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人文地理
① 介绍惠东人文地理的ppt
人口
编辑
2000年,惠东县辖22个镇。总人口713141人,各镇人口:平山镇118466、大岭镇105674、白花镇57757、梁化镇40736、稔山镇64338、铁涌镇30312、平海镇32259、港口镇24414、巽寮镇6997、吉隆镇41066、黄埠镇36436、盐洲镇14194、增光镇20590、多祝镇47635、新庵镇5203、安墩镇25495、松坑镇6768、石塘镇5016、高潭镇9450、马山镇7094、宝口镇5785、白盆珠镇745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止2012年底惠东县总人口92.03万人,户籍人口84.5万人。惠东籍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华裔18万余人。[6]
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
编辑
水路
惠东县地处西枝江中上游,有河道通惠州、博罗、东莞、广州、河源、龙川。沿海港口可通香港、澳门、汕尾、汕头、福建等地。[7]
公路
明、清时期,境内设有2个驿站:平山驿、平政驿。这条驿道由惠州经平山、平政(今吉隆)至海丰。[7]
民国时期,境内有5条沙土公路,总长143.9公里。大部分路基弯曲,路面狭窄、桥多木造,并且由于缺乏养护和战乱的破坏,至建国前夕通车里程只有10.2公里。[7]
惠东LNG公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交通建设,特别是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东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各种车辆迅速增加,至1995年年底,惠东县共有公路221条,可通车里程1612.8公里,养护里程1552.1公里,公路密度达每100平方公里47.7公里。陆路已形成以县城平山镇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连结惠州市5个县(市、区),有班车可通广州、河源、梅州、深圳、香港、汕头、汕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县内22个镇277个管理区除盐洲镇西涌管理区外,全部实现通车。1995年惠东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2704辆,其中客车2756辆,货运汽车2653辆,其它机动车27295辆。海上运输发展也很迅速,自1950年以来先后建成海运码头500吨级2个(盐洲、半洲)、1000吨级2个(港口、鲤鱼洲)、3000吨级2个(碧甲、亚婆角)。货轮可直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有运输船舶856艘,载重吨位9022吨。[7]
惠东范和港跨海大桥
县城平山街道距深圳市90公里,距惠州市38公里,距广州市153公里;距惠州机场17公里,距京九铁路惠州站38公里,距汕头特区240公里,海路距香港46海里。G15沈海高速深汕段(深汕高速)、S20潮莞高速公路(广汕公路)、S30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及S21广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海上运输可直达闽、港、澳。国家级渔港港口港,有海关二类监管码头。距县城15公里的惠州机场,可直航北京、杭州、无锡、徐州等大中城市。县城每天有多班豪华巴士直通香港,仅需2小时车程。惠东已形成了以港口、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为货物集散、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提供了优越条件。
铁路
惠东火车站
厦深高铁2013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惠东作为沿途两个县级站点之一,同时启用惠东火车站,火车站地址在惠东县稔山石井村,距离稔山镇镇街约1.5公里,惠东站是一座客货两用车站,设置了2个站台:基本站台和2站台,还有一个货车平台。连接一楼进站大厅的,是一个地下通道,可供乘客穿行至轨道的另外一侧。因地下进、出通道合二为一,所以整体较宽,达到12.36米。占地总面积将达400余亩,站舍建筑面积将达到8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0.7米。惠东县开通3条公交线路与厦深铁路惠东站实行无缝衔接,分别是“惠东站至盐洲”、“惠东城南客运站至惠东站”和“惠东站至大岭乌塘”公交线路。
经济
编辑
概况
惠东县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粮食连年丰过时收;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初步建立起以电子、机械、建材、服装、制鞋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交通、通讯、能源和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初具规模,以黄埠、吉隆两镇为代表的个体私营制鞋业已发展成为惠东的支柱产业。
2014年惠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0.2亿元,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16.2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82.9亿元,增长9.5%。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7503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1:48.6:41.3调整为9.3:49.1:4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30%。
