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的水资源初中地理

中国的水资源初中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2-22 20:16:23

①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详细)

我国水资源的主抄要特点 第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第二,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 第三,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第四,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
东南多西北少 水资源分配不均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简单说就是: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总量丰富 人均占有少 分布不均匀

② 八上地理中国的水资源怎么引入新课

直接导入: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资源,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二,问学生:知道我们这里水多吗?今年怎样?……那么我们整个中国怎样呢?
材料导入:找一段中国水资源数量和污染的视频,看完导入。

③ 中国的水资源的概况

1998年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1998年全国属丰水年,降雨量比常年偏丰,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增加,地下水储存和水库蓄水总量有所增加,黄河下游断流比1997年有所缓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略有增长,全国供水基本上满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对水利建设作了总体部署。但是,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水的问题比较突出。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依然严重,重要江河的水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超采情况仍很严重,工农业用水浪费没有得到遏制。现将1998年水资源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页首) 降水量 199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7631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属丰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辽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黄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长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东南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内陆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苏、渝、赣、新、内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个省,其中甘肃和海南分别偏少9.5%和12%。 地表水资源量 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199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2726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松辽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黄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长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东南诸河片多29.5%,西南诸河片多15.0%,内陆河片多12.7%。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浙、黑、桂、豫、闽、鲁、渝、鄂、湘、皖、苏、赣偏多20%~65%,内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琼、甘、冀、晋偏少20%~40%。 1998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9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5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82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2132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除水面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咸水的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面积为944万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资源量9400亿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相比,松辽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黄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内陆河片增加7.8%。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晋、冀、鲁、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龙江和甘肃两省分别减少3%和4%。 水资源总量 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量而得。199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35.8万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资源总量情况是:松辽河片28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黄河片6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长江片13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4%;东南诸河片25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诸河片628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内陆河片15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水资源总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冀、辽、渝、京、吉、鄂、苏增加50%~95%,陕、皖、鲁、豫、内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减少的只有桂、黔、粤、琼4省,其中广东、海南分别减少32%和39%。

二、蓄水动态 (页首)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国2903座水库(大型401座)统计,1998年末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亿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亿立方米,南方4片共减少15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增加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229亿立方米,其中吉、青、鄂、辽、豫、陕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1、42、30、18、18、14亿立方米;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共减少蓄水量219亿立方米,其中粤、湘、赣、浙、琼、闽、桂减少较多,分别减少50、44、32、28、18、17、16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对北方各平原开采区总面积65.8万平方公里调查分析,1998年末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约有四分之三面积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储存量共增加80亿立方米。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31.4%,储存量增加100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11.4%,储存量减少46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57.2%,储存量增加26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储存量变化情况是:增加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豫、吉、甘分别增加26、19、14亿立方米,内蒙古和辽宁各增加10亿立方米,皖、鲁、陕各增加约6亿立方米;减少的有冀、晋、苏、新等4个省、自治区,分别减少11、4、3和2.5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据21个省级行政区对81个漏斗调查统计,1998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是:在45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个,下降的为15个;漏斗面积减少的有35个,增加的为10个。在36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个,下降的为22个;漏斗面积减少的只有14个,增加的为22个。

