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文地理必修2第一章试卷
『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贰』 高一必修二地理 第一章和第二章 以前考的和会经常出的综合题 题目和答案, 有链接就给链接好了
三套,题目都不错。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56_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J1eXVJMFbWGwA3QSQmQk_ipf5NUSYreMB3E6uXTMGQVfh-YpGutD_-7OFqHumEb96Na3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56_-fTw_oiFluismxcGHRluq
『叁』 我需要一些人教版高一关于语文文言文的练习题,和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练习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90分,共150分(作文50分,其余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氾水(fàn) 栖息(qī) 游说(shuǒ) 跌宕多姿(dàng)
B.会稽(jǐ) 官宦(huàn) 更改(gèng) 摇曳生姿(yè)
C.昳丽(yì) 窥视(kuǐ) 讽谏(jiàn) 寝食不安(qǐn)
D.唾弃(tuò) 翁媪(ǎo) 沟壑(huò) 恃才傲物(shì)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扎)
B.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戍,防守、守卫)
3.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夫战,勇气也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5.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何厌之有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辍耕之垄上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晋军函陵 ②若不阙秦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私我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称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贱息舒淇,最少
C.寡人闻古之贤君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8.下列加点字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请勾践女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君将哀而生之乎。
9.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诸侯有在者乎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
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
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
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二、(略9分,每小题3分)
三、(21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饮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4.列两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③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④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B.吊有忧,贺有喜
C.洁其居,美其服,饮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D.果行,国人皆劝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②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 ③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④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⑤夫差与这成而去之 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⑦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A.①⑤/②④⑥/③⑦ B.①⑤/②④/⑥/③⑦
C.①②④⑤/⑥/③⑦ D.①/②④⑤/⑥/③⑦
17.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之后,重用贤能,共治国事。大夫文种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为议和创造了条件。
B.吴王夫差受惑于大臣太宰嚭,所以不听伍子胥谏言,麻痹轻敌,养痈成患,为后来身死灭埋下了伏笔。
C.为了取信于民,恢复国力,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为了迷惑夫差,他甚至屈尊作了夫差马前的开道者。
D.经过十年的养精蓄税,越国完全具备了复仇的条件;更由于勾践深得民心,因而民众能够同仇敌忾,所向披靡,最终灭掉了吴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大后之色少解。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强:竭力
B.至而自谢 谢:道歉
C.乃自强步 强:勉强
D.少益耆食 益:更加
19.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②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④和于身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进攻赵国,因此,赵太后非常气愤。
B.齐国以赵太后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为派兵援救赵国的条件。
C.触龙见赵太后之后问候并闲谈养生之道,是为了赵太后能答应安排他的小儿子进宫当侍卫。
D.赵太后的怒色消解了些,为触龙说服赵太后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E.“太后之色少解”是因为触龙有了不必让长安君作人质就可以退敌的良策。
第Ⅱ卷(共90分)
四、(20分)
五、(12分)
26.《战国策》又名____,是记述我国___时期历史的___体史书,它属于___时代的历史散文著作,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过的。(4分)
27.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共8分)
(1)寡人闻古之贤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
_____,________。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_____。
六(8分)
28.翻译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陶公侃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世说新语》)
[注]坩:土罐。 鮓:鱼干。 饷:馈,送。 见:用在动词前,起代词作用。
(1)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面这段话中有几处有毛病,请在有错误的地方画上横线(画两处即可),依次标上序号,然后再指出病因并改正这些错误。(4分)
龙卷风袭来时,路上行人跑到附近的商店躲避。一家不大的商店,挤满了路过的避难人。突然小商店被龙卷风刮得倒塌了。狂风过后,人们从废墟中救出三十多名遇难者,迅速送到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治后,有将近十余人因伤势较重,仍需留在医院继续治疗。
序号 病 因 改 正
①
②
七、作文(50分)
30.某地街头的磁卡电话刚装上不久,就几乎被全部破坏;某些节日里摆上街头的鲜花,一夜之间被人搬光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歌手们每每在评委设置的素质题面前手足无措;以演“小燕子”出名的影星身穿日本国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遭国人谴责。大学生们常常遗失“饭卡”,但很少有人还给失主,或还回卡时,卡上的钱已被花光。张家界当年搞破坏性开发时估计没少花钱,如今拆掉这些建筑恢复自然景观,又得花十个亿。媒体关注这类事情时,异口同声地把原因归之于国人素质太低。
请以“素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
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在“素质”的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C (A游说shuì;B更改gēng;D沟壑hè) 2、C 3、C 4、D (介词,和。A介词,在 / 介词,对;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助词,的;C介词,因为 / 介词,用。) 5、B 6、C 7、A 8、B 9、D 10、A (“纪传体”应为“编年体”。)
二、略
三、14、D 15、C 16、B 17、B 18、D 19、D 20、B D
四、略
五、26、《国策》 战国 国别体 先秦
27、(略)
六、28、(1)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
(2)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29、①“路上行人”删掉“路上”;②“路过的避难人”改为“避难的人”;③“遇难者”改为“受伤的群众”;④“将近十余人”删掉“将近”或“余”;⑤“仍需留在医院继续治疗”删掉“仍需”或“继续”。
七、30、(略)
『肆』 高中地理考纲解读必修2第一章
1.人口增长的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和地区差异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和“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两幅图理解人口增长的阶段性,再结合阅读课本文字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的历史原因。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大致也对应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利用课本“图1—1—4”、“图1-1-5”、“图1-1-6”和“图1-1-8”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当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差异。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模式从“高低高”向“三低”转变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出生率下降的途径也不同。让学生阅读了解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途径有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不同,因此,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结合人口金字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这部分内容,利用和人口金字塔图进行探究分析。