2013年,惠东制鞋业经受住了各种不利因素,制鞋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惠东县6293个鞋企产鞋9.2亿双,总产值达到了278亿元,鞋业税收1.9亿元。[8]
2013年惠东县各镇街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稔山镇 51.87亿元,增长23%;
2、平山街道 30.83亿元,增长14.8%;
3、巽寮管委会 28.68亿元,增长35.4%;
4、大岭镇 17.25亿元,增长50%;
5、平海镇 17.07亿元,增长11%;
6、黄埠镇 10.6亿元,增长11%;
7、白花镇 9.6亿元,增长13%;
8、吉隆镇 9.2亿元,增长11%;
9、港口管委会 5.5亿元,增长35%;
10、铁涌镇 4.9亿元,增长50%;
11、多祝镇 3.4亿元,增长13%;
12、梁化镇 2.2亿元,增长35%;
13、安墩镇 6283万元,增长11%;
14、白盆珠镇 5740万元,增长11%;
15、高潭镇 5556万元,增长11%;
16、宝口镇 4163万,增长11%。
农业
农业在惠东县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民国38年(1949),农业总产值为275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9%。50年代前,境内农业经济以种植粮食(水稻、甘薯)为主,经济单一。农业生产由于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加上水利设施缺乏,抗灾能力差,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落后,因而生产水平低下。民国38年(1949),水稻总产量5.18万吨,平均亩产78.5公斤。[9]
1950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耕作新技术和良种,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56年,水稻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83.04%。[9]
1958—1965年,由于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农业生产在管理上强调集中统一,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农业学大寨,农村大搞“割资本主义尾巴”,视多种经营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允许农民发展家庭林、牧、副、渔业生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村经济一度萎靡不振。[9]
1979年以后,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高产量、高产值、高效益)。1985年,惠东县农业总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比重由1980年的59.3%降至48.1%。90年代初重点发展商品蔬菜基地,1995年,种植业商品率76.58%,比1988年的48.62%增加了27.96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逐步向商品化、社会化、基地化转变,惠东县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的年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5年,惠东县农业总产值达10.67亿元,比1949年增长37.7倍;水稻总产量18.83万吨,平均亩产317公斤,总产比1949年增加35.3倍。[9]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惠东境内的工业主要有:制盐、制糖、酿酒、采矿、烧石灰、榨油、加工竹木、铁器、造船等行业,均由私人开设,小型、星散,手工操作。除食盐、矿产品、石灰销往省内外,其它产品均在境内销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东大埔县人张氏在平海碧甲建厂开采石英砂,制造日用玻璃运销香港。民国27年(1938),白花谟岭人练义之与香港英商合伙开办凌坑石矿公司,开采石灰石、烧石灰运销香港,这是惠东中外合资办工业的开端。[10]
20世纪50-60年代建立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同时组织恢复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发展了电力、机械、冶金、建材、制糖、化工等现代工业。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惠东县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582万元增至7078万元,占惠东县社会总产值的13.0%,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8%。1979年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工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批外国和港澳台商人进入惠东办工业,乡(镇)、村办工业迅速崛起,私营工业和个体工商户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惠东县已形成行业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至1995年年底,惠东县工业企业有7189家,工业总产值451923万元,占惠东县社会总产值66.1%,占工农业总产值80.9%,其中重工业总产值9182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3%,轻工业总产值36009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7%;在工业企业总数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