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地理的地理读书报告
❶ 观《地理,中国》有感500字
观《地理中国》有感
今天,我们一家人又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地理中国。这次专的故事讲得属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❷ 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读后感。
亚洲东方有一个文明古国,背靠帕米尔,耸起高高的世界屋脊,面对太平洋,伸展着万里海疆,物产丰富,地势宽广,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团结友爱喜洋洋。她的名字叫中国,是我最亲最爱的地方。这是《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告诉我的。我知道了:
为什么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因为这儿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有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就名声远扬。古希腊、古罗马学者怀着敬仰的心情写给后人,在世界和亚细亚的东部,有一个广大富饶的国家,平和度日,不扰邻国,是人间的一片乐土。
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呢?她有960万平方公里,大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亚洲的1/4,只比俄罗斯和加拿大小一点,是世界第三。为了更好的管理,所以划分了很多地区。总共有4个直辖市,22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还有尚未统一的台湾省。
《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对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状况、旅游景点和我国近年来的各个特大工程作了一一的介绍。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开发;天然风景的美丽,不但有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还有“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从城市到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都有令人爱慕之美。
看完《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我非常的想到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去看看,不过我知道,这要等到将来才可以实现。为了这个梦想,我会努力的!
❸ 读关于地理书的读后感
读书的启示
可能是受到父母的熏陶,我从小就爱读书,从我3岁起,我便常常沉浸在书的环境中。我最爱读的是地理、历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去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参观,回来时把那张游览图贴在墙上,继续看。这样便使我迷上了这张游览图,从此我便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整天在家读贴在墙上的“广东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还不是向妈妈发问。妈妈那时是地理老师,便把一些地理书给我看,这使我对书产生了兴趣。我看的第一套地理书是《儿童知识地图册》,分“世界篇”和“中国篇”,图文并茂,使我爱不释手,又掌握了很多地理知识,知道了我们国家面积在世界排第三,人口排行第一,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也不同。令我感受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使我感到自豪。我还了解了很多地理知识。
但过了两年时间,妈妈转教历史的时候,我又迷上了历史。我首先是从妈妈的教科书上开始接触历史的。开始,我只是想看一看元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可我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住了,就跟着顺序看下去,看上了瘾。后来,我竟把初一的历史书全看完了。可我还不满足,还泛着妈妈读大学似的和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共四册来看,我看得如醉如痴,查阅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等。“元朝的壮大”使我无比自豪,“八国联军入侵北快乐阅读网平”令我愤怒万分,“古巴比伦王国的毁灭”叫我惋惜不已……
读了这些书,使我大开眼界,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也对世界有所认识。这也令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读书只有是井底之蛙这样的水平,只有多读好书,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❹ 写一篇关于中国的地理文章(3000字)
词语不是很难!但是要求的字数有点吓人!还是搜索点资料自己写吧!望采纳!谢谢你!
❺ 中国文化地理赏析有感500字文章
写作思路:围绕《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来进行展开描写。
赏析:《中国文化地理》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逐步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
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5)关于中国地理的地理读书报告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
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可以让幼儿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地理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幼儿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❻ 与地理相关的书的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内容概要:本书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是经他人推荐购买,为第三版。改版之后对许多处尤其是建筑部分的内容增加不少。此书举例翔实、旁征博引。与一般关于文化地理的教学书籍不同,其切入点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对初次接触文化地理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读物。当然如果是作为研究学者,此书则在学术理论深度上显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显不足。虽然此书标榜为教学用书,但个人觉得此书总体而言,是一部的入门级读物,如何作为社会科学的一般读物可能更有市场……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是一本非常凝练、概括、点到为止的读本,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时间、空间,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比较,给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并通过各个载体,语言、文字、姓氏、服饰、建筑、园林、绘画、音乐、戏曲、饮食等等,从形象和抽象两方面来反映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与我们如今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并不违背,相反具有辅助和推动的作用。