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悬空村
A.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 20121231 系列节目《五岳》—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 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华山是一座无法攀登的山峰,这是自然雕塑师创造的绝品。然而险绝之地自古就有人类的足迹,这些人在绝壁上行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望采纳
B. 哪里有探索与发现的栏目《千年悬空寺之谜》视频
不能帖图片就解说下了
千年悬空寺之谜:历经山崩、地震 始终屹立不倒
旅游旺季临近,山西省大同市文物局的专家们因担心恒山悬空寺游人过多而大伤脑筋:这座历经千年、悬于半空的古寺是否能经得起每日3000余人的登踏?古建筑专家柴泽俊等人为此展开调查,结果大出意料!本片以悬空寺的“结构、位置”为线索,一步步破解悬空寺的悬挂、不朽、承重之迷,最终揭开了这座古寺“千古悬空”的迷团。
它既不宏大,也不华丽,却超越了地球的引力,悬在空中。它的高度令人恐惧!15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它始终屹立不倒。
主持人:站在这个60米高的悬崖上往下看,就好像是站在一个20层楼的楼顶往下看一样,真的是感觉很玄呀!我想任何人到了那恐怕脚底下都会发软的。喜欢旅游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地方是一个我们国家非常出名的旅游景点,它就是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那么这座寺庙年代非常久远,据说喜爱它的人是越来越多。游人越来越多的话,恐怕这座千年古寺的保护工作就会越来越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悬空寺、悬空寺,顾名思义,它不仅仅是建造在距离地面60多米高的悬崖上,而且它整个的建筑都是悬在半空的!
悬空寺有大小殿堂41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楼阁的底层似乎从悬崖的立面中凸了出来,看上去,楼阁就好像挂在悬崖上一样!那么,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寺院是靠什么支撑在悬崖上呢?
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一条栈道下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难道悬空寺就是靠这些立木支撑起来的呢?
常学文在悬空寺管理处工作了10多年,开始的时候,他也认为悬空寺是靠这些立木来支撑的,但是,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感到十分疑惑。
常学文大同浑源县文物局文物科长:这个地方,悬空寺的两个三层楼阁连起的一个古栈道,这个栈道的下面,我们大家从下面看这个柱子好像是一个支撑的作用,实际上它能晃。
这些能够晃动的立木十分细小,直径不超过十厘米。而上方的楼阁重达数十吨,这样纤细的立木,能起到支撑作用吗?更令人奇怪的是,查阅悬空寺的历史资料,人们都没有发现立木的踪迹。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赵思:90年代初我去的时候,在悬空寺的栈道上没有立柱,在两边的殿上也没有多少立柱,这样就看来说什么呢,没有立柱它照样悬空。
赵思敬曾多次对恒山悬空寺进行考察,在早期拍摄的照片中,他并没有发现有立木,因此他怀疑悬空寺下面的立木,根本就没有支撑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立柱,楼阁和栈道究竟靠什么支撑?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一样。这些横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它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
专家统计,悬空寺共有这样的横梁27根,这些横梁很可能才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但令人困惑的是,悬空寺周围都是高达百米的悬崖峭壁,这些横梁的架设,古人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峡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有两排方形石孔。有趣的是,这些石孔沿着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栈道?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他从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断,这是木材的插孔,这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
为了能通过绝壁运输物资,古人在悬崖上开凿石孔,然后将横梁插入其中,再用木板铺平,就建成了一条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罗哲文认为,悬空寺的横梁也是插入了类似这样的石孔,起到支撑作用。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就是跟一样,完全一样,就是跟这个悬空寺,就是在山崖上打洞,把这个梁插进去。
从悬空寺现存的横梁来看,横梁的直径和这些石孔十分吻合。据测量,这些石孔的深度都在一米左右,因此有人推算,石孔的深度再加上横梁露出来的一米,悬空寺横梁的长度可能只有两米。
但悬空寺楼阁的重量远远超过栈道上木板的重量,两米长的横梁能支撑起巨大的楼阁吗?
