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第21辑pdf
❶ 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pdf,或者直接顾颉刚先生的《禹贡注释》也可以啊~~感谢!!!!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版科。“地理”一权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❷ 求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一辑 的电子版。谢谢!
已上传。欢迎下载。
❸ 历史地理的附录
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
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文。中国历史地理却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终是其他各个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为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现象,却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和对历史本身的认识。而历史研究也同样不能缺少对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条件——历史本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地理的传统,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样的条件所决定的,因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吸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口改道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人们社会生活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的记载,但出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的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源于1900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是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探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掌握它们的规律。中国的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材形成一门学科,所以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访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津,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很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这在中国是本世纪中才具备的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成立于1934年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1935年,《禹贡》开始正式使用“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名词,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方法来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的活动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关学者对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以及它与沿革地理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仅个别人还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体完成了。
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一种全国性的大型丛刊《历史地理》已经出版了十六辑,并以其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和不少地区性的和专题性的讨论会。数十名专业研究生完成学业,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并陆续成为各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和分支学科带头人,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有的研究人员。一批总结性的论文集、概论和开拓性的专著先后问世,大批新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尽管以一门完整的学科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区,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边疆地区;还缺乏系统的学科理论和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幅员相比,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显得太小,但我们还是可以这样断言: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从30年代的《禹贡》开始的、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转变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奠基者:顾颉刚
近代历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
现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有: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等。 1、如同历史学一样,历史地理学探讨的是有关往日的问题。
2、如同历史学的资料与理论一样,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与理论是未定的。
3、辩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
4、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
5、历史地理学在总体上是地理学的核心,不是地理学的边缘。
6、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点综合体,而不是关注空间分析。
7、历史地理学特别突出特定地点的历史特性。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对历史学的意义
对地理学的意义
现实功能: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旅游资源、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咨询。 传统沿革地理
《禹贡》杂志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
几大历史地理学家和研究机构:
顾颉刚
谭其骧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 《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
《历史地理》,复旦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
《历史自然地理》(1982年创刊)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
❹ 周振鹤的主要作品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体国经野之道》(百家文库),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9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1月;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
《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体国经野之道》,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1月。 《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学腊一十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长水声闻》(三十年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随无涯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11月。
《逸言殊语》,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6月。
《中人白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知者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
《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余事若觉》,中华书局,2012年3月。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周振鹤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3月。
《汉书地理志汇释》,周振鹤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明)王士性撰:《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7月。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此外还主编有《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1.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象郡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3期
3.方言地理与历史行政地理的关系,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合作)
4.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地理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合作)
5.秦汉宗教地理略说,中国文化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西汉县城特殊职能探讨,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
7.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南迁,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
8.从北到南与自东徂西——中国文化地理差异的考察,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9.中国历代移民大势与汉语方言地理关系,国外人文地理,1988第1期
10.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历史地理第9辑,1990
12.行政区划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1990年第4期
13.方志所见16-19世纪上海方言,顾颉刚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14.新闻史上未被发现与利用的一份重要资料——评介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复旦学报,1992年1期
15.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地理学报,1992年第1期
16.明代卫所屯田的典型实例,中华文史论从,第51辑,1993
17.一九一三年俄人波列伏依的中文报刊目录,出版史料,1993年第3期
18.汉郡再考,文史集林,第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9.地戏起源臆测,道儒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复旦学报,1994年第6期
21.假如齐国统一天下,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2期
22.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3.历史上行政区划的等第变迁,中国方域,1995年第2期
24.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中国历史代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复旦学报,1995年3-4期
25.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洋泾浜英语研究之一,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26.从汉代“部”的概今来理解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7.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中国研究,1996年第1期
28.客家源流异说,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29.秦汉风俗区划浅议,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存史”应是评判方志质量的主要标准,上海修志向导,1996年第4期
31. 中国古代划分行政区划边界的两大原则,中国方域,1996年5-6期
32.十九二十世纪之际中日欧语言接触研究——以历史、经济、封建三译语为说,传统与现代化1996年6期
3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变化,中国方域,1997年1-2期
34.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
35.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地理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36. 县制起源三阶段说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上,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鹤自选集》
37.官绅新一轮契约——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
38.同时代的人对容闳的看法,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9.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0.《遐尔贯珍》中的一些过渡性的地理学术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第19辑,1999年3月
