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

发布时间: 2021-02-22 04:17:48

⑴ 国内知名人文地理学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陆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顾朝林: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保继刚: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

袁书琪: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交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销学会旅游营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理事暨地理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区域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交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旅游发展顾问。

吴传钧:
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以及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是我国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他提出经济地理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等的新论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国地理学家。1911年9月8日生于江苏江阴,1985年7月8日卒于南京。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先后担任《地理学报》总编辑和《地理知识》主编。1983年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译著有《人地学原理》(与任美锷合译)、《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白龙江中游人文地理观察》、《中国地理区之划分》等。主编有《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⑵ 哪位地理学家最早提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地理学家胡焕庸最早提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黑河—腾冲线,内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容(英文:Hu Line),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⑶ 评述人文地理学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意义

《人文地理》是中国地理学会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至2008年4月已编辑出版了100期。创刊以来,始终以追踪理论前沿、引领研究方向、占领学术高地为己任,坚持专家办刊,走精品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使刊物在国内外始终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连续多年人选CSSCI期刊。2008年4月下旬,我校隆重举办了《人文地理》百期庆典活动。活动期问,我们邀请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召开了期刊发展座谈会。大家围绕期刊的学术定位、办刊理念、发展方向、人才队伍以及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等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这对我们明晰期刊今后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流的人文地理学术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集中展现《人文地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弘扬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激励学界同仁不断奋进,我们决定对《人文地理》以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优活动。编辑部本着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的原则,采用论文引用率、专家打分、综合评定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授奖名单。经中国地理学会九届十四次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决定对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文地理学”等71篇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表彰并汇集出版。

⑷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及当代中国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吴传钧,(1918年4月2日—),别号任之。出生于江苏苏州。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吴传钧在复兴和发展人文地理学,深化地理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我国现代地理学,一方面是按照苏联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学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度忽视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苏联部门统计学派的观点,对人文地理学进行地理虚无主义的批判,使这门学科受到了摧残。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科学同世界各国一样,专业分化越来越细,一度忽视了地理学综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后,吴传钧和李旭旦为扭转我国地理学重自然、轻人文的不平衡局面,于1979年率先提出要复兴和发展人文地理学,并做了大量促进工作。他主编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别兼任全国第一个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个人文地理学术刊物的名誉所长和顾问,受国家教委委托主持全国人文地理学研讨班等。

1986年他在全国地理学大会上宣读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指出“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当前最迫切的全球问题。研究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一见解已被全国地理学界所认同,从而使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大大加强,并促使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向纵深发展。

南师大还有个李旭旦教授,具体资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⑸ 谁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质学家及其著作(详细点) 先谢谢各位了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东汉历史和地理学家班固撰著的专门记述西汉一代地理沿革及郡县邑地理情况的一部专志,也是我国最早以“地理”二字作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贡》、《职官》,下启历代纪传体史书,开辟了我国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内容丰富、体例完善,影响我国地理学发展近两千年,在我国地理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水经注》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学著作。该书是郦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实际考察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地理等内容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学家刘献廷誉为“宇宙未有之奇书”。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学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国地理总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是被学术界认为“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的中国地方志书的代表著作。该书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当时的年号作为这部书的书名。由于此书每镇篇首列有地图,图前文后,相互补充,故名《元和郡县图志》。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四十七幅方镇图已散失无存。到了南宋时期,人们觉得再称“图志”已名不副实,于是改称《元和郡县志》。

《马可·波罗行纪》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于13世纪末撰写的一部记述东游途中所见所闻的关于中国及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政治经济、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猎节庆等活动的重要著作。它对欧洲人民扩大地理视野和了解东方世界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书以其生动感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内容、朴实别致的风格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欢迎,并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震动,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徐霞客游记》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通过三十多年的旅游,以日记体形式写成的有关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温泉、动植矿物、经济贸易、民风习俗、城镇村寨、民族关系等逾六十万字的巨著,它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读史方兴纪要》是清代学者顾祖禹用数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一部中国历史地理名著,是中国史学家和地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审,辨山川之源流,记州郡之沿革,志形势之险夷,论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兴衰得失、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集历代之论,汇百家之说,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中国历史地理巨著。

《地质学原理》是英国近代地质学家赖尔的主要学术著作,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这部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都产生过广泛影响。1872年由中国数学家华蘅芳和美国医生玛高温合译成中文出版,书名《地学浅释》。1959年徐韦曼又重新翻译,以《地质学原理》为书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著作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经典地质学的成熟。

《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事实向全世界说明了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真相。达尔文进化论是进化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生物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同时,它不仅是许多自然知识的理论综合,而且还对自然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或将来,它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在近代地理发展中,无论在德国还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都称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学理论问题的重要学术文献。这部书以系统阐述地理学方法论而著称,其中心思想是讲述地理学的区域特征。这部书的出版,在国际地理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反响。在获得有力支持的同时,还导致关系到地理学的存在和发展的热烈讨论。