罗哲文认为,悬空寺下方的横梁长度肯定不止两米,目前横梁露在外面的一米只是它本身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横梁隐藏在山崖里。如果这些横梁只有两米,那么整个楼阁早就已经跌下深渊!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一根这个杠杆似的,一根梁它挑出来了,它挑出来,很长的后尾在山崖里头,很深的,能比挑出来这一部分,有三分之二。它就是保证了挑出来这一部分的安全。
主持人:我们就可以把这儿看成是恒山的山体,这个我们把它给看成这个横梁,单独的一根,这个小建筑就是把它当成悬空寺。我们用它来说明什么呢?我们假设这个横梁它是4米长,现在我们在山上开凿出来的这个岩洞,我指的是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长度是一米。现在我把横梁给它打入这个石洞之中。这样一来呢?它就是横梁有一米长的距离被打入了石洞。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横梁的下面,它还有一部分是3米长的这个岩石的基座,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横梁它有3米都是紧紧地依靠在岩石之上的。只有一米是真正悬空的,这构成了一个杠杆,横梁本身是个杠杆。那么这个基座的尽头处就变成了这个支点。那么悬空寺的这些建筑呢,恰恰就是在这之上。但是,在这个外侧,还是有一米的距离,它是真正悬空的。而这个地方对于悬空寺来说,它恰恰又是一个走廊。那么游人们都会在上面穿行。所以有人就考虑,说如果这部分的游客要是站的人特别多的话,这个横梁还能承受得住吗?会不会喀嚓一下,出现危险呢!
专家们在对横梁进一步调查时发现,栈道下方的立木可以晃动,没有支撑的作用,但在楼阁下方的立木却完全不同,这些立柱正好顶住横梁,几乎无法移动,难道这些立木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吗?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因为这个木料相对重了,所以它必须得下面有这个柱子顶着,这样它就安全了.过去我们俗话有一种说法叫墙倒屋不塌,墙到了,这个房子塌不下来。它为什么?它就靠这个柱子梁顶着。
悬空寺最高的建筑三官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这些立柱上端支撑着横梁,下端牢牢地压在岩石上。正是这些立柱和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保证了楼阁的悬空和行人在走廊上的安全通行。罗哲文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横梁加立柱的支撑方式,在古代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古时候有个叫有巢氏、有巢,巢就是鸟的那个巢呀。可能比神农氏还早,他就是在树上就像鸟儿搭窝似的,用枝子、树干把它搭成一个房子,这就是从这个来源。这个来源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木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的工匠很早就已掌握了这一技术,在皇宫、都城、桥梁、民居中大量应用,但要在恒山这样一个悬崖绝壁之上,建筑寺庙几乎超越任何人的想象。所以悬空寺一建成,就被视为一个奇迹。
赵思敬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嘉庆重修一统制》上记载说,这个悬空寺是初创于北魏,到元代的时候是非常兴盛的。
悬空寺上现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约是公元500年的北魏时期雕刻的,因此悬空寺至少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对于今人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没有炸药,又没有今天复杂的施工机械,他们是如何在石壁上开凿石孔的呢?张守直是浑源县有名的石匠。至今还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凿石工具。
张守直:这个东西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这叫喇叭,这个叫錾,古老的时候这个钢材缺,它这个把这个按上,这面磨,这面不磨。
专家们推断,当年的工匠仅凭这些简单的铁制工具,就足以开凿出用于放置横梁的27个石孔。
如今当年古栈道的横梁已不复存在,但这些石孔打凿的痕迹却还清晰可见。那么,古人是怎样将横梁牢牢地插在石洞中呢?上个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试图更换部分悬空寺的横梁,却发现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费尽周折之后,专家们发现,所有的横梁被作过独特的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紧密。
主持人:现在,我再给大家做一遍这个演示。现在我把楔子轻轻的先楔入到这里,楔入到横梁里,现在把横梁开始往石洞里插,外面不停地敲击。这个楔子已经完完全全的给它嵌入到了这个横梁当中,因此,它整个前面的这个头,就变的非常大,实际上就是膨胀的意思。这样果真这个横梁就拔不出来了,实际上大家想一想,换到悬空寺上,就是同样的。这个横梁,就可以非常稳固的被死死的卡在山崖之上了。这也就是悬空寺千年不坏的一个理由。因为那个时代的建筑材料,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只能是选择木头。但是,木头大家都知道,它是有一定寿命期限的,它是会腐蚀的,悬空寺它毕竟是1500多年前建造的,这些木质是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据史书记载,悬空寺从建成至今的1500年间,曾经历过多次大的维修。今天的悬空寺虽然结构和位置并没发生任何变化,但专家们从建筑的风格判断,现存的悬空寺建筑大部分在明朝时重建过。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从它建筑的法式,就是它这个结构,是明朝的。斗拱它是随着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它是变化的。
据寺内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悬空寺木结构的维修最近一次据今已有140多年。虽然这些横梁已经开裂,却没有腐朽。横梁经得起百年风雨的侵蚀的关键,在于经过了一道特殊的处理。
