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1 08:12:45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2.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专名,如贵州省会贵阳,属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

3. 简述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文化的不同影响。

(抄1)古代中国发祥袭于中原地区,属于辽阔地域农耕经济,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突破,由于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2)古代希腊多山地、港湾,山脉把陆地分割成小块,有利于小国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人们可以早出晚归,一切国家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土地贫瘠,生产力不发达,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的精神。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频繁交往流动,导致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有利于民煮制的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以平等交换为原则,有助于人们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民煮政治的建立。爱琴海地区气候宜人,人们喜欢在露天进行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促成了希腊民煮政治的建立。

4. 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1、恢宏的地理环境,宽广的发展地基
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
东亚大陆: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 周口店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书 禹贡》)
2、完备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秦岭、淮河以北:小麦、粟等旱地作物区;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区
东部:农耕区为主
西部:畜牧区为主
3、复杂的地理形式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条件
(1)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2)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A 哲学、思想文化的多元并立到一元独尊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为
理学: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B 文学: 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
永嘉诗派(徐照、赵师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东阳)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
清代---浙西词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阳湖派(恽敬等)
C 学术(以清代为例):
吴派(惠栋)
皖派(戴震)
浙东学派(黄宗羲—章学诚)
D 艺术(以明清绘画为例):
吴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恽格)
扬州八怪(郑板桥等)
E 语言: 七大方言区
北方语言区(官话区):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到镇江沿岸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
吴方言区:江苏南部、浙江大部
赣方言区:江西省
湘方言区:湖南、广西北部
粤方言区:广东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
客家方言区: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闽方言区(闽南、闽北):福建、台湾、海南潮汕。
3)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提供了纵深的腹地
安阳——西安及其周边地区—— 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5. 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特征有哪些影响

1、恢宏的地理环境,宽广的发展地基
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
东亚大陆: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 周口店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书 禹贡》)
2、完备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秦岭、淮河以北:小麦、粟等旱地作物区;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区
东部:农耕区为主
西部:畜牧区为主
3、复杂的地理形式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条件
(1)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2)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A 哲学、思想文化的多元并立到一元独尊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为
理学: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B 文学: 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
永嘉诗派(徐照、赵师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东阳)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
清代---浙西词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阳湖派(恽敬等)
C 学术(以清代为例):
吴派(惠栋)
皖派(戴震)
浙东学派(黄宗羲—章学诚)
D 艺术(以明清绘画为例):
吴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恽格)
扬州八怪(郑板桥等)
E 语言: 七大方言区
北方语言区(官话区):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到镇江沿岸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
吴方言区:江苏南部、浙江大部
赣方言区:江西省
湘方言区:湖南、广西北部
粤方言区:广东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
客家方言区: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闽方言区(闽南、闽北):福建、台湾、海南潮汕。
3)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提供了纵深的腹地
安阳——西安及其周边地区—— 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参考资料:一个教的不错的老师的笔记。相关参照《中国文化史》

6. 中国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民主制发展的影响

希腊是山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比较适合航海,商业,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知识,自专然科学是个体劳动,属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这样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格独立,从而奠定了希腊民主的基础,独立,自由。

中国的黄河流域发展是耕种为主的农业,需要集体劳动,集体劳动需要的是统一,这样就需要有人带着统一的人群做同样的事,中过的民主来源于协同,中庸,统一。这也是文化的差异

7.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统一的关系

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回东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8.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影响

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都处在气候良好的河流两岸或平原 例如黄河和华北平原(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于防守的地方 如关中盆地 四川盆地.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正是因为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后于中原地区.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这些都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并没有进行科学推论和分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由此可见,中国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