三、供用水量 (页首) 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国总供水量54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8%,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水利用)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95亿立方米。流域间主要的水量调配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51.1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10.7和20.2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3.5亿立方米。 按流域片统计,松辽河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624、424、398、56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占45.4%、61.8%、32.1%、31.0%;长江片、珠江片、东南诸河片、西南诸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1679、842、306、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占95%以上;内陆河片供水量546亿立方米,地表水占89%。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90%以上的有沪、闽、贵、渝、浙、苏、桂、粤、藏、滇、鄂、湘、川、宁、赣、新、琼、皖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40%以上的有冀、京、晋、豫、辽、黑、鲁、陕等8个省、直辖市。 用水量 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工业用水占20.7%,城镇生活用水占4.7%,农村生活用水占5.3%。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13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15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亿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区有新、宁、内蒙古、藏、琼、甘、青、冀等8个;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辖市有沪、渝、苏、鄂、津、粤、京、贵等8个。 用水消耗量 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199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6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6.3%。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5.5%,工业耗水率为24.7%,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1%,农村生活耗水率为 87.7%。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别:松辽河片为59%,海河片为66%,黄河片为56%,淮河片为61%,长江片为50%,珠江片为45%,东南诸河片为55%,西南诸河片为70%,内陆河片为76%。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页首) 全国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国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入国境水量(294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入海水量(21321亿立方米)、出国境水量(8236 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亿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变量(+10亿立方米)和地下水储存变量(+80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国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约1600亿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等地表水体的蒸发量(含水面蒸发与土壤浸润蒸发)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量。在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能力,水资源量主要消耗于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流域片进行分析结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7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5%;黄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21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95%;内陆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96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并非全是无效蒸发,其中一部分为生态环境所必需。 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对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进行估算结果: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用水指标 1998年全国平均用水指标值如下:人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683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88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94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22升,农村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值均略有减少。 因受气候、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宁、黑、沪、内蒙古、藏、琼、粤、桂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分别为2500和18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渝、晋、陕、津、贵、川、豫、皖、鲁9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重庆不足200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立方米的有宁、新、藏、甘、桂、内蒙古、青、黑、赣、琼、贵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新疆为4000立方米左右;小于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沪、鲁、晋、渝、辽7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161和201立方米。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看,大于800立方米的有宁、琼、桂、闽、粤等5个省、自治区,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晋、津、渝、豫、鲁、冀等6个省、直辖市。 五、水污染概况 (页首) 废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189亿吨,珠江片155亿吨,松辽河片71亿吨,海河片55亿吨,淮河片47亿吨,黄河片32亿吨,东南诸河片28亿吨,内陆河片9亿吨,西南诸河片7亿吨。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2个省、自治区。 河流水质 根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由于199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偏丰,水质总体状况有所好转,全国污染河长(Ⅳ、Ⅴ类和超Ⅴ类河长,下同)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数比上年减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和长江片水质良好,污染河长分别为9.9%、13.6%和14.7%;珠江片和东南诸河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分别为17.4%和21.9%;黄河片、松辽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分别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库水质 1998年评价湖泊16个,水质达到Ⅰ、Ⅱ类水标准的湖泊有6个,4个湖泊的部分水体受到污染,6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个湖泊中,太湖水质介于Ⅳ类~超Ⅴ类之间,全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营养化严重;滇池草海水质为超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有腥膻气味;巢湖水质为Ⅳ类~超Ⅴ类之间,西半湖污染重于东半湖,以重富营养化水体为主,局部水域向极富营养化发展。 1998年,对103座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的结果: 有83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受污染的水库中,超Ⅴ类水质水库有吉林太平池水库、黑龙江东方红水库、河南宿鸭湖水库和贵州乌江渡水库等4座。从富营养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库处于中营养状况。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地区。
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44/004/20010426002877.shtml
http://www.lrn.cn/basicdata/ressituation/watersituation/200612/t20061208_10644.htm

④ 怎么写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评课记录表

地理课《中国的水资源》评课稿

听了xxx老师上的地理课——中国的水资源,使我受益非浅。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2、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导学案的应用和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视频插入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总的来说,这次上课很成功,我应该好好向xxx老师学习。

初中地理;南方的水资源为什么要比北方的多

1、南方夏秋来季节(雨季)自即受到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又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更加充沛。而北方只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相对较少。

2、南方纬度较低,受夏季风影响大,进入雨季较早(4、5月份),雨季结束又较晚(9、10月份),雨季时间长,降水量大。北方纬度较高,受夏季风影响相对小一些,进入雨季较晚,雨季结束又较早,雨季时间短(7、8月份),降水量小一些。

3、南方沿海地区在每年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带来更多的降水。

4、南方地形起伏大,地形雨带来的降水较多,北方多平原,地形雨带来的降水少。

综上所述,南方降水量大(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属于湿润地区),北方降水量小(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

因此,南方水资源比北方丰富。

⑥ 地理,有关水资源的国内外相关知识。教学用(初中)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学体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显的一例。长期以来,水利界人

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国家文字中,暂时还找不到与我国"水利"一词完全相对应的较贴切的译文。因此,我国水利与水资源两词并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具有"水利"的意义。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所谓短缺是指相对水资源需求而言,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逐渐显现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趋势;
(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使本来就具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污水处理回用已迫在眉睫;
(3)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资源。
综上所述,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细加分析此定义,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将经济、技术因素隐含在水资源中,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水资源量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一些暂时无法利用的水,如南极的冰山,尽管暂时对国民经济没有影响,但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开发利用时,它就是水资源,水资源量含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水量。
(2)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污水划归到水资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资源概念中,污水没有相应的地位,很少论及。世界各国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每年因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400亿元。污水也是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带来了佳音,如果在理论上不给它相应的地位,这是很不符合现实要求的;
(3)明确强调水资源是环境资源,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研究水资源时,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避免两者的分离出现偏差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否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⑦ 中国的水资源