赵思敬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由于用桐油泡过,或者说一遍一遍的刷漆过,又没有虫蚁的腐蚀,这样使它能够一千多年以来,仍然坚实的在这个岩石上。因为它用的木头是当地产的这种铁杉木,铁杉木在中国算是比较多的,这种木头,适合于建筑,造船,车辆都非常适合。
主持人:根据寺里石碑的记载说,在当时工人们首先是要先把这个横梁来给它布置完成,然后,再在山脚下,利用这些木材,制造出来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之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到达山顶之后,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后,工人再把这些部件拼成每一个每一个单独的一些建筑。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这个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就便成了悬空寺。当然,这个用时是非常长的。那么古人当时有一句诗来形容悬空寺,叫做"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但是现在这座空中楼阁却面临着一种来自于地下的威胁!
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危机降临悬空寺所在地金龙口山谷.
王霞悬空寺管理理处工作人员:中午1点48分,当时我们刚吃完中午饭,我们在接待室休息,正在休息时,突然外头轰隆声巨响,好多石头飞落下来,悬空寺是灰茫茫的什么都看不到,我当时特别害怕,以为悬空寺不在了,那么大的石头全部砸到里头了,很值得庆幸的是什么呢,悬空寺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更高兴的是什么呢?当时我们接待一批42人的德国团,全部在寺院里头,也毫发无损。
刚才的一幕是由地震引发的悬崖滚石。浑源县的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40年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造成很大损失。悬空寺安然无恙!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空中楼阁没有垮掉呢?悬空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榫卯结构。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横梁立柱它结合的叫榫卯,这个榫铆结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防震,它能够吸收震能,我说它叫弹性结构。
榫卯结构就是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这一结构的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悬空寺的头顶是翠屏峰200多米高的悬崖,200米高空坠下的巨石为什么却奈何不得一个小小的寺院呢?
从侧面看,翠屏峰的立面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悬空寺所在的位置恰好是翠屏峰的最凹处,所以从山上滚落的岩石只会从悬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下,根本砸不到悬空寺。
赵思敬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悬空寺之所以能够1400多年以来,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塌落,这个和它所选择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我们看悬空寺,它所在的那个位置是一个锅底,在山上说是一个锅底,这个锅底上面,它可以在雨季时候挡住雨。
赵思敬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在这个日照的时候呢,它只有上午能够照几个小时。
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的横山主峰也是一个内收的弧形。两座山的山峰就象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悬空寺的日照时间很短,避免了暴晒引起木材风化,恰恰是极短的日照时间,为欣赏悬空寺独特的夜景创造了条件。
考古专家还发现这个峡谷有些异常:浑源河从悬空寺脚下流过,而峡谷一侧的悬空寺却是干燥异常;这个峡谷的谷底风很大,但悬崖上的悬空寺的风却非常小。
原来,两山之间的金龙口峡谷的出口十分狭小,不管多大的风吹进谷底,到了悬崖的凹处就会变小,大风吹走了浑源河的水气,反而保证了悬空寺通风干燥。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山有突出来的地方,或者是有变化的地方,就把它用梁子或者桥结合起来,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仙山楼阁式的组合的一组艺术,价值很高的,的确有音乐式的,有起伏昂扬的这种,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悬空寺体现的非常非常的好。
今天再次行走在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上,时间仿佛已经停止,只有奔流不息的浑源河和山谷的风声提示我们,这座建筑早已和山谷浑然一体。时光流转,正是1500前的工匠的智慧,在悬崖峭壁之上,创造出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建筑。
主持人:据说当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游历到此,见到悬空寺,此情此景,让他诗性大发,不过当时他没写诗,反而是挥笔留下了两个字叫”壮观”。这很难得,李白的诗不少,但是留下来的字并不常见。后来到了晚明时代的时候,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到了这个地方,欣然挥笔写下了“天下巨观”,以此来形容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悬空寺它建造的那个年代,我们的那些古代的祖先们,他们没有我们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建筑材料,他们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些木材,几根绳索,还有就是几把凿子,巧妙的利用了恒山的地形地势,居然就建造出了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的确是很让人佩服。不过说到底,悬空寺它毕竟是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现在我们后人要做的就是应该想方设法地延长它的寿命,让它能够永远的屹立在恒山。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C. 2014年地理中国节目7月份全部节目介绍
