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概括

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概括

发布时间: 2021-02-20 09:24:23

Ⅰ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点要素
地势西高东专低,呈阶梯状分布,属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气候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
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北方水量小、汛期短、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东部以森林草原为主
,西部以荒漠草原为主。
个人概括,仅供参考

Ⅱ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 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 798平方公里。我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脉等山脉。从南到北有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水系河流。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这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 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Ⅲ 怎么样简洁概括中国地理

简洁点吗. 这容易,中国地理包括两部分:1自然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2人文地理(人版口分布. 民族. 城市权发展. 交通. 工业. 农业.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旅游业. 江河整治. 改造谎地.改造盐碱地....等等)只要每个标题说上一两句就可以了,以前也有过一道高考题根你这个标题很相似,它说的不是中国地理,而是要你说一下中国的 武汉 和 上海的地理特点. 希望你能采纳.

Ⅳ 自然地理知识的概括

地 球 和 地 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在宇宙中
一、宇宙的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
⒈天体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⒉天体系统
地 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 球
银河系 八大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⒊恒星、星云
高速运动
炽热气体
a.恒星 自身发光
体 积 大
密 度 小
b.星云——云雾状的天体
体积更大、密度更小
⒋太阳外部结构
光球——黑子
色球——耀斑 太阳活动11年
日冕——“太阳风”
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a.光热——生命
b.自然现象
c.短波
d.指南针
e.极光
⒍太阳系
a.中心——太阳(99.86) 近日行星(类地行星) 共向—自西向东
b.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巨行星 共面
远 日 行 星 近圆
c.小行星:火、木之间
d.卫星:土卫(最多)
彗核——冰
e.彗星 彗发——气体
彗尾
f.流星体——陨星 陨石
陨铁
g.行星际物质
⒎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a.远近适中→温度适中→液态水(0~100℃)
b.质量体积大小适中→大气→O2→生命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一、地球仪
⒈赤道——周长:2πr≈4万㎞
⒉地轴
⒊两极
⒋赤道半径——6378㎞ 平均半径6371㎞
⒌极 半 径——6356㎞
⒍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球体
⒎表面积——5.1亿㎞2
南 北 方 向
⒏经线 等长
不能自成圆圈
0°本初子午线 180°W 0° 180°E
经度 西经 东经
大小小大
东西半球:20°W→160°E
东 西 方 向
⒐纬线 不等长
能自成圆圈
纬度: 90°N
60° (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30°

30°
60°
90°S
⒑经纬网——定位、定向
例:A(50°N,116°E),B(70°S,160°W)
自转
二、地球转动 公转
物质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中心——地轴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⒈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⒉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晨昏线
不发光
不透明 调节地球“体温”
自转
⑵时差
a.时间 刻

1°——4′
b.地方时 15°——1小时
360°——24小时
c.时区 24个
东 一 区
中零时区
西 一 区
22. 5W 7. 5W 7. 5E 22. 5E

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东早西晚,“东+西-”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一天)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一天
日界线180°经线 “之”字形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乌鲁木齐时”——东6区
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气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二地球的公转
中心——太阳
⒈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366)5时48分46秒

近日点 远日点
1月初 7月初

⒉怎么公转?
a.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成23.5°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b.地轴的指向不变
3.21 春分直射点——→赤道
6.22 夏至——→北回归线
9.23 秋分——→赤道
12.22冬至——→南回归线
⒊地理意义
a.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1春分9.23秋分由 赤道 向 两 极 递 减
6.22夏至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由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
12.23冬至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昼夜平分
6.22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66.5°N以北,极昼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66.5°S以南,极夜
12.22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66.5°N以北,极夜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66.5°S以南,极昼
c.四季的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热
秋季:太阳高度渐小,昼渐短——凉
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冷
春季:太阳高度渐大,昼渐长——温
民间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积温四季:
春:3、4、5月 夏:6、7、8、月
秋:9、10、11月 冬:12、1、2月
d.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章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N
W E

⒈方向 S
经纬线、经纬度
在两极上空看:N——逆;S——顺
指向标
⒉比例尺(缩尺)=图距实地距离 =1x
a.线段式
1∶10000000
一比一千万
b.数字式 1千万分之一
110000000
c.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⒊图例(符号),注记(文字,数字)
二、地图上的高度
⒈绝对高度——(海拔)
⒉相对高度——(H-h)
⒊等高线
a.等高线密集——陡
b.等高线稀疏——缓
c.陡崖:

d.山峰:

e.鞍部:

f.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山谷
g.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图
⒌分层设色地图
蓝——水(乳白色——大陆架>-200米)
绿——平原<200米
浅绿浅黄——丘陵
黄——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四章地壳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
化学元素(氧12、硅14)—→矿物—→岩石
山地高原50~70㎞
海沟 6㎞ 平均厚度17㎞
陆地 33㎞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⒉大陆坡
⒊大洋底
四、地形变化与地质作用
力的来源 表现 结 果