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爱·丘·森普尔(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学著作。“虽然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创造性的一部”,但是由于她全面地把拉采尔氏的正统人类地理学原理介绍到美国,并毕生致力于它的推广工作,始终热情不懈。“她是拉氏见解的最积极、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国家都无人能同她相比。”她的这部著作,也由此赢得了国际声誉,成为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名著。

《人文地理学问题》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从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忙于教学和编辑业务,除了代表著作《法国经济地理》之外,没有写出独立的理论专著。他的学术贡献,不仅在法国地理学界影响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学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学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后,法国地理学界为纪念他而编辑出版了这部文集。这些论文涉及了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的阐释与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学理论体系。这些论文,对当时法国和西方地理学界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较之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地质科学可谓“大器晚成”。把地质学真正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革命,迟至20世纪上半叶才得以发生。人们公认,拉开这场科学革命序幕的是《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作者即是被誉为“地质学中哥白尼”的魏根纳。

《翁文灏选集》收集翁文灏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共21篇,是翁文灏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理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学术水平代表作。该书是一部代表我国近代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的奠基水平的学术著作之一。

中国地质学》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质学名著,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著作,是运用地质力学原理来研究区域地质形成规律的一部开拓性经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科学家竺可桢于1966年发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学论著。这一论著系统科学地论述了我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历史变迁,指出了冷暖波动的规律,并由此推测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存在着迁移现象。此项研究开创了我国历史气候学领域研究的新纪元,并成为世界地学界罕见的一部经典性著作。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乡村集镇及其与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于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该理论是以古典区位理论的静态均衡理论为基础,进而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后种区位理论,为此后的动态一般均衡后种区位理论(此理论用于研究规划问题)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群岛—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们的合著《不列颠群岛—地理和经济概论》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英国地理著作。该书涉及自然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诸多方面。1960年吴传钧选择了该书的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部分,并以《不列颠群岛—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工业、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则因国内已有〈英国经济地理〉译本,未再汉译。本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们了解英国的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特别是了解英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在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学的性质》(1939)和二十年后撰著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学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对地理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观点的权威论述与阐释。1959年作者撰写并出版了《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以便对地理学性质问题作出正面的结论。这一新的著作被认为是“崭新的、生动的、有力的和前后一贯的,没有一个认真的读者会不对作者在地理学方法文献上的艰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钦佩。”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莱切尔·卡逊于1962年写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该书以严峻事实、犀利的笔锋、通俗的语言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警示人类不要自毁家园。

