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加乌拉山口
『壹』 我国有哪些国家森林公园哪个省份最多
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太多了,黑龙江省的国家森林公园最多。
黑龙江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乌龙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齐齐哈尔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长寿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大庆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一面坡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龙凤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金泉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驿马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五顶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龙江三峡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鹤岗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勃利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望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胜山要塞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呼兰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伊春兴安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五营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亚布力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桃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乌马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兴隆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雪乡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廻龙湾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小兴安岭石林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方正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溪水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镜泊湖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佛手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珍宝岛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七星峰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呼中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加格达奇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National Forest Park),这一提法主要用于中国大陆地区,是各类别森林公园中的最高级。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
http://ke..com/view/3109732.htm?fromtitle=国家森林公园&fromid=8605165&type=syn#6_3
『贰』 我国三大江河
1.主要外流河。我国主要外流河的上游几乎都在民族地区, 流向除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总趋势控制,干流大都自西向东流。外流河的干流,大部分发源于三大阶梯隆起带上:第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边缘。这里发育的都是源远流长的巨川,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这些河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长川大河,而且也是世界上的大河,许多国际性河流,如流经缅甸入海的萨尔温江(上源怒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而入海的湄公河(上源澜沧江);流经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源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源狮泉河)也都发源于此。第二带是发源于第二阶梯边缘的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如黑龙江、辽河、海河、西江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河。第三带是长白山地,主要有图们 江和鸭绿江,它们临近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1)黑龙江。黑龙江蜿蜒在我国东北的边境上。 是一条国际河流。由于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质,水色黝黑,尤如蛟龙奔腾,故此得名——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即黑水之意。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额尔古纳河,北源石勒喀河。两源于大司洛夫卡河口汇合后称黑龙江,蜿蜒东流,最后在前苏联境内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鞑靼海峡。从海拉尔河河源起算,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 额尔古纳河流域属黑龙江的河源地区。海拉尔河自东向西横贯蒙古呼伦贝尔盟,河长620公里,至阿巴盖堆下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的干流长900公里,其右岸属内蒙古自治区,较大的支流除海拉尔河外,还有根河、贝尔茨河等。流域面各约11.6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的支流有200多条,其中以松花江最长。松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发源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长白山天池;发源于延边牡丹岭的牡丹江,经敦化市,最后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汇入松花江。
松花江的北源嫩江,为内蒙古东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纵贯呼伦贝尔盟及兴安盟东部边缘,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南坡。全流域面积28.2万平方公里,在内蒙古境内的流域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位于嫩江西岸。嫩江是内蒙古境内水量仅次于西部黄河的过境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9.6亿立方米。
(2)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是上游;从河口镇到河南省孟津是中游;从孟津到入海口是下游。黄河上游长3472公里。黄河上游大部分地区位于民族地区,与中下游相比,上游河道和水文特征与中下游有很大差别。
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等三部分。河源段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贵德龙羊峡。河源段大部流经于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两岩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这一段水分消耗很少,产水量很大。
