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吴江人文地理

吴江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2-21 13:47:30

①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院简介

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南高师改国文部为文史地部,增设地理学科。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1921年建地学系,竺可桢为创办人,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经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改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地学系分为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李旭旦仍担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来南京师范大学(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在治学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大地理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开始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创业历程。
1952年南师大(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开始招收一年制专修班和二年制专修科。1953年春江苏师范学院地理科并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时招收两年制专科,共计8届两年制专科。1958年在校学生达 381人,为当时全院学生人数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学生逐年减少,1966届学生毕业后,地理系已没有学生,但建制和师资设备均未变动。1969年江苏教院地理科并入。1973年恢复招生,共招4届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曾一度副修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后,地理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1989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三年制的专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设土地管理专业,招收两年制专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创办GIS本科专业并招生。
1980年区域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地图与遥感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专业和第四纪地质等专业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学论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图与GIS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并接受进站研究人员,2001年地理学所属三个二级专业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图与GIS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新增“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3个博士点,“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 2002年汪永进教授在美国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沙润等5位教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林振山教授、张鹰教授等人分别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王桥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闾国年教授等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林振山教授负责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建教授主持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和汤国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两个课程都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2004年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2006年17000平方米崭新的“地理科学楼”将坐落在南京美丽的仙林校区,该楼将设有5000平方米的虚拟地理环境开放实验室、3500平方米的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开放实验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与旅游综合开放实验室、3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和300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
2014年学院的目标是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这座雄伟的科学宫殿添砖加瓦。 白世彪 蔡祖聪 曹敏 曹芳东 查勇 陈霞 陈晔 陈仕涛 陈锁忠 储少莹 崔静 戴金霞 戴科伟 邓欢 丁正山 董平 董福田 杜明霞 方斌 葛军莲 龚建新 管卫华 郭飞 韩睿明 郝丽莎 贺德刚 侯国林 胡斌 胡迪 黄昌春 黄克龙 黄丽娟 黄新琦 黄震方 贾国正 江南 江亭桂 蒋建军 金燕 金昌伟 靳诚 孔兴功 李杨 李安波 李发源 李红波 李吉均 李剑波 李时银 李 硕 李玉凤 李云梅 林洁 林冰仙 林振山 刘惠 刘健 刘嫔 刘晴 刘荣 刘殿兵 刘国飞 刘红玉 刘会玉 刘金娥 刘树凤 刘晓艳 刘学军 龙毅 陆玉麒 闾国年 吕恒 罗明慧 彭元 齐相贞 钱谊 乔伟峰 邱群 任娜 商志远 申卫收 沈婕 沈陈华 沈冠军 沈永明 盛业华 盛重义 舒强 宋志尧 苏锦 孙剑 孙一鸣 孙毅中 孙在宏 汤国安 汤茂林 陶卓民 万露 汪闽 汪涛 汪永进 王红 王建 王静 王平 王冬梅 王风贺 王国祥 王俊淑 王美珍 王亚华 王延华 王永君 王宇飞 王在峰 韦玉春 魏巍 魏正贵 温腾 温永宁 吴江 吴长彬 吴江滢 吴明光 吴启焰 夏忠欢 萧家仪 谢标 谢泽林 徐旳 徐敏 徐良将 徐淑琴 徐晓明 严蜜 杨浩 杨林 杨柳 杨山 杨昕 杨燕 杨胜利 杨文燕 姚亦锋 叶超 叶春 俞肇元 袁林旺 张郴 张东 张宏 张卡 张莉 张鹰 张勇 张嶂 张卓 张金波 张茂恒 张明礼 张书亮 张显球 张小林 张雪英 张益民 章婷曦 赵侃 赵林 赵媛 赵志军 郑洪波 钟文辉 周卫 周安宁 周洁雨 周进明 周良辰 周年兴 朱岭 朱玲 朱长青 朱国伟

