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祖中国古代地理学
⑴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地理学 与西方地理学相比,不仅在思想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而且资料专的收集也最丰属富,形成了以沿革地理为主体、采取计里画方、制图六体原则制图为特点的独特传统和体系。本书依据不同时期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五个阶段,并选取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人物或事件,透过简明扼要的述论,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和特点,是一部专题文化史著作。
⑵ 王成组的个人其它信息
王成组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1929年的《大连港发展的地理条件》、1948年的《由地理方面商讨宜昌筑坝》、1958年的《大巴山区内河航运与运量发展的条件和运景》等论文,都在充分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许多建议切实合理,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地理学史》是王成祖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在着手拟订该书编写计划和提纲时,他身患癌症,并已动过手术,但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他以丰富的学识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去讹存真,颇具学术价值。
⑶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版域图》,还提权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⑷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的人
郑和 他下西洋,算地理学的航海家吧
至少从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华民族享受着极高的生活水平,超过地球上任何民族。①实际上,中国的佛教徒“发现”欧洲和印度大大早于基督教旅行者来到东方的时间。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中国文化“在把自然知识应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②。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那时已有长足的进步,超过基督教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③。可以毫不夸耀地说,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但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也有其特点和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受中国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则创造世界的神,对脱离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体的法则很少考虑。博学的孔子曾经遇到这样的难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文化特点,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我国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也相当深刻,但关于地球的数理知识研究却很不够。
(一)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经》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山经》可能在战国前后,《山海经》可能是汉朝形成的,全书2.1 万多字,承袭了自古以来所积累的地理知识。它记述了400 多座山,先按南、西、北、东、中五区,每区分若干山系,每个山系又连接许多山岳。记述以山岳为纲,综合记述了水、动植物、矿产、特产、神话传说等,其中还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其记述的范围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虽然《山经》中不免有失实和错误之处,但对那么久远的历史时代来说,堪称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述。
《禹贡》成书于战国前后,虽全书只有1189 字左右,但它做为一部地理著作来看,其学术价值在《山经》之上。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组成。“九州”假托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界,将全国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兖等九州,实际上是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划的,带有自然区划的萌芽。九州至今还是中国的代称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现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导山”部分记述山岳,“导水”部分专写河流,“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五服”部分以都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候、绥、要、荒等五服,从整体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
除上述两部专门的地理著述外,在《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孙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还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如《管子》中“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关于地图,关于土壤、生物、水文诸地理因素的关系,论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说,称得上是对土壤、生物空间地理规律的最早认识。
(二)秦汉——明清时期
秦汉以后我国较长时间形成了繁荣统一的大国,为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理知识丰富、地理典籍、书籍数量和地理实践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领先的地位。虽然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但主体的还是“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会,比起15 世纪以前欧洲的“神治的社会”思想,学术环境要宽松得多,地理科学同其他领域一样在世界舞台上还是佼佼者。但是也应看到与诸子百家时代比起来学术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缚。
1.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作
公元前138 年以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从陇西(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取道昆仑山北麓回长安(图6-6),中间两次被匈奴捉获,历尽千难万险,耗时13 年之久。这次出使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除亲身经历外,还间接了解到乌孙(伊犁河、巴尔喀什湖一带)、奄蔡(咸海、里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条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等地的情况。
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后,分遣副使数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于阗(今和田)、扦罕(即扦弥,今于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 年回长安。张骞之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当时西域各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直至罗马的东徼、印度的北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以后双方使者商人往来不绝,所以张骞西域之行的意义不局限于其本身,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 年)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东起会稽西达川蜀。饱览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景色,体察了各地风土人情,搜集了许多外国地理、区域地理资料。其巨著《史记》堪称一部历史和地理的网络全书,其中的《货值列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记述。另有《律书》、《河渠书》等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以及《大宛列传》、《秦本记》等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在人物列传和其他部分也都广泛地记述了地理知识。
公元76 年到102 年,班超(32—102 年)在西域进行了友好活动。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波斯湾受阻。这是中国旅行家第一次到达波斯湾头。班超的儿子班勇继父志出使西域,几乎一生都在西域渡过,写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汉朝时候我国的地理视野已相当广阔。几乎是对整个亚洲了如指掌了。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从广东到印尼、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
东汉时还开辟了从云南经缅甸去印度的陆上交通“永昌道”。《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述了日本“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土宜禾稻、麻紵、蚕桑⋯山多丹土。气温腝,冬夏生菜茹。”
晋代高僧法显(约337—422 年),65 岁时从长安出发经玉门至印度又南下锡兰、苏门答腊绕行南海回国(图6-7),历经12 年之久。回国后撰写《佛国记》一书,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诸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他笔下的沙漠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帕米尔地区的风光是“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斯里兰卡岛是“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海上航行“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鳖、水性怪异三属。”其生动、壮观的地理风光跃然纸上,不愧为绝唱般的地理佳作!
