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约瑟说的中国地理史上最早出现的

约瑟说的中国地理史上最早出现的

发布时间: 2021-02-22 18:12:19

⑴ 真、草、隶、篆中,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满意请采纳

⑵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距今已有多少年了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 距离2012年已经有4082年的历史

⑶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尚书 ·回 禹贡》。

《尚书 · 禹贡》,开宗答明义:“禹别九州,随山濬(浚)川,任土作贡。”就是说大禹在调查了中国的九州大地的国土资源以后,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划分了土壤等级,依土地肥瘠制定贡献田赋等级的办法,所以称作《禹贡》。《禹贡》全文约1200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4部分组成,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部性区域志。

: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⑷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类

巫山人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中华大地的版图上,何处能寻找到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我国80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一直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经过国内外有关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最近证实,在“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的巫峡中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意味着巫山人确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直立人。 但是,由于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争议,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新智就不同意其为人类的说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此次出土的大量有清楚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以及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可以进一步考证出,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万年。

⑸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被李约瑟称之为来中国历史上源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书·禹贡》。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5)约瑟说的中国地理史上最早出现的扩展阅读:

《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痒引的对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最为重要。

⑹ 问: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最早的关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记录出现在《大戴礼.曾子天圆》,孔子的弟子曾子对于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状也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
曾子曰: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礼.曾子天圆》)
但这只是文献记载的而已,在这个记录之前,盖天说已经广泛流行了。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盖天说的一种象征,“琮”的形制是外方内圆。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琮”代表盖天说,那么其形制应该是外圆内方。因此琮的出现,至多只能说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具有了阴阳、天地之分的概念,并不能证明已经出现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汉代出现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论。在秦汉之前,盖天说比较盛行。自古以来,人们看见苍天笼罩着大地,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春秋时的曾参就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后来盖天说又认为天不与地相接,而像圆顶凉亭那样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诗人屈原曾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提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的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近见远不见,形成了昼夜四季变化。
汉代,另一种学说浑天说兴起,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以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派提出天是一个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时着不见是因为它们随天球转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绕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见天上的星星转了一周天。这种看法成功地解释了昼夜的交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其他许多问题。同浑天说一致的浑仪又能很准确地测定天体位置,浑象能演示天象的变化,这一切对历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浑天说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我国天文学思想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体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体系进入我国才开始改变。

⑺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是《尚书·来禹贡》,自这是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全书以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7)约瑟说的中国地理史上最早出现的扩展阅读

《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

《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

⑻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地理(来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自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⑼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地理考察著作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回区域地理著作。是答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这本书一共只有1193个字,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却根据当时的自然地理山脉、河流为主要的标志,将国家分为了不同的9个区,并且对于这9个区中的每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简要的记录。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有传说是禹所做,但是实际的作者却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在该书中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区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脉记录是比较详细的,而其他河流的记录比较粗略。

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

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述。

⑽ 问: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最早的关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记录出现在《大戴礼.曾子天圆》,孔子的弟子曾子对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状也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於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 曾子曰: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礼.曾子天圆》)
但这只是文献记载的而已,在这个记录之前,盖天说已经广泛流行了。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盖天说的一种象征,“琮”的形制是外方内圆。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琮”代表盖天说,那么其形制应该是外圆内方。因此琮的出现,至多只能说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具有了阴阳、天地之分的概念,并不能证明已经出现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汉代出现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论。在秦汉之前,盖天说比较盛行。自古以来,人们看见苍天笼罩着大地,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春秋时的曾参就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后来盖天说又认为天不与地相接,而像圆顶凉亭那样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诗人屈原曾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提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的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近见远不见,形成了昼夜四季变化。
汉代,另一种学说浑天说兴起,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以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派提出天是一个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时着不见是因为它们随天球转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绕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见天上的星星转了一周天。这种看法成功地解释了昼夜的交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其他许多问题。同浑天说一致的浑仪又能很准确地测定天体位置,浑象能演示天象的变化,这一切对历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浑天说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我国天文学思想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体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体系进入我国才开始改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