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网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网盘

发布时间: 2021-02-22 10:33:48

⑴ 王维坤的论著与译著

1.[日]三辻利一主编,王世和、王维坤等著:《东アジア古代陶器の传播·流通に関にする研究》,奈良教育大学共同研究报告书,1991年。
2.王维坤著:《西安案内》(日文版),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3.张永禄主编,段浩然、王维坤等著:《唐代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4.湖北省博物馆编,王维坤等译:《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文物出版社、古代学研究会,1988年。
5.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一)》(参编)三秦出版社1996年。
6.王维坤著:《中日の古代都城と文物交流の研究》,(日本)同志社国际主义教育委员会,1997年。
7.王维坤著:《中日の古代都城と文物交流の研究》,(日本)朋友书店,1997年。
8.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百年学府聚珍》(参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
10.王维坤著:《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论文与译文
1.戴彤心、王维坤、张洲:《宝鸡石咀头东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2.戴彤心、张洲、王维坤:《陕西华县、扶风和宝鸡古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7年第2期。
3.王维坤、冉万里:《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7年。
4.王维坤:《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5.王维坤:《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6.王维坤:《中日出土的唐三彩工艺技术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4期。
7.王维坤:《试论孔子学说的东传及其影响》,《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8.王维坤:《中国唐三彩与日本出土的唐三彩研究综述》,《考古》1992年第12期。
9.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考古》1996年第1期。另载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
10.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1.王维坤:《沙河古桥的新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2.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3.王维坤:《睡虎地秦简《日书·玄戈》再析》,载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编:《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铃木重治、王维坤:《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陶瓷器》,《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1期。
15.王维坤:《日本平城京模仿隋唐长安城原型初探》,《文博》1992年第3期。
16.王维坤:《试论日本正仓院珍藏的镀金鹿纹三足银盘》,《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
17.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一》,载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18.王维坤:《武则天造字的分期》,《文博》1998年第4期。
19.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0.王维坤:《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演变与定型研究》,载《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1.王维坤:《关于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载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1·周秦汉唐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
22.王维坤:《略论日本出土武则天造字的历史意义》,载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2·周秦汉唐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
23.王维坤:《再论汉唐时代的长安渭河三桥》,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二辑,1999年 。
2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5.王维坤:《隋唐墓葬出土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溯源》,《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26.王维坤:《科学的考古发掘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研与决策》)2001年第10期。
27.王维坤:《长安の都と平城京から探る日中文化の交流》,(日本)《富山市日本文化研究所报》第14号,1995年。
28.[日]太田进著,郭笃信、王维坤译:《我在中国的经历——与阿六有关的事情》,《西北大学校刊》第105期,1984年12月13日。
29.王维坤:《漫话元宵节》,载西安市历史学会、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今古》1985年第2期。
30.王维坤:《虞世南及其书法艺术》,载西安市历史学会、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今古》1985年第6期。
31.王维坤:《漫谈昭陵》,载张铭洽主编:《长安史话·隋唐分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32.王维坤:《正仓院超す大量の唐代织物》,《毎日新闻》1987年7月2日。
33.王维坤:《中国の秦始皇帝の兵马俑》,《同志社国际学生》,(日本),1986年第2号。
34.王维坤:《中国陕西法门寺の歴史と考古発掘记》,《同志社国际学生》,(日本),1987年第3号。
35.王维坤:《龙生九子の传说につぃて——考古学の立场からみる》,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Ⅲ·考古学と地域文化》,(日本),1987年。
36.王维坤:《古代中日文化交涉史の一考察——日本の遣唐使のルートを中心に》,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Ⅳ·考古学と技术》,(日本),1988年。
37.王维坤:《古代中日の都城に関にする研究——长安城と平城京を中心として》,(日本)同志社大学大学院修士论文,1988年。
38.王维坤:《平城京の模仿原型》,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东アジア》,(日本东京)小学馆,1991年。
39.[日]吉川忠夫著,王维坤译:《五、六世纪东方沿海地域与佛教——摄山栖霞寺的历史》,《敦煌学集刊》1992年第2期。
40.王维坤:《唐代耀州窑の考古学的新发见》,载同志社大学文化史学会:《文化史学》第49号,(日本),1993年。
41.王维坤:《シルクロードと死者の口に货币を含ませる习俗》,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Ⅵ·考古学と信仰》,(日本),1994年。
42.王维坤:《长安の都と平城京から探る日中文化の交流》,《富山市日本海文化研究所报》第14号,(日本),1995年。