一、水资源量 (页首) 降水量 全国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7631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属丰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辽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黄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长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东南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内陆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苏、渝、赣、新、内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个省,其中甘肃和海南分别偏少9.5%和12%。 地表水资源量 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199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2726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松辽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黄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长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东南诸河片多29.5%,西南诸河片多15.0%,内陆河片多12.7%。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浙、黑、桂、豫、闽、鲁、渝、鄂、湘、皖、苏、赣偏多20%~65%,内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琼、甘、冀、晋偏少20%~40%。 1998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9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5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82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2132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除水面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咸水的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面积为944万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资源量9400亿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相比,松辽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黄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内陆河片增加7.8%。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晋、冀、鲁、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龙江和甘肃两省分别减少3%和4%。 水资源总量 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量而得。199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35.8万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资源总量情况是:松辽河片28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黄河片6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长江片13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4%;东南诸河片25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诸河片628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内陆河片15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水资源总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冀、辽、渝、京、吉、鄂、苏增加50%~95%,陕、皖、鲁、豫、内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减少的只有桂、黔、粤、琼4省,其中广东、海南分别减少32%和39%。

二、蓄水动态 (页首)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国2903座水库(大型401座)统计,1998年末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亿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亿立方米,南方4片共减少15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增加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229亿立方米,其中吉、青、鄂、辽、豫、陕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1、42、30、18、18、14亿立方米;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共减少蓄水量219亿立方米,其中粤、湘、赣、浙、琼、闽、桂减少较多,分别减少50、44、32、28、18、17、16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对北方各平原开采区总面积65.8万平方公里调查分析,1998年末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约有四分之三面积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储存量共增加80亿立方米。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31.4%,储存量增加100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11.4%,储存量减少46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57.2%,储存量增加26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储存量变化情况是:增加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豫、吉、甘分别增加26、19、14亿立方米,内蒙古和辽宁各增加10亿立方米,皖、鲁、陕各增加约6亿立方米;减少的有冀、晋、苏、新等4个省、自治区,分别减少11、4、3和2.5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据21个省级行政区对81个漏斗调查统计,1998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是:在45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个,下降的为15个;漏斗面积减少的有35个,增加的为10个。在36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个,下降的为22个;漏斗面积减少的只有14个,增加的为22个。

三、供用水量 (页首) 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国总供水量54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8%,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水利用)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95亿立方米。流域间主要的水量调配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51.1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10.7和20.2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3.5亿立方米。 按流域片统计,松辽河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624、424、398、56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占45.4%、61.8%、32.1%、31.0%;长江片、珠江片、东南诸河片、西南诸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1679、842、306、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占95%以上;内陆河片供水量546亿立方米,地表水占89%。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90%以上的有沪、闽、贵、渝、浙、苏、桂、粤、藏、滇、鄂、湘、川、宁、赣、新、琼、皖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40%以上的有冀、京、晋、豫、辽、黑、鲁、陕等8个省、直辖市。 用水量 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工业用水占20.7%,城镇生活用水占4.7%,农村生活用水占5.3%。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13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15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亿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区有新、宁、内蒙古、藏、琼、甘、青、冀等8个;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辖市有沪、渝、苏、鄂、津、粤、京、贵等8个。 用水消耗量 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199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6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6.3%。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5.5%,工业耗水率为24.7%,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1%,农村生活耗水率为 87.7%。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别:松辽河片为59%,海河片为66%,黄河片为56%,淮河片为61%,长江片为50%,珠江片为45%,东南诸河片为55%,西南诸河片为70%,内陆河片为76%。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页首) 全国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国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入国境水量(294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入海水量(21321亿立方米)、出国境水量(8236 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亿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变量(+10亿立方米)和地下水储存变量(+80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国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约1600亿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等地表水体的蒸发量(含水面蒸发与土壤浸润蒸发)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量。在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能力,水资源量主要消耗于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流域片进行分析结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7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5%;黄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21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95%;内陆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96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并非全是无效蒸发,其中一部分为生态环境所必需。 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对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进行估算结果: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用水指标 1998年全国平均用水指标值如下:人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683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88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94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22升,农村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值均略有减少。 因受气候、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宁、黑、沪、内蒙古、藏、琼、粤、桂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分别为2500和18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渝、晋、陕、津、贵、川、豫、皖、鲁9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重庆不足200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立方米的有宁、新、藏、甘、桂、内蒙古、青、黑、赣、琼、贵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新疆为4000立方米左右;小于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沪、鲁、晋、渝、辽7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161和201立方米。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看,大于800立方米的有宁、琼、桂、闽、粤等5个省、自治区,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晋、津、渝、豫、鲁、冀等6个省、直辖市。 五、水污染概况 (页首) 废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189亿吨,珠江片155亿吨,松辽河片71亿吨,海河片55亿吨,淮河片47亿吨,黄河片32亿吨,东南诸河片28亿吨,内陆河片9亿吨,西南诸河片7亿吨。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2个省、自治区。 河流水质 根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由于199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偏丰,水质总体状况有所好转,全国污染河长(Ⅳ、Ⅴ类和超Ⅴ类河长,下同)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数比上年减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和长江片水质良好,污染河长分别为9.9%、13.6%和14.7%;珠江片和东南诸河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分别为17.4%和21.9%;黄河片、松辽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分别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库水质 1998年评价湖泊16个,水质达到Ⅰ、Ⅱ类水标准的湖泊有6个,4个湖泊的部分水体受到污染,6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个湖泊中,太湖水质介于Ⅳ类~超Ⅴ类之间,全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营养化严重;滇池草海水质为超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有腥膻气味;巢湖水质为Ⅳ类~超Ⅴ类之间,西半湖污染重于东半湖,以重富营养化水体为主,局部水域向极富营养化发展。 1998年,对103座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的结果: 有83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受污染的水库中,超Ⅴ类水质水库有吉林太平池水库、黑龙江东方红水库、河南宿鸭湖水库和贵州乌江渡水库等4座。从富营养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库处于中营养状况。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地区。