2014-07-31期《地理中国》 20140731 解密雷公洞(下)
2014-07-31期《地理中国》 20140731 太行寻奇
2014-07-30期《地理中国》 20140730 幽潭魅影
2014-07-30期《地理中国》 20140730 解密雷公洞(上)
2014-07-29期《地理中国》 20140729 北岳探源
2014-07-29期《地理中国》 20140729 岭南秘境——阳朔探奇(下)
2014-07-28期《地理中国》 20140728 悬空村
2014-07-28期《地理中国》 20140728 岭南秘境——阳朔探奇(上)
2014-07-27期《地理中国》 20140727 岭南秘境——开平奇楼(下)
2014-07-26期《地理中国》 20140726 岭南秘境——开平奇楼(上)
2014-07-25期《地理中国》 20140725 岭南秘境——莽山奇谷
2014-07-24期《地理中国》 20140724 岭南秘境——桂西谜滩
2014-07-23期《地理中国》 20140723 岭南秘境——神潭幻影
2014-07-22期《地理中国》 20140722 岭南秘境——琼岛疑阵
2014-07-21期《地理中国》 20140721 岭南秘境——徐闻异象
2014-07-21期《地理中国》 20140721 天赐博湖
2014-07-20期《地理中国》 20140720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下)
2014-07-19期《地理中国》 20140719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中)
2014-07-18期《地理中国》 20140718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上)
2014-07-17期《地理中国》 20140717 巴山蜀水——茨塘怪象
2014-07-16期《地理中国》 20140716 巴山蜀水——元通神草
2014-07-15期《地理中国》 20140715 巴山蜀水——山中精灵
2014-07-14期《地理中国》 20140714 巴山蜀水——雄关天堑
2014-07-13期《地理中国》 20140713 巴山蜀水——雨城之谜
2014-07-12期《地理中国》 20140712 巴山蜀水——洞穴"幽灵"
2014-07-11期《地理中国》 20140711 巴山蜀水——神湖迷踪
2014-07-10期《地理中国》 20140710 巴山蜀水——血色山洞
2014-07-09期《地理中国》 20140709 巴山蜀水-深谷秘境
2014-07-08期《地理中国》 20140708 狼洞神石
2014-07-07期《地理中国》 20140707 远古幻音
2014-07-06期《地理中国》 20140706 冰湖异景
2014-07-05期《地理中国》 20140705 佛光崖之谜
2014-07-04期《地理中国》 20140704 星宿奇谷
2014-07-03期《地理中国》 20140703 深谷雷音
2014-07-02期《地理中国》 20140702 神奇的"城隍庙"
2014-07-01期《地理中国》 20140701 田园洞密码
D. 福建一千年悬空寺,仅靠一根柱子悬在半山处,这里面到底有何“秘密”
自古以来,佛教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宗教,它使中国各地布满了有1000年历史的佛教寺庙。说到我国的悬式寺庙,我们必须提到北方的悬空寺和南方的甘露寺。就名气而言,悬念寺广为人知,而甘露寺却鲜为人知。这两座寺庙都是古老的寺庙,但在名气上有差距。今天,我们将带你去了解一千年前的古庙——福建的甘露岩寺。
这是一个干净而珍贵的地方,非常适合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如果你想去甘露岩寺,你必须乘船。当船到达岸边时,它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松树、宁静的森林、流动的清泉和千英尺高的瀑布。石桥下是流水,你可以听到微弱的佛钟,看到虔诚的朝圣者,感觉充满灵气。
E. 地理中国——山水长安,秦岭密探观后感 可以不是地理中国的,但一定要描写秦岭的 800字,急
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广义上的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
西段秦岭大致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分为三支,北支为秦岭,也称南岐山或大散岭;中支为凤岭,有黄土堆积,水土流失比较强烈;南支为紫柏山,在留坝的西北称柴关岭。这些山岭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达2610米。秦岭西段分别成为清姜河与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与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岭和发源地。
中段
陕西秦岭的中段称终南山,主要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和东光秃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沣河、涝河、浐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的发源地。由秦岭梁向东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广东山,海拔为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东西向延伸的古道岭、海棠山和羊山,山势低缓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是月河主要支流——恒河、付家河和蜀河、池何等于、支流的发源地。
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主峰是仁宗庙,海拔为1302米。来自骊山的溪流,有的成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东段
