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湖北随州

地理中国湖北随州

发布时间: 2021-02-21 22:33:54

1. 湖北随州是华南还是华北

是华中地区,我想,你是要问随州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这个问题吗?我国南北回地理分答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巧合的是淮河的发源地就在桐柏山,其主峰位于随县万和太白顶,不过呢,桐柏山是湖北与河南各分一半。
所以,随州严格意义上讲是南方地区,但事实上是南北过度区域。

2. 湖北省随州市地理位置

随州官方资料

邮编:441300
区号:0722
人口:258万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渝铁路、西宁铁路和1117、引2、引6国道以及”汉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随州市是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全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总人口25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0万),辖曾都区、广水市,有55个乡、镇、城(郊)区办事处和国营农场,2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1610个行政村、居委会。199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19.6亿元(现价),财政收入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是特大城市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和107、316、312国道以及即将兴建的“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国家正在兴建的 西宁铁路经过随州北部,西宁铁路与汉丹猛跌的连接正在随州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随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卷烟为主的工业体系。车轮、电梯、齿轮、油泵、油咀、气泵、台钻、避雷针等产品在全国均有较高知名度。7240细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装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铁树牌商标和铁树牌牛仔服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腊梅王、伟哥牌香烟,高强度电瓷配件,L-乳酸,高效节能风机,PVC管材管件等60多种产品获国家和省级创优、创新奖。农业形成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等9个全国农业基地;香菇、油桃、银杏、大枣、红梅李、葡萄、板栗、银鱼产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业、烤烟、蒜薹出口和鳄鱼养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达标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城市。
随州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商品牛基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黄金、铁、磷矿石、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等18种资源已经开发使用;特产众多,茶叶、香菇、银杏、蜜枣等产品?名海内外。
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3. 随州在中国哪个省份

随州是湖北抄省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下辖广水市、曾都区、随县。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4. 随州市在地球上的位置

随州,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随州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专258万,下辖属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跨北纬31度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北临南阳、信阳,南达荆门,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重要城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荣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世界四大古银杏群落之乡,世界三大兰花产地之一,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5. 随州市属于湖北的什么位置

位于湖北省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19′至32°26′,东经112°43′至113°46′。地专处长江流域和属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

随州市:

湖北省下辖地级市,截至2019年11月,随州市下辖广水市、曾都区、随县,辖区内有37个乡镇,8个街道,834个行政村,7767个村民小组,165个社区。

(5)地理中国湖北随州扩展阅读

湖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11月,湖北省共辖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其中一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为:

