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国第二季
1. 《航拍中国》纪录片第二季如何体现大国的厚重感
该片以前所未有的航拍视角给观众视觉上的满足,无论是高空拍摄还是近地拍摄回全部使用航拍,答无任何地面摄像机进行补拍,真正达到了“俯瞰中国”。在地点上选取上综合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多种因素,以观众为核心,生活化为主,让观众重视这些熟悉的景观并且挖掘它们的潜在美。
画面取材于真实场景,拍摄,剪辑,配音,音乐等方面相互配合,画面与声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虽然是纪录片,但它寄情于景,将思想和技术处理得恰当,善于捕捉细节,展现细节之美,营造出别具一番的意境中国。
(1)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国第二季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航拍中国第二季》选取了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等七个省区,将镜头聚焦七省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使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使用VR摄像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
并采用“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等手法,展示中国大美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彰显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揭秘“中国奇迹”背后的创新动力,让世界分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 《航拍中国》第二季是纪录片吗
《航拍中国》是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涉回及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答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集。囊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6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属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拍摄历时一年,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4k空中影像。
3. 《航拍中国》纪录片第二季有可能会拍摄哪些城市
4. 《航拍中国》第二季的节目列表内容是什么
《特别程现》 20170128 航拍中国 第一季 第一集 海南
《特别呈现》 20170129 航拍中国 第一季 第二集 陕西
《特别呈现》 20170129 航拍中国 第一季 第二集 陕西
5. 《航拍中国》纪录片第二季中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在一年的拍摄时间里,《航拍中国》第二季摄制组先后动用了12架载人直升机、70多架无人机,总航程达到20多万公里。在拍摄中,摄制组采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首次使用VR摄影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采用了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等手法。为了呈现更广阔空间的绚丽景观,第二季节目还首次利用卫星采集数据,通过卫星影像辅以后期处理,用更为宏观、新奇的视野为观众呈现卫星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在卫星影像的呈现下,平原和水系像叶脉一样清晰可见。
在镜头表达上,《航拍中国》第二季对航拍手法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片透过各地不同的地理地貌、动物迁徙、植被变化和人文活动,从空中展现风格各异的“大、美、奇、变”。例如在四川省的拍摄中,航拍镜头便通过一镜到底将川菜和川剧串联呈现,使观众对四川的地域文化印象深刻。除了高空大面积的景色呈现,贴近地面超低空水平直推也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多处垂直镜头从低到高,令整体景观从低处的窄视角随着高度增加变得更加开阔,让景象由局部到宏观立体呈现。
在精美画面和独特的镜头语言之外,第二季延续了《航拍中国》一贯的声效和音乐特色,在节目的原创音乐中,吸收了长调、民歌、戏曲的元素,不同的旋律渲染出多样的情感氛围,极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音乐美感。
