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张家界地貌

地理中国张家界地貌

发布时间: 2021-02-19 21:57:51

Ⅰ 中国五大造型地貌

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岱崮地貌。

Ⅱ 张家界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回侵蚀、重力答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它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张家界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成了本区域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面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Ⅲ 张家界是什么样的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我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台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地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张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张家界的山大多是拔地而起山,山上峰峻石奇,或玲珑秀丽,或峥嵘可怖,或平展如台,或劲瘦似剑。张家界,既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奇观,又有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异景。
武陵山脉
盘踞湖南的西北角,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山系呈北东向延伸,弧顶突向北西,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脉山原土地地貌发育自关向南分为3支。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的主脉,是澧水与沅水的分水岭。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脉纵贯湖南省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构成东西交通的通道。
天门山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张家界市区以南10公里处。公元263年,因山壁崩塌而使山体上部洞 开一门,南北相通。三国时吴王孙休以为吉祥,赐名“天门山”。 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门洞高131.5米,宽37米。据地质专家考证,门洞中央系东西岩层向 斜的交汇处,因挤压而导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终于263年形成门洞。天门山海拔1517.9米,因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故尤显伟岸挺拔,其天际线之美,堪为山的典型。
天子山
天子山位于武陵源境内北部,它东自深圳阁起,西至将军岩止,绵延近40公里。南边张家界,东南与索溪峪相接,属开展陵源三大景区之一。 天子山面积67平方公里,最高点昆峰海拔1262米,最低占领泗南峪海拔534米,天子山地处开展陵源腹地,地势高,四面都可观景,具有授视线长,画面宽阔,景层丰富等特点有人评价:"谁人识源",她峰多、峰高、峰剞,真是峰外有峰,峰中有峰。天子山素有"云雾、月 霞百、日、冬雪四大剞观。
八大公山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距桑植县城85公里,雄踞武陵山脉北端,澧水源头,其主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为武陵山之巅,景区由斗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五大林区组成,总面积4.49万公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长江南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
袁家界
袁家界位于杉刀沟北麓,地处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海拔1000余米,四周陡壁悬崖,矗立在武陵山区之中,恰似乎地突起高台。是以石英岩为主构成的一座巨大而较平缓的山岳。
黄石寨
黄石寨亦名黄狮寨,原名黄丝寨,黄氏寨。因古有一道人名叫黄石公在此隐居而得名,是张家界旅游区的精华,向来有"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它海拔1200多米,由诸多的悬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块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积16.5公顷。其主要景点有:天书宝匣、定海神针、南天一柱、金海探龟等,是张家界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

Ⅳ 张家界在哪里

张家界属于湖南省。

张家界是湖南省辖地级市,原名大庸市,辖2个市辖区(永定区、武陵源区)、2个县(慈利县、桑植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

1982年9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88年8月,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4)地理中国张家界地貌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张家界市,地处北纬28°52′—29°48′、东经109°40′—111°20′之间,是湖南省西北部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以发展张家界旅游业为特征的新兴省辖地级市,北邻湖北省。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张家界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积的4.5%。

地貌

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溇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Ⅳ 中国五大地貌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专进属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

3、岱崮地貌:岱崮地貌(Daigu, geomorphology)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成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4、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5、张家界地貌: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Ⅵ 张家界地貌是什么时候认定的

2010年11月9日-11日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在张家界举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副主席彼得·米根等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后,将张家界特征鲜明、规模巨大的独特砂岩地貌类型,确定为“张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张家界地貌”。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
据悉,与会专家对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家界地貌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以及关于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内砂岩地貌空间分布与典型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系统交流了国内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例。会议重点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讨,一致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与生态旅游价值,张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张家界地质公园内的砂岩地貌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来都是非常独特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开幕式上说,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没有张家界如此鲜明的特征和规模,集美感与科研价值于一体,张家界地貌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同。“张家界这种砂岩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其形成条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栋院士表示。
本次研讨会议还倡议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组和张家界地貌研究中心,开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质公园研究网络,促成在IAG(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IGU(国际地理联合会)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关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砂岩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成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地貌专家来张家界开展地貌研究;并设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开放基金,资助砂岩地貌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
据了解,张家界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张家界地貌”定义及其形成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地质遗迹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区域对比和科学分析,“张家界地貌”迥异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Ⅶ 中国个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代表地质遗迹类型