《西部科罗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险》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地质学家,美国原住民权威,该书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论著,也被列入文学经典之作。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该书是黄汲清先生经过长期大量野外调查之后,总结中国及邻区地质资料撰写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系统著作。该书以其精美的图件和精练的文字,描绘了东亚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的时空展布、构造样式和相互关系,强调东亚中、新生代基底褶皱作用,分出古亚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三种构造型式,用活动论思想阐述了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提出多旋回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的著名论断,被公认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鉴定地层》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该书是地层学的奠基性著作.此后,地层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地层的年代、构造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⑹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读后感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读后感] 作者根据自己的有限阅读(特别是从中外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对比角度),来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读后感。作者指出了我国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的五点不足之处,即问题意识、学术史意识、与同行对话意识、理论意识以及学术规范意识方面的不足。 通览全文,所谓的五个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对于文中将科林伍德称之为科学家,本人觉得改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应该更为妥当。写论文首先要有论题,就牵涉到论题的选择。文中的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术研究(包括论文写作)的题目要有意义性,而不是盲目性的去写一些毫无意义的文章。作者在指出学术刊物上存在此类问题意识较弱的同时,也指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即教育体制与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以及讲问题氛围的缺失。的确,在现今关于教育体制和学术评价体制问题在很多高校和学科中存在。在信息化的时代,找资料有益处,也有负面的影响。因为一检索就出来许许多多学术论文来,在这些参差不齐的文章中不知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商品”。近来一些学术抄袭问题也是屡有发现,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学者。这些都同现在的学术评价体制的功利化有关,任务化的学术研究是短见的。康德当上教授后,十年没发表一篇文章,潜心研究批评哲学。十年后,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而现在有的学者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其中的含金量又在哪? 其次,写论文要有资料,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中的所谓学术意思,就是要了解相关问题或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避免研究中无意义的重复性,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好在当今的科技发达,特别是搜索功能的强大,对于这个问题是大有帮助的。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过去与现在学术成果的对待问题。与同行对话意识问题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文中提到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一书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是同时代的人没有花费时间去阅读,读后感《《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读后感》。正如被称为历史哲学真正奠基者的意大利人维柯的《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未受同时代的人重视,直到身为后辈的德国人赫尔德继承与发展了他的思想。而对于过去的学术成果也不要盲目的继承。现在有一些人总喜欢搬出过去知名学者的话语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命题。随着时间的变迁,学术研究也存在时间限度。所以对于现在的学术成果要给与重视,因为当代的研究更具有宽度与时代性。特别是同行的研究,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同行之间的互相探讨与借鉴,才有可能造就学术的辉煌。因此,与同行的对话也可以成为论文写作的资料之一,这种资料更有研讨性与现实性。 所谓的理论意识,就是写论文的指导方法与思想。文章中提到的不管是激进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还是行为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等等,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或方法来研究问题。有的注重空间,有的注重政治或经济方面。而量化方面的抽样调查、量表技术等一些方法被带入研究中。好比论文研究什么方面,是写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等等。用什么方法去进行研究,是用比较的方法还是假设法等等。正如文中所讲的理论的构建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它需要事实的论证和时间的推敲。对于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鉴于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理论”看法觉有不妥之处 ,似乎我们的研究活在理论的框架内。作者提到的研究时的态度是值得思考的,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处理方法更像是理想化的。 最后提到的学术规范意识,就像是论文写作中的引文和文献参考的处理问题。引用他人的成果要标明来源,既是尊重作者,更是尊重学术。而不是像斯宾格勒那样“不厚道”,在整个《西方的没落》中,他只感谢了两个人:歌德和尼采。他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同时代人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但他全把他们放在注释中简单了事,有些甚至根本只字不提。 读完这篇文章后,会豁然发现所谓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人文地理,或者是地理学中,它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原本看到这题目时,觉得有一种宏大感,特别是若干问题等字眼,但读后却有一丝的失落感。若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的话,本文似乎有所浅显,深度有所欠缺。后来网上一查,发现作者在给其所在学校的研究生的报告用的是《我国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标题,觉得这个更为贴切。估计是人文地理杂志的编辑改的吧。总体上文章条理清晰,也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也确确实实的反映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我国在地理领域曾取得什么成就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我国近代地理学 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8 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国家气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教育工作。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全国地理学、气象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关心和领导了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研究,在气候学、气象学研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在他领导下,我国从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个气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个气象站和3 万多个气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国气象观测网络,开辟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我国宏大的地理事业和气象事业。目前我国已挤身于世界气象科学的先进行列之中,这与竺可桢的开拓、领导是分不开的。他数十年来一直专心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撰写了《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编著了《地学通论》,对台风、东亚季风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后又进行气候学、物候学、农业气象气候学等方面研究,对地学其他领域也多有建树。他的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述近300 篇,称得上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颗巨星。 我国的近代地理学(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地理学受德国的地理思想影响很小,主要是受欧美流派的影响较强。最早开拓地理学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张相文(1867—1933),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1)。将西方地理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的除了竺可桢先生外,还有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教授,他为发展中国的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做了不少工作。第二阶段为解放后到60 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接受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影响。应当说我国地理学从书斋、课堂中走出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从建国后开始的。虽然也经过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扰,但总的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地理学者有了施展才能为祖国服务的广阔天地,连西方地理学家也承认"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得到了新的推动力。"①已在第五章列举了我国地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大量事例,此不赘述。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如下: (一)区域研究我国在开发西北、西南和热带资源,以及自环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瞩目的贡献。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和我国气象工作者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对亚洲和世界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以施雅风、朱震达先生等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我国新疆和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冰川冻土的研究,实际地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以任美锷教授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热带资源、亚热带资源开发的研究,为我国橡胶等热带作物区的扩大种植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水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黄秉维先生领导下长期开展对我国农业水热资源开发研究,制定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其水热指标所划分的各级自然区本身就是我国农业发展蓝图的底图。全国范围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同时还定点观察研究水热资源。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地理工作者参加最为广泛的领域。主编了大型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 (三)经济地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全国中心基地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经济地理工作者。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加了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级经济区划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开发区建设研究 80 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出现全方面大幅度跃进的形势,地理学在区域开发和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学经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解放以后我国地理学是比较受重视的。在其他一些国家还把地理科学做为辅助科学或知识性科学的时候,我国就把地理学列为基础科学,而且在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地理实践的广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既有像黄秉维、胡焕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锷、施雅风、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孙敬之、谭其骧等老一辈优秀地理学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诸多学术领域中做出了贡献。但是,也曾一度,由于片面学习前苏联和政治上"左"的影响,使我们对欧美等国家地理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时甚至是极力排斥。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乔治·葛德石的过"左"批判,使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地理工作者在对我国至关重大的资源与人口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尽到自己的科学责任。在地理教育方面,尽管学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国民社会地理教育方面,无论从出版物的数量,教育组织、教育活动的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很落后的。

⑻ 中国有哪些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地理:《水经注》、《水经注疏》、《治水论》、《名川大河集》,徐霞客游记。 历史:《史纪》《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还有很多明史、清史等著望采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学者。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方世界正处在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全欧洲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位杰出的学者。东方的郦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人物及其贡献 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地回理学重新成为研答究的热点,不过一反常态,与第一阶段的结构主义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再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潮,而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的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 1998)。
这一时期,这些学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虽然他们又可能属于不同的学派,如女权主义地理学派,后殖民主义地理学派等,但他们并不相互封闭,而是在不断的进行交流与对话。女权主义经常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建设中性别作用的重要性,用于解释人的作用及广泛的因果关系,也用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和空间经历。这时的结构主义地理学不再具有系统的研究,并且不断地发展和演化,组建走向成熟。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框架真正渗透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城市地里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