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飞行时代

国家地理飞行时代

发布时间: 2021-02-23 03:52:10

⑴ 真正来到“飞行时代”是什么时候

真正来到“飞行时代”,是在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并于12月17日实现了人类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之后。

⑵ 第一个飞上天的人是谁

人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升上天空!但有趣的是,第一批上天的生灵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公鸡、一只鸭子和一只山羊!

事情发生在1783年9月19日。这天,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在巴黎凡尔赛宫前面广场上作了一次轰动一时的表演,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带着满朝大臣也兴致勃勃前来观看。广场上有一只金色的、用纸和布糊成的大气球,气球的直径为12米,高17米,很像一只倒放的大梨子,气球下面吊了一个盆状的柳条笼子,里面装着那三只动物。

一切准备就绪,蒙哥尔费兄弟点燃了放置在气球下面的潮草及布条,让产生的热烟冲进气球,于是它载着这三名“乘客”,冉冉升到了离地面大约500米的空中,并在微风的轻拂下,8分钟内飞行了3千米、最后安全地降落在城外的一片草地上。

谁知这三名“乘客”并不知道自己获得的殊荣,那山羊在吊篮内曾狠狠地踢了鸭子一脚,所以气球降落后,鸭子委屈地“呷呷”叫个不停,似乎向人们诉说它的苦楚。

路易十六兴趣大发,决定第二次应作载人飞行。为防止意外,他提出让两名死囚坐进吊篮。不料消息传出,群情哗然,无论大臣还是民众,都不愿让罪犯去完成这一壮举。一个宫廷历史学家情不自禁地怒吼起来:“决不能让充满罪恶的死囚成为第一个升空的人,这个光荣应该属于我!”

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这位历史学家如愿以偿,与一位侯爵于1783年11月21日作了人类第一次气球载人飞行。在几万名观众的一片欢呼声中,他们上升到300米左右的高空,越过了塞纳河,25分钟后,他们安全降落于蒙马尔特。

以后气球热一度席卷了全球。但是,真正来到“飞行时代”,是在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并于12月17日实现了人类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之后。

这对载入史册的兄弟,哥哥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弟弟奥维尔?莱特比哥哥小4岁。他们自小就立志“长大了要造飞机”,不断的试验耗尽了他们的财产,穷得连妻子也娶不起,但他们却依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1903年12月17日,他们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开阔的平地上进行了试验。先是弟弟试飞了两次:第一次用12秒钟飞了36.6米,第二次以15秒钟飞了66米;接着他哥哥也飞了两次:第一次用13秒钟飞过了99.4米,第二次则在空中逗留了59秒,越过了284米!当时沿海正好驻泊着5艘巡逻艇,他们的表演使水兵们狂热地欢呼起来:“飞行时代终于来临了!”

在制造飞机史上,我国也有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冯如。他是美国一家华侨创办的飞机厂的总工程师。为了振兴羸(l閕)弱的中华,他决心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造出优良的飞机,为祖国争光。1910年6月,27岁的冯如在美国旧金山驾着自己制造的飞机,顺利地上了天。恰好当时孙中山在美国组织革命力量,在听到介绍后,孙中山高兴地说:“爱国救国的志士,真是大有人在啊!”

后来,冯如在旧金山的一次国际飞行比赛中,以飞高210米、时速105千米、飞越32千米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不久,他载誉于1911年元月回到祖国,准备一展鸿图。他带回了两架飞机,可是腐败的清政府把它视作洪水猛兽,不予采用。辛亥革命后,他为了在群众中普及航空知识,于1912年8月25日当众作了飞行表演。可惜,由于飞机搁置太久,没有得到保养,部分部件失灵,导致失事,冯如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他仅29岁!