⒈内力作用

放射性元素蜕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变质作用
崎岖不平

⒉外力作用

太阳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平坦

五、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
⒈水平运动☆——高大褶皱山系
⒉升降运动——高低起伏
a.褶皱
b.地堑——谷地、裂谷
c.地垒——山
六、火山
⒈构造
死 火 山
⒉分类 休眠火山
活 火 山
⒊分布: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大西洋
山西大同——死
⒋中国 台湾、新疆——活
东北——休眠
七、地震——波
⒈岩石圈口天然震动
⒉先上下颠,左右前后摇晃
⒊有关名词
⒋震级——能量大小
⒌烈度——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⒍影响烈度因素
a.构造地震(火山、陷落)
b.震级大小
c.距震中远近
d.震深
e.建筑物强度
⒎分布
八、板块学说
⒈岩石圈由六大块拼合而成
⒉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⒊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
⒋板块处在运动中 张裂 ← →裂谷,海洋
相撞 → ←山脉,海沟
九、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⒈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物理
⒉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再破坏 化学
生物
风力搬运——干旱地区(风蚀蘑菇、柱、城堡、沙丘)
⒊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湿润地区(冲击岛、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风力
⒋堆积 流水 分选(有规律)
海浪
冰川——无分选
⒌固结成岩——沉积岩
十、人类活动与地形
⒈地形是影响人类活动
四大文明古国—农业国—冲积平原—河流
⒉人类改变地形——填海造陆(荷兰、日本……)

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天气——短时间 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长时间 天气平均气温、降水、气压、风
二、气温℃ 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三、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最高——午后2点(14点)
⒈日 变 化
最低——日出前后
最高月 北半球7月(8月)
⒉年 变 化 南半球1月(2月)
最低月 北半球1月(2月)
南半球7月(8月)
四、气温的水平分布
⒈气温总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⒉南半球平直,北半球弯曲
⒊一月北半球等温线:大陆上向低纬;海洋上向高纬
七月北半球等温线:大陆上向高纬;海洋上向低纬
⒋最热不在赤道,北回归线,北非撒哈拉沙漠
冷北半球——西伯利亚(寒极)
南半球——南极大陆 -89℃(寒极)
五、气温的垂直分布
-0.6℃/100M↑
六、降水(雨、雪、雹);㎜等降水量线 水汽不饱和→饱和
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
⒈类型 午后2点 (热雷雨)
a.对流雨 赤道附近
冷锋
b.锋面雨 暖锋
准静止锋——“梅雨”,6月上旬~7月中旬(淮河——南岭)
c.地形雨——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山腰
d.台风雨——热带低气压——气旋——台风—→强台风(逆)
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夏雨型
a.季节变化 冬雨型
年雨型
b.年际变化
七、气压——大气对下界的压力(百帕)
⒈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反比
⒉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反比
⒊气压与风——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⒋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⒌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向南北位移
1月南移
有些地区一年中交替控制
7月北移
⒍季风
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气温中心→风
气压带风带位移(亚洲南部)
八、影响气候的因素
⒈纬度(最基本):寒、温、热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气候不同
在相同的气压带,风带,气候不同
⒉大气环流 亚热带 东岸冬干夏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季风) (冬西风、夏副高) 西岸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多雨
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少雨
大陆性(气温、降水)
海洋性
⒊地面状况 海拔
地形 高大山地——迎风坡、山腰降水多
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 寒流——降温、减湿
CO2↑气温升高(全球)
⒋人为影响 氟化物——臭氧层—→紫外线
局部
九、世界上的主要气候类型
(类型:特点、成因、分布)

冬夏
70°

60°

50°

40°

30°

20°
15°
10°
极 地 气 候(苔 原、冰 原) 夏冬
70° 高

60°

50°

40°
35°
30°

20°

10°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气 候

温带
↓ 温 带
海洋性
气 候
温带
大 陆 性
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 带 沙 漠 气 候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0° 0°
亚 洲 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北美洲缺少: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缺少: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欧 洲 缺少: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种热带气候和季风气候)
大洋洲缺少: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非洲:除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外都缺少
南极洲:只有极地气候
十、气候类型的判断(图、表格、文字)
⒈先看气温——温度带——1月、7月
⒉再看降水——总量,分配——1月、7月
⒊综合判断——心中有数