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森林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重大,其面积占全国林分面积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龄林比例高于85%。

199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世界人均拥有的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2000年,中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达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为10.1亿立方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

中国森林资源的消耗
根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全国林木年均净增长量为4.58亿立方米,年均净消耗量为3.71亿立方米,林业资源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

中国森林面临的问题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中国宝贵的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在占中国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在中国,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上百万公顷。

2000年,中国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874万公顷,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为8.84万公顷。

⑧ 中国水资源概况

1998年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1998年全国属丰水年,降雨量比常年偏丰,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增加,地下水储存和水库蓄水总量有所增加,黄河下游断流比1997年有所缓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略有增长,全国供水基本上满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对水利建设作了总体部署。但是,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水的问题比较突出。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依然严重,重要江河的水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超采情况仍很严重,工农业用水浪费没有得到遏制。现将1998年水资源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页首) 降水量 199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7631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属丰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辽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黄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长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东南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内陆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苏、渝、赣、新、内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个省,其中甘肃和海南分别偏少9.5%和12%。 地表水资源量 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199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2726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松辽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黄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长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东南诸河片多29.5%,西南诸河片多15.0%,内陆河片多12.7%。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浙、黑、桂、豫、闽、鲁、渝、鄂、湘、皖、苏、赣偏多20%~65%,内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琼、甘、冀、晋偏少20%~40%。 1998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9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5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82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2132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除水面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咸水的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面积为944万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资源量9400亿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相比,松辽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黄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内陆河片增加7.8%。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晋、冀、鲁、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龙江和甘肃两省分别减少3%和4%。 水资源总量 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量而得。199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35.8万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资源总量情况是:松辽河片28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黄河片6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长江片13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4%;东南诸河片25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诸河片628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内陆河片15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级行政区1998年水资源总量与上年比较,增加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冀、辽、渝、京、吉、鄂、苏增加50%~95%,陕、皖、鲁、豫、内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减少的只有桂、黔、粤、琼4省,其中广东、海南分别减少32%和39%。

二、蓄水动态 (页首)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国2903座水库(大型401座)统计,1998年末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亿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亿立方米,南方4片共减少15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增加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229亿立方米,其中吉、青、鄂、辽、豫、陕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1、42、30、18、18、14亿立方米;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共减少蓄水量219亿立方米,其中粤、湘、赣、浙、琼、闽、桂减少较多,分别减少50、44、32、28、18、17、16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对北方各平原开采区总面积65.8万平方公里调查分析,1998年末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约有四分之三面积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储存量共增加80亿立方米。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31.4%,储存量增加100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11.4%,储存量减少46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57.2%,储存量增加26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储存量变化情况是:增加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豫、吉、甘分别增加26、19、14亿立方米,内蒙古和辽宁各增加10亿立方米,皖、鲁、陕各增加约6亿立方米;减少的有冀、晋、苏、新等4个省、自治区,分别减少11、4、3和2.5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据21个省级行政区对81个漏斗调查统计,1998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是:在45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个,下降的为15个;漏斗面积减少的有35个,增加的为10个。在36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个,下降的为22个;漏斗面积减少的只有14个,增加的为22个。

