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三峡
① 美国国家地理 reach 好吗
2008年5月,是中国专辑
1998年12月关于南中国的报道,
1997年9月对三峡的报道,作者花了两个月专的时间实地属走访了库区沿岸的许多地方;
1994年3月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
记者租了一辆吉普车,用了两个月实地考察了中国西南和西北的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
1971年12月的“回到中国”报道中,记者花了10个周,走过的地方涵盖了中国90%以上的居民
1888-2000年对中国的238篇报道的内容简介
20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攀岩
2000,10,辽宁,龙鸟化石
2000,3,北京
2000,2,黑龙江
2000, 1, 西藏的新年
1999,11,辽宁,龙鸟化石
1999,10.辽宁,龙鸟化石新闻
太多的我就不复制了,《国家地理》在八十年代后几乎每年都有报道中国的文章。统计全都在这篇网络文库的文档中,ps:这篇文档的整理者就是我哦
② 《美国国家地理》 关于中国的篇目
2008年5月,是中国专辑
1998年12月关于南中国的报道,
1997年9月对三峡的报道,作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实地走访了库区沿岸的许多地方;
1994年3月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
记者租了一辆吉普车,用了两个月实地考察了中国西南和西北的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
1971年12月的“回到中国”报道中,记者花了10个周,走过的地方涵盖了中国90%以上的居民
1888-2000年对中国的238篇报道的内容简介
20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攀岩
2000,10,辽宁,龙鸟化石
2000,3,北京
2000,2,黑龙江
2000, 1, 西藏的新年
1999,11,辽宁,龙鸟化石
1999,10.辽宁,龙鸟化石新闻
太多的我就不复制了,《国家地理》在八十年代后几乎每年都有报道中国的文章。统计全都在这篇网络文库的文档中,ps:这篇文档的整理者就是我哦
http://wenku..com/view/4ced2a1a6bd97f192279e9e3.html?re=view
③ 谁有国家地理三峡大坝的英文字幕
看上面的链接
以后找字幕 去字幕网站在搜索想要的名字
④ 国家地理超大建筑狂想曲三峡大坝怎么样
不看还真的不知道背后有如此多的故事,也算是国人在现代工程学上给世界的一个教材,感觉还不错。片子用动画和试验的形式说明白很多原理,很不错啊~非常值得一看!
⑤ 你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请简要说明。
你眼中的三峡,我们哪里知道呢?
给你看看别人眼中的三峡吧
-----------------------------------------------------------
三峡精神之旅zz
附图:三峡夔门映像(centrial摄)
一支竹篙撑过三峡的湍流,也划过千年的华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三峡,曾是一
代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心的形胜之地,是长江文化源流最光彩照人的一段。世易时移,
屈原归去,李白不复,沿岸的城镇早已更换了名字。而当6月1日下闸蓄水之时,高峡
出平湖,三峡将又一次改变它原有的样子。
值此之际,我们请来各界学者名人,各抒己见,纵论三峡之美。历史的湍流不可
挽留,但有关美的记忆却可在心中典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撰文/刘征(著名散文家、中学课文《过万重山漫想》作者)
与黄河文明比起来,长江文明的特质最重要的便是:人文的、开放的、多元的、
感性的。
我一生三下三峡,三峡至今对我来说仍是人生里极其重要的地方。《过万重山漫想》
是在1979年我第一次去三峡时写的。二期工程以后,三峡将再无险可言,后人们恐怕
再难体会人们最初克服这一天险时的心情了。
开放的另一重意义是冲破,到了三峡,“冲破”变成一件极为艰巨的事情。三峡
险峻,自古就是天堑,北魏的郦道元曾言,“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水经注》)险滩乱礁,狂风巨浪,三峡在相
当长一段时期里都是生死路。老船工讲,“闯过去了是运气,闯不过去就再无回头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有极大的勇气,否则是很难下决心走一遭的。
而我眼中的三峡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开拓精神。古人下峡,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
每到急流,就用篙将船从逼近礁石的角度上撑开,生死毫发,这样的胆量和气魄实在
太令人感叹了。当初看到宋人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我震惊了好久,再过三峡时,头
脑里总是反复出现苏轼“古人篙眼似蜂窝”的诗句来,感慨万千。前人眼中的三峡是
生死关,就是这样的生死关,无数的中国人闯过去,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许多人说中
华民族是封闭、保守的民族,我想如果他们去走一遭三峡,看看那些与时代与急流险
滩搏斗的艄公,就不会再这么想。
我一直坚持,只有开拓精神才是最大的浪漫,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开拓,三峡才能
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它也因此而最美。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撰文/舒婷(我国著名诗人,曾作神女峰组诗)
睽别三峡20余载,我所念念不忘的神女,可还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
云,暮为行雨”,于“阳台之下”,为谁望穿秋水?
