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可可西里
㈠ 路川导演作品
青年电影导演陆川简介
生于1971年2月
籍贯:江苏南通
主要经历
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英国语言文学专业
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导演
主要作品
2000年20集电视连续剧《黑洞》 编剧;
2001年 电影《寻枪》编剧、导演
(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及中国电影集团投资)
2003年 电影《可可西里》编剧、导演
(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及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投资)
主要获奖纪录
2001年度 《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2002年度 参赛威尼斯电影节“逆流而上”(Up Stream)单元
2002年度 大学生电影节 最佳处女作奖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 年度最佳电影
2002年度 卫视周刊年度全球十大电影,年度最佳导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评人协会 年度十大国产片
2002年度 华语传媒电影大奖 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处女作 (南方报业,光线传媒,凤凰卫视联合)
2004年度 《可可西里》获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Mtv超级盛典最具风格导演奖
2004年度新锐榜最佳年度电影奖
2004年度新浪网评选最佳新锐导演奖
第1届中国两岸三地导演协会最佳青年导演奖。
2005年
㈡ 中国景色的作者介绍
单之蔷,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曾担任过高中数学教师、环境保护局的职员。1985年分配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发行量近百万册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拥有广泛的读者,各行各业人士如媒体、探险者、摄影师、白领、学生、老师等都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广大读者。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长期游走于自然之中、并深受人文和地理学科浸润的单之蔷,深谙人与自然交流的内涵,他的文字总是娓娓道来,既充满对自然世界的美好认知,又不乏理性或激情的描述。那些看似简单的遗存、平凡的山水景观或者事物,通过他提供的框架和视角,往往被勾勒出具体生动的场景和模样,激发出无数读者对中国景观的无限向往。
㈢ 目前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开发,但是却很值得一去的地方啊
1.西藏墨脱
交通的不便造成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即使是近几年西藏旅游回大热,这个被藏答族人称作白马冈的地方仍然是中国最原始的地方
不管是风景还是人文文化都是顶级的,当然,路也是顶级难走
2.云南省广南
不同与墨脱,这个地方很少有人知道
我是在两三年前的中国国家地理了解到的,实际没有去,但是近几年都没有此地的旅游消息,可见此处仍然不为人知
我现在只记得那是某几个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民族文化保留完好,路途艰难
汽车翻山后要徒步几个小时然后还得坐船漂流山涧
3.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区
西藏是最近几年被炒的最多的,和,墨脱不同,大香格里拉区是以广阔的地域面积使游客仅能窥其一斑,此大区主要看三江,雪山,走婚以及一妻多夫的婚俗习惯
4.贵州
凭良心说,贵州的风景绝不次于云南川西等地,但是贵州的景点分散造成各旅行社不愿意对此做推广,所以广告一般很少见到,也就是遵义了黄果树了之类
但是真正去过你就会发现贵州的美,山水氧气瀑布原始森林,随处都是,因为宣传不够,所以人文文化保留完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保留原有生活习惯
㈣ 有没有什么介绍可可西里地理知识的图书
厉子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可西里档案》是10多年之前一次国家级的秘密回行动的答纪实报告。全书共分4篇近40个章节,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由国家林业局联合新疆、青海、西藏三省相关部门组成三支队伍,发起得可可西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保护行动——“可可西里—号行动”。
㈤ 河南小伙靠网贷骑三轮到可可西里捡垃圾,几次遭遇猛兽是如何应对的
可可西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有无数的人都想要走一遭,但真正有勇气的人并不多,因为那里的环境和气候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对于现在网络爆红的河南小伙武相宏来说,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环保公益,要把可可西里的垃圾收拾干净,不过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很微弱的,生存都会受到挑战,据说他遇到过几次猛兽,他说不怕狼,但熊还是要注意,遭遇到熊的话他都是看准时机悄悄溜走的。
武相宏有一次在捡垃圾的时候,就在附近的铁轨涵洞下面看到了一只成年的熊,深褐色的,然后他偷偷地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身高大概1米5,但体重应该超过100公斤,人类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拍完照后就匆匆离开了,他认为快速躲避是最好的办法。
对武相宏来说,这并不是一条享受旅游时光的路,而是一种信念和追求,就是想看到109国道可可西里段干干净净,虽然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做到,但他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所有人:我们有责任去维护生态环境,请勿随手扔垃圾!