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为峡谷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性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其中小峡谷19个,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区,主要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在贵德、兰州之间,是黄河支流三个集中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
黄河出青铜峡后,向东北沿鄂尔多斯高原边界流动,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河床平缓,水流缓慢,干流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为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黄河上游河道弯曲大,由于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形成“S”形弯曲;兰州以下至潼关呈马蹄形弯曲,其中兰州至河口镇河道是这个弯曲的一部分。黄河河床纵剖面是由五级“斜坡——平地”组成的阶梯,其中有三级在上游:第一级,从河源到星宿海是斜坡,从星宿海到鄂陵湖是平地;第二级,从鄂陵湖到玛曲是斜坡,玛曲到贵德是平地;第三级,从贵德到青铜峡是斜坡,青铜峡到托克托是平地。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574.5亿立方米,相当长江的1/17。黄河径流量的90%来源于上、中游。 黄河在兰州以上流经青藏高原,地高天寒,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蒸发量小,干流径流量较大。兰州至河口镇水量减少,这是由于引黄灌溉,蒸发旺盛,耗水过大,同时又无支流加入等原因造成的。
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 一般来说, 冬季水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10%左右,春季水量约占15--18%,夏秋季水量占70--80%。 夏水往往大于秋水,8月是大水月,夏秋季的暴雨常常造成洪水灾害。 但河套地区的黄河段秋水大于夏水,最大水月为9月。上游暴雨量小, 区内又不有少沼泽草地和森林调节洪流,洪水涨落速度较平缓,兰州历史最大峰流量7500秒立方米,包头最大流量4310秒立方米。
黄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导致黄河径流年际变化也大,但上游河段的径流年际变化小于中下游。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据陕县站记录,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达37公斤,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这个地区年输沙量占整个干流的90%。在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水流很清,到了贵德以下流域内渐渐有黄土分布。黄河出青铜峡到河口镇段,水流平稳,泥沙有所沉积,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就是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
黄河上游从兰州到内蒙古临河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有凌汛发生。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防冰凌斗争,取得很大成就,使陵汛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搞好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黄河上中游落差很大,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干流上已经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中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电站,设计能力为160万千瓦,坝高178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大坝,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人工湖。
(3)长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经青海、 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0个省(区)市,在崇明岛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入海总径流量9793.5亿立方米。
长江从河源到河口,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上游河段又可分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和川江四部分,其中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位于民族地区,流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
沱沱河向北切穿祖尔肯乌拉山形成长约30公里的峡谷;至葫芦湖附近折向东流,经沱沱河与当曲河会合。沱沱河从发源地到当曲河口全长 375公里。
通天河从当曲口到青海省玉树县直门达村,全长813公里。 通天河流经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地面起伏平缓,流速缓慢,河谷宽坦,多湖泊沼泽,两岸草滩茫茫,是良好的高山牧场。
直门达以下到宜宾这一段称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金沙江又称绳水、淹水,泸水,因江中沙料黄色而得名,也有说因盛产沙又称绳水、淹水,泸水,因江中沙料黄色而得名,也有说因盛产沙金而得名。金沙江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河流,穿行在川藏之间的横断山峡谷地带,被沙鲁里山和宁静山脉紧紧夹峙着,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去。从石渠至金沙街1174公里范围内,峡谷连绵不断,河谷深切,江水湍急,一些地方江面宽不到50米,谷坡陡达40°--70°。金沙江流至云南石鼓,流向突然由东南折向东北,进入形势极为险峻的虎跳峡。虎跳峡位于玉龙雪山和中甸雪山之间,全长约16公里,最窄处不足30米,岭谷高差3000多米。金沙江进入峡谷连续从七个陡坎跌下,江面从海拔1800多米陡降到1600米,在很短距离内猛降约200多米,成为世界上最雄伟、最深的大峡谷之一。
雅砻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藏胞称之为尼亚曲,意为多鱼之水。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于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长1375公里,具有崖陡谷深,河床狭窄,弯多水急的特点。
长江流域的民族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外,还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二县,四川省大渡河流域民族地区、阿坝藏族自治州(不含黄河流域)和黔江地区,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另七个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面积总计315722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大渡河(属二级支流)、乌江和清江。
(4)珠江。珠江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大河,流域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长,通常被称为珠江的主干。