② 江南的地理位置和常识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苏、赣东北等地的长江以南部分。东周春秋时吴王曾建“姑苏台”,以后“姑苏”一词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歌咏江南的诗词作品中,如唐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台枕吴江水,层级鳞差向天倚”,诗仙李白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等。诗神苏东坡家喻户晓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江南西湖美景比喻为西施之美,更是强化了这种文化内涵 。唐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中“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的名句,无疑体现了脱胎于春秋吴越争霸历史背景的纯美文化,淡去侠骨,尽显柔情。因此,在历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狭义江南多指浙江的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区、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地区、以及上海共同组成的长三角。地理位置上的江南范围还包括安徽的芜湖、马鞍山、徽州等皖南地区,湖南、江西沪昆线北部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岳阳、长沙、益阳、常德等地,以及湖北长江南部地区。明清时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以及浙江北部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与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贵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该区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黄山钱塘江与太湖、庐山赣江与鄱阳湖、衡山湘江与洞庭湖,这三处山江湖流域分别是吴文化、赣鄱文化、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清初时期江南省,即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市的统称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时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时期江西省境内的饶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内的池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区。

地貌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和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泰伯开泊渎、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著的不同。古人是这样去描绘的: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最杰出的写景小品之一,其对自富阳至桐庐的自然风光的描写,颇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风光的秀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更是将江南地区誉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世说新语·言语篇》亦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到了唐代,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文人游历江南者进一步增多,诗歌中对江南山水风物发表现就更为充分了:
杨柳阊门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江天诗境好,回日莫令赊。(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远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郑谷《寄献湖州从叔员外》)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杜牧《润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则认为:“江浙皆《禹贡》扬州之域,所谓天下财富奥区也。其地形,苏则有南北之殊,而皆濒海贯江,山水平远,湖沼萦回;浙则山水清幽,邻赣闽者,亦复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旷灵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东,包括中国湘、赣两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低山和丘陵,总称江南丘陵。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地表径流分别通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东北—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华、衢州两大地级市,自古以来为富庶之地,拥有“浙江聚宝盆”之美誉。为钱塘江发源地,河水清澈,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

③ 谁能给我介绍下现在苏州吴江的各个乡镇人文地理和工业发展情况,着重说下盛泽。

盛泽;江苏最南端的镇;工业发达,外来人口密集;不知你想重点知道什么?问具体点,我可以一一回答你

④ 江南的介绍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在不同历史时专期,江南的文学属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苏、赣东北等地的长江以南部分1 。东周春秋时吴王曾建“姑苏台”2,以后“姑苏”一词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歌咏江南的诗词作品中,如唐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台枕吴江水,层级鳞差向天倚”,诗仙李白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等3。诗神苏东坡家喻户晓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江南西湖美景比喻为西施之美,更是强化了这种文化内涵4。唐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中“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的名句5,无疑体现了脱胎于春秋吴越争霸历史背景的纯美文化,淡去侠骨,尽显柔情。因此,在历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⑤ 吴江昆山张家港苏州溧水哪里的好


手套在哪能买到有保障的!这个你网络一下就好啦,千万不要乱吃药

⑥ 吴江区的什么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吴江区的同里古镇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江南六大古镇是: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水阁乌镇,富甲南浔。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由同里古镇、同里湖、九里湖、南星湖、洋湖组成,紧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以古镇名园和水乡田园为特色的古镇湖景型景区。

(6)吴江人文地理扩展阅读

同里古镇主要景点:

(1)、明清街:明清街是古镇重要商业街之一。1996年始辟建“明清一条街”,街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匾额由费孝通副会长题书。

(2)、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3)、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

(4)、罗星洲: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位于同里镇东,是浮现在湖面上的一个小岛,只须乘小船前往数分钟便抵达。沿途可欣赏同里湖水乡景色。

(5)、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

(6)、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退思园布局独特,内宅建有十楼十底南北两幢楼,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以园主字号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