对于武相宏的行动,你支持吗?欢迎留言讨论!
㈥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蔷是一个怎样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
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
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
"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
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
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
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
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
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
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㈦ 可可西里的影片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竞报》评) 。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评) 。
陆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种国产片中从未有过的极度洗练、残酷的纪实美学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在世界影坛并非罕见,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没有铺垫的死亡,这些在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和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中亦属常见,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彻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决绝。在可可西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这种描述方法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京华时报》评) 。 《可可西里》是一部把青藏高原“险恶化”的电影,这部电影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环境描写不顾基本事实,存在诸多事实错误,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作用。首先,沙漠承重能力很强,这与沼泽不同,更何况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永久冻土区,因此不可能出现片中人物下陷到流沙里的情况。其二,电影中可可西里的“荒漠化”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事实上可可西里不仅不是荒漠,而且还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其三,可可西里并没有影片描述的那样可怕,可可西里也不是片中所说的无人区,在可可西里除了有淘金者、捞卤虫的人出现,还有牧民在那里放牧。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在片中被“险恶化”,是因为造英雄、树典型的需要,这种现象不应该提倡(《中国国家地理》评) 。
《可可西里》的最大遗憾在于它未能将洗练的纪实风格贯彻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尸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观的津津乐道,损害了影片的客观和冷静。首尾两次天葬的浓墨重彩,使得影片尽量价值中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镜头在藏羚羊尸骸上的反复流连,更有制造奇观、滥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时间来细致描述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然后又用34秒的远景空镜头加以致敬。不论编导的本意是否要为影片制造出足够的残酷意味,但这种带着不节制情感的过度介入会对影片的纪实风格造成伤害,并且减弱影片本该具有的人道主义力量(《京华时报》评) 。
㈧ 青海和西藏哪个更吸引人
阿尼玛卿神山图片作者:舒小简
藏地很大,
除了西藏的7个地市,
还有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的10个藏族自治州。
自从2012年初到藏地,小简每年都会到藏区,
走遍了除甘南藏族自治州之外的藏地。
青海却是停留时间最少的。
比起,无数文艺青年们火热的“西藏情节”,
以及川西藏区人潮涌动奔赴川藏线的盛况。
青海藏区的热度和吸引力,明显,远远低于西藏和川西。
然而,人说,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青海几乎占了藏地的半壁江山。
此外,
1.十大藏族自治州,青海占了6个
2.藏传佛教四大神山,青海占了2个
3.中国四大无人区,青海占了2个
4.中国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全都发源于青海
5.中国分三大自然区划,青海是唯二全部包含的省区之一
这些足以说明青海的独特和神奇。
那么,明明拥有傲视的风景和人文资源,
青海为什么却没有那么吸引人呢?