43.王维坤:《考古学から见た孔子学说の东传とその影响》,(日本)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编:《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纪要·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第2号,1995年。
44.王维坤著、气货泽保规訳:《长安城のプランニング》,《月刊しにか》1996年第9号。
45.王维坤:《则天造字と日本における“则天文字”の受容》,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渡来の文化》,(日本)小学馆,1997年。
46.王维坤:《中国陕西の古代陵墓出土の文字瓦当》,载森浩一编:《古代探求》,(日本)中央公论社,1998年。
47.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载(韩国)汉城大学地理教育科编:《’97首届韩中日古代都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7年。
48.王维坤:《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演变与定型研究》,载(韩国)韩中考古学研究所编:《韩·中考古学研究5》,1998年。
49.王维坤:《隋·唐长安城の総设计プランと平城京におけるその受容》,(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化史学会编:《文化学年报》第48辑,1999年。
50.王维坤:《唐长安城における 大明宫含元殿の発掘と新认识》,载森浩一、松藤和人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Ⅶ·考古学に学ぶ 遗构と遗物》,(日本),1999年。
51.王维坤:《汉·唐代の桥》,载(日本)春日井市教育委员会、春日井シンポジウム実行委员会编:《第六回春日井シンポジウム 古代を 步く 旅と 道——道路、桥、駅、渡し、布施屋》,1998年11月13日—14日。
52.王维坤:《日本の三角缘神兽镜は日本の工人が 制作した》,载(日本)古代研究编辑室编:《古代研究》(隔月刊),1999年9月、10月。
53.王维坤:《汉·唐代の桥》,载森浩一、门胁祯二编:《旅の古代史― 道·桥·関をめぐって》,(日本)大巧社,1999年。
54.[日]大泽正昭著,王维坤译:《唐代的蔬菜生产与经营》,《文博》1985年第4期。
55.王维坤:《日本的“曲江池”和“西内苑” 》,《陕西日报》1990年3月4日第4版。
56.[日]成家彻郎著,王维坤译:《睡虎地秦简《日书·玄戈》》,《文博》1991年第3期。
57.张岂之著,王维坤译:《孔子の文化と日本の文化》,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东アジア》,小学馆,1991年。
58.[日]镰川茂雄著,王维坤译:《贤首大师法藏与法门寺》,载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59.[日]小谷仲男著,王维坤、刘勇译:《关于死者口中含币的习俗——汉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一)》,《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
60.[日]小谷仲男著,王维坤、刘勇译:《关于死者口中含币的习俗——汉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二)》,《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61.王士伦著,王维坤译:《后汉“屋舍人物画像镜”の图像に関する研究》,《古代学研究》第129号,1993年。
62.[日]气贺泽保规著,王维坤译:《试论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与“衣物帐” 》,《文博》1996年第1期。
63.[日]上田正昭著、王维坤译:《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问题点——以隋、唐、渤海的交流为中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64.[日]气贺泽保规著,王维坤译:《法门寺的起源与拓跋育》,《文博》1997年2期。
65.[日]岸俊男著,王维坤、李自智译:《探寻日本古代都城的源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
66.[日]杉本宪司著,王维坤译:《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67.王维坤《科学的考古发掘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研与决策》2001年第10期。
68.王维坤《唐代乾陵应为“寿陵”之蠡测》黄留珠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二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
69.王维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70.王维坤《死者の口に货币を含ませる习俗の再研究》松藤和人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リーズⅧ考古学に学ぶ(Ⅱ)考古学研究室开设五十周年记念》2003年。
71.王维坤《中国の死者の口に玉を含ませる习俗の研究》敬和学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环日本海の玉文化の始源と展开》富山県民会馆2003年12月13日。
72.王维坤、张小丽:《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西北大学学校报》2004年第4期。
73.王维坤:《关于中日古代都城的最新研究》,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
74.王维坤:《唐代乾陵陵寝制度的初步探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报》第76册,明文舍,2005年。
75.王维坤:《关于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校报》2005年第2期。
76.王维坤:《井真成墓志に関する诸问题》,《东アジアの古代文化》123号,2005年。
77.王维坤:《唐の日本留学生の井真成墓志に関する私见》,《东アジアの古代文化》124号,2005年。
78.王维坤:《遣唐留学生の井真成の渡唐の歴史的背景と改名の问题》,专修大学·西北大学共同プロジュクト:《井真成墓志研讨会资料》,专修大学·朝日新闻社,2005年。
79.王维坤:《遣唐留学生の井真成の渡唐の背景と改名の问题》,专修大学·西北大学共同プロジュクト:《遣唐使の见た中国と日本》,朝日新闻社,2005年。
80.王维坤、杜辉远:《日本关于井真成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1.铃木靖民撰、王维坤译:《中国西安的日本遣唐使墓志与墓主井真成》,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2.石见清裕撰,王维坤、杨洁译:《关于入唐日本人井真成墓志的性质——从中国唐代史的角度来看》,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3.王维坤:《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改名新证》,《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15日第7版。
84.王维坤:《再论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的两个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代壁画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85.王维坤:《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的初步考释》,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纪念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五十周年专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6.王维坤:《乾陵的陵寝制度似为前后双室墓之蠡测》,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
87.王维坤:《遣日使になりたい》,《奈良新闻》2006年11月14日第8版。
88.王维坤:《古代からアジアは一つ》,《奈良新闻》2006年10月25日第9版。