三、供用水量 (页首) 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国总供水量54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8%,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水利用)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95亿立方米。流域间主要的水量调配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51.1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10.7和20.2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3.5亿立方米。 按流域片统计,松辽河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624、424、398、56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占45.4%、61.8%、32.1%、31.0%;长江片、珠江片、东南诸河片、西南诸河片的供水量分别为1679、842、306、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占95%以上;内陆河片供水量546亿立方米,地表水占89%。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90%以上的有沪、闽、贵、渝、浙、苏、桂、粤、藏、滇、鄂、湘、川、宁、赣、新、琼、皖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40%以上的有冀、京、晋、豫、辽、黑、鲁、陕等8个省、直辖市。 用水量 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工业用水占20.7%,城镇生活用水占4.7%,农村生活用水占5.3%。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13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15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亿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区有新、宁、内蒙古、藏、琼、甘、青、冀等8个;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辖市有沪、渝、苏、鄂、津、粤、京、贵等8个。 用水消耗量 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199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6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6.3%。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5.5%,工业耗水率为24.7%,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1%,农村生活耗水率为 87.7%。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别:松辽河片为59%,海河片为66%,黄河片为56%,淮河片为61%,长江片为50%,珠江片为45%,东南诸河片为55%,西南诸河片为70%,内陆河片为76%。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页首) 全国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国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入国境水量(294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入海水量(21321亿立方米)、出国境水量(8236 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亿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变量(+10亿立方米)和地下水储存变量(+80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国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约1600亿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等地表水体的蒸发量(含水面蒸发与土壤浸润蒸发)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量。在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能力,水资源量主要消耗于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流域片进行分析结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7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5%;黄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21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95%;内陆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约960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并非全是无效蒸发,其中一部分为生态环境所必需。 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对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进行估算结果: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用水指标 1998年全国平均用水指标值如下:人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683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88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94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22升,农村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值均略有减少。 因受气候、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宁、黑、沪、内蒙古、藏、琼、粤、桂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分别为2500和18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渝、晋、陕、津、贵、川、豫、皖、鲁9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重庆不足200立方米。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立方米的有宁、新、藏、甘、桂、内蒙古、青、黑、赣、琼、贵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新疆为4000立方米左右;小于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沪、鲁、晋、渝、辽7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161和201立方米。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看,大于800立方米的有宁、琼、桂、闽、粤等5个省、自治区,小于300立方米的有晋、津、渝、豫、鲁、冀等6个省、直辖市。 五、水污染概况 (页首) 废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189亿吨,珠江片155亿吨,松辽河片71亿吨,海河片55亿吨,淮河片47亿吨,黄河片32亿吨,东南诸河片28亿吨,内陆河片9亿吨,西南诸河片7亿吨。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2个省、自治区。 河流水质 根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由于199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偏丰,水质总体状况有所好转,全国污染河长(Ⅳ、Ⅴ类和超Ⅴ类河长,下同)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数比上年减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和长江片水质良好,污染河长分别为9.9%、13.6%和14.7%;珠江片和东南诸河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分别为17.4%和21.9%;黄河片、松辽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分别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库水质 1998年评价湖泊16个,水质达到Ⅰ、Ⅱ类水标准的湖泊有6个,4个湖泊的部分水体受到污染,6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个湖泊中,太湖水质介于Ⅳ类~超Ⅴ类之间,全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营养化严重;滇池草海水质为超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有腥膻气味;巢湖水质为Ⅳ类~超Ⅴ类之间,西半湖污染重于东半湖,以重富营养化水体为主,局部水域向极富营养化发展。 1998年,对103座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的结果: 有83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受污染的水库中,超Ⅴ类水质水库有吉林太平池水库、黑龙江东方红水库、河南宿鸭湖水库和贵州乌江渡水库等4座。从富营养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库处于中营养状况。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地区。
参考资料:http://www.cqwater.gov.cn

⑨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