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小作文500

人文地理小作文500

发布时间: 2021-02-22 00:46:44

① 我想求一篇关于人文地理的论文。。

我找了一篇有关方言的 也是人文地理:
保护方言 留存故乡记忆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而产生了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从方言的这个定义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方言和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所以说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继承。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上面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景象已不可能重现,但是它们在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打下了或多或少的一些烙印。因而说方言是历史发展留下的一种非物质遗产也不为过。
但是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开展,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方言是落后的、不好的,必须要摒弃掉方言,努力的学习好普通话。我觉得这些人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方言为什么会存在,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一样。方言的产生是因语言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单方面的大力推行普通话而忽视方言肯定是违背正常的语言发展规律的。现在许多地方的年轻人都只会讲普通话,对于他家乡的方言却一句都说不出,我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中的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我想这在现代这可能几乎快成了一个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才能见到的场景了吧。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一大批学者意识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之所在。前段时间,我在一篇名为《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华校长的建议引发多方关注》的文章中说到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身为语言学教授的王建华就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展语言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详细、精确、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王建华代表的建议引发了多方关注和共鸣。当时,新华社、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对此给予了充分的报道。报道还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共鸣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短短几个月时间,王建华的建议和设想正在变为现实。10月11日,国家语委在苏州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建设。这个数据库分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3个分库。每一个分库都有由文字、国际音标等组成的文本,还有声音和图像,文本、声音、图像之间彼此对应,并具有链接功能。这种呈现实态的有声语言资料,使这个数据库能听、能看,便于今后的检索和开发利用。苏州作为全国首家试点有声数据库建设的城市,共有苏州市区及五个县市6个数据采集点,将通过朗读字、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分批采录吴方言。苏州话,将有幸得以“原汁原味”传承。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就真实的体会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上面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可以说方言起到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下面我就具体的有选择性的从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从方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留存于方言中的古代语音,词汇。从方言上面我们可以找到古代汉语发音的方式,南方的方言更接近于传统。比如说在广东话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现代汉语没有的一些音调,粤语中不仅存在着入声字,并且有八九种的音调,据考察,古代汉语发音中就存在着入声字。从这方面可以说粤语是一个古代语音的活化石了。
第二,从方言中留存的富有地方特色词汇上面来看。在湖南方言词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体现了湖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特征,体现了湖南人的全体性格特征。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降水丰富,镜内河流、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水泽之国”。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语言上,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并流传到湖南各地。例如,在长沙话中,拉关系、走后门被喻为“走水路”;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做“水里水气”:肤色被称为“水色”等。
湖南古称南蛮之地,其三面环山,北面又阻于长江洞庭,所以古代时与外界交往颇为困难,而大凡交通不便。对外接触较少的山区居民,性格都较为率真强悍,加之湖南在古代有大批外来移民(江西为主)在战乱中迁入,这些移民往往会受到当地土著的抗拒,因而械斗之风在湖南极盛,湖南人就这样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中,一直维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从而形成了强悍的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湖南人十分“骠悍”,“其俗剽轻、易发怒。”光绪《湖南通志》中也有“民悍劲而不能为欺诈”,“要以劲直任气。好文尚义”的记载。历史的积淀,使湖南人养成了“强悍刚烈,倔强霸蛮”的性格品质。湖南方言的流行词语也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群体性格烙印。在这些词语中,有一批反映了湖南人蛮、倔、强悍的传统性格。例如:“霸蛮”、“蛮巧”、“行蛮”、“有狼”、“发狠”、“抬横杠”、“过硬”、“猛天搭地”、“厉霸”、“咬筋”等。
第三,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用小麦磨成的粉, 北方方言叫“面”, 广西柳州方言叫“面粉”或“灰面”; 用麦面粉制成的条状食品, 北方方言叫“面条”, 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粟在北方方言中分别叫“大米”、“米”, 柳州方言则分别叫“米”、“小米”; 用稻米煮成的干饭, 北方方言叫“米饭”, 柳州方言只叫“饭”。这些名称的不同反映了北方人以麦面为主食, 柳州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饮食习惯。北方人日常吃饭主要是吃以麦面制成的食物, 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饭时要说“米饭”, 以示与日常的“饭”区别开来; 而柳州人吃饭向来就是吃米饭,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用其他词, 只有偶尔吃面当饭时, 才说“面”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柳州地处华南———珠江流域, 素来以产稻米为主, 所以说“米”即指大米不会产生误会, 但指称粟米时要冠以“小”, 以示区别; 而北方是出产粟米的地方, 说“米”即指粟米, 但指称稻米时则冠“大”。这是由于不同饮食民俗文化结构造成的差异, 从这种各地方言中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 我们已经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由此可见,地方方言中囊括的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如此的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国方言的种类如此之多,恰恰是说明了汉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方言带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不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的是可悲的。我们只有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重保护方言,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② 经典人文地理作文