⑵ 吴宏岐的作品

28、吴宏岐、萧爱玲、严艳《抗战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的城市绿化实践及其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29、郭文毅、吴宏岐《抗战时期陪都西京3种规划方案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30、吴宏岐《抗战期间西京筹备委员会在古都西安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9。
31、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西北民族论丛》,2002,1。
32、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
33、吴宏岐、阎希娟《抗战时期陪都西京筹备计划与西京市区分区方案》,《新世纪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文化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9
34、吴宏岐、李瑞《关于中国古都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35、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6、严艳、吴宏岐《抗战时期陕西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3. 《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副主编,三秦出版社,2003年
《陇上江南-天水》,合著,三秦出版社,2003年
《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⑶ 求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百度网盘分享

古人写的:《抄世说新语》、《西京杂记》、《续三国演义》近代:蔡东藩史传演义系列的《魏晋南北朝演义》现代:《金屑酒》、《晋宫妖后贾南凤》、《兰陵王》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上品寒士》》.《兰陵缭乱》,《凤囚凰》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03年李建中:《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东方出版社98年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03年. 胡守为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上海辞书2000年万绳楠 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黄山书社87年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一介导读,上海古籍2001年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98年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辽宁教育98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05年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2000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2000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2004年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⑷ 最好的历史类杂志