陕西秦岭的东段呈手指状,向东南展开。从北向南依次是:太华山、蟒岭、流岭、鹘岭和新开岭,海拔均在1500—25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分布其间,成为山河相间的岭谷地形。秦岭主脊草链岭和太华山,是丹江、南洛河以及秦岭东段北坡山涧溪流的分水岭与发源地。
地质形成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
秦岭的演变,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中生代三叠纪时期,中秦岭和南秦岭地区形成了褶皱山隆起带,成为一个广阔的侵蚀地区;以南和巴山地带,是一个广阔的沉降地区;北秦岭(包括渭河断陷谷地)是介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鄂尔多斯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当时,南秦岭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岭的河流往北流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
侏罗纪时期,秦岭地带,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成为具有差异震荡运动的古老准平原,并形成了凤县、商县、勉县和紫阳等许多侏罗纪含媒盆地。秦岭两侧广阔的沉降、沉积地区在逐步收缩,分别向南向北后退;而秦岭地带隆起剥蚀地区却在逐渐扩大。从地貌上看,起伏突出变为平缓,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规模变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侏罗纪的含媒盆地。而两侧河流仍流向陕北和四川盆地中。
燕山运动时期,秦岭地带进一步隆起,并伴有岩浆运动。由于秦岭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动。由于岩浆活动和差异隆起,绝大多数内陆小型含媒盆地逐渐沉降得越来越低,河流侵蚀更为强烈。因此在秦巴山区两侧的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白垩系地层的底部和秦岭山地中的盆地里,形成了大量的砾岩。
新生代早第三纪,由于构造运动和缓,因而在这个广泛的均夷作用时期,山地又一次逐渐剥蚀成准平原。在秦岭地区广阔的准平原上分散着许多小盆地,其面积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如徽县和商县这种已经扩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还发育了如商洛和安康盆地等新盆地。秦岭地区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这些分散的盆地。其时,汉江可能已经大体上发育成现今的形态。汉江的源头当时可能向西穿过嘉陵江,而现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时期汉江的源头。因此,汉江可能是秦岭山区早第三纪准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
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过渡时期,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秦岭又进行了隆升。这次隆升开始分裂成许多倾斜的断块,并在以前沉积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断块盆地,如徽县盆地、洛南盆地、商县盆地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区形成的盆地,如汉中盆地。渭河断陷谷地以深断裂与秦岭带分开。秦岭大小断块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纪的准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级的夷平面——今天海拔2300-3500m的太白山跑马梁面;其次一级的海拔2600-2900m,以终南断块和佛坪断块岭脊为代表,包括玉皇山、首阳山、终南山、兴隆岭、草链岭的夷平面和海拔1600-2200m,以华山、蟒岭、流岭、马道岭、柴关岭为代表的共三个夷平面。而通过三趾马和在蓝田公王岭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南方来的动物群的遗迹可以推断当时秦岭的海拔不会超过1000m,从而证明三个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纪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数河流都向南流入汉江,而黑河由于水量丰富,足以抗衡秦岭和缓的抬升运动,所以继续向北流入渭河断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又发生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进入中更新世时期,秦岭山地的上升运动以区域性间歇式抬升为主。以后随着地壳的宁静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秦岭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构成
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个掀升的地块,北麓为一条大断层崖,形势极为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通称秦岭“七十二峪”;南坡长而和缓,有许多条近于东西向的山岭和山间盆地。
太白山
太白山跨太白县、眉县、周至县三县,主峰拔仙台在太白县境内东部,海拔3767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41′23″~107°51'40"和北纬333°49'31"~343°08'11"之间,直距太白县城43.25公里。太白山山顶气候严寒,冰冻时间很长,常年有积雪,天气晴朗时,雪峰皑皑,因而以“太白”命名。
华山
华山(Mount Hua)古称“西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西安市以东120公里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现存(截至2013年)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的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终南山
