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对中国历史地理的感想

对中国历史地理的感想

发布时间: 2021-02-21 20:43:12

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怎么样

第一节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第一节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第二节三四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 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 第五章海岸线的变迁 第一节辽东湾海岸 第二节渤海湾海岸 第三节苏北海岸 第四节长江口海岸 第五节杭州湾海岸 第六章沙漠的变迁 第一节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 第二节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及其周边民族 第二节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 第三节秦汉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 第五节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 第六节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 第七节元代的疆域 第八节明时期中国疆域 第九节清帝国疆域的形成--中华帝国最终疆域的形成 第十节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 第八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第二节郡县制的确立 第三节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体 第四节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 第五节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第一节战国至两汉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节宋辽金元时期 第五节明清民国时期 第十章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 第一节我国北部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我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 第一节丝棉织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二节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三节造纸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四节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共变迁 第五节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二章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节秦汉时期全国交通--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线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城市体系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节宋辽金时期城市重心的南移与商业市镇的出现 第六节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 第一节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 第二节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背景 第三节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

㈡ 中国历史地理的影响

尤其对以下方面,影响更为显著。
① 自然环境。在中国历史时期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极其复杂,如气候、植被、河流、海岸、沙漠等方面均历经变迁(见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和植被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② 疆域和政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历史时期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和政区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现今的疆域和政区是4000多年来以华夏族为主体政权与周围各族的部落、部族和政权长期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见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政区沿革)。
③ 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大约在1万年前就有了原始农业。以后随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因自然社会条件不同而造成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剩余农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就成为社会的需要,商业活动也由此兴起并渐趋繁荣,于是相应地出现沟通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商业聚落和城市,并不断地演变、发展(见中国历史时期北部农牧界线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变迁)。

㈢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历史遗产。文物是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承载着灿烂的文明,维护着国家精神。

历史文物是中国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仍然挺拔而宏伟。隋朝的大运河海浪在1000年前击败了该银行的堤防。唐代的唐三斋依然闪耀着光芒。损坏的Genmeien遗骸总是让人联想到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繁荣,屈辱,悲伤和不满。这些文化遗产在高低不平的心中炽热而顽强,将威严带给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具有研究和欣赏的价值,而文化文物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和战争,正在建造中国的长城。它已成为中国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且从2000多年以来就不可能将长城与知识区分开。历史遗迹不可分离。历史文物具有鲜明的传统风格和含义,是中国国家的象征。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当您进入Genmeien遗址时,您会看到Yamagata水系统,花园的图案,建筑物的地基,岩石的碎片和雕刻的遗迹,但是Genmei的破坏被称为“国家的软弱”。我目睹了简单的原则。在废墟的这一侧维护废墟可以鼓励中国人进行反思和自我检查,促进自尊,自信,自我完善和加强民族团结。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到近代都曾举着火把,并抛弃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灵魂。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奋斗的灵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并保留了许多古典文化遗产。它们是闪耀在艺术宝库中的珍珠。这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一些文物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另一些则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因此,保护文物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文物,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信心。从继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出发,有必要加深对保护和利用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护文物。应当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文化保护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通过保护,传承和促进历史文物,传播历史文化,发扬中华文化并使其永存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历史文物工作,感受到了遗产的魅力,您可以感受到魅力。

㈣ 对中国历史文化感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打开了那扇久闭的窗户,久违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现在了“落后”的中国人面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在这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大概出现了三种思潮:

(1)“民族虚无”论。在他们看来,中国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中国民族文化一无是处。他们主张全盘西化。

(2)“儒学复兴”论。他们就像清朝的顽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们相信在新时代传统儒学必定会有新的发展。他们主张完全复兴儒学文化。

(3)“中西合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主张把这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集和两者优点,优势互补。

应该怎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想)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做)的问题。

历史总是那么喜欢捉弄人。其实,只要你留心当今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动态,你会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人怎么怎么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正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掀起“中国热”“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的时候。众所周知,日本企业让美国都很头痛,可就是这些曾经的战败者硬是经常到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寻找精神武器。《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成为日本企业家的必读书。他们的企业文化核心------团队精神正是儒家家族伦理观念在企业中的应用,无怪乎日本企业文化被称为“家族主义企业文化”,日本的资本主义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孙子兵法》在韩国的销售量创造了韩国销售史的最高纪录,它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企业家称之为“企业的经营指针”。新加坡近几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儒家伦理教育,诸如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思想。新加坡总理讲出了他们这样做的意图:“新加坡人越来越西化了,人们的价值观也由儒家伦理的克勤克俭和为群体牺牲的精神转为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样的价值观的改变将会严重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而影响国家的生存与繁荣。”我想,这个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吸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拒绝学习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照搬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因素应当抛弃,但其重视伦理道德的全体价值观却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得好:“我希望中国朋友在时下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为只有外国的新奇概念和奥妙的数学公式才是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同样是实现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话不仅对企业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样提醒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别在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以鄙视的眼光,我们应该正确定位和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朋友,为了实现中国的早日富强,加油吧,努力吧!!!!!

㈤ 关于一篇中国历史地理的论文

首先,外国中国都有名家论述过地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上网一搜很版多,这些可以给你参权考,也可用作理论佐证。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资料。历史论文的资料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相关书籍有《史记》《汉书》有专门的表或篇目,《水经》《水经注》是了解历史水道的重要依据。
再次,必须细对地图,现在的地图不一定可靠哦,因为地表外貌是会改变的,尤其是水道之类的。
最后,给你一点可以阐发的思路。你可以论述譬如河流(尤其是运河)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的影响,例如京杭大运河对于杭州经济的影响,。还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对比。平原地区的农业或者说产业结构,民风习俗。通常来说,植被、气候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产出;气温、地表、地域视野(如平原开阔、盆地保守)会影响一个地区民风民俗、人们的性格;河流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对外沟通等。
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㈥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中国地理的心吧,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内表作品有个不容同的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很美好的回忆,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我的确是个好男人的女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我的确是去全球钱的时候了。

㈦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想200字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 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和平年代后的复杂斗争又摆现在我们面前,有时还变得非常严酷: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写满的近代史重演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过去的耻辱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今年是伟大的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但这六十年又是怎样的风云激荡,惊涛怒卷。这六十年,荡涤污泥浊水;这六十年,矢志换天改地。六十年,浮云几曾遮望眼;六十年,国运终究转为安。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中国这个占有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将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赞同2| 评论(2)

㈧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与希腊的海洋文明(以对外贸易为主讲究民主与公平).而大河文明以农耕(农耕的实用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见长,出于防范自然灾害(我国独特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地形的复杂多样又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全国的物力抵抗灾害(这种明显的集体主义也区别与西方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二}农,牧文明的长期对抗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农耕文明需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三}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在古代以陆路交通见长的时期加之长期无海患(相对2000多年封建社会来说)。然而现今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国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纠纷。我国对外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海军。美国妄图以岛屿链实现对中国崛起的压制。这种种表明我国的海防严峻,传统的陆权思想亟待改变。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
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