《纪实》半月刊 人文历史 邮发代号2-393

⑸ 中国大陆有哪些比较权威的历史学刊物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⑹ 那位好心的同学可以帮忙在知网上下载下面几篇论文,pdf格式,做毕业论文要用,但是学校购买年限不够,哎!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
【作者】 宋镇豪;
【文献出处】 南方文物 , RELICS FORM SOUTH,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郑州商城; 政治疆域; 四土; 商王朝; 甲骨文; 商文化; 安阳殷墟; 偃师商城; 王畿;
【摘要】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宋镇豪商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17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初,自成汤革夏命,在冀、豫、鲁之间建立商王朝,先后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直至帝辛灭于周,王覆没。历代商王的经营,其政治疆域概念已牢牢确立,用商人的语言说,即恒以"商"或"商邑",与...
【分类号】 K871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作者】 卢连成;
【文献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夏家店; 寺洼文化; 先周文化; 中原地区; 商文化; 青铜文化; 商王室; 辛店文化; 下层文化;
【摘要】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卢连成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四个层次来体现的,由里及表,它们依次分为:1.商文化中心区;2.商文化亚区;3.商文化附庸区;4.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这种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分类号】 K928.6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
【作者】 寇俊敏;
【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
【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一.综论:中国近年“瓯脱”研究综述杨茂盛郭红卫《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六朝疆域与行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理》1995年第十二辑18世纪中美边疆问题比较研究成崇德《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从古长...
【分类号】 K29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
【作者】 寇俊敏;
【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 边疆史地研究;
【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一.综论:“国土”和“领土”有别田玉《杨子晚报》1995年11月16日中国的跨界民族王炜荐《民族团结》1995年第5期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葛剑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夏季...
【分类号】 K29