珠江是我国第四大河。主干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乌蒙山脉中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四个省区,在磨刀门入南海,全长2217公里,流域面积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约35万平方公里。 西江主源为南盘江,至册亨县与来自黔西南的北盘江汇合后称江水河;向东南流至广西石龙镇三江口与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到桂平与郁江相会;郁江在南宁一带称邕江,上游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与郁江汇合处以下又改称浔江,直到广西、广东交界处的梧州汇桂江后始称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龙为上游,长1574公里(包括南盘江长915公里,红水河长659公里); 西江的上中游为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和广西的大部分,均为民族地区,约32.9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4.9%。
西江上游流域内石灰岩广布,河谷深切。北盘江上的黄果树瀑布水头高达70米。中游河段与东北——西南向山脉相交,形成平坝与峡谷相间的河谷地貌,主要峡谷如黄茅峡、大藤峡等为石灰岩峡谷,河窄水深,形势险要。梧州以下河面增宽至1500米,但一些峡谷处如羚羊峡又紧缩至 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径流量特别丰富的典型雨型河。据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11070秒立方米,年径流总量达3492亿立方米, 约占全国径流量的13%,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为黄河的6倍。
珠江流域夏季风登陆早,秋季还有台风雨,雨期很长,汛期可达半年以上(4月—10月),冬季水量很少。在暴雨的影响下, 西江干流的洪水多发生在6—8月。由于南北支流发洪日期不同,洪峰先后错开,故洪水量并不很大,洪水过程较长。但在少数年份,流域雨量大,历时长,南北支流洪峰相遇,就会形成特大洪水。西江流域有一大面积喀斯特区,地下水参与径流调节,洪水历时延长,特大洪水不易发生,全年水位流量变化和缓,对灌溉航行比较有利。西江集水面积大,支流分布比较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上游又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所以径流多年变化很小。总之,西江的水情变化比北江和东江更为和缓。
珠江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8336万吨。珠江水系以红水河含沙量最大。
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达12000公里, 水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西江干流常年通航里程为868公里, 在广西境内内河航道以梧州为总汇,广泛联系区内各主要城镇。
珠江水系水力资源蕴藏量约2485万千瓦,南盘江、红水河是全国十大水利发电基地之一。
(5)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 发源于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的南坡,马法木错以东,上游称马泉河,从阿里地区向东,流经藏南谷地,到墨脱地区转向东南,入印度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汇入恒河,注入孟加拉湾。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萨河等。雅鲁布江在西藏境内全长2050公里,流域面积24.16 万平方公里,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两岸有狭小盆地和平原。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使这里的年降水量达400—500毫米。雅鲁布江谷地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地就分布在这里。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
西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开发,于1991年开始建设。
“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综合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交通三个方面。到本世纪末,一个现代化的商品粮、矿产、副食品、轻纺工业综合基地,将在“世界屋脊”的心脏地带崛起。
2.主要内流河。内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岭的山区,以冰雪融水为主要的补给来源。河流上游位于山区,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充足,流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减而增减。河流下游流入荒漠地区,支流很少或没有,由于雨水补给小,加之沿途蒸发渗漏,流量渐减,有的河流多流入内陆湖泊,有的甚至消失在荒漠之中。塔里木河、伊犁河、格尔木河是内流区域的主要河流,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上源接纳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较大支流很多。“塔里木”,维吾尔语就是河流汇集的意思。塔里木河的主源叶尔羌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主峰乔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区,若从叶尔羌河上源起算, 至大西海子, 全长约2000公里,流域面积为19.8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很多,几乎包括塔里木分国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长度分别是110公里、1090公里和1037公里。
塔里木河干流水量全部依赖支流供给,近年由于上中游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渗漏和蒸发,使下游水量锐减,逐渐消失在沙漠中。
(2)伊犁河。伊犁河上游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东流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为伊犁河;西流至雅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在接纳霍尔果斯河后进入前苏联,流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国境内长441公里,流域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北地区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达123亿立方米, 占新疆径流总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占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现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现在冬季,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有密切关系。伊犁河从巩乃斯河会合处以下170公里,水流平稳。伊宁市附近河宽1公里以上,每年5-10个月可通行180—250吨级船只。伊犁河径流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利用农业灌溉,“七五”期间在喀什河上建有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托海水电站。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叁』 关于地理的新闻
一、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到20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将比2000年上升13至22厘米……日前,国家海洋局发布了近期海洋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
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20厘米,上海次之,为12厘米,辽宁、山东、浙江都超过了10厘米,福建、广东较低,为5到6厘米。总体趋势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升较快,福建和广东沿岸上升较缓。根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20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13到22厘米。