1981年初夏,我在北京开完会,准备到武汉参观正热火朝天的葛洲坝工程,顺便
游三峡。我们先坐长途汽车,崎岖惊险,年轻不知道害怕,一路颠簸到宜昌,然后上
船。没有导游拉客,只有广播,每到紧要关头轰轰响起。解说者操浓重地方口音,不
是湖北腔便是四川嗓门,初闯江湖的我,听在耳朵里全成了一片紧张嘈杂的防空警报
。只凭着对三峡的一点粗浅常识和周围游客的兴奋度,来揣测西陵峡呀香溪呀兵书宝
剑峡呀等逶迤变幻的山水画廊。
其实看山看水,不必拘泥于名头的响亮与否,而在于入目入耳入心,那一刻的亲
近和融汇。想它是什么便是什么吧。于是拿把椅子,披件同伴的宽大西装,坐在船头
,任风勒着我,把乱发一根根往后扯直如缰绳。仰望“两岸连山,别无阙处”(北魏
郦道元《水注经》),“肃何千千”、“磐石险峻,交加累积,重叠增益”(楚宋玉
《高唐赋》);俯视江涛水流,汹汹洋洋湛湛,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感心动耳”
,回肠荡气。
游客纷纷,说是半夜进巫峡,怪不得楚王邂逅神女,一定是在睡梦中。我非白马
王子,要亲睹倩影只有睁大眼睛,片刻不敢交睫。守侯许久,见众人慌张着鞋加衣,
挤向舷边甲板,我自然不甘人后一涌而出。
微蓝的天幕已经拉开,序曲低溢在浪弦的韵律之间。清月迷朦、冷雾飘忽,山影
幢幢,江氤四起,烘托的悲剧呼之欲出。神女裹着素袍缓缓转过身来,却只是默默侧
聆,幽幽眄视,欲说还休。千言万语只在最不设防的一瞬间,她是我们大家的梦中情
人,随即隐入其他形状,不复重现芳容。
众人还在指指点点。蓦然,我眼眶一热心中刺痛,不由得抽身回到空寂的船舱里。江
涛高一声低一声,都是激越的和弦。
据《巫山县志》记载:“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民间
另有传说:夏禹时代,西王母娘娘的女儿瑶姬带领十一姐妹下凡,协助大禹治水,并
送他一本工具书叫《上清宝经》。瑶姬不但是个杰出的女工程师,还是称职的地方官
员。疏通峡道,解除水患后,奔波流连于三峡,为民办实事,例如为船民擒水妖,为
樵夫驱虎豹,为农人布云雨等。三峡人民把这群叛出天庭的守护女神挽留在人间,化
成奇俏秀绝的巫峡十二峰,最高峰即是为首的瑶姬,被称为神女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撰文/林东海(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李白研究会会员,为寻访李白的踪迹曾多
次游历三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固然是三峡的山川锦绣之美,而巫山云雨,白帝晨昏,亦
是三峡的古今叠映之美。昭君村、白帝城、屈子庙、武侯祠……这些密布于三峡沿岸
的古迹遗踪、情景交融投射下历史的叠影,引无数文人墨客穿过惊涛骇浪走向楚天大
地。
是以如果没有三峡,地图上不仅将抹去一道水流湍急的河道,更重要的是,中国
的文学史一定会因此而改写。巴楚文化的源流浇灌出三峡两岸的风光,壮美的景象催
促屈原宋玉写下楚辞中的不朽篇章,而他们本人也成为后人吟咏的章节。李白杜甫从
这里走过,沿岸的足迹又铸出了三峡新的传说。然后又是陆游、苏轼……古人的身影
在这里穿梭交织,一代代密密层层有如地质层累积。一道巫山云雨,两岸猿声哀啼,
就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
历史上的三峡是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同时也遭遇过不少战乱以及历朝历代
的水患。沿岸的民族风情、民生疾苦、英雄史事以及沧桑变化的感叹,和着涛声一古
脑儿都汇入了诗篇。是以在三峡必作怀古诗、咏史诗,千古以来蔚然成风。诗风在李
白之前多为浪漫遐想,在杜甫之后则多为沉郁悲凉。身世的沉浮造就了不同的诗篇,
想来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同样欣赏到的三峡风光也是截然不同的吧...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
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撰文/鲜于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导师、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学者、多年来从事三峡文化的研究工作)
司空图赫赫有名的《二十四诗品》将中国古诗按照美学风格分为二十四种情境,
其中“劲健”一派中有“巫峡千寻,走云连风”的字样,这里的巫峡是泛指三峡。它