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 湖北随州属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随州来位于湖北省北源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7. 随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地理环境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馆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良好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原始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由于随州地区处摩擦生代以来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州地处桐柏山脉南部,紧邻河南省桐柏县,为淮河发源地。境内有“淮河镇”。
历史文化
史前时期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带繁衍生息。关于炎帝神农其人,据大量文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一人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文献,春秋中期后,周人与楚蛮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氏。两种称号合二而一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之际。也有“代表说”,“文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文化英雄“。 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 : 随州上古为烈山氏 , 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农氏在此 " 创耕耘、殖五谷、尝百草 ", 开启史 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 , 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 "汉东之国随为大 " 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 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 " 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 ", 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 , 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炎帝神农与随州厉山
(一)神农生地 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分析,神农生于烈山。《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记·祭法》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前文已充分论证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实为一人,其子柱或农即神农。烈山,很可能就是神农之先辈也可说是第一代神农放火烧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总之神农起于烈山已无疑问。 唐代萧德言所编《括地志》记载:“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代后期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清代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舆地志》记载:“厉乡,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上述记载无一例外地表明,神农生于厉山,厉山位于今随州北。神农生于随州厉山一说代代相因,众口一词,足证不谬。 (二)炎帝神农氏合一后的生地 虽说炎帝神农氏合一的史实形成于远古,但合一的观念至秦汉之际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农氏生地的学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郑玄根据《国语·鲁语》中展禽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关于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论,参之以秦汉之际炎帝与神农合一的定说,在为《礼记·祭法》的类似记载作注时,将厉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视为一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郑玄以为烈山氏(神农氏)同炎帝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处。时隔不久,三国时吴韦昭率先响应郑说。他在为《国语·鲁语》展禽的话作注时说:“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由于先秦典籍只有神农氏(烈山氏)生地的记载,未见炎帝生地的记载,以致郑玄、韦昭将炎帝神农合一后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以长江支流的汉水中游最为多见,以随州的厉山最为集中。谷城县相传是因炎帝神农氏在那里尝五谷而得名的,神农架相传是因炎帝神农在那里尝百草而得名的。至于随州的厉山,则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等遗迹。由此,说厉山是炎帝神农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随州、隋文帝杨坚和隋朝
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这里的“随州刺史”,就是现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的“随州市”。周武帝即位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这里的“袭爵”要特别说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杨坚之父杨忠“随国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坚发迹就是在随州(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诸侯王国,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封地在随州,他儿子在随州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号也是以封地“随州”为名的,这就解释了杨坚为何建“隋朝”的原因(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隋书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随州大事记
西 周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建国。随爵为侯,为汉东大国。 春 秋 战 国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楚君熊通率兵逼随为其向周王室求尊号,被王室拒绝。 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约会诸侯兴趣其为王,随、黄不应。熊通伐随,俘随少师,与随结盟,自称楚武王。 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迫珍、贰与楚结盟,随、郧、绞、州、蓼举兵反对失败。 庄公四年(前690年)。随向周王室报告楚自立为王,楚怒伐随,武王殁于军中,与随结盟还师。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君庄敖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杀庄敖自立,是为楚成王。 釐公二十年(前640年),随率汉水以东诸侯叛楚。楚攻随,随与楚媾和。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随师助楚于长岸大败吴军。 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随。 战国末期,楚灭随国建随县。 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汉 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林饥,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聚饥民起义,南阳人马武和颖川人王常、成丹等归附。数月间,众至七八千人。起义居绿林山(今随州市大洪山)称绿林军。 新朝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转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分兵北行,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今随州市古城畈)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号“平林兵”。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晋 太康九年(228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嗣后,分兵破武昌,杀太守;攻宛地,斩晋平南将军羊伊;取襄阳,诛晋新野王司马歆;克江州和长沙、湘档、零陵等郡,设官镇守。晋惠帝昭令宁朔将军领南蛮校尉刘弘率陶侃等镇压,义军失利,次年张昌被擒遇害。 南 北 朝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辖郡、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为随王,建随国,领20郡。 隋 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开皇三年(583年),汉东郡撤销,隋州领隋县、厥西县。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汉东郡,隋州属之。 唐 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使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毙命。