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 年)于公元627 年西行求法,从瓜州(安西)出玉门关,越莫贺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越过葱岭北隅的凌山经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后到素叶(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千泉(麦尔吉)、赭时国(塔什干)、飒秣建(撒马尔罕),出铁门关(今杰尔宾特西约13 公里处)过大雪山到印度。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归途越葱岭后改为南路,经佉沙(喀什)、瞿萨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长安(图6-8)。用了18 年的时间,经历了110 多个国家,行程5 万余里。回国后按其口述编成《大唐西域记》,全面介绍了所经诸邦和国家的面积、都城、气候、地形、水利、物产、交通以及风俗习惯等,可谓“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①,不但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后世以玄奘西行为底线,演义成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游记》,译成几十国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谓世界上妇儒皆知。
唐朝为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国际交往十分频繁,地理实践最为丰富,不仅陆路与西部各国有文化经济交流,海上交通也十分发达。唐朝的远洋船泊以船身大而坚固,航海技术纯熟而闻名于世,往返于国际贸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中国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广州通海夷图”详述了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程,足见当时地理视野之广阔。对北部的情况,《新唐书·回鹘传》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师最远,又北度海则昼长夜短,日入烹羊胛,东方已明,盖近日出处也”,所记之海即指贝加尔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昼长夜短的程度,已是远离贝加尔湖的北极圈附近了。
宋代时罗盘用于航海,海上交通贸易更为发达。宋朝与日本间航行甚为频繁,几乎没有间断过一年。同时对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极为发达。周去非和赵汝适搜集当时地理资料分别写成《岭外代答》和《诸蕃志》,其范围涉及到南海、东南亚、南洋群岛、南亚、西亚、非洲和西班牙等广大地域。元代时,成吉思汗的远征使欧亚大陆广大幅员中的中西交通更为便利。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耶律楚材(1218 年)、长春真人(1221 年)、常德(1259 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于西域各地。周达观(1297 年)从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渊(1341 年)去南洋诸岛、印度洋沿岸、东非各国。这些人写的游记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献。早于西方“地理大发现”半个世纪,明代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4 年)七下西洋,访问了南洋诸岛、印度、阿拉伯、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图6-9)。
郑和领导的由200 余艘船组成的船队其中有大船60 余艘,各长44 丈、宽18丈,可载千人,船员最多时达27000 多人。这是哥伦布、麦哲伦几十人几百人的“地理大发现”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随行的马欢、费信和巩珍记述了这七次航行盛况和见闻。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了19 国,费信的《星槎胜览》记载了40 国(其中亲见22 国),巩珍的《西洋番国记》记载了20 国的风土人情。这些记载的丰富程度是空前的。最后一次航行制作的《郑和航海图》是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蒙巴萨,图中收入500 多个地名,在当时的世界上称得上首屈一指了。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郑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于向海外宣扬皇帝的德威,而没有更多地注重用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近代中国肯定会早于西方发达起来的。
综上所述,我国地理实践的历史是悠久的,规模是宏大的。要说“发现”的话,中国人可以毫不夸赞地说,早在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很久以前,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印度,发现了非洲,发现了后来才“发现”我们的欧洲人。
在古代,游历探险是推动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学家可贵的传统。我国古代那么多把一生都献给游历探险事业的使者、僧侣、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正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在现代,世界很多地理学家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几乎每年都在进行高山探险、洋底探险、两极探险和边远地区考察,他们从事着被人类注目和崇敬的事业,献身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国后,我国进行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神农架野人考察、长江漂流科学考察、南极考察等,都体现了地理学家不惧艰险的传统精神,反映了人类伟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质。对今天的地理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继承这种精神是尤为重要的。
2.理论性地理著作
上面讲的游记主要在于介绍观察地区的山川、物产、风土、人情,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可贵的地理观察和分析推理。在古代这两者往往是融为一体很难分开的。相对地说,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论述探讨地理现象成因与发展规律的理性较强的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水经》一书大约成书于三国时代,是一部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它继承发展了《禹贡》的“导水”部分,专记水系,由《禹贡》时的35 条增加为137 条,丰富了我国水系分布知识,但多限于源流和脉络,仍较简略。北魏的郦道元(466—527 年),继承了古代学者对水重视的传统,认为水流是“万物无所不润”的客体,决心为《水经》作注,他补充增加到1252 条河流,全书达20 余万字,长达40 卷,是我国当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他本着“因水而证地”的精神,“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①,以河流为线索对流经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进行连贯记述,对河流变迁进行了考证,并对时前的黄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证,对水系区的水汛、泥沙、岩溶、季节变化也都详加分析考证,被后世学者②赞为“其注水经,妙绝古今”。遗憾的是郦道元在某些河源(如黄河)仍然承袭了传统的错误观点。
沈括(1031—1095 年)是北宋一位博学的科学家。他写了综合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其中有很多对自然地理的论述。在气候方面,他指出了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他说:“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意思是说,南岭的小草冬天不凋而山西的大树秋则落叶,闽粤沿海桃李冬天可以结实,北方沙漠地区却只有夏天才可结果,这完全是温度的地理分布之故。虽然有些地方有点言过其实,但总的来说还是道出了自然分异规律的大势,这在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是很不简单的。沈括还指出了气温随高度降低的规律,正确解释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他根据化石解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他说:“予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千里,所谓大陆者皆为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沈括这段对华北平原成因之论述可谓精辟之至了。
沈括的思路很宽,他用潮汐和月亮在时刻上的对应“候之万万无差”的道理强调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说:“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这与现在所说的“港口平均高潮间隙”是完全一个意思。在制图方面,他编修了天下州县图,采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图,还用面糊木屑、熔蜡为材料制作过地形模型。在矿物方面,他最早记述了石油的性质、用途,把当时所称的“石液”定名为“石油”。