清楚地说明了三峡已经作为一种符号,深入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之中。
黑格尔说:“美感是主体同对角处于和谐统一,主体的感性与理性活动也处于和
谐统一状态时的心意状态。”就三峡来说,山的巍峨、水的急流,以及行舟峡中的跌
宕奇险,很自然地引发文人们内心的激荡不安;灵感,往往由此而来。外在的景色美
冲撞着心灵,景物与心灵和谐契合,反映在文学上,便是触景生情,物我为一。当小
船在冲破激流险滩之际感受良辰美景,不由发出浩浩长叹。
群山万壑、大江奔腾,三峡自古以来就是诗的海洋、画的长廊。李白、杜甫、高
适、岑参、元稹、刘禹锡、苏轼、陆游、黄庭坚、范成大……一连串的诗人铭刻在三
峡的史册上。高耸入云的巫山十二峰、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以及生活在高山密林、
深沟险谷中的苗人、瑶人、羌人、越人等许多少数民族,都曾以三峡特有的地理环境
和色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激发出创作灵感和激情。最具说明性的是杜甫——他一生50多
年的时间里总共写出的诗篇有1400多首,而他在三峡地区共居住了两年零九个月时间
,就写出481首,几乎平均每两天就写一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撰文/岑学恭(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长、三峡画派创始人,多年来专门从事三峡
山水与巴蜀风光的绘画创作)
画家眼里的长江三峡是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三峡之美,美在雄、险、奇、幽。
瞿塘峡以雄伟峻拔著称,巫峡以幽深秀丽驰名,西陵峡以滩险水急逞胜。在三大峡谷
之间处处风光旖旎,两岸青山,犹闻猿声;数叶扁舟,饶有野趣。千姿百态、相得益
彰,令人心驰神往。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似诗如画。比较起方正平整的
黄河文化来,三峡之美是一种动态之美。要体会出三峡的美,就要在中景、远景处欣
赏。三峡峡谷高且窄并险,但仍有平缓的山势和宽谷。峰峦如削,波涛如怒,湍急的
水流和巨大的落差构成了动态的画面,也因而更能激起书画者的激情与畅想。如能乘
船江上,船动景移,可揽尽山、水、泉、洞之美。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三峡文化,长江就只能是一条“长白江”。
中国长江三峡历史上早有闻名,隋唐时期山水树石,已渐转入独立画科,刘(松年)
、李(唐)、马(远)、夏(圭)画作显示出山水画气势之清劲雄伟,大有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风。美
不胜收的历史上记载了绘画山水,如唐吴道子画嘉陵山水(嘉陵江为长江在重庆、四
川的一大支流)三百余里一日而毕。
三峡画派的形成主要在于巴山蜀水,长江三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出了一大批绘画
艺术家。三峡画派,把最能反映巴蜀变迁的三峡风光,作为艺术表达的主题,以绘画
方式来描写历史文卷,被感染者愈来愈多,描绘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记录三
峡的新景观,久而久之竟在现代逐渐形成了一个派系。
弹指算来,画三峡近五十年了。我对三峡的风景感兴趣由来已久。小时候读到的地理
课本上面有插图、照片,其中描绘三峡景色,曾使我对景生情,殊为神往。我生长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平原,每见到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的风景照片时
,总会幻想那远古时代“蜀犬吠日”的四川山川风物的图像……
抗日战争爆发,我被迫离开那莽莽大漠,从西北向西南,踏着三国时邓艾走过的“阴
平小道”,走蚕丛,攀栈道,进入了四川,从此又与三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往返三
峡,写生采集素材。李杜的诗句,开阔了我画三峡的胸襟。恩师徐悲鸿先生在抗战期
间也为我写过三峡题画诗。总之,不到三峡,没有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是很难体会
到这些诗句之意境的...