52家,总产值248552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36家,产值17322万元,集体工业企业336家,产值188331万元,其他工业80家,产值42899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6737家,总产值203371万元,其中村办349家,产值30103万元,联户390家,产值19981万元,个体、私营5998家、产值153287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有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73107万元,其中“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工业企业69家,产值40126万元;“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工业企业698家、产值132981万元。[10]
1958年掀起全民大办工业、全民大炼钢铁高潮,惠东县钢铁师司令部调动城镇居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农村主要劳动力4万多人,上山挖铁矿、砍树烧木炭、砸铁锅、撬铁门窗,在惠东县各地垒高炉3744座,进行土法炼钢铁,大干3个多月,产品全是废品,劳民伤财,损失严重。[10]
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惠东境内的商业均为私营,多为个体经营,少数为合股经营。1949年以后,才出现集体商业和国营商业,至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没有了私营商业。1980年又开始出现私人经营商业。
② 我是那个高二问你地理怎么学的学生,我是广东省的,如果按广东的,最主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地理没有太多的区域可分,重要的是记住世界跟中国两幅地图,然后就慢慢展开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降水、植被、农作物等等。
③ 龙川县车田镇的人口是多少啊
一、地理:
车田镇位于龙川县境东北部,东江上游,镇政府驻地车田街距县城67公里。全镇总面积312.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612亩,水田面积39927亩,山地总面积30万亩,属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车田河。
二、建置:
车田镇建置于清末,因河两岸多是旱地,靠水车车水灌溉,故取名车田。原分为“车田约”和“上吕屯”,民国合并为车田局,解放后属黎咀区管辖,1952年设第十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车田公社,1977年分为车田和郑马两个公社,1983年撤消车田公社,成立车田区,1987年撤区建镇,成立车田镇。2003年原郑马镇、枫树坝镇樟州、联丰、教丰村并入车田镇。
三、区划:
车田镇下辖车田、郑马居委会、车田村、叶塘村、大同村、园塘村、赤木村、学且村、嶂石村、官天岭村、共和村、马且村、连塘村、四联村、樟州村、教丰村、郑马村、郑里村、丰石村、石下村、黄埠村、径光村、汤湖村、郭岭村、增坑村等23个村委会,共有500个经济合作社,镇政府驻车田镇街道,省道和洋线南通龙川县城,北达和平县,街道规划3.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有南兴街、农民街、老街、河西长堤街、红光街等6个街道,府背街、河东长堤街已形成规划。
四、人口人文:
到2009年底,车田镇总人口60806人,其中农业人口57878人,非农人口3028人,共13353户,其中农业户11649户,非农业户1704户,全镇人口为汉族,境内有华光庙,鸡足山古钟等文物史迹,主要特产有车田豆腐、车田米酒
④ 介绍保山的旅游和人文地理
保山市,古称永昌,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一区一市三县,总人口246.8万人。
保山有世居少数民族13种,有华侨、侨眷、归侨28.9万人,是云南省主要的侨乡。
保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傣族、回族、佤族、满族、傈僳族、景颇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等13种世居民族在这里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山的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水能、煤炭、地热能、天然气、太阳能五大资源,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水能资源:保山市跨三大水系(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境内段的支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89万千瓦,开发潜力较大。
澜沧江
煤炭资源:主要是低质褐煤,储量超过1亿吨的有龙陵镇安煤矿,超过54万吨的有昌宁红星煤矿和保山羊邑煤矿。
地热资源:全市有各种热泉170余处,圈定热田10处,年流出热水约1.6亿立方米,热水、热气年携出热量约23019亿千卡,相当于燃烧33万吨标煤,腾冲地热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有5个较大的高温地热田。
天然气:保山盆地两类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为73平方公里,计算远景资源量为259亿立方米,已钻三口井,保1#、保2#探明储量为9.6亿立方米,已开发民用。
太阳能:保山空气清净、光质好、日照时间长,太阳年均辐射量为5553.7——5959.8兆焦耳/平方米,相当于每平方米189.74——203.61千克标准煤燃烧的发热量。
⑤ 东港的人文地理手抄报。