可可西里卓乃湖与青海最高峰布喀达坂峰
图片作者:哈哈
我想用简短的词汇来概括复杂的阐述。
恰好,无论青海在风景和人文上的独特之处,
都可以归结在一个词:过渡。
青海的三大过渡:
6.青海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的过渡
7.青海是伊斯兰教地区和藏传佛教地区的过渡
8.青海是内地与边疆的过渡
1
风景
一、神山
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西藏冈仁波齐、云南卡瓦格博、青海阿尼玛卿、青海尕(ga)朵觉沃。
青海占了一半。
(ps:后台回复关键词“阿尼玛卿”或“尕朵觉沃”,可查看小简的旅途记录和攻略)
说来奇怪,诸多所谓四大,前二和后二都有不小差距。
比如,香港四大天王,郭富城和黎明显然弱于刘德华和张学友。
比如,NBA当年四大中锋,上将和尤因的成就明显逊色于奥尼尔和大梦。
比如,江南四大才子,除了唐伯虎和祝枝山,另外两位是谁,您可能就要想很久了。
阿尼玛卿和尕朵觉沃的名气,
也是远远不及冈仁波齐和卡瓦格博。
1.阿尼玛卿
青海的雪山。
最值得推荐的,莫过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阿尼玛卿。
阿尼玛卿是山脉,其海拔6282米的主峰模样极其俊秀。
在神话中,阿尼玛卿是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是这九位山神构建了宇宙。
藏地最伟大的英雄格萨尔王,则是阿尼玛卿山神与龙女果萨拉姆梦合而生。
也就是说:
9.阿尼玛卿是格萨尔王的父亲。
阿尼玛卿
图片作者:舒小简
去年连转藏区八大神山时,我初见阿尼玛卿时写下过这样的字:
初见阿尼玛卿
图片作者:舒小简
“一座曲线优美的洁白山峰高高地悬挂云端,供众生仰望。
身旁的翠绿山峦尽皆俯首,成它陪衬。
这是我看到阿尼玛卿的第一眼。”
这是阿尼玛卿山的南侧,有稍显柔美的一面。
而到了东侧的特定角度,它则有了雄伟的样子。
因为它的雄伟高峻,早年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甚至预测阿尼玛卿主峰有9000米高,
10.所以,青海的阿尼玛卿曾被误认为才是世界最高峰。
阿尼玛卿与哈龙冰川
图片作者:舒小简
而到了偏西北侧,阿尼玛卿的模样就归于平庸。
但它却展示出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巨大的冰川——哈龙冰川。
2.尕朵觉沃
青海另一座神山尕朵觉沃,名气最小。
却是一座至今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它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拔不高,仅仅只有不到5500米。
它的转山路途,经过三次接近海拔5000米的垭口,
距离山峰主峰顶峰可谓相当接近。
但是,山不在高。
尕朵觉沃群峰,拥有无比奇特的山峰造型。
无数尖锥般的山峰笔直成群,好像哥特式教堂的尖顶。
尕朵觉沃群峰
图片作者:舒小简
它们都是一看就是攀登难度极高,
不逊色于南美巴塔哥尼亚的神奇之地。
3.青海的其他山峰
比如年保玉则、布喀达坂、格拉丹东、赛宗神山、玉珠峰等等,就略显平庸,不再多言了。
年保玉则
图片作者:grove
赛宗寺以及赛宗神山——安多藏区属猴的神山
去年恰是猴年,小简差点去转此山。
图片作者未知
二、一个有三张面孔的省区
中国分三大自然区划——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这是理解中国景色最重要的规律。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青海的三面孔,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有两个省份可以近似看做同时横跨这三大自然区域,
那就是甘肃和青海。
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有沙漠戈壁,有雅丹,
接近西北干旱区的地貌。
柴达木盆地俄博梁雅丹林
图片作者:Jambo
青海独有的水上雅丹
图片作者:牦牛747
青海的沙漠戈壁,面积和整体性要大于沙漠零散的西藏。
而青海的雅丹地貌,则更几乎是西藏没有的了。
门源花海——中国最著名的油菜花之一
图片作者:王剑424
青海湖以东,还是农耕之地,是东部季风可以吹拂的最后最弱的地方。
这里是更接近于东部的景观。
比如:丹霞地貌。
贵德丹霞
图片作者:隔岸观火
11.能同时拥有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省区,也只有甘肃、青海两地。
三、无人区
中国有四大无人区。
西藏羌塘、新疆罗布泊、青海与新疆交界的阿尔金,
以及最著名的、去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青海可可西里。
布喀达坂峰与太阳湖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白象山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
索南达杰是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杀害的当地英雄
图片作者:哈哈
12.可可西里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