云南是影视拍摄天然基地,尤其是纪录片拍摄的风水宝地,用纪录片这种极具国际性的影视样式记录红土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人物与地理交织的真实故事和文化意义,并让记录的触角不断延伸,是极具前瞻性又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为。《经典人文地理》开播一年多来,在云南卫视频道开创了精品力作,树立了基本的电视品牌,堪称云南卫视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它悄然改变着纪录片在人们心中的旧有印象,初步培养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带给人们无限的心灵震撼,这是栏目化纪录片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成果和回报。透过《经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节目,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这充满着浮躁和娱乐的空气中还给人们缕缕清新与丝丝绿意,滋润心田,感动心灵。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让纪录片这种需要用时间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种与一群追求卓越、甘于付出的电视人很好的达成了默契。借着云南电视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动一个精品栏目的平稳发展,它是在云南电视台全面升级战略中的一个新惊喜和大手笔,它在悄然中让云南电视台旧貌换新颜,为云南电视台渗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为云南电视台的长足发展和特色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经典人文地理》能有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最核心的转变是将纪录片架设在观众和市场有机融合的收视之桥上真诚地纪录和讲述人文地理故事。观众需要真诚面对,也需要合理引导。纪录片的观众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众,但是面向观众拍摄纪录片的理念无疑在悄然改变着纪录片在观众中的传统印象;我们在尽最大力量保持纪录片的文化本性时,需要充分考虑中下层次观众的接受,如此拍摄出来的纪录片才具有较为普遍的接受意义。
下面就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收视率较高的纪录片,一起体会其中的震撼与感动,一起分享纪录片的意味与文化。从题材的角度,栏目所播出的代表性节目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独特的自然地理背后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意义。

③ 地理考完 作文

首先你要端正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乐观点,然后是熟悉考纲,什么考什么不考一定要心里有数,不然会做很多无用功
关于历史的复习,我说一下我的经历:高一和高二的历史课我都是没听过的,成绩也是班里倒数。到了高三,发现偏科太害人, 于是狠狠心要追上去。近代史和世界史是最差的,平时时间紧没时间复习,就在晚上熄灯后翻课本,一个晚上看一个单元(我的是人教版),只是看,很快就能看完一个单元,半个小时吧,一定要用心看,不要求你全部都记住,但是要做到对事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样一周就能看完一本书,然后就是做题,基础只是要靠选择题来弥补,高考可能会考的很细,选择题可以查漏补缺;材料题就更简单了,一定要看清问题,是材料反应了什么,还是从材料得出什么启示,不同的问法答题思路是不一样的,材料反映的是从材料直接提炼的信息,启示则是联系材料和课本知识作答。我们学习历史,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下进行的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反映和辩证分析,要做到时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不忘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不犯低级错误。现在应该处于二轮复习阶段吧,一般老师会以专题方式构建知识网络,一个专题也许包含的内容横跨5本教材古今中外,只要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知识点还有自己联想到的知识点,下课一定要搞明白,做到一个点拖出一节内容,在自己进行课本复习的同时,随同老师的二轮知识网再整体过一边课本。到了三轮复习的时候,大量的模拟题要做,记住,这个时候做题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查漏补缺,不要让模拟考试的成绩影响自己的情绪,不要为一些怪题钻牛角尖(毕竟各地的模拟题的严谨性比不上高考试卷),把卷面上的模棱两可的知识点一一返回课本。历史复习简单说来就是:把课本翻烂!
关于地理:我的地理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对于地理复习的话,要把自然、人文地理融合到一起,课本与地图向结合。一定要做到会读图,等值线图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这个要特别重视。高中和初中加起来一共8本教材,老师应该也会印很多资料,按部就班跟着老师走,你已经错过了一轮复习的大好时机,免不了会自己复习,但是课上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自然地理要掌握规律,这部分比较困难的话就去找老师,死皮赖脸也要让老师给你开个小灶: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要多背多记,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后再记忆,这就很容易了;国土资源整治,要做到熟记我国国土资源的问题所在,与区域地理相结合,以自然地理为前提,并能举一反三,一个地方的治理也许能用到另一个区域。做题的话多做一些高考题和经典题,从中体会到回答地理题目的特有规律。
关于英语:我的英语很烂,但是我运气好,高考时英语超简单,我最后考了128分。首先我们不考听力,所以听力方面我不能帮你了,对于单选、阅读、完型、改错、作文,我想说英语考试要想得高分只有多背单词、多做题目,并且写作文和改错时一定要卷面清楚,作文开头一定要用一个长长的高级点的句子。
其实,高考并没那么可怕,像我们那个时候临近高考的时候,一个个整天都笑呵呵的,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然后就是考试技巧,高考试卷里面总会有白白送给你的分数的,就看你会不会得了;最后,也是复习文宗最终要的就是看课本,文宗考试很多试题都是直接考察课本的基础知识,看熟课本就能成功 。
不要怕麻烦,不要灰心,高考就是这么痛苦的,12年的努力我们谁也不想放弃,拼一把吧,玩命就玩命吧,这一生中能有几次玩命的机会呢?
最后,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不是梦,蟾宫折桂终有成!

