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群众对中国地理了解

群众对中国地理了解

发布时间: 2021-02-21 20:04:38

1. 如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2. 如何快速了解中国地理

你好:
找了半天,给你从文库里寻了点资料,不过还要我自己整理一下。
反正,仅供参考。

中国地理概况:

主要山系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上,巫山,雪峰山,武陵山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东西走向: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淮阳山
南列:南岭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脉
弧形三系: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三个阶梯都是依山划分
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主要地形地势:
4大高原: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3大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 ,其中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
4大盆地: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 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3大丘陵: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3大半岛:胶东半岛(山东东部)、辽东半岛(辽宁南部)、雷州半岛(广东南部)

主要大江大河:
主要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珠江以及塔里木河。

主要气候农业:
内蒙古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
黄土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玉米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青稞,小麦,水稻,玉米,豌豆
云贵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水稻
四川盆地: 高原山地气候 水稻,小麦
准噶尔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棉花,甜菜
柴达木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稞
塔里木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棉花
东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甜菜
华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花生,棉花,小麦
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棉花,油菜,茶叶,水稻

中国地理知识
1、要点归纳
1.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1.1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热量丰富,南北相差近50个纬度,致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我国东临太平洋,使东部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又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与各国交往。西*亚欧大陆,陆上交通便利,现已开辟了横贯东西的亚欧大陆桥,可直接与各国直接往来。

1.1.2辽阔的疆域
(1)我国领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2)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
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东西跨度大,当东部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
南北跨度大,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存在着季节差异。

1.1.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20000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范围是12海里。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1.1.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详见课本P10(要求:知道大致轮廓、能写出全称、简称)

2、人口和民族
2.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2.95亿人(2000年),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大致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2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2.3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基本内容:控制人口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2.4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3、地形
3.1我国的地形特征:
A.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
C.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
★三级阶梯
地势第一阶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地势第二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
地势第三级阶梯: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
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3.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1)天山-阴山;(2)昆仑山-秦岭;(3)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长白山-武夷山;
(3)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

西北-东南走向的有3条: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3.3.1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

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3.3.2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中国第二大盆地,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多缺口,雨雪丰富。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

3.3.3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3.3.4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气候
4.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活动积温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活动积温,一般来说,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减少,生长期也变短。
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4.2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夏季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节),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4.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致是400mm等降水量线。

4.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北差异大;
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东西差异大;
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4.5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1)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
(3)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旱灾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5、河流与湖泊
5.1、外流河、外流区。
我国的一条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内流河、内流区。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内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5.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1)上中下游分界点是: 上游 湖北宜昌 中游 江西湖口 下游

(2)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
中游,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
下游,支流少,江阔水深。
(3)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4)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有“水能宝库”之称。

5.3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1)上中下游分界点是: 上游 内蒙古河口 中游 河南孟津 下游
(2)上游河水清澈,水流缓慢;
中游接纳了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
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3)每年秋末和冬初,黄河的上游和下游(低纬流向高纬段)常有冰坝阻塞水流的凌汛现象,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5.4我国的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主要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如果觉得满意,记得采纳噢。

3. 如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地理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4. 如何快速了解中国地理问题

地理归结到最后就是两张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你地图不会看的话干脆不要学。如果你是出于其他目的需要弄清行政区划问题的话多关注新闻和天气预报也可以

5. 对地理的认识50字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

(5)群众对中国地理了解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千米,包括约960万平方千米领土和约300万平方千米领海。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6. 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这使得中国人的进取和对外探索,特别是海洋探索没有动力

7.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8. 跪求!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地理、宗教等方面谈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500字左右~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9. 怎样透彻了解中国地理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别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理解能力。
自然地理内,着重于自然容界的研究,需要具备较好的理性思维,人文地理,着重于风土人情的研究,需要具备较好的感性思维,学习地理,很重要的一点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很多问题,把他研究到根源处,往往发现源头的同样的。

10. 对地理的认识

认识世界风景地理,人文知认开扩眼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