第六章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
⒈方式 海上内循环(小)
内陆循环(小)
大气圈
水 水圈
岩石圈→各个环节→发生连续运动的过程
生物圈
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⒉意义 水资源成为一个可更新系统
改变地表形态
二、海水
⒈盐度(钠、镁……)——35%
a.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域、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b.影响盐度的因素 大河流入(波罗的海最低)
洋流——暖流增高、寒流降低
⒉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⒊洋流 暖流
按温度分 寒流
a.洋流分类 风海流
按成因分 密度流(地中海→大西洋)
补偿流(地中海←大西洋)
b.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半球——顺时针
①南北半球在中低纬度存在一个闭合的洋流圈
②北半球中高纬有一个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南半球——逆时针
③南纬40°~60°——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有季风洋流
冬——东→西(逆)
夏——西→东(顺)
气候——寒流——降温、减湿
纽芬兰
生物——渔场 北海道 寒暖流交汇
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海
秘鲁
航行 顺

三、陆地水(冰川、河、湖、沼泽、地下水)
地表水
⒈水系和流域
a.水系=干流+支流
b.流域 外流区域(入海)——外流河
内流区域(不入海)——内流河
⒉河流的补给
a.降水(雨水)——最普通
b.积雪——温带、寒带(春汛)
c.冰川——夏季
d.湖泊——起调节作用 一般河流地下水→河流
e.地下水——最稳定,可靠
⒊地下水 黄河下游河流→地下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a.潜水 水位在变化
合 理 利 用 不干净
防“漏斗区” 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b.承压地下水 水位稳定
较洁净
第七章陆地上的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地形、气候、岩石、土壤、生物、水组成为一个综合体
⒈地理环境整体性——各要素相互性
⒉地理环境差异性
二、自然带
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植被不同(镜子)
①占有一定宽度 ②一定延伸方向 ③带与带之间没有明显界线,是逐步过渡的
⒈纬度地带性规律 东西延伸
(以热量为基础) 南北更替
⒉经度地带性规律 南北延伸 中纬最明显
(以水分为条件) 东西更替
⒊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延伸
(海拔) 垂直更替
⒋非 地 带 性 规 律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南半球巴塔哥尼亚沙漠
世 界 地 理
第八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陆地 29%
北半球
二、大洋
北冰洋
四大洋 印度洋
大西洋“S”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三、大洲(七大洲)
⒈名称
⒉洲界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北美———巴拿马运河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Ⅳ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概况,考研用,急求!

(一)地形概况: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利于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劣势:耕地有限;阻碍交通
3.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相连)
南北走向:贺兰山 ; 横断山脉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二)气候概况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3.气候特征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5.我国雨带的推移(副高对于中国东部影响;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锋面雨或锋面气旋)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7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况
外流河和外流区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长江,黄河,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2.湖泊概况
分类 咸水湖和淡水湖 ; 内流湖和外流湖
两大湖泊分布区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 太湖,洪泽湖,巢湖 ,鄱阳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长江 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中国第一大河(世界上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蕴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占1/2 ;
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流程5500千米;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亲河黄河的奉献:引黄灌溉,塑造的平原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华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

Ⅵ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Ⅶ 中国的自然概况

http://ke..com/view/61891.htm

Ⅷ <中国地理>中,概括中国自然结构的基本特征。请各位大侠帮帮忙啦!!!!!!!!!!

这个题目哪里来的,你初中高中??

这个貌似很复杂的。

需要从地形,地势,地貌,专气候诸多方面考属虑的……

但是就基本特征而言,

应该是几个字概括的……

像什么“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这个自然结构是指什么???

你在网络上搜索”自然结构“,会出现一个网络文库,

自然结构是

气候水热结构
土地资源结构
水资源结构
矿产资源结构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

这些统称自然结构,

肯定不是地貌地势了……你自己摸索一下吧

我还几年不摸地理;额

Ⅸ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形概况: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利于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三水")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劣势:耕地有限;阻碍交通
3.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相连)
南北走向:贺兰山 ; 横断山脉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二)气候概况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3.气候特征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5.我国雨带的推移(副高对于中国东部影响;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锋面雨或锋面气旋)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7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况
外流河和外流区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长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2.湖泊概况
分类 咸水湖和淡水湖 ; 内流湖和外流湖
两大湖泊分布区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 太湖,洪泽湖 ,巢湖 ,鄱阳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长江 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中国第一大河(世界上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蕴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占1/2 ;
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流程5500千米;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亲河的奉献:引黄灌溉,塑造的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华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