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计划拍摄34集,每集50分钟,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航拍中国》的拍摄,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飞行航时最多,首次实现全航拍影像叙事的空中拍摄行动。《航拍中国》第一季于2017年播出以来,累计电视播出五百多次,观众规模超过三亿,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亮丽名片。据悉,在第二季节目开播的同时,《航拍中国》第三季的拍摄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6. 如何评价《航拍中国第二季》
我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时间太短了,很多美景来不及展示,没办法,节目只有五十专分钟,如果长了属就不是航拍中国了。
延续第一季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选取了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七个省区,将镜头聚焦七省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使用VR摄像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并采用“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等手法,展示中国大美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彰显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揭秘“中国奇迹”背后的创新动力,让世界分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7. 《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哪几个省份有航拍
第二季选取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七地为拍摄对象。
剧情介绍
第1集《航拍中国第二季·浙江》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一条曲折的大江,将这块土地划分为东部与西部,起伏的山脉从西南向东北绵延伸展,版图的东部,是繁星般的海岛和曲折的海岸。
我们的旅程从跨越海湾的大桥开始,在群岛中去探访一段遥远的记忆,穿越岛链,我们探寻古老的港区,向南,和一场盛大的节日相聚。
第2集 《航拍中国第二季·四川》
四川位于中国内陆的西南部,它的西边是雄伟的山脉与高原,中部和东部则是深陷在群山中的盆地,其中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被誉为“天府之国”。我们的旅程从西北端的高原开始,然后深入高山峡谷,发现举世无双的人间仙境,翻越雪山,随滔滔江水,去见识一座奇迹般的古代工程。
第3集 《航拍中国第二季·内蒙古》
内蒙古,东起东经126度,西至东经97度,是中国跨越经度最大的省份。大兴安岭与阴山山脉横亘东西,黄河以几字形穿越一角。森林、草原、沙漠、戈壁,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
第4集《航拍中国第二季·甘肃》
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黄河穿越兰州,将这片土地划分为河东与河西,一南一北的山脉挤压出一条约1000公里的狭长走廊,片片绿洲,勾连着中原与塞外。
我们的飞行之旅从甘肃中部开启,邂逅别样的黄土高原。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农耕文明的过去与现在,顺流而下看一条大河如何变换色彩,最后与一座古城不期而遇。
第5集《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南岭的阻隔,造就了这片温暖的土地。东南面是茫茫大海,山海之间的丰富水系汇成一条大江,江海合奏,冲击出一片肥沃的三角洲。
第6集《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绵延的武夷山雄踞西北部。近700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穿行于群山之间,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进入福建的旅程,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开始。探寻一片树叶的传奇,造访一座古村聆听往昔的繁华,感受神奇的水上丹霞,往南飞行,邂逅一片最美的莲海梯田。
第7集《航拍中国第二季·江苏》
江苏东临黄海,北有淮河,南有长江,中间是京杭大运河。境内河湖众多,是中国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平原和水面的占比均位列全国第一。
(7)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国第二季扩展阅读