实际上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中国人是湖北一个土家族人——秦国镛,字子壮。1907年他以官费留学法国,先学军马科,后转学飞行,1911年春携一架50匹马力的单座教练机回国。于清明时节在北京作了飞行表演,在天空中盘旋3周而徐徐降落。当时北京为此举行了升旗(满清旗)、奏唱大清国歌等隆重的仪式,试飞成功后他被10多个洋人抬起绕场一周。北洋政府后来还派他去办南苑航空学校,并从法国购进了12架飞机,培养出83个飞行员。秦国镛于1940年逝世,享年64岁。

国家地理的杂志历史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
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
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之后,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简体中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日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
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
2007年以后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于2007年7月与《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华夏地理》在采用《国家地理》稿件的同时,保持一半内容为本土原创)
2009年,《国家地理》少儿版正式由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开始运营,2010年1月在国内上市。 时 间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创人在华盛顿特区的“宇宙俱乐部”聚会,组建“一个增进与传播地理知识的学会”。 1888年10月 向200名会员寄出第一期《国家地理》杂志 1890-91年 国家地理学会首次资助探险队,对阿拉斯加圣伊莱亚斯山地区进行地图测绘;发现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出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1903年2月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主编。 1905年1月 格罗夫纳用整整11页刊登西藏拉萨的照片。他本以为自己将因此被解职,不料却得到学会成员的称赞。 1906年7月 格罗夫纳刊登了乔治·西罗斯三世首创的闪光灯拍摄夜景动物照片;两名学会委员愤而辞职,指责杂志正在变成一本“图画书”。 1909年4月6日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罗伯特·E·波尔利和马修·A·汉森首次到达北极。 1912-15年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由海勒姆·宾汉领导的探险队对秘鲁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顶古城马丘比丘进行发掘。 1920年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学会总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查尔斯·马丁和科学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类首次飞越南极的航行;从空中拍摄6万平方英里的南极照片。 1930年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首创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国家地理学会向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队开放自己的照片、地图和其他制图数据库,协助军事行动。 1952年10月 杂志开始刊登雅克-伊夫·库斯托介绍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杂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2.5万英尺的罗曼希海沟照片,是当时最深的海底摄影。 1959年9月 杂志封面开始定期采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国家地理》报道路易丝·李基和玛丽·李基发现年代超过175万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简·古道尔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在坦桑尼亚的贡比河国家公园从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杂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杂志。 1962年6月 约翰·格伦携带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完成美国首次绕地轨道飞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国人在国家地理学会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5年 国家地理电视节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国家地理专题“美国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对卢旺达高山大猩猩进行长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将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带上月球。 1975年 《国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杂志成为国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发行量已达130万。 1979年4月 玛丽·李基报告在坦桑尼亚一处河床的火山灰中发现距今360万年的脚印,据信是现代人行动缓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学先驱乔治·F·巴斯在学会资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发现一艘3.4万年前的沉船遗骸,其中有有史以来海底发现的最大一批青铜器时代贸易物品。 1984年 学会的旅行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创刊。 1984年3月 《国家地理》封面上出现一张鹰的全息照片,这是全息照片在大发行量杂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国家地理学会在吉尔·格罗夫纳的领导下推出“地理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学校系统内的地理教学。 1985年9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发现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尔国际极地探险队的六名成员(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尔利和汉森之后首次乘狗拉雪橇、无补给抵达南极。 1986年1月 资深副主编约瑟夫·加吉经过多年研究,报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地点是在巴哈马群岛的萨马纳岛。 1988年1月 国家地理学会庆祝自己的百年诞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纪念专刊专题讨论“我们能否拯救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国家地理小蜜蜂”首次举办。到第10年,每年有500万学生参与。 1989年7月 整期杂志为法国专题,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利诺在学会总部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恐龙。 1995年4月 《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开始出刊,是杂志的首个地方语言版本。 1995年8月 “国家地理电视”成为独立纳税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鲁高山上发现的一具冰冻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学会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观众达到创纪录的8.5万人。 1996年6月 学会推出网站 1996年8月 整期杂志集中关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学会宣布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类学家李·贝格尔介绍在南非发现有史以来最古老的现代人足迹。 1997年9月 “完全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杂志108年”光盘推出。 1997年9月 国家地理国际频道开播;到2002年7月,收视超过1.15亿户,在140个国家用23种语言播出。 1997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西班牙语版在西班牙发刊。 1997年11月 《国家地理》杂志拉美西班牙语版发刊。 1998年2月 《国家地理》杂志意大利语版发刊。 1998年3月 探险项目委员会成立。第一年就出资约1百万美元,用于对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点进行考察。 1998年4月 国家地理制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电影《埃及之谜》。 1998年5月 罗伯特·巴拉德在国家地理资助下对中途岛进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发现美军的二战时期的“约克城”号航母。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宣布在中国发现有明显羽毛的恐龙化石,进一步巩固了恐龙与鸟类关系理论。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伯来语版在以色列发刊。 1998年9月 学会向美国和加拿大赠送千禧纪念礼:每个学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图。 1998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腊语版发刊。 1998年11月 保罗·塞利诺在学会宣布,在西非尼日尔共和国境内撒哈拉沙漠发现巨型食肉恐龙。这种叫做“似鳄龙”的食鱼恐龙头颅状若鳄鱼,指长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贝克领导的小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峡谷发现瀑布。这条19世纪以来传说中的“隐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数百年来,门巴猎人们严守着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学家约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发掘场所、阿根廷尤耶亚科山顶墓穴中发现三具冰冻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学家希尔维亚·厄尔开始“可持续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阶段,这是国家地理学会一个为期5年的美国海洋保护区探索和记录项目。 1999年4月 《国家地理探险》杂志创刊。杂志以国家地理学会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险家撰写的独家专稿为特色。 1999年6月 罗伯特·巴拉德领导的考察队在东地中海发现两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法语、德语和波兰语版发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摄影师/探险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正式修正高度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确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在学会为一只巨型素食恐龙揭幕,这只叫做“泰鸠敦龙”的史前长颈恐龙重约20吨,长成有70英尺(21米)长。 1999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发现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证据。 2000年1月 《国家地理》杂志韩语版发刊。 2000年4月 国家地理召集第一届驻会探险家聚会,为新千年的探险事业重新规划。他们是斯蒂芬·安布罗斯、罗伯特·巴拉德、韦德·戴维斯、希尔维亚·厄尔、简·古道尔、约安·雷恩哈德和保罗·塞利诺。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麦克劳德在《国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驾驶开放式驾驶仓飞机飞越北极的壮举。 2000年5月 《国家地理》杂志巴西葡萄牙语版发刊。 2000年8月 国家地理资助的考察小组使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装置,在秘鲁的内瓦多-米斯密山中发现亚马逊河源的精确位置。 2000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丹麦、瑞典、和挪威语版发刊。 2000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期荷兰语版出刊。 2000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进入21世纪,国家地理学会有新的目标:鼓励人们更好保护地球。