41.澳门与MACAO得名缘由,辞海新知,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6月
42.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15辑,1999年10月
43.家谱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国牒谱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44.《六合丛谈》综述,中华文史论丛,第6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45.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6.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47.行政区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8.历史学:在人文与科学之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9.《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50.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1.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2.秦代洞庭、苍梧两郡悬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3.持渡书在中日书籍史上的意义——以《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为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4.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周振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5.“脱亚入欧”的虚与实——对日本前近代社会的断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6.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近代文献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57.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文化史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
❺ 那位好心的同学可以帮忙在知网上下载下面几篇论文,pdf格式,做毕业论文要用,但是学校购买年限不够,哎!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
【作者】 宋镇豪;
【文献出处】 南方文物 , RELICS FORM SOUTH,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郑州商城; 政治疆域; 四土; 商王朝; 甲骨文; 商文化; 安阳殷墟; 偃师商城; 王畿;
【摘要】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宋镇豪商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17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初,自成汤革夏命,在冀、豫、鲁之间建立商王朝,先后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直至帝辛灭于周,王覆没。历代商王的经营,其政治疆域概念已牢牢确立,用商人的语言说,即恒以"商"或"商邑",与...
【分类号】 K871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作者】 卢连成;
【文献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夏家店; 寺洼文化; 先周文化; 中原地区; 商文化; 青铜文化; 商王室; 辛店文化; 下层文化;
【摘要】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卢连成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四个层次来体现的,由里及表,它们依次分为:1.商文化中心区;2.商文化亚区;3.商文化附庸区;4.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这种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分类号】 K928.6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
【作者】 寇俊敏;
【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
【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一.综论:中国近年“瓯脱”研究综述杨茂盛郭红卫《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六朝疆域与行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理》1995年第十二辑18世纪中美边疆问题比较研究成崇德《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从古长...
【分类号】 K29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
【作者】 寇俊敏;
【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 边疆史地研究;
【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一.综论:“国土”和“领土”有别田玉《杨子晚报》1995年11月16日中国的跨界民族王炜荐《民族团结》1995年第5期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葛剑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夏季...
【分类号】 K29
❻ 《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pdf
❼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师范怎么样
历史地理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本重点学科创始人史念海教授(1912-2001)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史念海教授的带领下,我校历史地理学科不断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人员集中、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最重要的学术阵地之一。1981年,本学科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本学科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以本学科点为依托、以我校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组建的"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初,本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十五"期间,我校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状况良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将历史地理学科置于全校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地位,给予充分的支持,学科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即已加大了对本学科的支持力度,而在2001年后更是将本学科作为全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环境、经费支持和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学校在办学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确保对本重点学科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建设经费。
第二,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校内人力资源充足,并形成了稳定的学术团队。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都有明显改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数量较多,为本重点学科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队伍基础。
第三,重点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特色更加突出,研究领域获得重要拓展。原有的三个特色方向,即历史环境变迁、历史农业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中国古都学,其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同时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历史商业地理、历史民族地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
第四,科研水平继续提高,学术影响力继续增强。研究人员注重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成果。"十五"期间,我校本重点学科的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和发表有影响的学术成果100余项(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有多人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古都学会等专业学术机构的主要领导。
第五,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我校本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每年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合理,数量保持适度增长。通过不断完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使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更加规范,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风良好。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特别注意提倡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和国计民生,并同科研项目密切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六,国内外学术交流获得了重大进展。除继续保持与日本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外,同美国、德国、法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项目研究和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拓展了我校相关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在此期间,我们还主办了6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就环境变迁、农村社会发展和历史地理学理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第七,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史念海先生所倡导的"历史地理学当有用于世"的基本理念,强调学术服务于社会。"十五"期间,我们通过基础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等形式,为国家、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省的农业、环境与城市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得到相关部门与社会的好评。
第八,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校本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历史地理研究所迁入了设施一流的学校文科科研楼,学校为每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设置了独立的研究室,建立了"历史景观遥感分析与GIS实验室",设立了新的研究生专用机房。我们购置了大量的专业图书资料,充分满足了科研工作的需要。我们开设了历史地理学重点学科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专门化数字平台"河山网",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数字化支持。学校还通过开发和购置等多种方式,为包括本重点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数字化资源。
第九,我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在学术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作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唯一的定期学术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肩负着促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繁荣发展、加强同国际历史地理学界交流的光荣使命。学校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编、审制度,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迄止目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已出版21卷81辑,发行范围达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内历史地理研究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首选期刊之一,是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历史地理研究最新进展的重要窗口。
总之,"十五"期间,我校本重点学科在各个方面皆取得了重要进展,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部所提出的学科建设目标,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❽ 吧里有大神有《历史地理》辑刊吗
你可以通过网络云或者那些期刊里面去搜索!
