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原理
㈠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介绍
早在原始社会的初民阶段,人们就对地形,岩石等地理要素的认识积累了很多知识,从魏晋时期就已经成熟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到僧一行的子午线实测,郑和下西洋的实际行动,徐霞客的地理考察,等等,都可见出中国古代地理学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㈡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想是以什么为源发展起来的
《易经》里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补依存,具有均衡、和谐、回对称、协调的机制。“《易答》以天地为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其意思是:《易》客观而严密地反映了天地构成和运动变化的道理。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且借它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奥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踪其发展的轨迹,直至终了。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就是以此为源发展起来的。阴阳变异、生生不息是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特点之一。
㈢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回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㈣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著作目录
——先秦两汉时期的地理学成就
第一节 早期的地理认识
第二节 汉代地理学的发展 ——版魏晋南权北朝时期的地理学成就
第一节 裴秀的地图制作理论
第二节 郦道元的《水经注》
第三节 法显与外国地理认识 ——唐宋时期的地理学成就
第一节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第二节 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实测
第三节 颜真卿与海陆变迁的认识
第四节 沈括的地理思想
第五节 中国古代地理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元明时期的地理学成就
第一节 元代地理认识与河源考察
第二节 郑和与西洋地理新认识
第三节 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第四节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与贡献
第五节 潘季驯治黄理论中的地理思想 ——清代地理学成就
第一节 清初的地理学新思想与地理成就
第二节 地志撰著的重视与相关理论
第三节 古代地理著作校勘的成就
第四节 水道著作的重视
第五节 清代世界地理著作——《海国图志》
第六节 地图的演变
第七节 自然地理认识
第八节 近代地理教育的肇始
㈤ 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过程
给你个地址吧,你去哪里可以看到更详细的 http://tieba..com/f?kz=91840680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依赖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至今我国发现的 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云南“元谋人”。新近 测定其绝对年代应不早于距今 73 万年前。(1)他们生活在亚热带草原过渡到 森林边缘的地理环境中,选择依山滨湖的地方生活与活动。这里果实丰富、 野兽出没,具有采集和狩猎的优良环境。他们选择坚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 工具,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感性地理知识。
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距今 50—20 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居 住着“北京人”。这里山前有宽而浅的河流,水源丰富、湖沼众多,森林、 草原交汇,各种动物来往频繁。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选择,表明他们较前已具 备了更丰富的感性地理知识。
至 1 万 8 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已 能磨制石器、骨针,穿孔海蚶壳等。(2)他们用兽皮缝制简单的衣服,抵御寒 冷的天气。海蚶壳的发现,证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远及东海之滨。
“仰韶文化”距今 6—7 千年前。这里定居农业已出现,萌芽状态的文字 符号也出现了。人们已能选择地形和利用土壤、气候资源。并且聚族而居, 其居住区、墓地、窑场已有地理布局的观念。(3)他们还能测定和辨认方向。
80 年代中叶,在辽宁西部东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带发现了距今 5 千年前 的红山文化遗址。人们看到,“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 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当时的天地观和地理学思想。
此后,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图形, 描绘了太阳、云气和山岗,(5)反映了当时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与记录。
龙山文化已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逐渐确立,为保护财产,标志 着中国传统城市特征的城墙,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村被发现。它是夯筑泥土 而成的,周长约 2 公里,平均厚 9 公尺,高约 6 公尺,略呈矩形。(6)河南安 阳后岗也发现此期的夯土围墙遗迹。(7)它们都是最早萌芽状态的城址,是当 时城市地理知识的反映。龙山文化时期还发明了凿井术。这是当时人们利用 地理环境资源的一大进步。从此人们可以远离江河、湖泊,开辟浅层地下水 为生活水源与灌溉水源,于是相应的寻找地下水源的地理知识也必然丰富起 来。龙山文化分布的地理范围远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苏北、 皖南、湖北以及内蒙河套地区和辽东半岛等地。这反映了当时同一种文化类 型所达到的地理范围。它与夏文化的疆域范围差不多,表明了其间的亲缘关 系。
二、夏、商时期的地理知识
夏、商(公元前 21 世纪—前 11 世纪)是我国农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同
时手工业兴起、城市出现、宫殿建造等技术大为提高。这时期专门从事科学、 文化活动的专业文化人的出现,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学萌芽、造型艺术得到 发展,地理知识也取得了与过去漫长石器时代不可比拟的突出成就。
传说约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发生洪水,禹继父业治水,曾命诸侯百姓
“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们爬山涉水进行野外作业,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并“相 地宜所有以贡”。(8)因治水直接推动了地理考察、测量和制图的发展。“准” 是测量方向与物体平直距离的工具;“绳”是测量距离的工具;“规”是校 正圆的工具,“矩”可以构成直角,是画方形的曲尺。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数据的方法。(图 1)汉画像石上绘出了禹 的使臣,拿着绘图与测量的仪器“规”和“矩”。在测量的基础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历法是早期人们对地理环境认识的集中体现。《尚书•尧典》记载远在 帝尧时代已专门设置观察天象和时令的官。尧曾派人到当时认为极远的“旸 谷”(山东东部)、“南交”(长沙南)、“昧谷”(甘肃境内)、“幽都”
(北京附近)观察鸟、火、虚、昂四恒星在黄昏时刻的天象,用以确定一年
366 天和四季。(9)今人根据岁差计算,证明此四星的位置确实是四千多年前 夏代初年的天象,证明了远古文献的可靠性。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了南方热, 北方冷,冬日短,夏日长的自然现象,并用之与一年四季鸟兽生长、发育、 交配、繁殖的状况相对应,说明其间的紧密联系。商代进一步认识到鸟星、 火星是测定春分、夏至的重要标志,有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知识。 这时以干支纪日,用月亮的朔望周期纪月,太阳的四季变化纪年,用闰月调 整年、月、日之间的分配。这就是商代的历法,它的平年有十二个月,大月 三十日,小月廿九日,十二月为岁首。(10)当时已能根据草、木、鸟、兽等 物候现象及一些天文现象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农耕、收割、蚕桑、畜牧等农 事活动。《礼记•夏小正》就是后人整理的总结夏、商、周时期物候知识的 著作。
城市的出现是地理知识发展的结果。河南偃师二里头上层发现了一处迄 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登封王城岗与淮阳平粮台发现的城 址,都有可能是夏代的建筑。由于城内仅有高级建筑区遗址,没有发现手工 业与商业区,说明当时的城市仅具有城堡性质,这与夏代进入私有制社会是 吻合的。
经考古发掘与文献印证,考古工作者目前找到的最早国都是郑州商城遗 址。其地在今郑州市二七广场以东。人们在这里发掘出周长约 7 公里的夯土 城垣及其它遗存。城墙基本上为正南北方向,约在 25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 断续续分布着许多作坊、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室等。(11)那里的街 道、宫殿区、居民区、作坊区都有一定布局。夯土墙内由炭 14 测定为 3570
±135 年。有人认为,这里就是《史记•殷本纪》中“帝中丁迁隞”的隞都。 城内发现热带象牙,原产于我国西北的绿松石,产于华南、西南的锡以及来 自祖国各地的铜矿石、玉石、金、海贝、海蚌、鲟鱼甲等。这些都标志着商 代人们的地理知识水平和活动的地理范围。
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种古老、成熟的文字。现已出土有字甲骨片 16 万多 块。其中记录了不少城市、河流、聚落的地名,以及狩猎区、民族居住区的
地名等。其中也记录了丰富的气象、气候现象,如晴、昙、阴、霾、雾、雷、 电、霜、雪、晕、虹等天气现象以及连续一旬的气象实况。甲骨文中还记录 了当时所见到的动物名称 70 余次,代表 30 多种动物。(12)甲骨文从字形结 构上反映了当时动物分类的知识和动物地理的知识。