此外,我国近海海冰也呈逐渐消融的趋势: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渤海海冰等级平均为3级,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气候变化,渤海海冰冰情偏轻,冰级变为年均2级,并且结冰面积减少了20%。1990年以后,渤海冰期从120天缩短为80天,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初步分析,渤海海冰减少与中国近海海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研究显示,根据我国沿海16个海洋台站的海温资料分析表明,在最近43年(1963至2006年),我国沿海年平均海温大约上升了0.7°C。冬季增暖更显著,升幅达1.0°C。沿海增暖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增暖。
3.新华网快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家28日在洛杉矶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级达到里氏8.7级,是近一个世纪来最强的地震之一。目前地震引起海啸的可能性已经排除,但还有余震。
二、长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人的健康长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长寿区多分布于南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空气、植被等是影响人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报告显示,人的健康长寿不仅受生活环境(包括气候、岩石、土壤、水、空气、植被)等的影响,也与文化、生活习惯、膳食营养(包括多种生命元素、维生素)等相关,但与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关系更加直接,与土壤、植被、饮食、饮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更加密切。
综合分析发现,我国长寿区域的分布呈现六大显著特征:
一是长寿区多分布于南方。我国长寿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海南、云南、广东和新疆等地。
二是长寿区多沿江河流域分布。百岁老人比例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澜沧江流域。
三是长寿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云南、新疆的长寿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为瑶族、傣族、维吾尔族。
四是长寿区多呈聚集性。我国长寿区主要分布于5个条带,即广西巴马——都安——东兰等县的长寿带,四川都江堰——彭山长寿带,云南潞西——勐海——景洪长寿带,广东三水——佛山长寿带,新疆阿克苏——阿克陶——吐鲁番长寿带。
五是长寿区多为中、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区。
六是长寿区多为地方病较少流行或没有流行的地区。中国大骨节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的低硒带上,土壤、饮水、植物、粮食、蔬菜及人发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认的对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三、长江源区冰川急剧退缩消融速度令人堪忧
http://www.dili360.com2009-02-0413:28新华网
近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实施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初审评定。项目调查发现,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海省长江源区冰川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从2005年6月起至2008年10月,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对长江源区冰川、湖泊、沼泽湿地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目前,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
长江源区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仑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尔肯乌拉山。在冰川持续大规模消融中,昆仑山玉珠峰冰川与1971年相比,冰舌退缩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缩达42.86米。唐古拉山口东侧冰川侧向最大退缩量为125米,正面退缩265米,与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缩量为7.57米,退缩速度惊人。
辛元红解释说,最近几十年,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来自西南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重重阻隔而不能长驱直入到达源区,致使高原内部气候日趋干燥。加之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特别是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影响,长江源区冰川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
辛元红说,冰川大规模持续消融,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使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一旦号称“固体水库”的冰川面积持续减少,其消融量也会随之减少,长江下游来水量也将相应减少,湖泊将大面积萎缩,直至干涸,导致长江源区荒漠化加剧。(钱荣陈国洲)
四、中国南极昆仑站开站
中山站时间2日9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新华社发
里面有许多(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www.dili360.com/
『肆』 中国喀斯特分布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统计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60×104km2,出露地表者约125×104km2。
一、碳酸盐岩
(一)地层时代
中国各时代地层都有,从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3Ma)、古生代(543~250Ma)、中生代(250~65Ma)、新生代(650Ma~现在)出露齐全。现将与喀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的含碳酸盐岩地层简如述下:
(1)太古宙含碳酸盐岩地层我国最古老的碳酸岩见于冀东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组中,岩性为薄层大理岩,表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干杂岩中有薄层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阴山地区乌拉山群片麻岩夹大理岩;集宁群中有石墨透辉石大理岩层;鞍山群有大理岩夹层;太行山阜平群7个组中有4个组含有碳酸盐岩,即索家庄组有一层白云质大理岩;木厂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和金云母理岩;红土坡组含有一层厚达10~40m的白色金云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层如吕梁群、五台群、太华群、界河口群、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从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盐岩地层有逐渐增加趋势,但太古宙的碳酸盐岩都已变质为大理岩,除个别地区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发育。