❾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是温州人的母亲河,它由早期的海塘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流经千年岁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瓯越儿女。
早期海塘演变成塘河
温州位于强潮海岸,自人类定居在沿海平原之日起便产生了修建海塘拦阻海潮的需要。因此,温州历史上的海塘修建活动极为频繁,虽然古方志上主要记载明清的海塘修建活动,但这并不能证明温州的海塘修建开始较晚,或者早期的海塘规模较小。宋代以前的海塘未能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在于这些海塘随着海岸线的后退,不再需要靠它们抵御潮水,逐渐演变成为仅供航行和灌溉的河流,即通常所说的“塘河”。
温州早期的海塘及由其演变而来的塘河颇多,如横河埭—沙塘、坡南塘、东塘,都是早期的海塘,后来都演变成塘河。在温州的海塘中,修建最早、长度最长的海塘,无疑要推南塘和万全塘。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至今仍是温州地区最重要的可供灌溉和通航的人工河流。
今天流经温州—瑞安两个城区之间的温瑞塘河,是一条略成南北走向的河流,宋代称为南塘。南宋初,曾在瑞安任职的袁燮,记载过乾道年间(1165—1173)的南塘状况:瑞安“邑濒海,潮坏民田,筑塘以捍之,河行其中,盖永嘉、瑞安大河之支别也”;塘河外有海涂,“有势力者,围塘外涂地为田,而穴塘引河以溉”,而“塘日穿漏,则无以障海矣”(《尚书黄公行状》)。据此可见,南塘最初是作为海塘而修建的,乾道时部分塘堤仍然具有拦阻海潮的作用;南塘内侧是河流,所谓“永嘉、瑞安大河之别支”,指此河流经永嘉(今温州市城区)和瑞安之间,北南两端分别与永嘉的瓯江和瑞安的飞云江连接。
南塘的两个组成部分
塘堤与塘河是南塘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修塘堤为了拦阻海潮,塘河则是南北向延伸的塘堤和东西向奔流的自然河流垂直相交的产物。人们出于灌溉的目的,将自然河流的水引入塘堤的内侧,海堤正好也起了拦河的作用。人们还在河水的另一侧筑上长堤,于是就形成一条可供行船、灌溉的运河。拦阻海潮的塘堤和可供灌溉、行船的塘河,共同构成南塘的两个部分。由于温瑞平原各地的成陆速度并不一致,南宋时温瑞塘河南段以东的某些地区仍然是海域,拦阻海潮仍是南塘最重要的任务,故袁燮称其为塘(南塘)而不是河(温瑞塘河)。以后,随着平原规模的扩大和大海的远去,海塘的作用消失了,两大部分只留下今日可供通航、灌溉的塘河,于是“南塘”之名隐而“温瑞塘河”之名显。
塘河两侧塘堤所用建筑材料的区别,以及塘河与自然河流大相径庭的流向,可以证明以上推测的合理。据《瑞安县地名志》,温瑞塘河东岸为叠砌陡直的石路,高2米—2.5米,西岸则是泥埭,基本建筑材料是泥土。如果塘河只是人工开挖的运河的话,河堤的建筑材料有必要做这种区分吗?今天的塘河是历史上塘河的延续和发展,答案只能是:东侧的塘堤最初是海塘,要阻拦海潮必须用坚固的石头作建筑材料,西侧的塘堤只用来束缚塘河水,不妨用泥土建筑。就河流而言,温州的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天然河流均发源于西部山区,自西向东流经平原注入大海,河流的流向与海岸大致垂直相交;而温瑞塘河仅在温州—瑞安之间的平原上南北流淌,流向大致与各天然河流垂直相交,而与海岸线相平行。温瑞塘河这种与天然河流完全相反的流向,除了将它解释为古人修建海塘以后形成的产物,很难有其他的解释。而且,历史文献中没有开挖温瑞塘河的任何记载,温瑞塘河长近40公里,如果是为灌溉和通航特意开挖,由于工程量不少,文献中不可能不留下记载。