⑷ 什么叫 超音速飞行 超音速飞行时代 指什么

音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高度不同,音速也就不同。在海平面,音速约为1224公里/小时。在航空上,通常用M(即马赫)来表示音速,M=1即为音速的1倍;M=2即为音速的2倍。
当飞机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周围的流动态会发生变化,出现激波或其它效应,会使机身抖动、失控,甚至空中解体,并且还可产生极大的阻力,使以突破M=1的速度。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音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活塞式战斗机在加速俯冲速度达到M=0.9时,就曾强烈感受到了音障,并有的飞机因此而失事。当喷气式飞机出现后,使飞机速度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时,能否突破音障就成为航空界注视的一大焦点。英国首先开始对超音速飞机进行研究。迈尔斯公司受官方委托于1943年研制M。52型喷气式飞机,目标是速度达到M=1.6。但由于当时有人在驾驶其它飞机接近音速时失事遇难,官方认为载人的超音速飞行太危险,后来终止了这一计划。
美国于1944年开始了同样研究,它采用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贝尔公司于1945年制造出X—1火箭实验机,C—1的机翼很薄,平直翼型。它需由一架B—29型重型轰炸机挂在机身下带到空中,然后在空中点火,脱离轰炸机单独飞行。1947年10月14日,空军上尉查尔斯·耶格驾驶X—1在12800米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1078公里/小时,M=1.1015,人类首次突破了音障。1953年,试飞员道格拉斯驾驶着 “流星烟火”号飞机,在喷气发动机和火箭的双重推力下,首次以音速2倍以上的速度飞行。这说明,只要突破M=1,就不会再有音障存在。人们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向后倾斜的机翼可以延缓或消除音障现象的出现,并减少飞行的阻力,有利于提高飞行速度,所以后来的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都采用有向后倾斜角度的后掠翼、三角翼或梯形机翼。
参考资料:http://www.losn.com.cn/kxyfm/traffic/2.htm

