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裴秀
『壹』 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图学家
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回原则答,即"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贰』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版域图》,还提权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叁』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有
名地理学家: 1、裴秀 2、郦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肆』 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图学家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伍』 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有哪些分别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西晋时著名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制图六体”。而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他一生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并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以《水经》为蓝本,撰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字的《水经》扩大了20余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人。21岁开始出游,30年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编辑整理成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而中国人对外国知之甚少,于是他决定编写《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基础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仅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后来又花四年时间精心扩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编成一百卷。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书中魏源还重点介绍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强的重要思想。
『陆』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是谁
著名地理学家:1、裴秀2、郦道元、徐霞客4、魏源 5、李四光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
『柒』 中国的地理学家有哪些人
中国地理学家 听语音
古代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绘、天文学等多个方面。[1]例如:
郦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张衡
一行
南宫说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启
乐史
罗洪先
贾耽
朱思本
晏谟
王士性
何秋涛
严如煜
顾炎武
徐继畲
杨守敬
于钦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张骞父子
班超父子
法显,晋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郑和
近现代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著名地理学家。以下列举部分:
白光润
白眉初
白永平
包安明
宝音
保继刚
鲍觉民
蔡建霞
蔡孟裔
蔡强国
蔡运龙
曹桂发
曹延藩
曹有挥
陈百明
陈朝辉
陈传康
陈尔寿
陈发虎
陈广庭
陈国阶
陈汉欣
陈静生
陈俊合
陈可馨
陈立人
陈能
陈沈良
陈述彭
陈曦
陈效逑
陈亚宁
陈永勤
陈永森
陈振楼
陈忠暖
谌湛溪
成升魁
承继成
程国栋
程和琴
褚广荣
褚亚平
崔功豪
崔鹏
代合治
邓辉
邓先瑞
丁四保
丁永建
董治宝
杜德斌
段汉明
范文纪
方创琳
方凤满
方俊
方修琦
冯德显
冯起
冯学智
傅伯杰
傅先兰
甘枝茂
高峻
高前兆
高全洲
高抒
高泳源
葛剑雄
葛全胜
葛绥成
宫辉力
龚胜生
谷人旭
顾朝林
顾祖禹
郭来喜
韩茂莉
韩昭庆
何秋涛
贺灿飞
侯仁之
侯甬坚
胡焕庸
胡序威
华林甫
黄秉维
黄国璋
黄健民
黄锡畴
景才瑞
蓝勇
李春芬
李德仁
李国平
李吉均
李润田
李四光
李小建
李小文
李旭旦
梁溥
林炳耀
林超
刘东生
刘科伟
刘培桐
刘兴诗
刘兴土
陆大道
陆林
罗洪先
罗开富
马溶之
满志敏
宁越敏
秦大河
任美锷
沙学浚
沈玉昌
施雅风
石泉
史念海
宋家泰
孙鸿烈
覃成林
谭其骧
唐晓峰
涂长望
王成组
王恩涌
王鸿祯
王缉慈
王乃昂
王乃梁
王守春
王颖
王庸
伍光和
魏清泉
翁文灏
吴传钧
吴殿廷
吴尚时
吴松弟
吴中伦
徐建华
许学强
许学工
严德一
严如煜
阎小培
杨纫章
杨吾扬
叶嘉安
尤联元
曾刚
曾世英
曾昭璇
张其昀
张伟然
张文忠
张相文
张晓虹
张修桂
赵荣
周立三
周尚意
周廷儒
周一星
周振鹤
朱鹤健
朱思本
朱震达
竺可桢
邹代钧
邹逸麟
左大康
『捌』 历史上有哪些地理学家﹖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内绘、天文学等多个容方面。例如:
朱熹
郦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张衡
一行
南宫说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启
乐史
罗洪先
贾耽
朱思本
晏谟
王士性
何秋涛
严如煜
顾炎武
徐继畲
杨守敬
于钦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张骞父子
班超父子
法显,晋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郑和
外国的古代地理学家
毕达哥拉斯(约前572-约前497)
柏拉图(前428-前348)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伦布(1451-1506)
亚美利加·韦斯普奇
达·伽马
费南多·麦哲伦
库克
托勒密
『玖』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家
著名地理学家: 1、裴秀 2、郦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