(2)元古宙碳酸盐岩地层从元古宙开始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范围和岩层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为代表的地层(总厚9701m)中,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近一半,特别是其中上部的东治亚群,主要由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长城系、蓟县系为代表自上而下含碳酸盐岩地层有:团山子组,以含铁白云岩、砂质微晶白云岩为主,厚479m;高于庄组,岩性以条带燧石白云岩、含锰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总厚达1596m;雾迷山组,为一套含燧石条带、叠层石的巨厚层白云岩组成,总厚达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层位;铁岭组,主要由潮汐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总厚可达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3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为代表。在青白口系上部的景儿峪组主要由薄层含泥质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因层薄质杂,喀斯特地貌不发育。以三峡地区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出现在顶部的灯影组中,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硅质,上部含磷质,总厚度变动于200~1000m,有大型溶洞发育。
(3)古生代碳酸盐地层以生物灰岩为多白云岩较元古界减少。岩层厚度大多巨厚未变质,是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层:①寒武纪(543~492Ma)碳酸盐岩层分布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区。在华北地块区喀斯特成景层位是中寒武统的张夏组、崮山组和上寒武统的长山组、风山组。张夏组为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崮山组为泥质条带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两者厚度近300m,在鲁东形成崮状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区形成嶂谷、陡崖、瓮谷等。长山组为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风山组为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页岩等,总厚100余米,溶洞发育。在扬子地块区,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超过千米,中、上统的陡坡寺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娄山关群等成果。②奥陶纪(490~430Ma)碳酸盐岩。在华北地块区下、中统为碳酸盐岩,下统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为豹皮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生物灰岩、厚层纯灰岩、泥质白云岩等,总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产在马家沟灰岩中。扬子地块区下、中、上统出露齐全,总厚度300~500m。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为黑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及生物灰岩;中统大湾组、牯牛潭组,岩性为瘤状灰岩、介壳灰岩;上统较薄以宝塔组龟裂灰岩为特征。大型溶洞、峡谷、天坑发育,川南兴文的龟裂灰岩中发现造型美观的石林。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珠穆朗玛峰亦是由奥陶系石灰岩组成。③志留纪(430~410Ma)以碎屑岩地层为主,碳酸盐岩地层不发育。④泥盆系(410~354Ma),华北地区没有沉积,海相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分布于华南以中、上泥盆统发育良好。桂林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岩,厚度约300m;上泥盆统的融县组为中—厚层球粒-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纹层灰岩等,厚数百米,局部可达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盐岩厚度大,质较纯,产状平缓,是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岩层之一。⑤石炭系(354~295Ma)碳酸盐岩分布较为零散,大片少,在华北仅有上统太原组含有薄层灰岩;华南地区下石炭统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局部含煤,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区有数百米的纯碳酸盐沉积的马平组为质地纯净的石灰岩、白云岩、厚度可达数百米,有溶洞发育。⑥二叠系(295~250Ma)栖霞组和茅口组,由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组成,厚300~600m,在云南石林厚297~310.7m,石林和溶洞很发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层。
(4)中生代碳酸盐岩,三叠纪南方海洋广布有巨厚碳酸盐岩沉积,其后中国大陆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三叠系(250~205Ma)碳酸盐岩主要层位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安顺组和中三叠统的关岭组、个旧组。嘉陵江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为介壳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含鲕粒条带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介壳亮晶灰岩等,安顺组在黔中厚达350~637m,岩性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白云岩等;中三叠统的关岭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层黄绿色玻屑凝灰层,其上为中厚层细粒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蠕状砾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龙、兴义一带厚度达>400m,为礁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个旧组以白云岩为主,在个旧厚度达1000m。三叠系碳酸盐岩中喀斯特地貌发育,如兴义、安龙一带形成典型的峰林、峰丛、峡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
新生代碳酸盐岩,仅见于湖相淡水沉积的薄夹层,海相珊瑚礁层,钙华沉积等,无重要新生代碳酸地层与岩溶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密切。中国碳酸盐岩面积见表21。
表21 中国碳酸盐岩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二)构造条件