(以上文字内容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详情请见中国国家地理2003.6期.)
⑥ 三峡让地轴移动了吗我在网上看见说它移动了2.+厘米,大家来说下,
移动都必须是有距离和方向的。既然你在网上看见说地轴移动了,还有移动专的距离属,那么网上同时就应该说了是向哪个方向移动。
如果网上说的东西不知道移动的方向,那么凭什么说移动了。
你看到是谁说的这个说法,就去问谁。
⑦ 请问高手:国家地理三峡大坝中,3d动画如何制作有相关建筑动画制作教程吗
应该是用3ds-max做的 教程不太好找 自己网上下个max 慢慢摸索着玩就行了 如果有外包项目的话 留个qq 看我能做不
⑧ 珠穆朗玛峰,南沙,五岳,三峡,泰山分别的特点是什么
1.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我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而顶峰位于中国境内。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k㎡,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印度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珠穆朗玛峰较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
定的,他们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而世界各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海拔
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
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而峰顶位于中国。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2.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
位于中国南疆的九段线内的南部,在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
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
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海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40%。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群岛经过。
地形
南沙群岛是珊瑚礁构造。
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是中国唯一位于珊瑚礁核心分布区的海域,其美丽和富饶足以比肩马尔代夫和澳大利亚大堡礁,分布海域面积比马尔代夫和大堡礁都要大。南沙岛礁中的水面环礁的礁体面积有3,000㎞²左右。而在国际海洋法公约中,水面环礁是具有准陆地地位的。
按照群岛基线准则,南沙群岛就能够划出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区域(陆地+水面环礁(具有准陆地地位)+内水),据此能够主张上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但目前我国的主张是九段线以内均是中国主权范围,九段线的出现早于国际海洋法公约,因此不受其约束。
气候
南沙群岛属海洋性热带雨林气候,气候反差大,高温、高湿、高盐,年平均气
温28-30℃,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南沙海域常年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风力在6级以上,波高在2.5米
以上;6-10月,是台风季节,盛行西南季风。局部低压造成大风多,南沙海区处于西南大风的风口,不但大风日数多,而且来得突然,持续时间长,风的阵性
大。月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3.五岳:三山五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圣地。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全世界的风景了!
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来的四方神和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
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的理论估计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而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则天,封禅活动在中原中岳嵩山。经过封建帝王的封禅历史,五岳的地位更高了。
中国的世界名山不少,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民间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唯独这五座山尊为“岳”,不是没有道理。拿东、西、中三岳来说,都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岸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和繁荣的地方。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名山全面考察,当然也就无法“择优录取”了。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五岳更加有名了。难怪人们登五岳后,会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4.
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
的大峡谷,即长江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其中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境内,巫峡位于重
庆巫山和湖北恩施州巴东两县境内,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四百里的险峻通道和三个动听的名字,容纳了无尽的旖旎风光,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
画廊。
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
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句犹然在耳,在都市生活的喧嚣扰攘中,你可以抽个时间像古人那样,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看白云流水悠悠,两岸
青山如黛,随口吟一首诗,昂首唱一曲渔歌……
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长江三峡为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
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
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
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
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在三峡大坝所在的西陵峡南岸——秭归,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⑨ 国家地理.中国历险记.长江三峡.1024高清种子下载地址有么好东西大家分享
国家地理.中国历险记.长江三峡.1024高清种子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