东港市,为辽宁省辖县级市,由丹东市代管。地理座标东经123°22′30″至124°22′30″,北纬39°45′至40°15′。境内江岸线(边境线)23.85公里,海岸线93.5公里,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丹东市西南部;南临黄海;北、西北接凤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西与庄河市毗邻;东北和丹东市振安区相连;东隔鸭绿江同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相望。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优势,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
2014年,全市陆域面积24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60.81万人;辖3个街道、14个镇、1个民族乡;2014年,东港市地区生产总值348.9亿元。
东港市地处东北亚、环渤海和环黄海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连接中、朝、韩、俄、日五国的交通枢纽、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海陆门户。东港是中国最大的海蜇养殖基地 和梭子蟹养殖基地 、国家级的草莓产研中心和最大的优质生产基地。
2013年11月,东港荣获"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市"称号。 2013年12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出炉",东港市第四次荣获中国百强县殊荣,位居第59位。
⑥ 试论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刘瑞升
(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一、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 1587 ~1641)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他走出书斋,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南达广东罗浮山,北游盘山。足迹遍布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9 个省 ( 区、市) 。他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
徐霞客从 22 岁开始出游,到 56 岁逝世前一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返回家乡止,他不殚虎狼,不畏艰险,三次遇盗、多次绝粮,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现出探险旅行家的宏伟气魄。徐霞客一生志在 “问奇于名山大川”[1]。他溯江穷流、登山入洞、访村走寨,考察了各种各样的地貌,记录了内容各异的奇观异景。徐霞客说: “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附会。”[2]即使对 《禹贡》这样被视为权威的专著,徐霞客也绝不盲目迷信。就 《禹贡》中有关 “岷山导江”的结论,经过实地考察后徐霞客确认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主源,他说 “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3]要知道从古到今,这是被人们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60 多万字的 《徐霞客游记》 ( 以下简称为 《游记》) ,是徐霞客以日记体记录中国地理的名著,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游记作品。《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中国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其文字优美,语言生动,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徐霞客的: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 17 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 20 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4]《游记》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游记》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勘察,到奇峰异洞、瀑布温泉的探索; 从对动植物的考察,到对手工业、矿产、农业的记录; 从对风土民情的了解,到对民族关系的关注等,皆有记载。《游记》最初是以突出的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被推为 “古今游记之最”。其实,它涉及的广阔领域,所包括的丰富科学内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二、历史上对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的评价