在经历了38亿年的地壳演化历史中中国沉积了上万米的碳酸盐岩经地壳升降形成了多次沉积间断和古风化面,保留了多个古岩溶层位。新构造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各断块差异升降,为近代岩溶发育创造了条件。印度板块大约在50Ma前的始新世-渐新世自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插于其下,致使喜马拉雅山脉崛起。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但造就了中国大陆西高东低,呈4个大台阶的地貌总格局,也是各微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地质条件。李廷栋等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期,表现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关闭;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中后期(20~10Ma),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与断裂;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的抬升与断裂活动。现今见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产物。峡谷、天坑、峰林、石林都是地壳差异抬升过程中溶蚀、侵蚀形成的,多层溶洞也是在间歇性抬升中溶蚀形成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是由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前中生代,我国及邻区曾有六个古板块,它们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地质背景各不相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
(三)气候条件
温度与湿度是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第三纪初气候干旱,据刘东生院士研究,始新世18°~35′N之间形成一条EW向干旱带。始新世末干旱带继续比移,渐新世东南季风初步形成;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风开始形成;南部变得湿润;中新世末中国气候特点及于旱地带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国北部更加干旱,南部更加湿热,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时期。我国现今的气候仍以季风气候为主,受东南季风(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夏季风)、西南季风(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风)及西北季风(亚北极冬季风)所控制,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由湿热气候向干寒气候过度的特点,喀斯特地貌发育强度和这种气候态势相一致。
二、中国岩溶分布
1.南方区(华南、西南、华东地区)
碳酸盐连片总面积176.83km2,其中山区占61.35%,丘陵占22.63%,平原盆地16.02%。厚层碳酸盐岩面积54万km2,加上有碳酸盐岩夹层的地带,裸露与半裸露的岩溶区,面积可达73.77万km2,占这片碳酸盐区总面积的41.86%含云贵川渝等峪谷、洞穴、天坑、石林和粤桂的峰丛、峰林、洼地等典型岩溶地貌。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碳酸盐岩分布零散。新安江上游、太湖周边低山丘陵、江西的石钟山、杭州西湖一带众多溶洞如烟雾洞、玉乳洞、石屋洞、水乐洞和紫来洞,浙江建德灵栖洞、灵泉洞,兰溪的涌雪六洞,福建永安十八洞和将乐玉华洞,江苏的善卷洞,安徽的南陵乌霞洞和太平神仙宫,江西的龙宫洞、孽龙洞,广东肇庆双源洞等。
2.华北地区
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吕梁山、鲁中南和燕山辽西、辽南,都是碳酸盐岩分布和岩溶地区。年降雨量400~800mm,年平均气温为4~12℃,属半干旱温带气候。晋中及黄淮海平原下1000~2000m深处,有大片古潜山,发育岩溶大泉,如济南趵突泉、太原晋词泉、娘子关泉等,是本区典型的岩溶现象。较大洞穴,如北京的云水洞、石花洞,山西忻州洞,山东青龙洞、鹏山洞,河南雪花洞等,奇特山峰如北京西山、香山和太行山等地。
3.东北地区的岩溶作用似于华北
大兴安岭以东年降水量为300~1200mm,平均温度4℃~8℃。太子河流域碳酸盐岩本溪的水洞。在小兴安岭小西林一带,有早期溶蚀山峰及仙人洞发育。辽东半岛金州-大连,是最典型海蚀岩溶地带,形成岩柱和洞穴通道,海底泉(海中龙眼),早期发育的石门子洞,1万多年前,这一带海面比目前至少低80m。洞穴发育受海面变化的控制。三江平原及松辽盆地的地下隐伏有碳酸盐岩的古溶洞。
4.新蒙地区
新疆至内蒙古一带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和阴山,有碳酸盐岩层,但年降水量仅为100~300mm,年平均气温8~10℃,又受到风力侵蚀、冰水侵蚀等影响,溶蚀不强。但天山和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高程5000m左右有岩溶奇峰,与溶蚀及后期冰雪作用有关。高山冰川,发育于冰雪中的热溶作用形成洞穴。
5.青藏地区
既有碳酸盐岩,又有硫酸盐岩及卤化物岩分布,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4000~5000m高独特山峰。是在早期温热条件下发育的溶峰,经受后期冰川冻融改造形成。在昆仑山3500m高程处,有纳赤台岩溶泉,其流量可达1.5m3/s。青藏高原年降雨量为25~400mm,平均气温为2℃~12℃。冰雪侵蚀作用和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山峰,由于干旱,有许多盐湖、咸水湖有湖滩岩,石膏、岩盐等洞穴发育。
6.台、琼及南海诸岛
台湾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和我国海域内,也有碳酸盐岩分布。台湾中央山脉有大理岩,太鲁阁一带尚有热液作用的洞穴及热矿水。垦丁一带有珊瑚礁灰岩洞穴发育,岩溶塌陷。海南岛的碳酸盐岩岩溶有尖棱的溶蚀痕迹,是热带岩溶的一种奇特现象;南海珊瑚岛,小洞穴发育。第三系以前(几千万年前)碳酸盐岩,沉降于海底下数千米处,这些碳酸盐岩,也有古的岩溶景观与洞穴通道系统。
『伍』 中国喀斯特分布概况
碳酸盐岩喀斯特在中国大陆上裸露、半裸露的面积约近130万km2,加上埋伏于地下的,则共约有300多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图3-1)。中国的喀斯特闻名于世,分布遍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表3-1)。据统计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60万km2,出露地表者约125万km2。现根据卢耀如(1973)叙述如下:①西南和华中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北及湖南等,是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集中而又能连成大片的地区,厚层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54万km2,加上有碳酸盐岩夹层的地区,总计73.97万km2,占本区总面积的41.86%,是世界上连片峰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其他如大型溶洞、巨型天坑、大型天生桥、峡谷、瀑布。钙华流(浊)、石林等喀斯特旅游精品,也都出现在本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喀斯特旅游最发达,最有远景的地区。②华北地区。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吕梁山、鲁中南丘陵地区都有碳酸盐岩分布,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控制流域面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的大型喀斯特泉,如济南的趵突泉、太原晋祠泉、娘子关泉、河南百泉等既是典型喀斯特泉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本区也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洞穴,如北京的石花洞、银狐洞、山西忻州洞、山东青龙洞、河北白云洞、河南雪花洞等,也都是著名风景区。此外,在太行山、北京西山早古生代灰岩中还发育着北方型的蜂林地貌。③东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省也有碳酸盐岩出露,但分布较为零星。主要喀斯特景观是溶洞。像江苏的善卷洞、浙江的瑶琳洞、灵栖洞、安徽的太极洞、江西彭泽龙宫洞、福建将乐的玉华洞、广东肇庆鲍双源洞等都很有名。④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较少,在辽宁太子河流域有连片分布,形成以本溪水洞为代表的喀斯特景观。在小兴安岭小西林一带有早期溶蚀山峰及小型洞穴,辽东半岛发育有受海洋影响的喀斯特景观。⑤新疆、内蒙古地区。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和阴山山脉,虽有不少碳酸盐岩分布,但因年降雨量仅为100~300mm,有的地区仅有20~25mm。且年均气温只有8℃~10℃,喀斯特地貌很不发育,有少量洞穴。⑥青藏地区。是世界最高的喀斯特景观分布区。珠穆朗玛峰就是由碳酸盐岩组成,其北坡海拔在5400m以上的中、新生代灰岩中有低矮的峰林及竖井等。显然是早期温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在昆仑山3800m高程的纳赤台有大型岩溶泉出露,流量可达1.5m3/s。高寒的青藏高原喀斯特是中国所特有。⑦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台湾中央山脉有大理岩分布,形成太鲁阁大峡谷,垦丁有珊瑚礁出露,其中有小型溶洞,海南岛上的碳酸盐岩中有尖棱的溶蚀地貌,显然是热带岩溶的奇观,南海诸岛多是珊瑚礁形成,多有小型洞穴和海水冲蚀、溶蚀形成的壁龛等特殊地貌。
