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地理角度作文
『壹』 欣赏科普教育片<<舌尖上的中国>>,并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写一篇观后感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昨天晚上实在没时间,仅仅看了一集半,就断网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种毛豆腐,我吃过,在数分老师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还有臭鲑鱼和火腿汤我都有吃到诶,就是纪录片里讲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纪录片里说的"杭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酱鸭",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来给高中班主任带了这种当地特产,也不知道老师觉得口味怎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鸣谢单位,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单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电视台",我还以为江西的某个美食也有介绍,甚至会有万年的贡米的,但是七集看下来都没有看到关于江西的美食上场。陕西、山西的面食,东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笋,云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庆的辣食…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云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么黏,吃多了容易胀气的,他们怎么会以这个为主食啊!我们只有打麻糍的时候或打年糕的时候会用糯米的。
这个纪录片确实很赞!尤其是那宣传片的首页,如果没有看到镜头最近的筷子,远看还以为是红色的写意山水画,实则是腊肉的红色纹理,那么富有文化底蕴…
我知道,我所品尝到的仅仅只限于川菜和徽菜,但是,这一记录片带我领略了中国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蕴的美食,留在脑海的不仅仅是那热腾腾的氤氲的美食热气,还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悠长,以及味蕾中对大自然最为无私馈赠的感激…
『贰』 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篇在简单交代中国是个地大物博食材丰富的国度之后,画面切入到云南香格里拉。首先出现的镜头就是在群山环绕之中的香格里拉城,然后配合着旁白对当地气候的解说,很快闪过几处云烟缭绕的壮阔大山,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一处景色唯美的小桥上,一个叫柴旦卓玛的藏族姑娘和她的母亲开始走入镜头……
如果仔细将这些镜头逐个进行定格,观众会发现,其中每一次镜头都极为讲究,定格下来完全不输于任何一副名家画卷的画面布局。纪录片有这样的风格并不奇怪,但能将这种风格贯彻到该片每一组镜头并同时用镜头来推进叙事的功能却不得不说是一种高超的电视艺术手段。要知道在第一集后面的剧情当中,即便是掘藕人在一片狼藉的淤泥当中掘藕时,画面的构图也是丝毫不乱,反倒是借助掘藕人拔藕时那轻巧流畅的动作,令整个画面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
如果说上述的镜头表现手法大多是通过远景和中景的拍摄处理来达到诱惑观众的效果的话,那么剩下的近景就是这部片的杀手锏了。拿该片第一种介绍的食材——松茸来举例,这一段落中镜头数次巧妙地选取近景拍摄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松茸藏身的那一小片土堆,而将该土堆周边的凌乱景致做了虚化处理。随着小锄头轻轻扣入土堆,一个轻巧的撬动,然后一双干净的手将饱满的松茸从容地摘走这样的动作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能令观众产生一种亲身采集的乐趣。
最绝的是镜头记录烹饪松茸的过程,首先是一块被筷子夹着的酥油在沸腾的黑陶土锅上匀净地游走,营造出动人气氛,然后画面中几块被切成片状的松茸在黑色铁板上随温度提升而轻微跳动、因水分流失而卷曲“身体”、又因油料的加入而华丽变身成金黄色的那个过程,因为干净的画面表达而显得格外生动。难怪很多观众都抱怨说,“看着煎松茸的画面,在烟雾冒起的那一瞬间听到旁白说‘香气毕现’,我马上就被挑逗得口水哗哗的啦。”
手段二 细节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很多美食家认为这部纪录片并非是单纯以介绍美食为目的的作品,里面还夹杂着地理、风土、人情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美食节目——加多少克油盐酱醋,再加什么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独特叙事的过程,却令观众耳目一新。
出现在节目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与要介绍的美食紧密相关的,如挖松茸是卓玛和她的藏族同胞每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掘藕的小伙子更是透露他家盖房子的钱以及小孩读书的钱都来源于自己挖藕,广西的靠着自家竹林吃饭的先生更是依靠祖传的秘法做起了酸笋生意。当观众看到属于死物的食材在人类生活的流水线上流转的时候,会忍不住对这些食材产生一种感恩的想法,令这些食物显得更为可爱和拟人化,恰恰紧扣了主题“大自然的馈赠”。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手段三 清脆的声音
在电视表现艺术当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讲究一个“声画同步”,但《舌尖上的中国》却将这一最简单的定律演绎到了最高的水准。就好像古龙武侠小说当中傅红雪,没有任何花哨的武艺,却将拔刀的动作练得炉火纯青,讲究一招制敌。很多观众看这部作品时,最大的惊叹除了画面展现出来的唯美之外,还在于在片中切割食材、煎煮食材时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清脆声音。片中细笋柔嫩的肢体与下锅后爆出的清脆油炸声之间的强烈对比、厨师用山盐在火腿上摩挲时发出的沙沙声均能最大程度的体现食材和美食本身的质感。
手段四 明快的节奏
记者翻看该片时发现,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时长均为50分钟。但这50分钟并没有纠缠在单纯某一个食材上大做文章,而是围绕诸如“大自然的馈赠”、“五味的调和”等主题,以明快的节奏讲述诸多含有主题元素的美食。
这其中每讲述一种美食的小故事,其所占的戏份比例都堪称短小精悍。粗略算来,大概在20分钟的篇幅里该片会讲述三种食材,也就是出现三个关于食物的小故事。在人们还在为上一种美食意犹未尽时,影片已经带着观众开始体验下一道风景、下一种美食和下一种风土人情。这一编排令观众好像是去朋友家吃饭,刚夹了一筷子美味的烧鹅,主人家又马上端上来一道烤乳猪,简直目不暇接,菜式丰富。
『叁』 写六篇"舌尖上的中国"学到的地理知识,每一篇100字
食物一>地理??!!
『肆』 舌尖上的中国与地理、美食有关的800字观后感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以地理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应该在于人与自然和乡土,下面以这两个方面谈谈。
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美好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非常敬佩。紧接着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现在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对比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来是这般珍贵和美好!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但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伍』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写的地理随笔800字
山西等来地的“西方人”何以爱自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陆』 舌尖上的中国 结合地理知识的观后感200字以上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版造就不同的生权活习俗,也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于南北方降水量、太阳辐射等自然条件不同,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像陕北地区气候干燥,糜子,成为当地人最爱的主食。南方地区适合种水稻,水稻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
本人文采不是很好,不过这是我自己写的,希望能帮到你。。
『柒』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捌』 舌尖上的中国地理随笔
中国地势复复杂多样,境内截然不同制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造就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于南北方降水量、太阳辐射等自然条件不同,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像陕北地区气候干燥,糜子,成为当地人最爱的主食.南方地区适合种水稻,水稻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
『玖』 以《舌尖上的中国》的文体写一篇短文
首先写具体特产怎么来的,注意细节。最后你记住要承载着什么,比如幸福,坚忍等等东西。
下面我给你看下他的旁边风格你借鉴一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