湖泊率超过6%,甚至高于藏北。
并且,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均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为主,辅之以狼、熊之类。
阿尔金一带,还有羌塘、可可西里等地没有的野骆驼。
13.藏羚羊最重要的产仔地,就是青海的卓乃湖。
大地上的黄色小点是密密麻麻的藏羚羊(可点击放大)
图片作者:哈哈
布喀达坂峰、卓乃湖与藏羚羊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可可西里藏野驴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可可西里棕熊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14.可可西里是中国藏羚羊最多的地方,超过了西藏羌塘。
拥有15万头藏羚羊。
高于西藏羌塘的12万头。
四、三江源
15.中国面积最大的保护区,是青海的三江源。
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峰。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知道长江源头山峰的人却并不多。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格拉丹东峰
图片作者:南卡
可更具体些:
16.长江发源于姜根迪如冰川。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格拉丹东脚下姜根迪如冰川,30年,后退2000米
图片来自杨勇
2.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
难说出具体的源头。
但基本有共识,黄河的上游是星宿海。
也就是金庸所著《天龙八部》中阿紫所在星宿派的所在地。
远看巴颜喀拉山脉
图片作者:舒小简
昔日波光点点的星宿海已然日趋干涸
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一片沼泽湿地。一个个水洼星罗棋布。
是它们汇聚成为了黄河之水。
而如今,湿地退化极其严重。
星宿海早已不复星宿之名。
3.至于澜沧江的发源,始于一片沼泽型湿地,就更加说不清具体的源头所在了。
2
文化
一、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过渡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特别的事实是:
17.绝大多数的兰州拉面,都是青海人做的。
有这样的说法:青海化隆县。
当年全县的主要产业是制造私枪。
以至于一种枪支叫做“化隆造”。
后来造私枪的产业被取缔。
百姓不能再造枪,集体改行去做牛肉面。
所以,内地的兰州拉面,基本都是青海化隆人开的,跟兰州关系不大。
这故事反应了:青海的回民众多。
新疆和西藏,分别是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地区。
而新疆和西藏又是接壤,除了天然屏障昆仑山的阻隔。
这两种教义相差极大的宗教,就靠青海来完成过渡。
西宁东关清真寺的穆斯林们
图片作者:张骞Qianz
西宁市区几乎处处是白帽的伊斯兰教装扮。
可驱车20公里外,却是藏传佛教最大教派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的塔尔寺。
作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主寺,这里的藏传佛信徒虔诚程度几乎比其他藏地还要更高一些。
不得不说,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混合,
是只有青海才能看到的奇景。
二、民族的丰富交混
青海除了大量回族之外,还有大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这种民族丰富的程度显然高于西藏和川西。
3
为什么没有那么迷人呢?
那么它为什么相比西藏、新疆和川西,受关注度和吸引力都弱小那么多呢?
一.很首要的原因是因为过渡
青海是内地和边疆的过渡。
对于西藏和新疆这样真正的边疆来说,它就像是内地。
而对于中国内地的绝大多数地方来讲,边远的青海又像是边疆。
这就有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尴尬。
也就难具特色了。
那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同样类似的川西不会遇到这种尴尬呢?
可,川西不是内地与边疆的过渡。
过渡,是缓慢变化。
而川西是突变。
从汉文化的内地到如同异域风情的藏地,小半天的车程就足以上升几千米海拔,完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变化。
突变让川西具有特色。
而过渡不行。
二.青海在人文上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弱点
因为过渡,
青海的宗教和民族混杂交错,显得丰富多样,
却也成了特色不鲜明、不够纯粹。
要了解最纯粹的伊斯兰教文化,旅行者们直接去新疆了,不必到青海。
要了解最纯粹的藏传佛教文化,旅行者们直接去西藏了,不必到青海。
想看蒙古族、回族,何不在内蒙和宁夏逗留?
