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环境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0 00:57:39

⑴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3、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1)地理环境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⑵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2)地理环境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⑶ 中国不同地理风貌对人门的服装有影响吗,

肯定有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

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

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

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

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

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

⑷ 课题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藏族服饰半边袖就与青藏高原的高山气候有关,惠安女的服饰与讨海劳动有关等等

⑸ 如何研究中国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内同环境中的各族人民容,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其中我国较为典型地区为东北地区,高原地区,西南这三个地区。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⑹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意义

请说具体的民族

⑺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与地理有关系是肯定的,可惜我不知道,不过汉服我们穿起来潇洒飘逸是再适版合不过了,而它权也代表了,我们汉人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有礼服,华美,也有平时穿的服装,都很方便简洁。只是,汉族被通古斯猪屠杀,统治之后的三百年,汉人平时只能穿长袍马褂,唯有在死的时候才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为的是让九泉之下的祖先认出使自己族人。并且在自己头上铺一块白巾,表示无脸面对祖先之意。汉服不是旗袍和伪唐装,这两样都是满族的,另外建议,了解一下冉闵,五胡乱华中,当汉族快被灭族的时候,是他让汉人重新觉醒起尚武的意识,剿灭胡人。可惜拯救汉族的人被如今的汉族统治者生生抹去了。为了一个“民族团结”。对了,汉服没有不舒服,你说的恐怕是礼服吧,汉族当中穿的有常服和便服,听听也觉得利索了。

⑻ 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服饰习俗的影响

服饰与地理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
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
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无不
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一节

我国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我国服饰纷繁多样、
绚丽多采,
它不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
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社
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服饰与气候

服饰有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人们的服饰是不同的。
如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
人们在室外必需戴皮帽、
穿皮
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而终年温暖的海南及台
湾、
云南、
两广南部的人们无需准备厚的冬装,
绝大多数时间着浅色的轻薄夏装,
出门戴各种凉帽。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备雨衣、雨伞,而西北干旱地区,则
无需雨具。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

带,四季气温变化明显,各族人民都
有按季节换衣服的习俗。
如达斡尔族所穿的传统皮衣,
多用狍皮制成,
但各季选
用的狍皮不同①。藏族的袍子有长袖、腰肥、大襟、无兜的特点,夏季时人们只
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双袖束于腰间,冬季两袖都穿上。藏袍适应了青
藏高原“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点。

二、服饰与经济活动

服饰的质料与式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北方以游牧、
渔猎
为生的少数民族,
多以兽皮、
鱼皮或毛织物为衣料。
如居住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
哲族人民,长期以来以渔猎为生,他们的传统服饰除用狍皮、鹿皮制作外,大多
用鱼皮剪裁缝制成鱼皮长衫、
套裤、
靰鞡、
手套、
裹腿等。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他们喜欢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头皮鞣制的狍头帽,
这种帽子不仅保暖,
而且在
狩猎时也起到伪装和诱惑猎物的作用。
在我国东部农业地区,
盛产棉、
麻、
丝等,
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苏绣、湘绣、蜀绣等中国名绣都出自丝
绸之乡。

三、服饰与民族文化

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饰,
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如我国古代汉族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后来又
有占星术的五方观念,黄为土色,象征中央,青、红、白、黑分别象征东、南、

西、北四方,故以青、红、黑、白、黄五色服饰为正色,只有帝王,官员才能穿;
平民百姓只能穿这些颜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饰。

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
认为白色象征纯洁、
吉祥,
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
饰。这种尚白习俗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原始图腾、信仰等因素有关,他们生活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生,生活中以流水、白雪、白云为伴,因
此产生了尚白的习俗。
此外,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也盛行穿白色衣服,
素有“白
衣民族”之称。

四、服饰与社会生活

服饰也受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份的
人们,在服饰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人们早期的服饰无男女之别,
为上衣下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
念的产生,服饰才渐趋多样化。男子为适应户外生产、狩猎、骑马作战的需要,
穿裙子很为不便,
逐渐被裤子所替代、
而女子主要是室内劳动,
保留了穿裙子的
习俗。为显示女性体态优美,女子爱穿束腰的服饰。各种饰物也逐渐讲究起来。

随着审美观念的增强,
服饰与年龄渐趋协调,
产生了不同年龄人们服饰上的
差异。如东乡族妇女的盖头有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新娘戴绿色盖头,中
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而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从服饰上也可以区分人们的婚姻状况。
如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穿特有的
坎肩,用鲜艳的绸缎缝成,再镶上彩色花边。维吾尔族
3
岁至
15
岁的女孩头发
梳成无数条小辫,婚后才拆散,辫成两条大辫子。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婚前多
穿腓红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婚后改穿对襟短衫,着黑统裙。此外,不同职业
人们的服装也不同。

五、服饰与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对服装也有较大的影响,
如佛教僧人穿袈裟,
道士穿道
袍,
回族阿訇和各族穆斯林多穿与大衣长度相当的、
封闭式制服领口的“准白”。

六、服饰与文化交流

在国内外各族人民的交往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使一些国外服饰在我国
流行;同时,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款式。如清朝末年,我国大批青年
出国留学归来,使西服开始在我国流行。
1979
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化,西服再次风靡全国,其影响之广远远超过以往。建国初期,受苏联的影
响,双排扣、束腰带的列宁装曾流行全国,被称为“干部服”,苏联妇女普遍穿
着连身裙——布拉基,也已成为我国妇女常见的夏装。

西服传入我国后,
我国人民取西服之轻便、
中式服装之舒适的长处,
在日本
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形成深爱广大人民喜爱的中山装。
我国妇女在吸收各

族服饰优点的基础上,
改变清代旗袍复杂僵直的轮廓,
形成了风格独特、
线条明
快、穿着舒适的新旗袍款式,并在旗袍外加套西装或背心、绒线衫等。

①立冬前后至春节前的隆冬,
人们穿毛长而密实的狍皮衣;
清明前后的早春,
穿掉毛轻暖的
皮衣;夏季用脱毛完毕的狍皮作衣服;秋季穿长新毛的狍皮衣服。

⑼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有总结构—表格形式,和研究对象)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