该片延续了《航拍中国》一贯的声效和音乐特色。在节目的原创音乐中,吸收了长调、民歌、戏曲的元素,不同的旋律渲染出多样的情感氛围,极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音乐美感 。
该片打头的浙江篇,呈现的是自古水系交错、岛屿散布、万物峥嵘的大美浙江。以江南水乡精致秀美的特点为基调,以浙江的山脉、水系为脉络,展现了浙江的过去和现在。
8. 《航拍中国》第二季中的海南是怎么描述的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当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空中,你会看见专属于空中的奇观……春节期间,央视1套和9套播出了纪录片《航拍中国·海南》,让观众惊奇于空中海南的美丽。1月31日至2月2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重播该片,本报今日刊发该片解说词,以帮读者进一步领略片中海南风采。
1
海南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我们的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沿着北部海岸线,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
这是一条30公里宽的海峡,它的南岸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海南岛本来是内陆的一部分,6000万年前,地壳运动让部分陆地下陷,海水淹没了这里,形成了古琼州海峡。伴随着塌陷和海峡形成,火山开始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海南岛北部的面积随之扩大。
在海南岛的北部,火山运动的痕迹随处可见。这片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40多座火山。
马鞍岭火山是其中的明星,它由一座主火山、一座副火山和两座小巧的寄生火山组合而成。就像父母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如今,植被已经把火山层层覆盖,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公园,沿着火山缺口处的步行通道,可以一直走到69米深的底部。大约在13000年前,马鞍岭火山完成了最后一次喷发,随后陷入沉寂。但不能小看它的威力,这是一座休眠火山,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醒来。
轮渡是往返于内陆和海南岛之间的班车,只需要50分钟就能横渡琼州海峡。这是一艘载重量超过4000吨的轮船,除了汽车和旅客,船舱之中还有一列跟随它渡海的火车。跨海前,火车被拆分开装入船舱。轮渡靠岸后,首先完成铁轨的对接,接着列车车厢被拉出船舱,重新组接成完整的火车。海口是它们在海南岛旅程的第一站。
海口是海南岛离内陆最近的城市,90%的进出岛货物都在海口中转。
全岛最大的淡水河南渡江从这里入海,“海口”因此得名。
在海口,有一条盛极一时的骑楼商业街。一楼是店铺,二楼以上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向外探出,就像骑跨在人行道上,所以叫做“骑楼”。这是海南人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建筑样式。对于他们来说,大海并不意味着阻隔,而是通往远方的道路。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有下南洋的热潮。出海闯荡的人们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儿。小到咖啡,大到骑楼这种设计,甚至连造房子的水泥都是从南洋运回来的。闯荡南洋的人们脚步未远,从内地驶来的轮船已经响起靠岸的鸣笛。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由与梦想激励十万闯海人横跨海峡,从海口登陆,踏上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岛屿。如同“闯关东”、“走西口”,当年的闯海人勇于冒险,走在了开放的前沿。“下海”是他们贡献给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词。
即便是最靠近陆地的地方,海洋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北部是海南岛最凶险的海岸线之一,灯塔成为航海人最愿意看到的老朋友。
这是海南灯塔中最年长,相貌也最出众的一座,它守望临高角已经120多年,红白条纹是它最明显的标识。临高角灯塔见证了不少历史。1894年,法国人为了控制琼州海峡而修建了它。50多年后,解放军在临高角艰难登陆,解放了海南。激战过后,灯塔如旧,但海南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世界。
木兰头灯塔守卫着一片危险的水域。因为水流速度极快,不少船只在这里遇险。破损的木板被冲到海岸上堆积起来,这片水域被称为“木烂头”,后来人们将其改名为“米兰头”,期望海难不再发生。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这座74米高的亚洲第一灯塔,它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路牌,为远道而来的船只指引方向。