嗣后义军撤离隋州城。 光化元年(898年)七月,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跟随唐江南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与唐宣武军、宣义军、天平军节度使朱全忠进行兼并战争,朱全忠派兵攻忠义军,克唐州,下襄州,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赵匡璘。 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史斌率宋江余部再次起义。次年四月,义军孙琦部焚随州城。 绍兴四年(1134年),宋淮南招讨使李成投降伪齐,从金兵陷邓州,逼随州。宋随州知州李道弃城,李成以王嵩知随州。五月十八日,岳飞部将牛皋复随州,歼灭5000伪齐军。活捉王嵩,押送襄阳处斩。 开??二月,金兵再破随州后撤离。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将刘世兴在随州大败金兵。 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兵犯宋,侵扰安陆、随州。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金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阁门宣赞舍人、京西铃辖兼知随州。 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蒙古兵数万攻随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行随州事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饮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州,州治由州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应山县。 元 元贞元年(1295年),野蚕成茧亘数百里。 至正十一年(1351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余人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安陆(今钟祥县)、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部将邓愈领兵攻随,元右丞相王诚投降。九月,邓兵挺进大洪山,攻克老马刘寨,委白圭为随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庞)、刘七(寰)义军攻随州。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德、颜木修纂《随志》二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张献忠、罗汝才等11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 次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总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3万于三道河陷于义军埋伏,仅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日占随州城。十二日,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兵部尚书总理陕西、河南、湖广军务大臣熊文灿招降李自成义军,刘国能率部投降,署为随州守备。 崇祯十三年(1640年),革里眼、左金王等四营义军游击随州。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克随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义军李自成部再破随州城。次年春,明巡抚宋一鹤领兵攻随州,义军撤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明10万京营兵追击义军,于随之小坝山遇大雨,衣甲火药尽湿,义军乘机四面冲杀,明军死亡无数。后义军走厉山,其右队克安居,破长庆堡,驻扎运粮。明军追至,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会合主力,撤离随州。 清 康熙六年(1667年),刘霦纂修的《随州志》四卷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璿纂修的《随州志》十八卷又首一刻版付印。书藏北京图书馆。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二月,义军由枣阳进入随西进行游击活动。次年二月转战随北,三月二十八日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十八日,太平军由应山进入随州,攻破州城,后转安陆府(今钟祥县)。四月,太平军返随,攻占双河、茅茨畈、朱家集、澴潭后离去。次年四月十四日,太平军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部由德安府(今安陆市)攻襄阳,途经随州时与清西安将军扎拉芬战于小淅河。次日,又战于五里铺。清军溃败,扎拉芬毙命。五月九日,太平军攻随州城,失利后撤离。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涢山乡落湖里赵家台(今长岗店)人赵邦壁率饥民起义,建国名“后宋”,攻随州、京山县、枣阳县和襄阳、安陆(今钟祥县)、德安(今安陆市)等府。次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兵围攻大洪山,赵邦壁阵亡,义军余部突围至鄂西山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范立川率部攻占随州城,三月一日阵斩清花翎都司戴曜堂(随州北乡人,人称戴九)。三月二十六日,清军汉阳营水、步、骑兵数万扎营三层包围随州城。七月十四日,捻恽兰二顺部破清营与太平军会合守城。清军攻城数月不下,十月一日以太平军叛将刘维祯盗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命令诡取随州。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五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统众10余万由枣阳至随,经西南村镇进入京山。九月二日回师随西,由唐县镇至随北入桐柏县。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率部由枣阳入随围州城。次年二月一日清援军至随,太平军撤围往河南转移。途中,于三月二十日在耙山寨大败清追兵。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会合张宗禹部回师随州。四月四日,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至随。次日太平军撤往安陆。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二十八日,捻军数支由钟祥、京山攻入朱家集、安居、茶庵,兵临州城。时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带兵过境,捻军撤往应山县。 同治八年(1869年),文龄、史策先等修纂的《随州志》32卷又首一卷刻版付印。书藏随州图书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任修本(华名)来随州“施药布道”,西医西药始传随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汉口邮政总局于州城北设立随州邮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绅朱海谦在安居店香云寺(今安居镇粮管所处)创办随州初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赴湖北军政府报告随地革命形势,被委为民团长,护送民国随县知事李光炎赴随,策划反正未成。
历史沿革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樊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 (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 (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随州市总人口2484688人。其中: 曾都区 1598752人、广水市 885936人。
特色文艺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迹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民间文艺形式在随州城乡颇受欢迎。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炎帝神农传说(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及花鼓戏(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湖北省随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阳县、邵阳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编钟之乡
2010年6月8日,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随州为“中国编钟之乡”。这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一块牌子,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
名城特色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神农故里。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近年来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奇----编钟故国。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精美绝伦,价值连城,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美----旅游胜地。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为中原一绝,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新----新型城市。随州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特产众多。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功能齐全,经济增长迅速,是闻名全国的改装汽车城。