在殷人的地理概念中,殷是个城市,商是居于四方、四土的天地之中的 中心区域。由于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领土观念逐渐明确。当时商朝统治 者对于中心区之外的四周,是按部族、氏族的分布来分区统治的。殷商时期 的政治势力所及,包括今河南全境,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周围又有大大小小的许多属国环绕着。这些就构成了殷人的地理思想。
㈥ 历史地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索已不限于学科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深入到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分支领域。 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讨论(26),《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术单位的代表作,因此历史地图编绘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历史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黄盛璋《编制历史地图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上初探》对历代疆域、政区、交通、产业分布地图的绘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做法(27)。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在全面总结《北京历史地图集》方面连续发表三篇论文(28),就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内容、性质、理论基础、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的本质区别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处理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和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研究编制将有所裨益。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历史地图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提供宏观趋势图幅的设想(29)。不过,总体上对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当缺乏,对已有历史地图的评论也很不够。 若说在编绘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则要数20世纪末开始的CHGIS项目。 葛剑雄认为: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CHGIS)项目已于2000年启动(30)。 关于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的时期以内,极少涉及到“史前”时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趋势已开始上溯到地质时代最后阶段的全新世,从而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即从未经人类干预的原始地理景观的形成开始,去逐步复原在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必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如何一步又一步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并为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31)。张修桂认为:作为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的历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本学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之外,应当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如侯仁之所倡导的拓宽自己的时空研究领域,更好地研究历史自然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32),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为繁荣的一个分支学科”(33)。毛曦从人地关系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旧石器时代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4)。朱士光曾预言:“历史自然地理学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机、最富社会价值的分支之一。历史自然地理学家应更加积极努力,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大力进取,使历史自然地理学得以屹立于当今现代科学之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35)。 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历史自然地理学逐渐与某些分支学科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派生出新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地貌学”。曾昭璇《我国某些历史地貌学问题的刍议》(36),指出历史地貌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貌的变迁,不但复原过去时代地貌情况,并且要寻找地貌变化规律性,说明目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他从理论高度提出独立框架,创建了历史地貌学这一历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昭璇、曾宪姗合著《历史地貌学浅论》(37) 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 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历史时代地貌的变迁即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有两个具体任务:第一个是古代地貌的复原,第二个任务是地貌年代的确定。正是由于历史地貌学可对地貌发育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人们便可根据其规律提出对生产实践的意见,这就反映了历史地貌学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价值,展示了这个新兴学科发展的光辉前景。张修桂则提出了中国历史地貌学性质、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构想(38)。历史地貌学的创立,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纬度地带受到的共同威胁,中国的沙漠地貌面积广阔,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开创了历史沙漠地理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李并成以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历史沙漠地理的有关理论问题,总结了沙漠化的四种途径(沙漠化发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径,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沙漠化土地的逆转),认为因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绿洲的转移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绿洲的缩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39)。后来,李并成又探讨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的作用(40)。这是对历史地貌学理论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历代疆域与政区的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方法最为完善,但还没发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程度。为此,周振鹤在《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41) 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观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学可以从思想家对于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阐述、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三方面着眼,指出政治地理学“对国家尺度而言,则有疆域的伸缩、与邻国的地缘关系,有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有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等等。对地方尺度而言,重点则是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所以在他眼里,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行政区划方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应该仍以复原疆域政区历史变迁的全过程为目的。第二,应该是就疆域政区本身的要素来进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学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政治过程对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作者因此倡议,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从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去研究,“从而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论建构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不远的将来,“历史政治地理学”有望取代传统的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马正林阐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认为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活跃分支的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所谓地理实体就是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其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地理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性,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服务(42)。