2
追寻一座岛屿和树木之间的奇妙缘分,平凡的椰子有着最传奇的身世。貌不惊人的红树林,在绝境中力挽狂澜。退潮后,加入螃蟹和鸭子的队伍,与它们一起重新发现海滩。
在海南岛东部,有一条绵延15公里的椰海长廊,200万棵椰树,演绎了极致的椰岛风情。椰树和海南岛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可关于它们相识的经历,却始终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比较盛行,海南岛上原本并没有椰树,最早的椰子来自马来半岛。数千年前,一些成熟的椰子从马来半岛的椰树落下,被潮水带入海中开始漂泊。搭乘洋流的班车,它们必须在两个月之内遇见陆地,否则等待着它们的就是死亡。这样艰险的旅程失败了很多次,直到某一颗椰子率先登陆了海南岛。这是幸存者的胜利,一颗椰子最终繁衍出一片椰林。
告别椰林,继续向前,海水逐渐接管陆地,我们惊诧地发现,一片树林生长在海水之中。这片树林聚集了不同品种的红树科植物。它们或许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实的树木,明明是绿色,却叫做红树林。其实,这些树木富含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特殊成分,树干或树枝断裂以后,便会氧化成红色。更不可思议的是,红树林已经习惯了海水的包围,为了活下来,它们进化成一座座海水淡化器,除了树根能从咸水中过滤出淡水,它们还能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对人类来说,红树林是最好的海岸卫士,当台风来袭,它们消解了风浪的力量,保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
红树林还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每天落潮后,鸭子们便浩浩荡荡涌向红树林旁的滩涂。海滩上滞留的小鱼虾,是它们挚爱的食物。大自然的馈赠,给鸭子提供了免费的天然饲料。这种赶海觅食的鸭子,有人称呼它为“跑海鸭”。寻求美食的道路从不孤单,退潮后,和尚蟹也开始扫荡海滩。并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横行,和尚蟹就很擅长向前直走。平均重量只有两克的身体,让它们能够迅速移动。它们喜欢集体出行,这样看起来更像是一只庞然大物,可以吓唬一些胆小的捕食者。
大海在每一次涨落之间将大自然的礼物馈赠给海边的人们。落潮时分,到海滩上就可以捡拾最新鲜的海产。潮水退得越远,留给赶海人的沙滩就越多。熟悉地形的渔民,甚至可以下到数百米外的海滩上采贝。以海为田,靠海吃饭,他们就这样过了数千年的赶海时光。
3
从古老的渔村到度假天堂,不断变化的风景里蕴藏着海南更新迭代的故事。和海上人家打个照面,探访不远处的南湾半岛,那里是猕猴的天堂。飞往中国顶级的旅游胜地,体验花样玩海的无穷乐趣。
这里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博鳌,正是鱼多鱼肥的意思。2002年,第一届亚洲论坛在博鳌举行,亚洲各国的政要、商人和学者齐聚于此。
之后这里被确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博鳌一夜成名的传奇至今为人乐道。从渔村一步跨入现代城市,海南的许多地方都经历了急速的升级换代。
让我们去看看在此之前这座岛屿童年的模样。海南的大多数旅游地原先都是这样的小渔村。新村港是疍家人世代居住的港湾,疍家人是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数千年来,他们靠海为生,以船为家,从不上岸生活。这一个个木质方格,当地人称为鱼排,鱼排之下是养殖海产的网箱。今天的疍家人,以养殖和出海捕鱼谋生。他们在鱼排上搭建木屋,鱼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劳作方式依然在延续。只是如今,一些疍家人不再漂泊海上,他们上岸建了房子,过上了海上劳作,岸上生活的日子。
疍家人的邻居,住在不远处的半岛上。眼前这座山,就是猕猴的乐园。南湾半岛生活着上千只猕猴,它们分成24个群落,每群猴子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地。每天下山,不同的猴群路过对方的地盘时,总要打上一架。南湾的猕猴个头较小,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小个头更容易散热,这是他们为了适应炎热的海岛气候,在进化过程中做出的改变。中午时分,猕猴们纷纷下水避暑。猴王担负起教练的职责,它只在岸上观望,从不下水是它的原则。毕竟,湿漉漉的毛发有失猴王的威严。
为适应环境而进化,这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海南的坡鹿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名字上看,很多人会以为坡鹿生活在山坡上。可是在海南方言中,坡是平地的意思,这是一种生活在平地的鹿。它们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坡鹿奔跑迅速,还特别善于跳跃,一米多高的灌木丛,都能轻松地一跃而过。