南宋人徐谊关于平阳县内的海塘沙塘兴修过程的一段记载,不仅为以上关于南塘由海塘和塘河两部分所构成的推测提供了佐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海塘的修建过程。南宋绍兴年间,飞云江南岸平原在地方官和乡绅的主持下,将各村落独自建的埭连接成统一的海塘沙塘,并创设陡门和其他附加设施。于是,在南岸平原,“上蓄众流,下捍潮卤,有沙塘为之城垒;潴其不足,泄其有余,有陡门为之喉襟”,形成完善的水利系统(隆庆《平阳县志·艺文》)。用以“下捍潮卤”的是海塘,用以“上蓄众流”的是塘河,而作为“潴其不足泄其有余”的“喉襟”自然是陡门。根据这条资料,我们可以想到,宋代温州沿海建设海塘时已充分考虑到拦海潮和蓄水灌溉、排泄积潦等多种功能,而这一复杂的水利系统往往是同时兴建的。虽然目前尚无法得知历史上最早的海塘,包括南塘,是否一开始兴建就考虑到以上的多种功能,但可以肯定这一传统可以上溯到宋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浙江很早就开始兴修兼具蓄淡灌溉功能的海塘,陈桥驿先生的研究表明,绍兴地区的海塘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蓄淡灌溉,而绍兴零星的海塘兴建早在东汉年间即已开始(《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1962年第3期)。
南塘初步形成于东晋
根据徐谊的记载,我们可以想到,至少在南宋以前,温州平原的海塘建设,往往经历各村落先自行筑小土堤(埭),尔后各村再连接成较大规模的海塘这样的过程。温州沿海属山地海岸,港湾众多,沿海平原早期的成陆往往首先从一个个小港湾开始,在港湾填平以后才会出现大面积的成陆区域。宋代以前,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速度相当慢,成陆区域大多在各个港湾内,各村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较小规模的海塘“埭”。当成陆过程由港湾以内演进到港湾以外,在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才需要并可能修建较大规模的海塘。
历史文献缺乏南塘始修年代的记载,即使宋代博学广闻的温州籍大儒陈傅良,也说南塘“不知起何时”(《止斋集》卷39《温州重修南塘记》)。石岗陡门是南塘中段的主要排水口,陈傅良说元丰四年(1081)已有人作《观石岗陡门》诗(《止斋集》卷39《重修石岗陡门记》),可见南塘至少在北宋中期以前已经兴建。《嘉靖瑞安县志》卷2说石岗陡门,“自建县即有”。瑞安建县于三国吴,当时称罗阳县,有理由推测在北宋以前较早的时代南塘就已形成。
温瑞塘河南连瑞(安)平(阳)塘河,两河长达百里,唐宋时因河中盛开荷花,又有“百里芳”之称。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永嘉郡(温州前身)太守,唐宋有关“百里芳”的记载往往提到王羲之。南宋《方舆胜览》卷9瑞安府(南宋后期温州改名瑞安府)“百里荷花”条引《郡志》:“自(今温州城区)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也。”唐人张又新赋诗记王羲之出游:“时新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张又新生活年代距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只有三四百年,张又新的诗可以证明《郡志》所载必有根据,据此估计南塘在东晋时已经初步形成。
(本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为温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日本大阪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照片除署名外均选自《温瑞塘河文化史料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