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坚实了,才有能力去辨别哪些措施是正确的,哪些外来文化对我们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通过此书,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往的选择,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据心的指引来选择阅读的范围,与此书作了比较之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没有错误的。我喜欢中国传统的很多方面,如服饰、建筑、园林、戏曲、国画等等,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古建筑与园林,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找到许多本源的东西,甚至觉着自己要往建筑这方面发展了;又有一段时间特钟情于各地方戏曲,京剧脸谱,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秦腔、梆子、越剧、昆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学习;还有一段时间对于方块字的起源和传承又有了兴趣。总之,这些阶段性的学习与兴趣没,让我一次次领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同时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过哲学读本的解析,能够正确地对待。但是更应该明确的是,对于自由的文化应该有敬畏之心,它是无数先贤和百姓的共同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继承者怎能忘却怎能鄙薄。综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对我们的灵魂、躯体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❼ 七年级地理中国读后感三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国观后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国》后,了解了火山。 讲的是地理学家卢老师带领地理小组探究涠洲岛的事。在探究中困难重重。 当我看到"在斜阳岛的海岸,到处是悬崖峭壁,探究小组……其中还有一位女性"时,我钦佩不已,想着:悬崖下面是一望无尽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会掉下大海。还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气来
攀悬崖,一路一定困难重重,天下有几个女性能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太令人钦佩了。 当我看到"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落到地面形成,在涠洲岛距离不远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涠洲岛最大的火山口出现在眼前"时,我太佩服卢老师了,佩服卢老师的胆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丝丝平常人无法发现的线索,根据一点线索可推理出涠洲岛旁的斜阳岛的中心是一个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涠洲岛这个小岛竟有两个小火山口,一个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现在平静的整个南湾。这样一个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没想到这么个小岛还有这么多秘密。 也许千年以前的地球会更难以想象,以后要多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观《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东西都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与学习有关而已。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了一次。不过,事实并不如此。它并不像我想得那么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让我爱上了这个节目 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网络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为两集。其实,所谓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鲵——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上集中,我跟随着科考队员,了解了王国兴的大鲵养殖基地,王国兴被尊称为“中国娃娃鱼之父”。他进行了人工养殖,目前数量已经达到了400多条。科考队员对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包括水中矿物质含量、温度、光照。随后,科考队员对泉河进行了科学考察,这可是大鲵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国兴突然告诉记者,说珍藏有一条完整的长达3.5米的娃娃鱼化石,科考队员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这么长的娃娃鱼。他们走进大鲵生物科技馆,想要探求问题的真相。在这里,他们了解了无脊椎两栖动物的知识,并查到大鲵和蝾螈中的其它动物生活习性及骨骼化石的区别。蝾螈类的动物,骨骼并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国兴的这尊化石骨骼是相连接的,而且,颧骨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判定,这并不是娃娃鱼的化石。 在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大鲵生物馆里,还听见了导游介绍说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和娃娃相似,而并不是因为娃娃鱼长得像娃娃而得名的。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引起了科考队员的疑问,这真的是娃娃鱼的叫声吗?它和婴儿的叫声区别?通过娃娃鱼叫声和婴儿哭声的频谱图对比,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看似柔弱,行动迟缓,穿越上亿年时光的动物,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是什么使大鲵不受伤害?是什么使大鲵停滞变异的呢?科学家又对此展开了系列
的调查,在确保大鲵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科学家找到了一块塑料当武器,戳了几下大鲵的背,发现大鲵背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粘液,来导致袭击者行动变慢!大鲵的保护色与它生活的环境色融为一体,也为大鲵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经过第第四世纪冰川时,因为大鲵的新陈代谢十分慢,可以两到三年不进食,这也对大鲵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这集后,我感触很深,大鲵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繁盛的动物,能延续至今,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对大鲵的伤害,导致大鲵数量锐减,被列为濒危动物。多么希望世间的人能够有意识地环保一些,节约一些,为这些珍稀的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对科考队员的求真意识与求真精神也十分钦佩!对他们那种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的做法非常欣赏,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已科考为证据的实事求是。特别是在科考的途中,还差点发生意外,我们要向科考人员学习。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努力一点就可以让世界跟美好!