往南飞行,逐渐靠近海面上的一座海岛,热带岛屿的风情扑面而来,向往蜈支洲岛的人们,很多是潜水爱好者。这是拥有极为透澈的海域,海水的能见度有时能达到20多米。初学者经过培训之后,下潜到十几米的深处,海底的世界便一览无余。见风使舵是帆船运动的关键,海上的风,隔二三十米就迥然不同。
有人喜欢风力条件上乘的岸边环境,有人愿意纵向深海以躲避大浪。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迸发出享受海洋的新灵感。玩海的方法层出不穷,海面之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绘画。辽阔的海没有束缚,玩家们可以体验最快的速度,人们以不同姿势投入海水柔软的怀抱。
一些前往三亚的航班,在降落前会在这里绕行。108米高的海上观音,是全球最大的观音像。在环绕飞行之后,飞机将停在往东23公里的凤凰国际机场。
三亚市是人们常说的天涯海角,在古代,它是贬谪官员、流放囚犯的荒凉之地。千年后,人们看到它炙手可热的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重塑了人们对边远之地的浪漫想象。今天,三亚已经被打造成中国顶级的度假天堂。俯瞰三亚,这座城市正演绎着自己的快与慢。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加快脚步,才能抓住涌动的财富契机。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却慢得出奇。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享受假期,只为了寻得片刻宁静。这就是属于三亚的双城记。
4
离开现代都市,进入中部山区,除了蓝天碧海,海南还有另外的色彩。寻找第一批拓荒者的足迹,前往南渡江,参加一场夏日盛会。来到东部,看万泉河如何滋养一片生命的乐土。海南的中部,分布着大片山脉,它们占据着岛屿四分之一的土地。
苍茫的山林正在向我们靠近,这是一片由次生林和人工林组成的森林海洋。
寻找真正的原始森林,可以前往尖峰岭。这里保存着中国为数不多的原始热带雨林。凶险的地形,阻隔了热切的探索,中部山区的有些山峰,一百多年来很少有人踏足。与世隔绝未尝不是好事,这让大自然能以自己的节奏繁衍生息。
山林深处,生活着海南岛的第一批拓荒者,数千年前,黎族先民乘船渡海而来。据说在海南上岸后,他们把船反过之后一扣,底下用四根柱子支撑起来就成了船型屋。传说寄语的是美好想象,船型屋更像是黎族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精心设计。屋顶边缘尽可能向外探出,既可遮阳,又可挡雨,十分适合海南炎热多雨的天气。
采槟榔是黎族人擅长的高超技艺,人们常说,黎族的阿哥爬树比猴快,爬的就是槟榔树。槟榔树一般十几米高,最高的可以达到30米。为了采槟榔爬这么高的树,看来人们真的很喜欢槟榔。
黎族人原先以采集、狩猎为生,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学会了精耕细作。牙胡梯田见证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海南气候湿热,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时节,正是端午前后。
赛龙舟算得上此时海南岛最热闹的水上盛会,澄迈当地参赛的龙舟手大多是渔民,他们将和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赛龙舟不是花哨的表演,速度是它的最大看点,最快的龙舟,每秒可以前进4米。想要取胜,龙舟手的动作必须整齐,只有当两侧的划桨同时用力,龙舟才能保持直线前进。
中国的海岛超过7000个,但具备居住条件的海岛,不到500个,因为缺乏淡水,大多数海岛无法居住,海南岛的幸运在于,它拥有充足的淡水水系。
从中部山区发源的四条大河,分别流向岛屿的四个方向,其中,万泉河在海南东部,冲积出一片片沃土,造就了海南最大的粮仓。上天并非总是眷顾这里,偶尔它也会发发脾气,因为处于台风走廊的入口,海南东部一年要接受台风两三次正面袭击,得益于河流的滋养,这里依然成为仅次于海南北部的人口稠密区。
5
海南岛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充满挑战的智力游戏,为温饱开辟的盐田,为速度而飞驰的列车,为探索而升腾的火箭,古老和新兴的科技轮番登场。
1200年前,人们发现海岸边的许多石头,有天然形成的凹槽,退潮后,海水被留在了凹槽里,经过风吹日晒,残留的海水蒸发,留下了洁白的盐。这个现象启发了人们,他们搬来更多的石头,在石头上凿出盐槽,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海边。这是古代儋州人取盐的好方法,潮水涨落之间,智慧的光芒闪现。
现代海盐场的规模,比古盐田要大得多,海水被引入蒸发池中,浓缩成含盐量极高的卤水。为了加快水分蒸发,人们需要常常翻动卤水。经过一周左右,卤水就能结晶成盐。
阳光和温度是最好的加速器,热带气候让海南的植物飞速生长。在内地,培育一个农作物新品种需要八到十年;在这里,周期节省了三到五年。今天,我们食用的农产品里,有5000多个品种,是在海南问世的。
这片土地,从来不掩饰对于快的热爱。这里的人们,也继承了快的基因。这是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只需要3小时,就可以绕岛一周。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人们多数生活在靠近岛屿边缘的平原上,沿着最外围的平原,海南建立了环岛交通系统,快速的交通网络,将分散的城市和乡镇串联起来,并覆盖了全岛大约90%的人口。
