略,对天下大势和各省形势历陈诸家之说,同时也提出了编集者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此书的缺陷是没有西藏、新疆等省内容,又不附地图,这些都是明显的不足。

❿ 张良,韩信,诸葛亮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当然是韩信最强!

三人都列入了唐宋名将庙,都是十哲。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由于张良和韩信同时代,与诸葛亮不同时代,三人不太好比。张良被尊为谋圣,其职责是幕后谋划,实际参与指挥军队和带兵打仗几乎没有。韩信被尊为兵仙,直接指挥了很多著名战役,汉高祖统一,韩信军功第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其实也很强,只是他遇到了很难缠的对手,功绩无法与韩信比。

这三人的军事才能应该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相对比较。张良,韩信还有萧何并称“汉初三杰”,足以见证二人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唯一不同的是张良偏向于政治,而韩信更偏向于军事,从二人最终的结局来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就军事才能来说韩信远超于张良。

但是如果韩信和诸葛亮就军事才能来比较的话,我们还是要先看二人的对手的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韩信当时主要的对手就是秦末的各诸侯国,还有项羽,虽然韩信清洁一己之力灭掉燕、赵、齐等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国在当时本来的军事力量都很弱,只有项羽集团可以与之抗衡,虽然最后是刘邦灭掉了项羽,但是这是整个刘邦集团的努力所得,当然韩信优秀的军事才能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速了项羽的灭亡。

所以单从军事层面讲,韩信排第一没有疑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