❽ 有关地理的读书笔记1500字就够了。。。急求 啊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社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过去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其实在疆域这方面是很不实事求是的,而是从政治方面,历史受政治所要挟,从现今政治的角度来写过去的历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历史上写,比如朝鲜半岛、越南,因为他近日民族国家还存在,就努力为他在古代还原现在的疆域,而西藏、内蒙、新疆、台湾——台湾还有问题——因为他今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历史上努力将其打造成自古以来,自很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方面都很明显是很不正确的。就宋所写的,该书第一章特点的第三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阐释历史。如并不因为朝鲜与越南是独立国家而遮掩其过去是我国领地的事实,不像过去一些史学家把当时对朝鲜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是做得不错的;
四、我国自古以来基层行政区划最低一级的往往是最稳定的,而第一级区划,即中央以下往往变化很大,这多出于政治的考虑,即便是因为经济,如苏南、苏北,其目的也在于中央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维持大一统。而地方,如县城、乡镇、村落,有的则延续了几千年,而与朝代兴亡无关,所以感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与政治无关,(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原因——历经元清异族入侵——体系不乱;最低基层行政与高级政区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么一个高度,进而会怀疑政治存在的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愚夫愚妇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会更好些……
(按:近观所谓外国汉学家书——实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国。他们是五岁孩子放牛,自然不会理解。)
十、听李教授讲座,讲到东西方人口之对比,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之特点,与西方比较。可提之处有中国传统是一夫多妻制,从礼仪台面上讲,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中国人口自古众多,是在于大众思想必有保存后代之想法,这就从总的层面上讲,会保证整个中国的人口不会有大的衰减,这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荒、战乱,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锐减,但一旦稳定下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机器又马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会回升到战乱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战乱、灾荒,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个古代的非人为机制,一旦生产力无法负担超额的人口,这些矛盾便会涌现出来,不单是战乱与灾荒,国家制度也会受到冲击,这些应然的反应也又像一个机器一样,又将人口降低到与生产力适应的水平;
(按:譬如财政里的自动稳定器,又譬如贱买贵卖。 可是自进入机器时代,这些传统的自动稳定器都失却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体弱之幼儿,都不至于早夭)
十二、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的先进来保存中国的人口。但是据说中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倪匡说: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只是不相信有人会用。) 我想古代中国人寿命比西方人长,一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喝开水,吃熟食;据说中国人牙齿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纤维食物之缘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国人口的锐减,下一次制度又会自动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锐减却最终导致了西方体制的变化,所以中国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过完善,反而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的蜕变;
十五、历代造成人口锐减的战争,尤以少数民族入侵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户数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两项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转移会促进转移地劳动力的增加,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人口的转出地则因为其劳动力的下降,而进一步使其经济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转移到的热点地带经济增长的加快,而进一步吸引转出地人口转出的加快;这就是经济与人口迁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众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见得汉族对蒙古族同化之失败;蒙元之时,蒙古还有其四大汗国,在伊斯兰,在印度,都与当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认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强势民族再获内在动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灭人种之分歧,消弭战争,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尽述。 蒙古人和汉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准低,素质差,头脑固执有很大的关系; 如分人种优劣的那几个等级; p168
二十三、清朝满族统治者一度禁止汉人出关外,以保护其土地,没想到最后保护其土地的,恰是这些千方百计去了关外的汉人;
二十四、p173 “到郑氏统治的末期,全岛人口达25万,其中十五万是来自大陆的汉族移民及其后裔”,真不知道台湾人老搞什么本省人、外省人有什么意义,生生造出个民族来;更把一个高山族分成好多个小民族,一个山头一个民族,如阿美族之类,无聊,且生造出许多矛盾来。最不智者即为此也,天下大同为万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高山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调查未曾进行,所以他们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据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其中每把朝代之兴衰寄之于商业,譬如秦之统一六国,不在于商鞅重农抑商,而在于商人吕不韦当了秦的丞相之后,改易商鞅的政策,大兴商业,才最终导致秦的富强。很明显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作者在写商业史,故每每都扯到商业上去。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社会,作者也承认,中国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于商业不兴。而中国自古商业不兴,就是因为中国从来只是一个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所以商业存在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统一六国,其根基在于商鞅,在于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于秦农业的发展。 此书亦提到了这一点。P178
二十七、p186,书上说道,在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还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基本上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的南迁是重叠的问题;
二十八、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轮作、轮荒、施肥、一年两熟……),无非是发明新农具,创造新的种植制度,但总之都是精耕细作。这就是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农庄式,大片土地机械耕种式,而多出来的人口,全部做服务业,作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将农民解放出来,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同时获得更多的由于农业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则)凡我心中有事之时,即片刻放不下,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繁,而我独使其简;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简,而我独使之繁,总之其萦绕于脑,挥之不去,不可或忘,而无法做其他事,如看书;但偏偏可去看电影,但我已浪费这许多时间,再去看会觉有愧于心。
我之烦恼,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结束不至纷至沓来那一刻而不可结束也!
寡人之愁,愁无可愁,愁后又愁,想以酒浇愁,又生新仇,且以书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无尽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迁徙,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
西周时各城邑之间的关系乃是宗法关系
三十四、历代城邑的气质是与王朝的气象一样的,王朝中兴,则城邑布局无拘无束,p312,秦的阿房宫,汉武帝将建章宫建在西墙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则会出现大批以废墟形态出现的城市,p318,魏晋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价值观念”,城墙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十六、商业之发达,在于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于人口,人口超过其所在区域之供给,无法负荷,则产生商业;
商业的存在,依赖于两方面,需求与供给。古代商业的产生,要么它是某种产品的原产地,要么就是它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急需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商品;
这又联系到移民,以及移民原来的种植技术与习惯;
三十九、商业也可定义为整个商业区域内的互通有无;
❾ 看地理中国的心得体会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