明末徐霞客(1586—1641 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把实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评述的那样,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地理学向新的阶段的发展前进了一步”①。徐霞客自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博览了大量地理书籍。22 岁时开始出游,三十年如一日,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只身走险,“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写下了69 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他努力采集植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直到临终之前还在病榻上研究远游带回的岩石标本,是献身于地理事业的伟大学者。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岩地貌。他考察湘、桂、黔、滇用去3 年,计976 日,占其全游日数1463 日的大半,字数达56 万字、占全游记的2/3,这四省区正是岩溶发育最好的地区(图6-10)。他的研究比欧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的爱士信尔(Esper)早100多年。徐霞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贡献卓著:
(1)确定岩溶地形的类型和名称它把漏陷地形分为:“眢井”(落水洞)、“盘洼”或“环洼”(圆洼地、漏斗),用“石山”代表峰林地形,将石芽、石沟、干谷地等地形称为“石脊”、“石齿”和“枯涧”。此外,还采用了“天生桥”、“丸石”等俗名。
(2)指出岩熔地形发育的地区性差异如对峰林地形他就生动地指出了滇、黔、桂三省区的不同特点:“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涧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两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3)对岩溶地形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盖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成穴焉。”说明岩洞顶塌落而成峡谷和落水洞地形。
⑸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有
名地理学家: 1、裴秀 2、郦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⑹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回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⑺ 高考有关历史,地理书籍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2. 谭其骧:《长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7年。
7.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 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史念海:《河山集》(1--5),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 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14.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5.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
16.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 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2.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23.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 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
26.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27.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
28. 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年。
29.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
31. 吴宏歧:《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32. 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 夏曰云:《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社,1983年版。
35.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6.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37. 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年。
38. 蓝 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 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40.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
41. 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5.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6.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47.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48.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50. 曹婉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1. 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2.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53.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54.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55. 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56. 朱震达等:《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1989年
57. 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58. 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9. 曹云忠等:《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60. 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2.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63.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0年。
64. 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以上的书目挑着看吧·~~~~~
⑻ 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有哪些分别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西晋时著名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制图六体”。而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他一生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以《水经》为蓝本,撰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字的《水经》扩大了20余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人。21岁开始出游,30年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编辑整理成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而中国人对外国知之甚少,于是他决定编写《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基础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仅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后来又花四年时间精心扩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编成一百卷。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书中魏源还重点介绍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强的重要思想。
⑼ 中国古代地理学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的中古时期,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思想有长足的进步。这时候中国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四个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近古时期有两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但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⑽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
一、郦道元(约466至472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关右大使。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集。是我国游记文学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二、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地理学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三十年考察撰成的六十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裴秀
(223年—271年),字季彦,魏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图学家。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