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二节
1. 怎样学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地图版的)
跟着老师学,初中地理很简单的,就几个知识点而已,背背就行了。
2. 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笔记
是练习册啵回答完毕,希望对你的提问有帮助,如果满意请采纳o(∩_∩)o...哈哈
3. 中国地理中,第一、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
1、第一级阶抄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袭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如图突出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使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3)高中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二节扩展阅读
三大阶梯简介:
1、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2、第二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
3、第三阶梯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4.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知识点(中国地图出板社)
一 褶皱山1)褶皱山的概念;2)皱曲的两种基本形式:向斜和背斜;向斜的版形态,岩层新老权关系,形成的地形;背斜的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的地形;3)板块构造学说:相离运动←→裂谷,海洋(生长边界,如东非裂谷,大西洋面积越来越大);相对运动→←褶皱山脉(消亡边界,如太平洋越来越小)
二 断块山1)断块山的概念;
三 火山1)形成;2)构造3)形成的地形。
5. 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http://gaokao.gaofen.com/article/382702.htm
6.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3、特点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7. 中国的天地第二节是写什么
文化、传统文化的定义.4
2.
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与联系.12
3.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版.14 第一章中国古代权地理文化.15 第一节天地观念.15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15 第二节文化孕育发展的地理环境.18
淘豆网
查
8.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9. 初一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二节总结
第一节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中国的东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日本的范围(组成)
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及周围的小岛屿
3、面积和人口37.7万平方千米,1.27亿
450N
韩国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鲜海峡
中国
东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有什么影响?
纬度位置 → 北温带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 → 岛国 气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点,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对外经济联系
5、日本的象征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岛国
活动:P19 图7.4,
比较日本与英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
哪个国家大?环境复杂程度?
日本跨越的经纬度大 ,日本的国家面积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国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多火山、地震。
7、读下图,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观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圣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8、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连接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两板块碰撞、挤压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9、讨论火山带来灾难,能为人类造福?
火山喷发时,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灰分化成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浆流动形成的各种地貌,成为一大景观;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区往往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2)日本住房: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3)加强全民抗震教育,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七大秘诀
• 全世界最优质的产品
• 勤俭、节约的国民
• 精英官员
• 批量生产优质产品
• 三人同心
• 以公司为家
• 取长补短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经济特点 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2、日本工业类型 进口——加工 ——出口
3、读P22 阅读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 1)日本利用世界经济恢复,引进技术发展工业;
• 2)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
• 3)岛国多优良港口的优势,利于海上运输。
•
4、阅读资料、下图和课本P21图7。8,分析日本经济 以什么部门为主?
日本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对外依赖严重,需要大量进口煤、铁矿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2% 第二产业:37% 第三产业:61%
5、读上图,日本除 木材 之外,经济发展的原料、燃料都需进口;说明矿产资源贫乏。
6、日本工业原料主要来源:
石油— 中东 ,铁矿石— 澳大利亚 、 巴西 ;铜—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国。
7、读上图,日本工业品主要销售地
美国、西欧、东南亚、中东等地。
8、日本的工业分布和工业区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地区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9、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经济→B 太平洋沿岸有利条件→ A工厂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 工业经济效益高
活动:讨论日本经济发展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 →降低经济竞争力→受世界经济影响大。
用地用水紧张、工业污染严重、工人工资高 →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高科技工业发展慢。 → 加大国家支持。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
2、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亚洲——大洋州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 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太平洋与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主要经济作物: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东南亚是橡胶、油棕、椰子、亚麻的最大产地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山河相间分布,河流上游能源丰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湄南河、 湄公河、红河
城市名称 附近大河名称 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 红河 越南
金边 湄公河 柬埔寨
万象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缅甸
四、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2、华人: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3、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
第二节 俄罗斯
货币: 卢布
白色: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蓝色: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
红色: 温带的标志。
(抄的)
1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