8. 随州以前的地理位置是什么l历史国家

史 前 时 期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带繁衍生息。关于炎帝神农其人,据大量文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一人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文献,春秋中期后,周人与楚蛮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氏。两种称号合二而一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之际。也有“代表说”,“文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文化英雄“。关于炎帝神农的生地,据大量史籍记载,有“厉山说”,即炎帝神农“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厉乡位于今随州北,此说代代相因,足证不谬。也有“宝鸡说”、“华阳说”、“迁徙说”。但随枣走廊西花园、冷皮垭、雕龙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表明:炎帝神农具有深刻的南方属性,汉水中游的随州厉山一带是炎帝神农兴起之地及活动的中心地带。炎帝神农部落在这里发明了“烈山泽而焚之”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首创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首创种植业,制作陶器,首创纺织业,发明医药、煮盐,首作琴瑟,始作集市,开创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之先河,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演进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

夏朝建立前后,即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而随州地区处于三苗的北疆,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争中,随州成为双方的争夺的要地,尧舜禹也由此同随州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尧放丹朱”。据《世本》、《尚书 · 尧典》、《汉书 · 律历志 · 世经》等记载,丹朱即尧的儿子。尧为了征服三苗,封其子丹朱于丹水为诸候。丹水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在随枣走廊西端,其中包括今随枣走廊。

“舜耕厉山”。舜继位后,对三苗采取“先教化、后分流”的策略,初步改善了夏人与三苗的关系,部分夏人移居随枣走廊,于是,出现了“舜耕厉山”的传说。厉山,即今随州厉山。古往今来,随州留下许多纪念舜的遗迹。如:厉山山上有帝舜庙,山腰有舜田,山脚有舜井。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随州城南一里有东汉灵帝光和三年之舜子巷义井碑。《方舆胜览》称,“舜井碑在随州······相传秦时碑”。后来秦碑遭毁,宋时续立新碑。此碑抗战时不知去向,1996年在随州市涢水河旁徐家湾重新发现。

“舜葬九嶷”。原学者大都认为舜所葬之九嶷山位于湖南零陵,然据张良皋先生多年潜心研究,认为舜葬之九嶷山即今随州大洪山。

“禹败三苗”。禹接替舜的地位后,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墨子 · 非攻》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经过这场毁灭性打击之后,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首当其冲地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从随州西花园遗址中发掘的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的大量陶器,即是禹占三苗在考古上的反映。

殷商时期,随州乃至整个江汉地区被称作“南土”。商王盘庚迁殷后,“殷道复兴,诸候来朝”。商王武丁时,为了征服不朝者,发起了对荆楚的征战。殷人这次南征不仅取道随枣走廊,而且借助了汉东地区诸方国包括曾国的军事援助。古曾国的地望在今枣阳、随州、京山一带。随州淅河梁家畈发掘的一座商代墓葬,印证了早在武丁伐荆楚之前,殷人已基本控制了随枣走廊。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掠夺当时最重要的物资---铜,频繁地对居于江汉地区的诸侯国用兵征战,随州走廊成为周人“俘金”的通衢,即必经之地。

商周之际汉东姜姓古国---厉国。”厉国又称“赖国”相传系厉山氏(即烈山氏)后裔所建,姜姓。其地望在今随州市东北20公里之厉山镇一带。据西周初年的铜器《太保玉戈》铭文考证,厉国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立国,西周初年已成为周的诸侯国,并与周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早期,厉国成为楚之与国。鲁昭公四年(前538年),楚国为了加强对汉东地区的控制,灭掉了这个长期处于楚人卵翼之下的厉国。

周代汉东同姓封国--唐国。据西周早期铜器《中斛》铭文考证,唐国至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文献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唐国地望在今枣阳东南、随州西北的唐县镇。还有一说认为唐国系由北方迁徙而来。其族姓一说系周的宗支,属姬姓;一说为祁,系尧之后。据《左传 · 哀公十七年》载,春秋早期,楚国就凭武力威服了唐国。春秋中期,唐国沦为楚的附庸。鲁定公元年(前509年),唐成公朝见楚昭王,贪婪的楚令尹子常看中了他的两匹肃霜马而得不到,把他扣留了三年,后来唐人灌醉了唐成公的随从,窃马献给子常,唐成公才得以归国,唐从此与楚结恨。定公四年(前506年),唐参入吴蔡联盟攻陷楚国郢都。次年秦人出兵帮助楚人击退盟军,收复失地。这年7月,秦楚联军灭唐。