终南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唐代官绅多在此建有别墅,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墅最负盛名。王维所作的优美山水诗大多是描写此处景色。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山中分布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太乙宫、老君庵等大小庙宇40余处,是关中游览避暑的良好场所。
F. 悬空寺具体在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历史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1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悬空建在绝壁上的[危楼]
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抬头望上去,但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十数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倾斜,瞬间就要塌下一似的。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这绝壁之上。虽然悬空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栋[危楼],但出于好奇和[探险]的冲动,谁都愿意鼓起勇气踏上寺门。
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后,踏上那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脚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刚结了冰的河面那样,生怕脚重,寺塌下来,自己做了[空中飞人];然而,脚板底下的木板虽然吱吱作声,而贴在岩石上的楼台,却归然不动……
“铁扁担”把楼阁横空架起
来到三官殿,才叫人松了一口气。这是全寺两座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了很多石窟,变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原来,当年的建筑者,就已经懂得向岩壁要空间的道理了。
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但见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又梁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不正是修筑栈道的[古方]吗?看来,悬空寺就是用类似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阁楼的底座便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
其实,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藉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立木,每条柱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暴雨成灾只好建寺在悬崖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还有其它什么缘故要把悬空寺建在这千尺峭壁上呢?原来,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其次,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
大风烈日无损于悬空寺
别看轻这殿宇小巧玲珑,内里却大有乾坤。沿着窄小的楼梯直上,没想到还有一间半石窟式的佛堂,虽然佛像在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残旧,但它那庄严的神态,却仍令信徒们感到〖有佛而心定〗。
这里的山势好像一口挂起来的锅一样,中间凹了进去,而悬空寺恰好建在锅底。这种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凛烈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挡烈日的作用;据说,在夏天的时候,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悬空寺,难怪它能够历经了千多年风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紧贴在峭壁上。
G. 山西北部修建的悬空寺是我国的第一空中楼阁,为什么要在那个位置修建悬空寺
北魏天兴元年,北魏建都平城,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终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悬空寺。
整体格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而是巧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四十间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布局紧凑,错落相依。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殿阁撺掇大有凌空欲飞之势,令人叹为观止。
H. 【一张恐怖的民国老照片,心脏病者慎入】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这
有些人不知道它为何而恐怖,只是看上去有些怪异,其实这张结婚照真的很令人恐怖的,它里面人的表情和照片中的颜色以及背景都是很怪异很阴深的。
大家要这样看这张照片,点击鼠标右键,把照片另存为你的任意文件夹内,然后用照片浏览器看,在那里你把这张照片放大几倍,然后你仔细的注意那个女人的双脚!你看她是不是没有腿?!是不是悬空的?!还有你慢慢往上拉,你再看看放大了的那个女人的脸,她那向上翻的眼睛!你会发现什么呢?!对!这是上吊死时的样子!!还有,你往后看那个镜子,里面朦胧的东西其实是他们的遗像。你再把照片缩小来整体看那个女人的服饰和那个帽子,像不像给死人烧的纸人?!还有就是右下角有个水印似的人头,你可以把他放大来看。最后我要让大家注意的是那个女人的右手,没有右手!不要害怕,因为他们都是死人,因为他们的脚下都没有影子..........