直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丁文江提出 《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价值之前,300 多年间人们对 《游记》的赞赏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人们肯定 《游记》内容真实,说该书 “文字质直,不事雕饰”,[5]“记文排日编次,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6]他的手稿,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7]人们还赞扬 《游记》在描述自然之美时的清新隽永、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物象、情愫和志趣相互统一协调的文风。正如杨明时所述: “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于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8]奚又溥则称赞徐霞客 “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9]
明清时代的文人们以徐霞客旅行考察时 “升降于危崖绝壑,搜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10]而赞誉徐霞客为“千古奇人”,其 《游记》为 “千古奇书”。[11]丁文江则认为,徐霞客是一代新学风的开创者和实践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明清文人评价霞客及其 《游记》为“奇人奇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 丁文江对霞客实证考察的科学精神,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笔者收藏的一本沈松泉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标点的 《徐霞客游记》中,有丁文江撰写的一篇题为 《徐霞客游记》的文章,此文一开头就指出: “钱牧斋[12]说,‘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似乎他真是徐霞客的知己,然而看他所做的徐霞客传,连霞客游历的路途都没有弄明白,真可谓怪事! 后来的人随声附和,异口同声地说 ‘奇人奇书,’但是他们不是赞赏他的文章,就是惊叹他的脚力,除去潘次耕以外,没有一个人是真能知徐霞客的。”[13]接着丁文江写道: “徐霞客曾游历过五岳,匡庐,白岳,黄山,天台,雁宕,所以近人有五岳之中游过几岳的,他们的朋友就要恭维他为霞客第二。这真是把徐霞客看得太不值钱了! ”[14]
丁文江在这篇文章中还说: “他是很爱山水的,然而赏玩山水决计不是他唯一的目的。况且近省的山水可以赏玩的很多,何必去吃这种大苦? 他是颇信佛教的,然而他绝对不是行脚僧,以拜佛为朝山的目的地———况且他去的许多山都无佛可拜。”[15]
三、丁文江对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在丁文江之前,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还不能够辨识 《游记》的科学成就,也不能透析霞客的内心世界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丁文江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他是用近代地学眼光来认识、分析和评价徐霞客及其 《游记》的第一人,也是使徐霞客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确立应有地位的第一人。
在沈松泉标点本 《游记》中,丁文江写道: “……文章是霞客的余事,脚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16]
那么,什么是徐霞客的 “真精神”呢? 我们可以从丁文江编的 《徐霞客年谱》中找到答案: “然则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 ‘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 故凡论先生者,或仅爱其文章,或徒惊其游迹,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17]
丁文江极力推崇徐霞客的这种 “知识欲”。为此,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记》一文中说: 徐霞客 “不肯承袭附会,所以要自己去观察江河二经,山脉三条的真相———这是先生游历的真目的。这种 ( 知识欲) ———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18 世纪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先生乃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这真是我们学术史上无上的光荣! 钱牧斋谅他以张骞,元 ( 玄) 奘,耶律楚材自拟,恐怕是牧斋附会的,然而据我们眼光看起来,他的成绩不亚于这三人,而精神却不一样,因为这三个人不是恭维皇帝,就是恭维佛爷,霞客是纯粹的为知识,而求知识与他们有求己求人的分别。”[18]
在丁文江 《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中,丁文江还以十分钦敬的心情赞颂了徐霞客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乃求知之念专,则盗贼不足畏,蛮夷不能阻,政乱不能动,独往孤行,死而后已。”[19]
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记》一文中全面地总结了徐霞客的地理大发现: “①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扬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与事实符合,而且劈头提出他怀疑的缘故,然后拿他自己的观察来一层一节的来证明解释,末后又说江源不易知的缘故,是一篇绝好的科学论文。②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盘江上游的来历……③自先生始,才知道礼社 ( 即红水江) ,澜沧,怒江是三条江,分别入南海。④自先生始,才知道龙川,大盈,槟榔江的源流。”[20]
丁文江在仔细阅读 《游记》后深情地写道: “可以知道考究云南水道之难。在云南西南这种地方,河流是在极深的峡中,两边都是高山 ( 最低的岭比河身要高出六七千尺! ) ,河里又不能行船。一条河隔几十里名目就变; 上流的人同下流人,这条河同那条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来! 要打听一条河的来源出路是极不容易的事。”[21]