跟随环岛高铁前往文昌,文昌拥有中国最接近赤道的航天发射场,在这里发射的火箭,可以更轻松进入轨道。总装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区域,用来组装不同量级的火箭。准备发射前,火箭被推送到发射塔架,塔架四周有避雷塔,塔架下是深达20多米的导流槽,用来导流火箭发射时产生的巨大热量。这是目前中国最开放的航天发射场。2016年,两万多人近距离观看了“长征七号”火箭升空,2017年“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也将从文昌登天。
6
南海的旅程令人向往,在大洲岛发现年代久远的沉船,跟随潭门镇渔民,前往南海,俯瞰汪洋上的翡翠,凝视大海的瞳孔,在旅程的终点,我们将邂逅经验之外的震撼。
大洲岛的两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景,一面波涛汹涌,一面风平浪静,这正是所有航海者梦寐以求的天然良港。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站,在它漫长的海岸线上,曾经有过不少像大洲岛这样的停靠站。沉没在大洲岛附近的古船,是那段岁月留下的标本。南海之下,还沉睡着许多比它还要大的船只,它们曾经是这片海域上勇敢的开拓者。
这从来不是一片寂寞的海洋,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南海诸岛的探索。潭门镇的渔民把南海叫做祖宗海,从宋代起,他们的祖先仅凭一个罗盘,就敢闯荡南海,依靠世代积累的经验,先人们总结出最佳航行路线。600多年前,潭门镇人就拥有了一本南海超级地图,天气好的时候,潭门镇的渔民会带着家中的男孩,到附近海域练习潜水。和其他地方的渔民不同,潭门镇人出海捕鱼,还有一项特殊的本事,他们可以潜到面之下的珊瑚礁中,捕捞海珍品。据说,最厉害的渔民能下潜到10多米深的海域,等到男孩们练成这个本领,他们跟着父辈们到南海捕鱼的日子也就到了。
“三沙一号”是一艘交通补给船,每月4次往返于海南岛和三沙之间。海水颜色由浅变深,意味着轮船进入深海。当深蓝褪去,海水再次变回浅色,西沙群岛就在不远处了。经过大约13个小时的航行,“三沙一号”到达第一站——永兴岛。
永兴岛是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
三沙市管辖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永兴岛上,中心主干道长约300米,两旁分布着银行、超市、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
永兴岛北面的这几座小岛,看起来并不完全相连,但它们被称为七连屿。这是因为,在水面下有一个巨型礁盘,托住了这些小岛,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座。西沙群岛的岛屿,大部分都由珊瑚虫的遗骸累积而成,在新陈代谢中,珊瑚虫会分泌石灰质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它们聚居在一起,一代代生长繁衍,石灰质不断黏合压实,就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珊瑚礁。
七连屿中的赵述岛,绿树葱茏,岛上的居民主要是来自潭门镇的渔民。赵述岛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安居乐业,并于2009年成立了赵述岛居民委员会。
离开七连屿,前往永乐群岛。从高空看,这仿佛是大海的瞳孔,人们称它为蓝洞,这是一种形成于亿万年前的自然奇观。冰川融化后,海水灌满了曾经的溶洞,形成了一个蓝色的深渊。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洋蓝洞。它的深度超过300米,未知领域激发着科学家探索的兴趣,想要接近蓝洞,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蓝洞四周岛礁密布,人们只有在潮水最高的时候,才能乘坐小船进入,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往日起伏的海面仿佛被熨平,大海变得安静。
飞行在这片蔚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
9. 航拍中国第二季会拍哪些省份
3日浙江 4日四川 5日内蒙古 6日甘肃 7日广东 8日福建 9日江苏
从今天开始播出
10. 如何评价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
本人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但偶尔看了这部纪录片我被惊艳了!中毒了!!一看停不下专来,像吸大麻了一属样,一口气看完全集!!
我仅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
第一次接触央视的纪录片是超级工程,那时候发现原来央视的纪录片也可以这么棒,接着陆陆续续地看了许多部央视爸爸的。
今年寒假看到了航拍中国开播,我只想说太震撼了。甚至当某些时候背景音乐超燃的时候,眼眶会湿润。这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