对这个照片还有另一个说法:
1、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的这时山西大户王家的一张老的普通结婚照,提供者和杂志上都没有说是冥婚,而不是网上所盛传的照片出自浙江。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了
2、根据中国的民俗,其实冥婚是封建时间对于男尊女卑的一个表现,就是当男孩子死了,那么家里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找一个死去的女子与其成婚,或者直接找个活的女子抱着死者的照片或者灵位成婚,不可能会出现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为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会为死去的女子找活着的人举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会和尸体举行婚礼,而是和死者的画像或者灵位拜堂,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和尸体举行婚礼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常理
3、关于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眼角有血迹的问题,当时中国农村照相时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礼上才会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时候大家都要化很浓的妆,所以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所谓眼角的血痕,其实很多地方结婚的女子都回在脸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红的妆,这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4、关于女子脚悬空问题,确实怎么看女子都是脚部悬空不着地的,但是这和新娘是裹脚的小脚有关,大家可以到网上找一些裹脚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脚站立的照片看起来都和这张照片一样,看起来都是悬空的。
5、没有右手的其实这完全是恶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载下来放大之后仔细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右手是在的,不过是放得比较靠后,由于光线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后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来拇指朝前,很清楚。
I. 悬空寺(世界上现存的建于悬崖绝壁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位于中国哪个地方
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抬头望上去,但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十数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倾斜,瞬间就要塌下一似的。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这绝壁之上。虽然悬空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栋[危楼],但出于好奇和[探险]的冲动,谁都愿意鼓起勇气踏上寺门。
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后,踏上那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脚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刚结了冰的河面那样,生怕脚重,寺塌下来,自己做了[空中飞人];然而,脚板底下的木板虽然吱吱作声,而贴在岩石上的楼台,却归然不动……
“铁扁担”把楼阁横空架起
来到三官殿,才叫人松了一口气。这是全寺两座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了很多石窟,变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原来,当年的建筑者,就已经懂得向岩壁要空间的道理了。
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但见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又梁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不正是修筑栈道的[古方]吗?看来,悬空寺就是用类似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阁楼的底座便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
其实,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藉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立木,每条柱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暴雨成灾只好建寺在悬崖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还有其它什么缘故要把悬空寺建在这千尺峭壁上呢?原来,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其次,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
大风烈日无损于悬空寺
别看轻这殿宇小巧玲珑,内里却大有乾坤。沿着窄小的楼梯直上,没想到还有一间半石窟式的佛堂,虽然佛像在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残旧,但它那庄严的神态,却仍令信徒们感到〖有佛而心定〗。
这里的山势好像一口挂起来的锅一样,中间凹了进去,而悬空寺恰好建在锅底。这种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凛烈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挡烈日的作用;据说,在夏天的时候,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悬空寺,难怪它能够历经了千多年风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紧贴在峭壁上。
J. 这是一张民国的老照片,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这是山西大户王家的
1、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的这时山西大户王家的一张老的普通结婚照,提供者和杂志上都没有说是冥婚,而不是网上所盛传的照片出自浙江。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了
2、根据中国的民俗,其实冥婚是封建时间对于男尊女卑的一个表现,就是当男孩子死了,那么家里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找一个死去的女子与其成婚,或者直接找个活的女子抱着死者的照片或者灵位成婚,不可能会出现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为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会为死去的女子找活着的人举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会和尸体举行婚礼,而是和死者的画像或者灵位拜堂,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和尸体举行婚礼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常理
3、关于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眼角有血迹的问题,当时中国农村照相时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礼上才会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时候大家都要化很浓的妆,所以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所谓眼角的血痕,其实很多地方结婚的女子都回在脸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红的妆,这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4、关于女子脚悬空问题,确实怎么看女子都是脚部悬空不着地的,但是这和新娘是裹脚的小脚有关,大家可以到网上找一些裹脚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脚站立的照片看起来都和这张照片一样,看起来都是悬空的。
5、没有右手的其实这完全是恶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载下来放大之后仔细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右手是在的,不过是放得比较靠后,由于光线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后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来拇指朝前,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