④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字数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

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

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

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

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

2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

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观构成

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

32文化景观的发展

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

33文化景观类型的划分

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探讨。金其铭等于1985年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的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点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董新于1990年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由于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可视性可以把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

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观划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笔者认为,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上。虽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发生学关系,且都属于地理综合体,但在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为主,后者为纯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观应该有其独特的划分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有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景观的划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采取定量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影响区域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以量的规定性来加以限定,结合主观感知,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来。再次,划分文化景观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文化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空间上应视为一个整体。尽管聚落是文化景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但它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景观的其它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地区,农村聚落与另一种文化景观要素土地利用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山区与平原的文化景观迥异,耕作区与牧区、林区的文化景观也截然不同。江南水乡砖瓦结构住宅,屋旁有杂树竹林、村前有河沟池塘,小村庄散布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中,拱桥……构成了特有的统一的水乡农村文化景观画面。这种画面如果没有水网、拱桥、稻田,就不是水乡农村文化景观了。

34文化景观的解释

对文化景观进行解释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单独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赋予景观以象征性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又能依次产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与此类似,如何解释景观也反映了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例如,资本家可以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以从美学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以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以从混乱和非公正解释景观。[14]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1画家式模型。它擅长于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2民间景观起源模型。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3书本模型。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4剧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刘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应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输。之后,他提出了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条原则[14],即1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2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5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6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7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

35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18]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

7.文化景观

7.3.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

7.3.2.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

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

文章阅读:

文章1

读者2002、23期《风格与耐性》、刘元举《我的家在哪里》漓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师的败笔》、梅资《新华日报》 2002年8月31日

评价: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或者说要塑造的优势的城市软件、内涵的侧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软硬并举、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7.3.6.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7.3.7.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的“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要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如果说,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那么,“文化史层”反映动态人地关系,反映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有时,文化景观由于演进的连续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观动态变化,如广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时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时候,研究“文化史层”,形成“文化史层”,或者说,从“文化史层”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进行跨时空联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纵向演进。(详细内容见最后一章的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史层,从静态人地关系到动态人地关系,从瞬间、或时代性的“照片”到历史“连续剧”,从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体,反映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组合,反映文明的演进,社会的“进化”。

以下资料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丰县县城旧城区人口容量与结构调整研究

⑤ 我的家乡作文五百

我的家住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里,那是一个充满欢笑的小山村。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内房屋,但是他们的房容屋却是多姿多彩。房屋的门前有几棵古老的大榕树,它日夜不停地在为人们遮风挡雨,如同卫士一样保卫自己的家园。大榕树的脚下有一条石头小径,小径旁边常常会有一个精巧的小菜园,小菜里有南瓜、白菜、黄瓜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我每次回家乡时,都会看到那条长年不断流淌着的小河。“哗,哗,哗……”犹如音乐家在演奏着动听的乐曲,每次听到这动听的“乐曲”,都会令我心旷神怡。在清澈的河水旁常常会有一些放牛娃在放牛。他们悠然自得地坐在牛背上沿河漫步,嘴里还时不时哼着乡村小调,真是有趣极了!村边的树林里、在山坡的草地上时常会有许多儿童在玩耍、游戏。他们或攀滕荡秋千,或草间捉蚱蜢,或三两同伴追逐嬉戏……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村子里总会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快笑声。