就 《游记》的文学价值,丁文江的分析也独具慧眼。丁文江认为许多爱读 《游记》的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丁高度评价 《游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为 《游记》概括了四个特色:
第一,观察的详尽真确。他批评有些文人观察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经常用套语来塞责读者,他举例说,一个几丈的陡崖,就被说成是 “峭壁千尺”; 几里周长的湖泊,就描写为 “一望无际”。还有人说登泰山可以望见东海,把汶河当做黄河,这些更不值得一笑了。丁文江说; “先生一部游记,从头至尾,没有一句浮泛的话; 远近大小,总是有里数、尺数、步数……凡地形、地质、植物、物产、矿业、兵事、历史、风俗,没有一件不留心,下起笔来,自然句句切实详尽,令人百读不厌了。”[22]
第二,用名词的不苟。丁文江认为,许多文人描写地形时,往往滥用名词。他赞赏霞客所作的 《鸡足山志》,霞客把鸡足山的地形分作: 台、岭、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温泉 14 种。丁文江评价说: “这种分析的精神,的确是先生的独到,所以全部 《游记》,所用的名词,没有重复、模糊的毛病。”[23]
第三,系统的明白。丁对徐霞客富于观察分析的能力非常赞赏,他认为 《江源考》和 《盘江考》就是绝好的例证。他感到读 《游记》“条理井然,有头有绪”。[24]
第四,欣赏的真诚。丁文江认为,观察事物,并能系统地分析事物固然重要,但是描写风景名胜没有趣味,那么 “无论他观察如何真确、分析如何精细,系统如何明白,文章仍然枯燥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同情。”[25]
丁写道: “先生是以山水为性命的人,所以读他的游记,就是不爱游的人也要为他所感动。陈函辉送他的诗,说他: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真可以形容他乐而忘返的天真。”[26]
在这里,另有一位学者不能不提,他就是潘耒[27]。在丁本 《游记》里,丁文江把潘耒为 《游记》写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而将其他几篇旧序统统放在全书之后,这是一个创举。在数篇为 《游记》写的序言中,丁文江为什么独钟情于潘次耕的序呢? 在丁本《游记》首页潘序后的按语中,可以找到答案。丁认为为游记作序的人虽多,然而都不是真了解徐霞客的真意。而唯独在潘次耕的序言中,首次说出了霞客之游求知的要旨。“乃真能知先生者”。[28]
丁文江在整理徐霞客游记时,开始并未看到潘序,而是梁任公 ( 启超) 偶然读潘耒所著 《遂初堂集·卷七》时发现的。此序是以前 《游记》各刻本所未载的,后梁任公推荐给丁文江。在沈松泉标点本 《游记》中,梁任公先生代序中写到: “吾友丁文江,研究霞客最深,吾以此序钞示之,彼欢喜赞叹,谓为佳构”。[29]
由此可见,丁文江见到潘序后的状态,丁用 “喜极欲狂”[30]形容自己的心情。丁文江认为这是一篇最了解霞客真意的序言了。丁在自己编的 《游记》中写道: “因冠于本篇之首,而移叶刻各序于卷二十旧序篇,以示区别焉。”[31]
1921 年至 1927 年间,丁文江着手整理、校勘、编订 《徐霞客游记》、 《年谱》、地图及各种附录。他把自己当年在云、贵、川进行地质考察时的资料找出来,与 《游记》进行比较、对照研究。在撰写的 《徐霞客年谱》中,丁对霞客的家世、生平事迹、旅游经历、精神风貌、游记著述与流传以及前人对霞客评述,进行了疏理。丁文江还在 《游记》中配制了一套 ( 共 36 幅) 徐霞客旅行路线的地图,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丁还将存世极少的咸丰刻印本上的一幅徐霞客画像放在丁本 《游记》内,使这张画像得以流传至今。
胡适在其编的 《丁文江的传记》中说: “徐霞客在三百年前,为探奇而远游,为求知而远游,其精神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难得、最可佩的”。“在君在三百年后,独自在云南、川南探奇历险,做地理地质的调查旅行,他的心目中当然常有徐霞客 ‘万里遐征’的伟大榜样鼓舞着他。他后来用他的亲身经验和地理新知识来整理 《徐霞客游记》,给他作详细地图,给他作 ‘年谱’,并在 ‘年谱’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发现,一面也订正他的 《盘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错误。这就是他报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32]
胡适最了解丁文江对徐霞客敬重之情,胡适说: “他最佩服徐霞客,最爱读他的游记,他这一次去西南,当然带了 《徐霞客游记》去作参考。他后来 ( 民国十年) 在北京的 ‘文友会’用英文讲演徐霞客,特别表彰他是中国发现金沙江是扬子江上游的第一个人。在民国十五年,他在 《小说月报》 ( 第十七卷号外) 上又特别表彰这部空前的游记。他对于这位十七世纪的奇士,费了很多的功夫,整理他的 《游记》,给 《游记》做了一册新地图,又做了一篇很详细的 《徐霞客年谱》,民国十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33]
胡适写道: “丁在君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徐霞客,这是我们公认的。他最惋惜徐霞客的 《金沙江游记》散失了,使我们不能知他在三百年前 ‘对金沙江的直接观察’。在君自己记载金沙江的几篇文字,可以说是有意弥补那个大缺憾的。”[34]