⑺ 曹树基的著作论文

著作:
1、《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 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
1、《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第19-40页。
2、《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12-37页。
3、《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9页。
4、《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129页。
5、《明清时期移民氏族的人口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族谱分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77-90页。
6、《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认识》(葛剑雄、曹树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33-44页。
7、《洪武时期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第12-27页。
8、《洪武时期鲁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16-26页。
9、《永乐年间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第33-52页。
10、《洪武时期山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18-30页。
11、《清代前期浙江山区的客家移民》,《客家学研究》第四辑,《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出版,1997年,第1-13页。
12、《太平天国战前的中国人口》,《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32-41页。
13、《洪武时期凤阳府的人口迁移》,《安徽史学》1997年第3期,第14-21页。
14、《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资料研究〉》(葛剑雄、曹树基),《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54-166页。
15、《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39-47页。
16、《洪武时期东南地区府县治城市人口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9-33页。
17、《国家对人民的控制——以洪武时期的户口调查为例》,《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104页。
18、《论明代的人口增长率》,《中国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5-236页。
19、《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复旦学报》,2000年第5期,33-44页。
20、《清代前期“丁”的实质》(曹树基、刘仁团),《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1、《清代中期的云南人口》,《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258页。
22、《清代中期的江西人口》,《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28-140页。
23、《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第15-28页。
24、《清代江苏城市人口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0-56页。
25、《马尔萨斯理论与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对美国学者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批评》(曹树基、陈意新),《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41-54页。
26、《清代中期的四川人口——以1812年数据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92-105页。
27、《尊重中国人口史的真实——对〈摘掉人口决定论的光环〉一文之回应》(陈意新、曹树基),《学术界》2003年第3期,第116-132页。
28、《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游欢孙、曹树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4-134页。
29、《洪武大移民:来自湖南浏阳的新例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40-147页。 著作:
1、《鼠疫:战争与和平——1320-1960年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曹树基、李玉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2、《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曹树基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论文:
1、《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92.
2、《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17-32页。
3、《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67页。
4、《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的变迁》(第二作者),《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209页。
5、《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对云南人口的影响》,(李玉尚、曹树基),《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9-32页。
6、《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曹树基、李玉尚)《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94-116页。
7、《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李玉尚、曹树基),《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第67-71页。
8、《光绪年间云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镇和村庄为基础的研究》,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编:《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辑, 香港科技大学出版,2003年,第132-152页。
9、《历史时期的传染病流行与社会应对——中国与西方的比较》,收入燕爽主编:《SARS与社会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历史时期的鼠疫流行模式与社会变迁》,收入谢遐龄等主编:《SARS、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与上海——以申报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72-81页。
12、《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78-190页。 著作:
1、《石仓契约》第一辑第1-8册,(曹树基、潘星辉、阙龙兴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论文:
1、《〈禾谱〉及其作者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3期,84-91页。
2、《〈禾谱〉校释》,《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74-84页。
3、《玉米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62-66页。
4、《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303页。
5、《闽粤赣三省毗邻地区的社会变动与客家形成》,《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3-125页。
6、《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边卫所辖民籍人口》,《历史研究》 1996年第1期,第147-160页。
7、《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兼论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不成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127-141页。
8、《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119-133页。
9、《清代中后期浙南山区的土地典当——基于松阳县石仓村当田契的研究》(曹树基、李霏霁),《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40-54页。
10、《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番薯的分布——兼论新进作物与原作物的竞争》(王保宁、曹树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期,第37-48页。
11、《石仓地契的发现、收集与整理——来自浙南山区一个客家村庄的报告》,《客家学刊》(创刊号),2009年6月,第146-172页。
12、《“残缺产权”之转让:石仓“退契”研究》(曹树基、李楠、龚启圣),《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8-131页。
13、《送户票与收粮字:土地买卖的中间过程——以浙江松阳石仓为中心》(曹树基、高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第28-36页。
14、《从石仓土地执照看花户内涵的衍变与本质》(单丽、曹树基),《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119-129页。
15、《石仓冶铁业中所见清代浙南乡村工业与市场》(曹树基、蒋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四分,第833-888页。 著作:
1、《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国际时代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论文:
1、《乡镇自治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以嘉兴县1946年乡镇职员政治试卷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98-110页。
2、《1958-1962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第57-67页。
3、《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3250万)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第14-28页。
4、《1959-1961年广西十县人口数据的“加工”》(孙琦、曹树基),《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第75-86页。
5、《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08-121页。
6、《土地分种:雇佣、合作还是出租——以南汇县土改档案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第5-18页。
7、《苏南地区“田面田”的性质》,《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59-71页。
8、《土地耕作与“田面权”之争——以抗战胜利后嘉善县的佃权纠纷为中心》,(孙琦、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82-88页。
9、《国家形象的塑造——以1950年代的国家话语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6-26页。
10、《划分“右”派:以桐柏县档案为基础的研究》(曹树基、李楠),《学术界》2010年第1期,第180-194页。
11、《两种“田面田”与苏南的土地改革》,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冷战初期两岸的粮食、土地与工商业变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7月,第97-132页。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工商业兼地主”的政治身份认定》(刘诗古、曹树基),《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66-75页。 1、《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新突破——评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203-206页。
2、《以人为本的农业历史地理学——评萧正洪〈地理环境与技术选择〉》,《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122-124页。
3、《评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在近代的命运〉》,《中国学术》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历史语言的文化阐释——评陈建华〈现代革命话语考论〉》,香港《二十一世纪》2001年第3期,第153-156页。
5、《学术研究与学术评审制度——评王铭铭〈闽台三村五论〉》,《文汇报》1998年11月13日。
6、《也谈清代台湾的土地开垦、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答周翔鹤先生》,《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71-77页。
7.《经济史学的方法论:描述与分析——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7-146页。
8、 «Les normes scientifiques : Un grand débat dans le monde universitaire chinois»,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igie ( Review of Bibliography in Sinology), 2002.《学术规范:中国学术大论争》,《汉学年鉴,2002年》,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4页。
9、《评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中国学术》2005年第2期,第270-273页。

中国地理历史论丛是一级还是二级期刊

是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http://ke..com/view/5657258.htm
属于 中文核心期刊 http://ke..com/view/574725.htm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04版。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七、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但各单位对中文核心认定办法不一样,应以自己单位的规定为准。一般的以北京大学为准,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来确定核心期刊。

国家级期刊。同时也可以称为一级期刊,这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
所谓省级期刊,是省部级所主办的期刊。当然相对一级期刊来说,也可以称它为二级期刊。

⑼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般什么时候出刊

看清楚 季刊 3个月出一份

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外审多长时间

中国历史地理论来丛论文外审三个自月左右。
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对所有来稿均实行编辑初审、编委或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三级定稿制,如作者在投稿后4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