李孝聪认为,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能总局限于单一城市的描述,应从历代区域中心城市入手,阐明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加强历史城市地域结构和文化分异的对比研究,将是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的一条途径(43)。严艳等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内容(44)。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所以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可惜目前重视程度不够。最近20年来,在史念海倡导之下,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王社教探讨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认为它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可划分为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类型和层次(45)。王社教《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46) 分析了现有的巨大成绩和在内容、理论、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应加强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整体研究、积极开展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研究等四个努力方向。同样,李令福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代发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47)。萧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专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历史文化地理是新兴领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对于其理论探讨稍显不足。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一文(49),论述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指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文化的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务。毛曦对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界定、学科属性、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50)。“历史宗教地理学”是介永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分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理论、部门、区域三大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除历史学、地理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借鉴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成果和方法。 中国的古典文学发达,胡阿祥提出了“文学地理”新观念,并对于如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历史时期文学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及变迁,揭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5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故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跃。黄盛璋、孙进己、刘锡畴曾就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53)。李并成在《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刍议》(54) 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体的起源、发展、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这一过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倡议展开西北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动范围的进一步研究、民族迁徙路线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农牧业土地开发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这些认识,必将促进从地理角度研究有关民族问题。 龚胜生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55)。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他还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讨(56)。 历史社会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王振忠倡议最早,他的《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阐述了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变迁,研究地理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风尚的区域特征等,力图汲取社会史、文化史及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各地人群、社会现象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视。主要内容包括:1、 历史时期社区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历史传承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及其在异地的扩散和传播。2、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区域人群”、风俗地理和社会变迁,以及从事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发掘和利用等(57)。吴宏岐等撰文《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58) 认为,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即是历史地理学一个带有部门性的综合性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地理学一个带时序性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时空演变系统,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关于历史科技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59) 在深入分析我国辉煌科技史基础上,阐明了进行历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历史科技地理学科的轮廓。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阳召开的历史地理学术会议,主题就是历史区域地理。在历史区域地理学理论上,韩光辉、朱士光、邓辉、侯甬坚、鲁西奇均有建树(60)。侯甬坚探讨了华夏民族在先秦等时代业已形成的划分不同地带的区域观点,以及一整套原则(61)。鲁西奇继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后,又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62),深入阐述了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学者呼吁建立其他的学科分支如历史边疆地理、历史灾害地理等(63),因无公开论文发表,在此姑妄一提。
㈦ 中国古代地理学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的中古时期,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思想有长足的进步。这时候中国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四个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近古时期有两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但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㈧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实际上包含了关于什么的学问
所以,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地下的矿产(地质学的内容)和地上生存物回(动植物)的学问。它们不是独立的答、专门的地理学,但又比地理学内容更丰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种综合的地理学远比纯粹地理学更有价值。
㈨ 中国古代地理学特点
结合传说和实地探测,来描述地形地势及其相关的动植物
㈩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地理学 与西方地理学相比,不仅在思想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而且资料专的收集也最丰属富,形成了以沿革地理为主体、采取计里画方、制图六体原则制图为特点的独特传统和体系。本书依据不同时期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五个阶段,并选取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人物或事件,透过简明扼要的述论,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和特点,是一部专题文化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