从胡适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样的工作———整理 《徐霞客游记》,配发地图,做了 《徐霞客年谱》及出版发行。最为重要的是丁文江以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明确了 《游记》的科学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徐霞客在中国地理发展史上受到重视,始于丁文江。纵览徐霞客同代或后人对徐的赞誉都是 “爱其文字,或惊奇游迹”。而丁文江作为一个地质科学家,对徐霞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翁文灏说: “……先生 ( 指丁文江———本文作者注) 对科学方面之写作,极为审慎,除非已全部确信无疑者外,决不轻易发表”。丁文江对徐霞客的认识和了解,以至整理 《游记》是有一个过程的,正像丁文江自己所言: “余十六出国,二十六始归,凡十年未尝读国书,初不知有徐霞客其人。辛亥自欧归,由越南入滇,将由滇入黔。叶浩吾前辈告知曰: ‘君习地学,且好游,宜读 《徐霞客游记》。徐又君乡人,表彰亦君辈之责。’”[35]
1914 年,丁文江入云南考察,他 “独行滇东滇北二百余日,倦甚则取游记读之,并证以所见闻,始惊叹先生精力之富、考察之精、记载之详且实。因思舆地之学,非图不明,先生以天纵之资,刻苦专精,足迹又遍海内,故能言之如指掌。后人限于旧闻,无图可考,故仅知先生文章之奇,而不能言其心得之所在。颇欲搜集新图,分制专幅,使读者可以按图证书,无盲人瞎马之感,而所藏图不多,不足以证全书; 回京后又为职务所羁,无复余力; 仅于十年夏间,作一总图,加以先生游历之路线,乃于北京文友会中,宣读英文论说一篇,略叙先生之生平而已。”[36]
黄秉维在 《徐霞客游记中之植物地理资料》一文中指出: “然遍观吾国历史,不畏险阻,不辞劳瘁,涉深越峻,以寻幽探奇,如明季徐霞客先生,实为高映之孤霞、独举之明月,古今来一人而已。丁在君先生于先生独行迈往之胜概、栉风沐雨之勤劳、旷朗无前之襟怀、详密朴实之文笔,深致景佩,乃为编年谱,阐举休明,既以彰先民之高矩楷模,复使来者知所循勉。”[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上。三百年前徐霞客身体力行、客观真实地对自然社会的文字报告,在三百年后经过丁文江的实地勘察,予以证实; 三百年前徐霞客对中国地质学的卓越贡献,在三百年后得到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审慎的考证后予以高度赞扬。徐霞客与丁文江,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丁文江既是一位出色的地质学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在徐霞客之后,他追踪徐霞客的旅行路线,以其一贯主张的 “科学精神”,见证了徐霞客之发现,纠正了徐的一些错误,更填补了这位前驱者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叹曰: “可怜如许人读先生的 《游记》二百八十年来,只有一个潘次耕是他的真知己! ”[38]今天看来,丁文江何尝又不是徐霞客的真知己呢?! 不仅是真知己,而且丁文江是现代唯一一位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笔者仅仅是通过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其 《游记》研究所作的贡献,来彰显丁文江的功绩,其实,在丁文江短短的 49 年的生命航程中,他不仅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他还在诸多领域里都有开创性业绩。2007 年 10 月,在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丁文江的家乡,隆重举行了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诞辰120 周年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被称为网络全书式的地学泰斗,笔者有幸参加。在研讨会上,笔者提出对丁文江的研究要系统化,要形成合力; 适时应成立丁文江研究会; 建议黄桥镇与江阴徐霞客故乡的马镇结为姊妹镇。笔者还提出应当将对丁文江的研究称之为“丁学”,因为,丁文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地学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教育、军事、文化、科技、历史、政治、旅游、考古、测绘以及地图学、社会学、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徐霞客研究被称为 “徐学”,红楼梦研究被称为 “红学”,郦道元与 《水经注》研究被称为 “郦学”。丁文江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大师和著名的社会学家,研究他的学问称之为 “丁学”是恰如其分的。
参 考 文 献
[1][2] 陈函辉 . 《霞客徐先生墓志铭》.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3 印,1191,1194
[3]《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128
[4]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译本) 第 5 卷,《地学》第一分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年版,62
[5] 钱谦益 . 《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186
[6] 潘耒 . 《徐霞客游记》序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269
[7] 杨明时 . 《徐霞客游记》序二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3
[8] 奚又溥 . 《徐霞客游记》 序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69
[9] 杨明时 . 《徐霞客游记》序一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2
[10] 钱谦益 ( 1582 ~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于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 《列朝诗集》。藏书之富,几埒内府。后来常熟一带藏书蔚然成风,跟钱谦益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