想认识藏人朋友,川西和西藏成了首选。
青海说:哎,我有点尴尬。
三.青海在地质地貌方面,确实天然有弱点
我们常说: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好像青海和西藏在自然环境上是同类的。
的确,青海的平均海拔也很高。
但,其实,青海与西藏相比,确有劣势。
我们知道,青藏高原之所以是傲世全球的绝世风景。
主要是因为两点:雪山、冰川。
这也正是青海的弱点所在:
1.青海的冰川太少了
西藏拥有全国48%的冰川。
18.面积只比西藏略小的青海,冰川面积却只占全国的6%。
甚至,相比于面积只有青海一半大的川西,也占了全国2%的冰川呢。
2.青海的身高太矮了
虽然共称为青藏高原,青海的平均海拔并不比西藏逊色太多。
但,青海的身高还不如四川。
19.青海的最高峰海拔仅仅6820米:布喀达坂峰(又名新青峰)。
比西藏的最高峰珠峰要矮了整整2000米。
航拍青海最高峰布喀达坂峰
图片作者: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布琼
相比西藏和新疆成群结队般壮观的7000米、8000米山峰,青海太矮了。
因为四川省第一高峰——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存在。
青海也比四川矮了将近800米。
3.青海的雪山,造型平庸,辨识度不高
这是青海在风景上最大的弱点。
川西地方不大,却魅力非凡,大大归功于造物主的不公平,
把那么多造型别致、一眼就能认出的雪山聚集在那么小的面积内。
央迈勇温婉曲线以锐利尖角指向天庭、
贡嘎山鹤立鸡群,巨大的硬朗角峰展现王者之气、
幺妹峰花岗岩陡峻绝壁引领三位姐妹等诸多群峰。
西藏呢,
冈仁波齐宝塔般的身躯上有天然的十字印、
南迦巴瓦体量巨大,七座连体角峰众星捧月般托举主峰、
萨普神山以一大一小两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山峰诠释天然的几何之美。
可是青海,
阿尼玛卿美感有余,独特不足,
尕朵觉沃独特有余,美感不足。
至于年保玉则等山,则几乎是既不见山峰造型的独特,也难说美感。
论辨识度,青海群峰难有一座山峰能担得起和上述奇山较量的资质。
这是事实。
四、革青海湖的命
最后一点,才是青海真正没能发挥它的魅力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省的名字起的不好。
青海的最著名的风景青海湖,
是青海最大的绊脚石。
它太大了,也太有名了,以至于它成为了青海省的招牌。
一家独大,就限制了青海的其他美景。
一个地方是不是吸引人,
其实并不是靠这个地方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舆论。
十年前,北大有一个女作家,写武侠小说,她叫步非烟。
她说:“武侠要发展,我们得革金庸先生的命。”
正如面对青海,
我们要革青海湖的命。
如果,有一天,青海湖不再是青海最响亮的招牌,
那么青海才可能逐渐具备像西藏、川西那样吸引天下旅人的魅力。
可惜,这很难。
谁叫青海省是以青海湖来命名的呢?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再次总结青海的三大过渡:
1.青海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的过渡。
2.青海是伊斯兰教地区和藏传佛教地区的过渡。
3.青海是内地与边疆的过渡。
这些既是青海的优势,
也是青海的劣势。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就像我们的人生。
有得有失,都有代价。
㈨ 我想问问这到底是种什么地形最好能具体些.
沙陷。
沙漠或沙滩里人工或天然大坑,周围的浮沙和泥浆就会很快把这个大坑填平,形成一个沙陷。沙陷里的浮沙极松软稀薄,看上去与其他的沙地一样,踏上去就会直陷进去,生生被活埋,绝无可能生还,极残酷,极可怕。
㈩ 中国国家地理有关藏羚羊的
应该还没有吧,杂志一般比片子超前的,否则就没人买这一期了。推荐去看下陆川的《可可西里》,也是关于藏羚羊的。还有,吐血推荐《海豚湾》,虽然是关于海豚,但差不多也是这个类型的,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