⑸ 国家地理的产生背景

著名的黄色方框是《国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标志。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两名飞行员在执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击中,他们的飞机被迫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万分紧张地刚从残破的飞机里钻出来,一群肤色奇异的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掏出了枪,但他们很快又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们曾经在他们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这个民族的介绍,它属于他们的盟国——中国。
1929年《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梅纳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给《国家地理》的主编葛罗夫纳(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这样写道:“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一个记者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后对他们说:尽管看吧,要不是因为我,你们无法看到这一切。”这一段话后来被《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广为引用,并成为他们激情和骄傲的工作理由。
这两个故事的价值在于,它形象地描述了《国家地理》所能给公众带来的一切:实用性。地理知识的价值,以及它被赋予的浪漫、激情。
《国家地理》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创办,它的创办人之一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它问世的时候正值人类历史由于科技发明的巨大进步而揭开新的篇章之际。电话、电灯、汽车、飞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惊奇,更是革命。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似乎注定了它永远追求革新的品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
发明家贝尔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人类的交流,更在于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带来的意义。这同样体现于对《国家地理》的影响上——他的两项决定为《国家地理》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了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的传统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
发明家贝尔所倡导的革新精神为《国家地理》注入了永恒的活力。1910年,《国家地理》采用黑白与淡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插画;3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1959年,《国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60年代,《国家地理》的领域开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杂志的领导层则再次打破了坚持几十年的传统,率领杂志迈向具有争议性的领域,开始报导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同时,唯美的风格又让它显得卓尔不凡。它对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性,更是艺术感。创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绝不自赏,把握时代脉搏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也使它吸引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爱好者。
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表现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国家地理》的会员制使它在全世界发展了上百万的会员,它的核心品牌战略使它的产品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黄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这也使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盈利组织。它同时注重发行和国际化,在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适应潮流的国际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尽管不断有人强调“强势媒体”的文化侵略性,但却不能改变它日益扩张的势头——《国家地理》在全球的发行量已接近千万。
世界各地的地理杂志当然不只有《国家地理》,英国的《地理》杂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国地理杂志《GEO》以及法国的《科学与生活》,都是倡导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于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杂志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内。中国的地理杂志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最出名的当属背靠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后,《国家地理》与《时尚旅游》杂志的版权合作,已经让这个充满魅力的黄色方框出现在了中国。
没有人能否认《国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贯彰显和坚持的革新与唯美,这是这本杂志始终如一坚持的气质。

⑹ 什么事件开辟了人类的飞行时代

1903年12月17日,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莱特兄弟在美国基蒂霍克第一次成功地飞行了可操纵的动力专飞机,尽属管只历时59秒,飞行距离只有区区的259.75米,但从此开辟了人类的飞行时代。

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1961年对莱特兄弟奖章做了怎样的改变?