2.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限定,而淡水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并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用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4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以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它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3.人口容量的特点
三个特点:临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破坏。
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不同。
警戒性。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怎样产生的?西方人口学家把这种现象归纳为推力和拉力或排斥力和吸引力作用的结果。回顾人口迁移的历史,人口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人口的发展经常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处于互不适应的状况,所以人地关系不协调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可见,作为一种复杂的人口现象,人口迁移是由许多外部因素的强迫所致,受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也是引起人口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集中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草丰茂、宜于农耕的平原、河谷地带。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火山喷发、地震、暂时或持续性的气候恶化、病虫害、瘟疫等)或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或通过对生产的严重破坏迫使人们不得不成批地离开家园,迁移到异地安家。
2.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总是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实现的。因此,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
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开发也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发生变化。大型生产项目的兴起和新区开发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事业成功的机遇,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大批人口流入。例如,美洲大陆的开发就是与欧洲和非洲大批移民的涌入同时进行的。
此外,人口迁移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布局有很大关系。在近代以前,海洋使新旧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现代运输工具的发展则使海洋成为交通运输和联系新旧大陆的通道,也导致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增大。新交通线的开辟,常常伴有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
前已述及,人口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自然和经济因素外,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通常制订一定的经济和人口政策以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例如,1878年清朝政府撤销禁止移民东北的禁令,致使大批关内人口移入东北。因政治原因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常常有强迫性,例如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驱逐犹太人,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把城镇黑人赶入“黑人家园”等均属强迫迁移。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中心地区。而移入地区也愿意接受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迁入,这往往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
此外,不少宗教活动也经常引起人口迁移。例如西非朝圣者到麦加去的历时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徒征服西非、北非的战争)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以及宗教迫害(如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对异教徒的迫害)造成的被迫人口迁移。
5.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满意答案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传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迄今仍是促使中国人想多生育,特别是多生男孩的重要原因。“传宗接代”思想和对男孩的强烈偏好的形成,有其深远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从一个国家亦即从宏观来看,男性人口是一国的劳动力的主要源泉,也就是劳役、兵役、税收的主要来源;它同土地一样,是财富的来源。因此,中国历代国家政权一贯鼓励人民多生育男孩,以增强国力。从一个家庭亦即从微观来看,一个家庭(家族)的生命的延续,固然首先是直系血缘关系的延续,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关键在于它的财产继承权的延续。在“父产子袭”的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及其继承权的延续,必须有男性后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性后嗣,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必将结束。因此,各个家庭都必须把生育男性后嗣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然而,我们认为,对“传宗接代”思想产生的根源,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因为人们不难看到,尽管国家政权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已不是传统农业,农民的家庭经济也渗透了近代工商业的因素。但是,在中国人的头脑中还顽强地存在着“传宗接代”的思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扩大视野,进一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它的根源。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是“传宗接代”思想的主要根源之一。
『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 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四季与五带: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 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无无南寒带南极圈至南极点无有
『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柒』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全部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
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四、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资源、交通等;
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A、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拥挤;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郊区农业——市场;
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特点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度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
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
主的气候区;
我国东北和西北。
(我国国营,其他国家
私营);
美国中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产品商品率高。
(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产品商品率高。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欧、新西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澳大利亚等;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北美五大湖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市场)、饲料供应。
(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集约化;
混合农业 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特有条件。
特点: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
渔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后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严重 环境遭破坏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二、环境问题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捌』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3、特点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玖』 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http://gaokao.gaofen.com/article/382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