2000年以来中国分4批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各地质公园因其地质背景和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的差异,其主要遗迹类型各有不同,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地质公园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工作,如上所述因地质公园有较大范围,其中地质遗迹类型也就很难以一种学科类型来概括,表5-8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其地学意义最大的地质遗迹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质遗迹的科学系统分类划分依据国际地学界通用的科学分类原则,有利于地质成因、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统一科学描述,便于不同区域的对比,特别是国际合作研究和对比分析,避免各地区和不同国度使用其地方性名称而产生互相难以沟通的情况。但对于一些局部地区或地质公园,划分过细,又显得繁杂冗长,为了更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了解方便,更有利于地球科学普及,在对我国138个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概略划分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合并,以简化分类表格项目和内容。

我国现已建立的13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可归纳如下:

1)地层学、地史学和古地理学地质遗迹,8个;

2)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地质遗迹,18个;

3)火山学和火成岩石学地质遗迹,15个;

4)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7个;

5)地貌学地质遗迹,又可因其地质作用不同而划分为9类:

·丹霞地貌,14个;

·雅丹地貌,2个;

·土林地貌,1个;

·喀斯特地貌,27个;

·云台地貌,7个;

·张家界地貌,3个;

·黄山地貌,12个;

·冰川地貌,6个;

·海蚀(积)地貌,3个;

6)水文地质学地质遗迹,11个;

7)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灾害地质遗迹,3个;

8)工程地质学地质遗迹,1个。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这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有不少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地质遗迹的,但在本文中仅以其最重要的作为划分依据。

Ⅷ 地貌是什么意思中国有哪几种著名的地貌分别有什么特点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地貌的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变化与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见彩图中国地貌类型)
地势总特点 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北纬30°附近地势剖面
东经89°附近地势剖面
垂直分布特点 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为界,可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中国西部,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 (海拔-154米)到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达9000米;东部从海滨平原到秦岭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湾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两者地势高差和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点各异。
①昆仑山脉以南的西部南方,阶坡明显的只有其北缘的昆仑山北坡和东缘的龙门山东坡,其余边缘多和缓的倾斜,很难划出阶梯的边坡。昆仑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为高大山系所围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昆仑山与祁连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与走廊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却甚悬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围的山地,许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对起伏巨大。
②中国东部真正存在阶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的后缘之间。前者是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云贵高原(见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后者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江南丘陵,双方高差达1000~2000米,其间又多具有连续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当明显。然而,在高原地带的西侧,出现地势低下的河套——银川平原(见河套平原)、渭河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东侧,更有地势高起的辽东山地、山东山地及浙、闽、粤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打破了地势由西向东递降的局面。
平面分布特点 以山地的脉络作为框架的中国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亦构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质构造线方向,而且东部与西部亦很不相同

Ⅸ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认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在张家界举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副主席彼得·米根等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后,将张家界特征鲜明、规模巨大的独特砂岩地貌类型,确定为“张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张家界地貌”。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
据悉,与会专家对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家界地貌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以及关于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内砂岩地貌空间分布与典型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系统交流了国内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例。会议重点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讨,一致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与生态旅游价值,张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张家界地质公园内的砂岩地貌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来都是非常独特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开幕式上说,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没有张家界如此鲜明的特征和规模,集美感与科研价值于一体,张家界地貌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同。“张家界这种砂岩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其形成条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栋院士表示。
本次研讨会议还倡议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组和张家界地貌研究中心,开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质公园研究网络,促成在IAG(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IGU(国际地理联合会)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关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砂岩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成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地貌专家来张家界开展地貌研究;并设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开放基金,资助砂岩地貌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
据了解,张家界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张家界地貌”定义及其形成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地质遗迹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区域对比和科学分析,“张家界地貌”迥异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Ⅹ 张家界和云台山那个星级级别最高、为什么

先说说张家界: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区中心部位86km2范围内,集中分布了3100多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峰柱,峰柱高几十米至400m,其柱体的密集度、造型之奇异度、各种砂岩地貌景观的组合有序度、岩石植被、气象因素的色彩鲜明对比度、峡谷与溪流组合的和谐度、地形高低错落相配及各种象形山石景观引人入胜的联想度,都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畅神的最高审美境界。张家界地貌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岳景观中所罕见,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山岳景观之一。由于其科学内涵丰富,自然生态和美学观赏价值高,张家界成为重要的地质、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和绝佳的自然游览休闲胜地,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前来考察游览,旅游收入促进了地方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张家界地区的支柱产业。张家界旅游依托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并没有给出张家界具体的星级评价,但是张家界确实算是人间胜景~~
云台山: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1] 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差异明显。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级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
希望楼主采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