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1961年,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把此奖的范围扩大,并改成年度奖,用于奖励在空气动力学、结构理论以及航空器和航天器的研究、制造、操纵方面的最佳论文。如果当年度没有上述方面的合适论文,也可以评选出航空或航天领域的任何其他课题的最佳论文。论文主要以其对知识新贡献的价值来评定。入选论文在学会会议召开前提交。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获奖,学会规定,莱特兄弟奖章获得者须过三年后才能再度获奖。

⑺ 飞行时代对人类文明的作用

人类可以探索到更高的地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还有……对于未来方向的思考。

⑻ 人类真正来到“飞行时代”是什么时候

真正来到“飞行时代”,是在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并于12月17日实现了专人类首次持续的属、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之后。

这对载入史册的兄弟,哥哥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弟弟奥维尔·莱特比哥哥小4岁。他们自小就立志“长大了要造飞机”,不断的试验耗尽了他们的财产,穷得连妻子也娶不起,但他们却依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1903年12月17日,他们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开阔的平地上进行了试验。先是弟弟试飞了两次:第一次用12秒钟飞了36.6米,第二次以15秒钟飞了66米;接着他哥哥也飞了两次:第一次用13秒钟飞过了99.4米,第二次则在空中逗留了59秒,越过了284米!当时沿海正好驻泊着5艘巡逻艇,他们的表演使水兵们狂热地欢呼起来:“飞行时代终于来临了!”

⑼ 飞机发明者是哪个国家的

飞机是美国抄的莱特兄弟发明袭的。 人类很早以前就幻想着能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驾驶一架由动力驱动的名为“飞行者”号飞机,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有动力的持续飞行,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第一次试飞的那一天,天气寒冷,刮着大风,首先由弟弟奥维尔

⑽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探险

科学性较强,专题内容集中,详略得当,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即使作为收藏也是值得的。这既是一部有关决断意志、英雄主义和逆境生存的动人故事,也讲述了文明邂逅带来的利益与灾难。这部传奇由众多杰出的男人与女人所造就,他们的惊人成就与冒险精神,迄今仍鼓舞着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追慕效仿。
《》由多位知名专家合力撰写,以精巧的构思还原人类惊心动魄的探险史。从赤道到南北极,从深海到太空,全景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子民的生活方式与独特风情,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动人勇气。
在当今这个长途飞行与大众交通昌盛的时代,一位行程既定的旅行者几乎可以无碍地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人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那些天各一方的人类定居地,尽管拥有先进而繁荣的文明,却处于彼此之间一无
所知的境地。当第一批欧洲人踏足美洲海岸时,他们才在数千年的离散之后,第一次与远房兄弟晤面重逢。中世纪的商人们沿着陆路,历尽艰辛来到东方,才惊异地发现眼前社会之昌明,足以和他们自己的社会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为优越的话。又如,探险者们开始深入到热带地区茂密的丛林地带,才与那些曾经享受数个世纪与世隔绝的无忧岁月,从未意识到视野之外别有世界的人们偶然相遇。
探险的历史对于理解我们所知的世界至关重要。无论隐含的动机为何-追逐财富、通商与传教、帝国争霸,抑或只是一种对知识无尽的渴望-唯有通过探险者们的劳苦与艰辛,我们才得以整体性地看待我们的星球,观察其错综复杂的地理与气候,认识其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领会生活在最边远地区的人类子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与信仰。这既是一部有关决断意志、英雄主义和逆境生存的动人故事,也讲述了文明邂逅带来的利益与灾难。这部传奇由众多杰出的男人与女人所造就,他们的惊人成就与冒险精神,迄今仍鼓舞着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追慕效仿,甚至前往最为黑暗的大洋深处、地貌诡异的太阳系行星以及浩渺无疆的太空之中。
本书以其精巧的构思将这一壮丽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读者捧阅的内容不仅真实可信、富于视觉吸引力,而且赏心悦目。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业内知名专家撰写;精挑细选的图片也反映了历次探险在当时与现代语境中的显著意义;注释全面的地图将探险者们的路线异常准确、明晰和详尽地描绘出来。本书系全心全意地为读者编写与制作,我也真诚希望您将为拥有这本书感到自豪。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