周代汉东姬姓大国---随国。在周王朝所封的汉东诸侯国中,随国最为强盛。据众多史书记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 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随国的疆域,包括今汉水经东,桐柏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随国立国灭国时间,文献无明载。但据《车语 · 郑语》、《春秋 · 哀公六年》等文献分析,随国至迟春秋晚期已立国,或许更早些,其国祚延至战国,随国之灭年代约在公元前328年前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文献中大量记载有随国。如“随侯珠”与“和氏璧”齐名,南珠北璧,珠联璧合,童叟皆知。但在随州境内却出土了大量曾国文物,且曾随姓氏相同、疆域相同、年代相当,从多专家学者提出“曾随合一”说。也有少部分异说,认为或是曾灭随,后楚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曾随之谜的彻底破解,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国故都的今随州市郊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曾候乙墓。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兵器和纺织服饰等,不仅展现了鼎盛时期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其采用的复合范铸、分铸、铸接、焊接、失蜡法等工艺,反映出随国金属铸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铸造史上的创举。

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线、丝麻交织物、单层锦织物和锁绣,反映了随国纺织技术的高超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突破。

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无论铜塑、雕刻还是绘画都 造 型生动,令人叫绝,其高超的美术水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奇葩。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种类之全、数量之多、性能之优,为迄今所仅见。其中,首次发现了早已失传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等出土的笙,发现有竹质簧片。近代欧州音乐家和物理学家正是通过对我国笙簧的研究,才发明手风琴和口琴。此墓出土的全套编钟可演奏七声音阶,从而使外国学者对我国先秦时期乐器是否具有七声音阶的疑虑涣然冰释。曾侯乙钟磬上的铭文记载了先秦的乐理知识,尢其是十二个半音阶齐备,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阶的定调乐器。曾侯乙乐器的面世,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堪称空前“绝响”。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盖上,两端分别画有苍龙、白虎图和二十八宿天文图,是迄今所见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记载,成为我国天文史上的界碑。

季梁,随国都人,出生于春秋初年。约公元前来世纪中叶,开始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他在辅助随国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人誉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死后葬于今随州市东郊义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至今仍射出穿越时空的光彩。其中,“民为神主”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修政而新兄弟之国”是季梁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透过假相分析事物的实质,“弗许而后战”、“怒我而怠寇”的避实就虚战略思想和政治决定军事的“小道大淫”的政治策略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的军事思想和学说,奠定了季梁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他不仅成为开我国儒家学说和古代民“主”思想之先河的思想家之一,而且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无神论者的先驱和杰出的军事家。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假托神农之名撰写《神农》一书。该书阐述了君民并耕与重农思想,兼及农业生产经验与技术。《吕氏春秋》比较完整系统地保存了《神农》一书的内容,成为后人了解神农时代的珍贵文献。

秦 汉 时 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东汉班固撰《汉书》,作《食货志》强调食、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充分肯定炎帝神农对农业和商品流通的创始之功。汉代学者和著作言及炎帝神龙者多,对炎帝神龙与随县厉乡关系的认识渐趋一致。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新朝天凤四年(17年),荆州大饥。王匡、王凤在随州境内的大洪山发动绿林军大起义。起义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坚持斗争5年之久,最后发展成为推翻王莽政权的主力武装。

地皇三年(22年)秋七月,平林(今随州市柳林镇古城畈)人陈牧、廖湛在平林起兵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军”。

随州境内出土大量汉代墓葬,随葬品有陶仓、陶制庄园模型,陶制的鸡、鸭、猪、狗和陶罐、陶马、陶车、陶俑及铁农具、五铢钱,显示了当时随州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其中,1994年初在随州城东北古遗址中出土西汉至王莽时期的五铢钱1.75吨,数量之大,令人惊叹。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太康九年(288年),将随、平林二县从义阳郡中分出,置随郡。晋武帝司马炎封宗室司马迈为随郡王,称随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境北)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嗣后,分兵破武昌,攻宛地,取襄阳,克江州,长沙、湘东、零陵等郡,设官镇守。晋惠帝诏令宁朔将军领南蛮校尉刘弘率陶侃等统兵镇压,义军失利。次年张昌被擒遇害。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辖郡、县。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随王,建随国,领20郡。