图3-1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示意图
表3-1 中国碳酸盐岩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1.碳酸盐岩地层时代
中国各时代地层都有,从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2Ma)、古生代(542~251Ma)、中生代(251~65Ma)、新生代(65Ma~现在)出露齐全。现将与喀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1)太古宙含碳酸盐岩地层
中国最古老的碳酸盐岩发现在冀东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组中,岩性为薄层大理岩,说明中国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干杂岩中有薄层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阴山地区乌拉山群中有片麻岩夹大理岩、大理岩组、厚层大理岩存在;集宁群中有石墨透辉石大理岩层;鞍山群有大理岩夹层;太行山阜平群7个组中有4个组含有碳酸盐岩,即索家庄组有一层白云质大理岩;木厂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组有透辉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和金云母大理岩;红土坡组含有一层厚达10~40m的白色金云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层如吕梁群、五台群、太华山的太华群、山西的界河口群、四川的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分布。从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盐岩地层有逐渐增加趋势,但是太古宙的碳酸盐岩都已成为大理岩,除个别地区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发育。
(2)元古宙碳酸盐岩地层
从元古宙开始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范围及岩层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为代表的地层(总厚9701m)中,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近一半,特别是其中上部的东治亚群,主要由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长城系、蓟县系为代表自下而上含碳酸盐岩地层有:团山子组,以含铁白云岩、砂质微晶白云岩为主,厚479m;高于庄组,岩性以条带燧石白云岩、含锰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总厚达1596m;雾迷山组,为一套含燧石条带、叠层石的巨厚层白云岩组成,总厚达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层位;铁岭组,主要由潮汐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总厚可达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2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为代表。在青白口系上部的景儿峪组主要由薄层含泥质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因层薄质杂,喀斯特地貌不发育。以三峡地区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出现在顶部的灯影组中,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含硅质,上部含磷质,总厚度变动于200~1000m,有大型溶洞发育。
(3)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
古生界共包含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等6个系,由于古生代海洋广布,海洋生物大量出现,生物的钙质骨骼沉积洋底,形成了各种生物灰岩,而海水中的镁质相对减少,形成的白云岩也较元古界相对减少。这个时代的碳酸盐岩厚度大,巨厚层组者多且未变质是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层,现将成景碳酸盐岩地层按系分述如下:a.寒武纪(542~488Ma)碳酸盐岩层以陆表浅海相稳定型沉积为主,分布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区。在华北地块区喀斯特成景层位是中寒武统的张夏组、岗山组和上寒武统的长山组、风山组。张夏组为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固山组为泥质条带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两者厚度近300m,在鲁东形成岗状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区形成障谷、陡崖、瓮谷等。长山组为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凤山组为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页岩等,总厚100余米,其中有溶洞发育。在扬子地块区,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超过千米,喀斯特成景层位亦是中、上统,如陡坡寺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娄山关群等。b.奥陶纪(488~443Ma)碳酸盐岩亦为陆表浅海相稳定型沉积。在华北地块区下、中统为碳酸盐岩,下统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岩性为豹皮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及灰岩、生物灰岩、厚层纯灰岩、泥质白云岩等,总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产在马家沟灰岩中。扬子地块区下、中、上统出露齐全,总厚度300~500m。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岩性为黑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及生物灰岩;中统大湾组、牯牛潭组,岩性为瘤状灰岩、介壳灰岩;上统较薄以宝塔组龟裂灰岩为特征。大型溶洞、峡谷、天坑发育,特别是近期笔者等在川南兴文县两龙乡的龟裂灰岩中发现造型美观的新型石林地貌,更增加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旅游价值。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珠穆朗玛峰亦是由奥陶系石灰岩组成的,这使喀斯特登上了世界顶峰。c.志留纪(443~416Ma)以碎屑岩地层为主,碳酸盐岩地层不发育,因此,本系中不存在有价值的喀斯特景观。d.泥盆系(416~359Ma)是上古生界的第一个系,这时的古地理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华北地区没有沉积,海相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及广东、江西等地区,而且以中、上泥盆统发育良好。如中泥盆统上部的东岗岭组在桂林为白云质层孔虫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云岩,厚度约300m;上泥盆统的桂林组、融县组为连续沉积,桂林组为厚层泥晶灰岩、层孔虫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细晶白云岩、纹层灰岩等,厚356~557m;融县组为中-厚层球粒-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纹层灰岩等,厚数百米,局部可达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盐岩厚度大,质较纯,产状平缓,是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岩层之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对泥盆系碳酸盐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的最佳赞美。e.石炭系(359~299Ma)碳酸盐岩分布较为零散,连成大片者少,在华北仅有上统太原组含有薄层灰岩;在华南地区下石炭统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局部含煤沉积为特点,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区有一套数百米的纯碳酸钙沉积,上统马平组为质地纯净的石灰岩、白云岩,厚度可达数百米,有溶洞发育。f.二叠系(299~251Ma)碳酸盐岩主要为中二叠统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岩性主要由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生屑泥晶灰岩、厚层巨厚层亮晶生屑灰岩及眼球状灰岩组成,厚300~600m,在云南石林厚297~310.7m,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景观就发育在这两组地层中,溶洞亦很发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层。