天才蒙蒙亮,小山村的人们早早起了床,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迎接着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乡村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每到

⑥ 小学生如何写人文地理的作文

小学作为以积极向上为基本要求,因此,可以从56个民族的不同民俗,内生活习惯等为切题点容,最终引到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相亲相爱,行文思路:
西北的什么族怎么怎么样,他们的某个民俗活动怎么怎么样,西南的什么什么族说着他们自己的什么什么语言,跳着什么什么样的舞蹈……在祖国的大地上,56个民族团结一致,相亲相爱是一家。(结尾可以用那首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曲做结尾。)
另,小学作文一般字数要求不多,因此,行文内容上挑几个特色民族,概括地写就行了。上一段说的东西,只是行文思路,具体怎么写,建议让孩子自己思考,大人指导就行了。祝你(或你的孩子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

⑦ 东港人文地理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东港,这里有美的地方,也有特别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吧! 东港有美的地方:如一座座高楼,井然有序,如同强壮的卫士,守护着小城东港。一个个小区干净整洁,让家变得更温暖。还有宽阔平坦的马路和一个个多彩的霓虹灯,美丽无比。一到晚上,那些彩色的灯把东港打扮的光彩亮丽。正如书中所说的:此时的东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芳香四溢的小花坛,把城市装点得格外清幽,仿佛华丽晚装上的装饰,使其分外妖娆。说完了美的地方,再说一说这些特别的地方吧:从前的参天大树都变成了如今的高楼。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的“交响乐”,感受不到“天然之声,森林天使”的歌声。城市边缘的小河,失去了从前的光彩,换上一身灰蒙蒙的长裙,并且散发出恶臭,熏得人们不敢再靠近。不讲文明的人们随地大小便,还乱扔垃圾,五颜六色的垃圾,成了名副其实的“多彩世界”。楼道里,随处可见的小广告贴满了墙面,成了一面面广告墙。难道这就是人们提倡的“文明社区”?我看应该改为“广告社区”。新、旧广告好几层,害得环卫工人天天打扫,非常辛苦。我觉得城市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表,应该从人们内心出发,促进人们心灵和谐的美,才能让城市由内而外的散发光彩。这就是我的家乡东港,有美得地方,也有特别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美的地方变得更多,让特别的地方越来越少。

⑧ 求一篇生活中的地理小作文500字

能不能是想象作文
清晨,一丝透过厚厚的玻璃幕墙的光懒洋洋的在我枕边跳动,时而昏暗时而耀眼,当光线落到我那本书上,不,那是能显示一整本书内容的“高科技电子纸的光显得是那么的微弱……这张“纸”是我近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制作这张纸不再需要砍伐树木020年最伟大的发明家——Jack。知道我为什么用个英文名字么?因为我现在的英文学得不好,敢叫英文名字,说明那时候我的英文也很棒了!
透过玻璃幕墙望经变得火红了,绿绿的草地、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悠闲的老人、嬉闹的孩子……画。
回想起那一段时光,由于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灭绝、危机的阴影,使整个世界阴云密布……,在睡梦中,我被电话铃声吵醒,又是环保协会召开紧急会议“地球环境已被破坏,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打算三个月后进行大规模移民……”望着由智能保姆为我做的丰盛早餐,我却无法下咽,科技发达了,生活方便了,但是地球被破坏的已经无法让我们生存下去了。“难道我们就真的只有抛弃我们的母亲-地球么?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么,面对问题就只有逃避么?”我不相信,我组织我的环保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由于我们的发明“二氧化碳还原机”的广泛使用,困扰世界的地球变暖问题解决了,有了新能源“锘”的发现能源危机解决了。……
好了,午餐后我有运动的习惯,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我的生活处处体现环保精神,我踏上我的“自行车”高速、环保、节能、零污染,时速可控,有几十米到一百千米,可用于健身、休闲、也可以当做交通工具。“铃铃铃……”我的车载电话响了,“Jack会长,您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作为华人您是第一百位获奖的,祝贺您!”,是啊,未来的世界都以我们华人为骄傲!