隋 唐 时 期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废黜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他以自已曾受封于随,以随为国号,但忌恶“随字”带“走”旁,又有随从之义,便命去“走”为“隋”。把历史上早已有过的郡国名称,去其偏旁,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王朝的国号,这是唯一的一次。

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

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汉东郡,随州领随县、厥西县。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复置汉东郡,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八县。

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平定西北后,挥戈 东征。十一月,唐军攻克襄阳樊城,随州总管徐毅风大势已去遂举州降唐。唐朝以皇帝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公主夫婿王裕出任随州刺吏。

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随州。次年,唐朝安州刺史伊慎攻随州,李惠登举州归顺并任随州刺史在其后20年间,“政清静,田畴辟,户口日增,人歌舞之”。

贞元十五年(799年)唐朝将随州由下州升为上州,这是唐后期随州经济政治地位上升的标志。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随州,俘唐随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随毙命。嗣后义军撤离随州城。

宋 元 时 期

乾德五年(967年),按军的建制改随州为崇义军,后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避讳改为崇信军。随州为宋的军事要地。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随由崇信军改为随州,并划为上州。其贡品有绢、绫、葛、覆盆子等,随州丝织业发达程度在京西南路中可谓首屈一指。

元佑元年(1086年),重修唐代灵峰寺(俗称洪山寺)。绍圣元年(1094年)诏以少林寺僧报恩和尚为洪山寺住持,洪山寺规模日渐宏大。金兵南下,寺院受损,部分僧侣迁至武昌东山寺,改东山寺为洪山寺(今称宝通禅寺),易名为小洪山。

绍兴四年(1134年),南宋朝廷授民族英雄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州招讨使,旋提升为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认为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之基本,提出“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郢州一战获胜后,岳飞派张宪、徐庆马不停蹄收复随州。此后,随州成为岳飞“营田”、支援北伐的根据地之一。

开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兵破随州,旋被收复。次年十二月,金兵再破随州。随州一带呈现拉锯战状态。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将刘世英在随州大败金兵。次年,金军围枣阳。防守枣阳的随州籍将领孟宗政,在随州守军配合下,迫使金军溃退 。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全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

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合门宣赞舍人、京西钤辖兼知随州。

淳佑十二年(1252年)二月,数万蒙古兵攻随州。

德佑元年(1275年)五月,随州知府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钦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府,州治由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应山县。

至正十一年(1351年),随州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镇古城畈)人明玉珍,聚千名饥民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钟祥、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1362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王朝,年号“天统”。

明 清 时 期

洪武元年(1368年)随州降为县,属黄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守御抚李富等始建随州砖城,随州古城为土城(外城),砖城(内城)。土城为元代建造,周长5里45丈,高2.5丈,设聚奎门、汉东门、玉波门等八个门。砖城周长625丈,高2.5丈,设东、北、西门和大小南门,均建有门楼。南门城楼设有钟楼。建造敌台23座,女墙950座。成化年间修挖城濠,弘治年间又筑护城堤。经历代修筑,随州古城的整体形态从高处窥视颇似古编钟形状,成为我国古代城 市建筑史上一绝。

洪武十三年(1380年),编里甲、定田赋,升随县为州,以应山县属随州,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

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宋元遗址上重建学宫,始重视教育。万历年间迁和主城内,立明伦堂。顺治九年于明伦堂左边立礼部教条。康熙四十一年钦颁训饬士子文。乾隆十年又立钦颁饬士子文。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张献忠、罗汝才等11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

崇祯九年(1636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兵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3万于三道 河陷于义军埋伏,除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月占随州城。十二月,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克随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义军李自成部再破随州城。次年春,明巡抚宋一鹤领兵攻随州,义军撤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明10万京营兵追击义军,于随之小坝山遇大雨,衣甲火药尽湿,义军乘机四面冲杀,明军死亡无数。后义军走厉山,其右队克安居、破长庆堡,驻扎运粮。明军追至,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会合主力,撤离随州。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二月,义军进入随西进行游击活动。次年二月转战随北,三月二十八日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军陈玉成部包围随州城,并斩杀清西安将军扎拉芬。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太平军范川部攻克随州,筑城据守。十月一日,清军施计,授意太平军叛将刘维桢,借英王陈玉成之命骗义军出城,州城失陷。

