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自然地理会议二号通知

中国自然地理会议二号通知

发布时间: 2021-02-21 07:10:31

⑴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⑵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形概况: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利于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三水")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劣势:耕地有限;阻碍交通
3.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相连)
南北走向:贺兰山 ; 横断山脉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二)气候概况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3.气候特征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5.我国雨带的推移(副高对于中国东部影响;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锋面雨或锋面气旋)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7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况
外流河和外流区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长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2.湖泊概况
分类 咸水湖和淡水湖 ; 内流湖和外流湖
两大湖泊分布区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 太湖,洪泽湖 ,巢湖 ,鄱阳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长江 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中国第一大河(世界上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蕴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占1/2 ;
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流程5500千米;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亲河的奉献:引黄灌溉,塑造的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华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

⑶ 在标题中引用会议名称,如关于参加××会议的通知,该用书名号还是引号

既不用书名号,也不用引号
会议既不是书,也不是特指
当然,你的会本身有特指除外。如“七查一教育”会议
以下参考:
书名号:《 》 〈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书名号(双书名号:《》,单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书名、篇名、歌曲名、影剧名、报纸杂志名和图表名等。”(《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书名号应成对使用,书名号内使用书名号时,使用单书名号。“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书名号原为在文字下方(横写)或左方(直写)画浪线﹏﹏,现在中国大陆仅在古籍中配合专名号使用,但在香港及台湾仍被经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学生都会因为麻烦而不会用横线的书名号,而改用中国大陆规范的“《》”。

由于电脑和网络运用的普及,加上传统书名号(﹏﹏)在电脑输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现今台湾也渐渐接受使用“《》”和“〈〉”做为书名号。同GB/T 15834-1955的规定不同,台湾在使用书名号时,有时可以在并非嵌套的情况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单书名号。[1]

在英文等西方语文中,则以斜体字标示书名,如“Harry Potter”。

范例

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剧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读过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吗?

露易丝在著名的《美国自然科学家》杂志发表一篇《七弦鸟的研究》。[1]

我很喜欢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很好看。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亦可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的来历

书名号“《》”,开始时人们叫它“尖括号”。它的用处是标出文中书籍、报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称。但它是后来才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还无此符号。

我国原来的书名号是一条曲线(波浪线)。但因为这种标点符号排印起来费事,因此很少使用。后来,为了印刷方便,节省人力物力,遇到书报刊名之类,就常用引号代替。

《》号原是俄文中的符号,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引号。20世纪50年代,在学俄语的热浪中,不少人把《》搬用过来,用如引号。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感到不能老是用引号来代替书名号,于是就有人以《》号专用作书名号,久而久之,便被人们所接受。

几个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如: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引号

引号种类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
引号应用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作用
1. 表示引语

2. 表示特定称谓

3.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4. 表示否定和讽刺

5.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注意事项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用”表示)两部分。
[编辑本段]
应用示例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着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这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9)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另外,引号还有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0)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号,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嘲笑的客观效果。

引号总结
1:表示引用的部分。

2: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5: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⑷ 跪求会议通知的拟定

会议通知
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发展本公司,更好的制定和完善2011年公司计划,更好的贯彻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特召开集团行政会议。
一.主要参会人员:
A区负责人:----
B区负责人:----

二.会议议程
1. 总结去年公司的发展状况及取得成绩
2. 今年的集团发展目标及计划
3. 相关人员的负责事项
4. 各地区行政管理人员发言讨论---问题
三.会议召开时间2011年2月18——?
四.具体时间安排:
上午会议时间安排
8:00——9:00 集团董事长发言
8:00——9:00 副总发言
8:00——9:00 副总发言
8:00——9:00会场休息时间
8:00——9:00会议发言
8:00——9:00 会餐时间
8:00——9:00 会餐时间
8:00——9:00休息时间
下午时间安排
2:00——3:00: 发言
2:00——3:00: 会餐:时间
2:00——3:00:休息时间
五.会议期间游玩安排:
1.具体游玩出发时间:
2.集合地点:
3.车辆安排:
4.游玩休息及住宿安排:
六.会餐及住宿安排
会餐地点:
乘车方式:
住宿地点:
住宿房间主要有:
住宿房间号安排,到住宿宾馆前台依次领取房间号。
七.车旅费用问题
汽车报销标准:
火车报销标准:
飞机报销标准:

如果觉得可以的话,请记得给分。如果还需要其他事项:请给我联系:573210026

⑸ 会议通知怎么写

会议通知看似简单的公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写得不好,不但会让人误事,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做事马虎,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如何写好会议通知呢?
工具/原料
会议通知、会议纪要
方法/步骤
1/6分步阅读
掌握会议通知的几大要素:

会议通知的要素是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主题、会议主持人。如果是外部的会议通知,还要写明报到地点、携带资料、路程说明。这些必须写得准确、简明扼要、清楚,如果这些都丢三落四、含糊不清,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耽搁时间。写好会议通知,一定要慎重、严谨,最好请别人审核一遍,因为自己有时很难发现错误。

2/6
会议通知的格式和主题:

会议通知有特定的格式,一般分为标题、主送单位、会议主题、抄送人员、会议主持单位、日期。主题相当重要,会议主题是会议的讨论重点。整个会议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不能偏题;如果没有会议主题,则很可能会漫漫而谈、甚至会发生无休止的争论,造成的结果是: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解决实质问题。

会议直播方案_企业级视频直播_各行企业活动会议直播
广告
3/6
会议通知的发送时间:

会议通知至少要提前二、三天发送,因为各个参加人员要准备报告材料;如果是年度总结大会,更要提前,有时甚至得要提前一个月,因为准备材料的时间很长。如果是日常定期的会议,则可以随意点。

腾讯会议_限时免费_快速连接音视频,助力企业在线沟通
广告
4/6
会议通知的通知形式:

一般党政机关的会议通知都是打印在红头信纸上,通过书信的方式发送至各单位、部门;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会议,以前也有红头信纸,随着电子化办公的发展,现在已经改成为邮件发送;邮件发送时,主送和抄送名单要设定好,主送为参加会议人员,抄送为总经理、总监等高层人物。

天猫电器城-网络会议摄像头哪个好,精选数码好货,一站购齐!
广告
5/6
会议通知的布置:

负责会议通知的人,一般要提前布置会场,会场布置包括:准备投影仪、凳椅、麦克风、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整理各部门人的PPT文件、会议签到表、食物和水,会议前与各参加人员的到签情况。

6/6
写好会议纪要:

会议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会议正常进行后,负责写会议通知的人,还得写《会议纪要》,记载会议讨论的重点、和发生的问题。会议纪要最好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打字速度要快,而且能迅速抓住重点。写会议纪要最简单的方法是用EXCEL表格记载,写明发生问题、负责人、问题分析,要求解决问题的时间。会议纪要写好后,要发送至各参加人员,并落实后续问题的跟踪解决。

注意事项
随着通讯的发展,很多单位采用网络会议,这样即使人员分布在各个国家都能召开会议了。

⑹ 中国自然地理的GIS库数据可以在哪里下载到

supermap 5 全系列软件模拟狗下载,原盘安装原盘升级
支持官方网站下载的所有最新软件
http://zyq111.vicp.net/down/SmALib50.dll

把这个文件版覆盖原来权的文件就可以了
安装盘可以在supermap官方网站http://www.supermap.com.cn/
下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