⑨ 美丽的连南人文地理作文

我的家乡是连南,她是粤北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美丽的瑶山脚下,住着勤劳善良的瑶汉族人民。古老的瑶寨风光,奇特的生活方式,五彩缤纷的服饰,独特的风格等鲜为人知

到连南,站在107国道向下望去,你就可以看见群山怀抱着的美丽的县城——三江城,三江河像一条绿色的带子穿城而过,县城的周围,是一层层碧绿的稻田。城
的中心,是热闹非凡的街道、学校、工厂。这里有美丽的顺德文化广场,每到晚上或节假日,人们就到这里娱乐、休闲,有的在跳舞,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进行各种
各样的健身运动。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红灯闪烁,整个县城呈现出美丽的夜景。
走进瑶山,只见山峰连绵不断,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山下
是层层的梯田,潺潺的溪流。百里瑶山,她养育着我们勤劳善良的瑶汉族人民,也是观光旅游的胜地。。这里有三排古寨、南岗千年瑶寨、姐妹亭、盘古王庙等美丽
的景点。三排古寨有着古朴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千年瑶寨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姐妹亭有着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瑶家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过
新年”、大年初一的“玩坡节”、农历三月初三的“开耕节”、 农历六月初六的“穷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盘古王诞”、
农历十月初十六的“盘古王婆诞”……
“盘古王婆诞”即是现在的“盘王节”,是瑶家庆祝丰收的日子。现在,每年的这一节日,连南都要举行“耍歌堂”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

家还有瑶族各式的名菜,比如炕猪肉、苦斋鸡汤、火爆牛皮、狗血酿肠、清蒸野鸡、红花豆褒山猪肉、天鹅菇鲜汤……
其中,最常见的是炕猪肉,它几乎是每个家庭每年都要制作的美食。现在生活好转,六畜兴旺,瑶家各户在春节前都要杀大猪过年。他们不把猪肉放在冰箱里,也不
用日晒,而用草灰熏炕。这种炕肉,用时煮吃,入口醇香,皮脆肉嫩,肥肉爽口,没有油腥杂味,亦不腻喉,真是世间极品呀!
近几年来,到连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观赏百里瑶山的美丽风光,品尝瑶家风味,喝瑶家酿的米酒,与瑶家阿贵和瑶家莎腰妹载歌载舞,欢乐之声常常在百里瑶山回荡……
我爱美丽的连南,我爱她美丽的百里瑶山,我爱她独特的民族风情,我更爱她勤劳善良的瑶汉族人民。

⑩ 一篇关于人文地理的作文,250字的

女儿有个特别的作业,写一篇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班里只有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学生有这个作业。
但女儿却很为难;我在网上找了几篇小学生作文让她阅读,以便有所启发。
说实在话,这类作文比较抽象,是不好写;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写作以感性见长。但女儿读了几篇例文之后,有了思路,马上就要动笔。我劝阻她说,你现在先不要写,还是该好好想一想,想好了明天再写。
于是我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有爱国的这种感情呢。
我们的爱国到底是爱什么?
我们爱这里的人。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人,他们的皮肤头发眼睛和我们几乎一样,他们说话的声音和我们很相似,他们使用的文字和我们和我们完全一样,他们的穿着打扮,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一见到这样的人,我们就有一种亲近感,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难以形容的激动,仿佛他们就是我们日夜思盼的人。
我们爱这块土地。这里的山早已深深地印入我们的头脑,那起伏的群峦,就是我们眼中最完美的曲线。脚下的小草,散发着熟悉的香味,带我们回到似乎不遥远的童年。那高高的杨树,飒飒地在风中挺立,正是我们熟悉的声音。看着这些,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正是成长中日夜陪伴我们的亲密的伙伴啊。
这些陌生的人、熟悉的山水树木,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客观上与我们毫不相干,但感情上,我们无法摆脱其中的牵连。这就是我们爱国的感情。只要在这里生活过,成长过,就会在这里留下深深地的印记,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印记;我们的一切也变与这里的一切有了关联。这就是我们的爱国啊。
无论是苦难还是喜悦,都与我们的经历息息相连,难以割断。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