民 国 时 期

1912年,德裕恒商号在随县试销洋靛,并逐渐发展成为县内专营洋货的最大商号。外国商业资本开始渗入本地市场。

1917年冬,在武汉读书的张绍书、丁觉群等人加入恽代英组织的进步青年社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张绍书等人受武汉学联派遣回随县,创办《觉剑》进步周刊。同年6月24日组织和发动县城保校300余名师生走上街头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宣传抵制“日货”。1920年2月张绍书、陈忠农、周耀先等进步青年,在烈山书院成立“随县新文化协进会”,宣传科学和民主。

1926年10月4日,中国共产党随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厉山镇成立,李彩奇任书记。

1926年至1937年间,随县棉花种植面积和皮棉输出额均居全省第一位,最高年分植棉面积达万亩,超过江西全省的棉田面积。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先后派遣张学武、李富春、王一飞及陆沉、阮芳臬来随县领导秋收暴动,并成立中共随县委员会,隶属中共鄂北特别委员会。

1927年秋至1928年2 月,中国共产党发动随北武装暴动成功,建立了祝林、青苔、吴山三个工农武装割据区。

1931年月4月至于932年6月,桐柏山苏区、大洪山苏区建立了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6年9月,湖北省银行在县城玉石街成立办事处。1937年1月改 为支行。随县金融业一直不发达,民国初年县内虽有王洪璋创办的“随裕银行”,但因资金不足,开业仅次3个月即倒闭。玉石街支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业开始在随县萌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县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938年初月建立中共随县委员会,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及进步组织,输送青年参加抗战。同年11月,中共鄂中区委员会在随县长岗店成立。11月17日,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在随县均川成立,陶铸任特别顾问,石毓灵任主任,李范一任副主任。

1938年11月8日,日军对随县公路沿线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将淅河费家屯全村男女老少集中村头稻场后,四处放火,全村一片火海,20余人当场杀死。

1939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从河南前往随县长岗店,与鄂中党组织负责人陶铸、杨学诚等会唔。10月4日,李先念率部开进随南洛阳店、柳林店、古城畈一带,司 令部进驻九口堰(孙家大湾)。中共鄂豫边党委成立,由朱理治(书记),陈少敏(副书记)、李先念、陶铸、刘子厚等11人组成。李先念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员。

1939年四月,27架日本飞机突然飞到随县城关上空疯狂轰炸,县城内一片火海。此次日军共投下炸蛋150余枚,炸死炸伤800余名平民,县城闹区内房屋无一完整。同年5月,日军突然包围万店梁家湾,一次屠杀逃难百姓300余人。

1939年6月4日,日军为报复一名索要“花姑娘”的日本兵被当地村民打死,出动三个据点兵力,前往金屯一带进行清乡报复。日军在范农湾抓住17名“可疑犯”,带到敖农岗全部用机枪射杀,又到王家窝子抓走农民24人,绑至王家口集体枪杀;抓走马观花3名抗日士,割去鼻子、耳朵,其中5人被军犬活活咬死,7人被钉在板凳上折磨至死。

1940年6月,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发动白兆山战役,歼灭了盘踞在随南洛阳店一带的顽军杨弼卿部。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宣告成立,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鄂豫挺进纵队司令部及所属机关,相继迁入九口堰一带。

1941年2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任命李先念为师长兼政委。4月5日,李先念率全军将士在九口堰通电就职,并举行了隆重的建军典礼。

1941年9月,中共鄂豫边区负责人陈少敏在随南县开展兴修“千塘百坝”的水利运动。

1944年至1945年,随南和信应随地方武装,成功地进行了“反扫荡”斗争。1945年二月,日军驻淅河部队副司令鹿田台太郎,被肖店农民自卫队击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一直在鄂豫边区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第五师,与八路军三五九旅用南下支队、嵩岳部队在随县合编为中原解放军,随即在随北桐柏山发动自卫反击战役,收复大片土地,随县境内建立了8县级委员会。