(4)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
中生代时中国境内海洋逐渐退缩,呈现南海北陆景象,三叠纪时南方海洋广布有巨厚碳酸盐岩沉积,三叠纪后中国大陆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三叠系(251~199Ma)碳酸盐岩主要层位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安顺组和中三叠统的关岭组、个旧组。嘉陵江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为介壳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含鲕粒条带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介壳亮晶灰岩等,安顺组在黔中厚达350~637m,岩性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白云岩等;中三叠统的关岭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层黄绿色玻屑凝灰岩,其上为中厚层细粒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蠕状砾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龙、兴义一带厚度达>400m,为礁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个旧组以白云岩为主,在个旧厚度达1000m。三叠系碳酸盐岩中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如在兴义、安龙一带形成典型的峰林、峰丛、峡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这是有别于桂林一带泥盆纪地层中的峰林、峰丛地貌和有别于云南石林二叠纪灰岩中的石林地貌的又一喀斯特重要成景层位。
中国从古太古代起就有碳酸盐岩地层出现,从中元古代起到中生代三叠纪止,除志留纪外,连续沉积了厚度逾万米的碳酸盐岩,这为中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构造条件
从板块观点出发,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其西南与印度板块为邻,东南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相接。印度板块大约在50Ma前的始新世—渐新世自南向北撞上欧亚板块,并插在其下,致使喜马拉雅山脉从平地崛起,成为世界屋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的构造事件称为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亦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但造就了中国大陆西高东低,呈四个大台阶的地貌总格局,也是各类微地貌(或称造型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地质条件。李廷栋等(1980)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期,表现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关闭;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中后期(20~10Ma),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与断裂;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的抬升与断裂活动。现今我们见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产物。据大地测量数据,印度板块至今仍以大约5cm/a的速度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以每年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在继续升高。中国大部分喀斯特峡谷、天坑、峰林、峰丛、石林都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抬升过程中溶蚀、侵蚀形成的,多层溶洞也是在该运动间歇性抬升中溶蚀形成的。中国大陆上的各类喀斯特地貌都受喜马拉雅山运动所控制,在研究喀斯特地貌时,必须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背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是在三叠纪末期才形成统一的板块,成为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大陆岩石圈在此之前是由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经研究认为在前中生代,我国及邻区曾有六个古板块,它们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图3-2)。以上板块的地质背景(地层、构造、火成岩等)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别,中国最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多集中在华南板块上就是良好例证,用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3.气候条件
温度与湿度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也是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因素。我们现今见到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是新生代末期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气候条件。中国大陆在第三纪初气候干旱,据刘东生院士研究,在始新世时中国气候受行星风系控制,从而在大约18°~35°N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向干旱带。始新世末干旱带继续北移,到渐新世时东南季风初步形成,黄河以南发育了森林,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风开始形成,由于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中国南部变得湿润,中新世末中国气候特点及干旱地带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国北部更加干旱,南部变得更加湿润,尤其中更新世时我国华南、华中地区气候湿热,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时期。我国现今的气候仍以季风气候为主,受东南季风(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夏季风)、西南季风(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风)及西北季风(亚北极冬季风)所控制,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由湿热气候向干寒气候过度的特点,喀斯特地貌发育强度和这种气候态势相一致。
图3-2 中国大陆古板块分布示意图(据夏玉成,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