[11][12][14][16][18][19][20][21][22][23][24]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1 ~17
[13]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2
[15]《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28 ~29
[17]《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丁序: 3
[25] 潘耒 ( 1646 ~1708) ,清初学者,字次耕,号稼堂,吴江平望镇溪港 ( 今江苏) 人。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往来燕赵,与名人雅士相从游。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年) ,以布衣中博学鸿辞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 《明史》,主纂 《食货志》兼订纪传。不解说词,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纂修 《实录》、 《圣训》,又任会试考官。名益盛忌者益众,终以浮躁降职。遂南归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各以诗记。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赐复原官,耒坚辞不受。晚年,研究声韵、易象,著 《类音》、《遂初堂诗集 . 文集 . 别集》,还刻顾炎武所著 《日知录》及遗书数种
[26][28][29]《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潘序: 2
[27] 梁任公 . 《徐霞客游记》代序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3
[30][31][32] 胡适 . 《丁文江的传记》. 远流出版公司,1986 年 3 月版,37 ~38,43
[33][34] 丁文江 . 《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 《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1
[35] 竺可桢 . 《地理学家徐霞客》. 北京: 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40
[36]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18
⑦ 老城乡的人文地理
元谋县老城乡是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地,位于东经101°45´至102°01´,北纬25°30´至25°41´之间,东接武定,南毗羊街,西壤牟定,北靠元马和凉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总体地貌以低山浅切割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为主,部分为中山中切割山地地貌。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从南至北贯穿我乡西部,全长7.2公里。属南亚热带干热气候区,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20.9℃,≥10℃的积温7521℃,年日照时数267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53.3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降雨量741毫米。 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蒲庆余等一行在老城乡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为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经研究分析,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较粗壮,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遗址还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采集到10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在化石层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两件烧骨,这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元谋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谋人遗址有纪念碑,不远处有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关实物、资料。
⑧ 龙川在线的优势
1、 依托强大联盟,通过城市中国各个城市站对外宣传龙川人文地理,提高龙川在全国的版城市形象和城市影响。权
2、 利用联盟站点宣传龙川矿物资源、旅游资源,达到全国招商引资的目的。
3、 利用联盟优势迅速了解和掌握陌生城市市场,让龙川的产品、品牌、资源优势迅速打入该地区市场。
4、 依托联盟,迅速获得其他国家、地区的专门技能和信息来源,为龙川本地人民提供就业、学习等信息。共同打造龙川信息第一门户网站,提升地方形象,挖掘龙川精彩、铸造龙川辉煌!
⑨ 长野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
长野有很多人文景点和漂亮极了的自然风景和温泉,特别是很多纯天然的温泉。上高地,善光寺,乘鞍岳,松本城,松代城,轻井泽,平汤温泉,白骨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