1948年1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独立团第一次解放随县城;6月4日,汉江独立旅第二次解放随县城;12月17日,解放军民在成功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扫荡”后,第三次解放随县城。随即投入了巩固解放区和全民性的支前工作。仅据随北、随南两县不完全统计,两县在支前工作中先后出动民工68.5万人次,担架3万余副,运转军粮640万斤,做军鞋1.5万双,送慰问品1.35万件,组织木船87只,牲畜3.9万匹,运送伤员2421人,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作战,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随北、随南合并为随县,归孝感地委(专署)领导;撤销洪山地委(专署)。洪山县归襄阳地委(专署)领导。5月16日,随县人民政府成立,李必烈任县长。同时成立中共随县委员会,韩国治任书记。

9. 随州的地理环境

蕙兰--随州境内野生兰花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20余种,数量在1.8亿株以上。其中尤以随县万和镇兰花生产而著名,以蕙兰为主,存量占全国80%以上,被称为“中国蕙兰之乡”。
银杏--随州曾都区洛阳镇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有308株,百岁以上17000多株,定植银杏510多万株,构成群落,深藏群山之间,汇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之一。 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随州市常住人口为2162222人;随州常住人口数量位于全省第十二,仅次于荆门、咸宁、黄石。其中广水市常住人口最多,人数达787730人;随县次之,常住人口为755910人,较少的为曾都区,常住人口为618582人。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96328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为1065894人,占总人口的49.30%。市常住人口中,0至14岁的人口为298967人,占总人口的14.00%;15-64岁的人口为1664910人,占总人口的7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8345人,占总人口的9%。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218.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55万人。 厉山至万和、厉山至均川上、均川至洪山、洪山至枣阳、洪山到吴山等公路。目前已完工的有厉均公路(厉山至均川段),其他路段正有序展开中。
随州东望江汉,西走川陕,南至洞庭,北通中原,随州交通便利,汉丹铁路、宁西铁路,福银高速麻竹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横穿东西公路(随州境内汉十段),鄂高速S49(随岳高速)贯通南北;107、316、312三条国道,随南、小应、周新、寺沙、牛程、宋长、平伏7条省道构建出完善的公里网;境内武康、京广、宁西、小厉四条铁路成为通往外界快捷、便利的大通道。G107:北京——深圳,G316:福州——银川,G312:上海——霍尔多斯。 随州中心客运站
市内:均川、安居、广水、余店、徐店、界河、王家冲、陈巷、肖店(广水)、吴店、浆溪店、小林、淮河、三道河、天河口、岩子河、殷店、新城、万和、三合店、唐镇、吴山、万福店、双河、长岗、解放、洪山、环潭、郧阳、新集、三里岗、尚店、古城、彭家河、洛阳、建国、府河、新街、河源店。省内
省内:武汉、孝感、天门、十堰、襄阳、沙市、宜昌、钟祥、荆门、宜城、京山、大悟、孝昌、黄冈。
省外:信阳、桐柏、唐河
随州客运东站
市内:同中心客运站
省内:武汉、孝感、天门、十堰、襄阳、沙市、宜昌、钟祥、荆门、宜城、京山、大悟、孝昌、黄冈、宜城。省外信阳、桐柏、唐河。
省外:北京,苏州,昆山,上海,温岭,路桥,石狮,晋江,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桂林,南宁,海口。 随州站、随州南站(规划)、广水站、厉山站、小林站、马坪站、平林站、高城站、殷店站、草店站、唐县镇站、长岭岗站(长岭镇)、净明铺站等。
随州火车站(新站),隶属于武汉铁路局,现为二等站。新站位于随州城东新区,处在双向十车道的迎宾大道的终端。随着武襄二线(武汉—安康双线电气化铁路)的开通,随州新站也于2009年6月30日正式启用,同时随州老站停止使用,只做火车票代售点,新老车站之间开通216路公交便于人员往来。
随州站距汉口站166公里,距襄阳站149公里,宜万铁路开通之前,是前往川渝必经之地。2010年底途径随州站的列车达95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