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成都雪山
Ⅰ 中国西南最雄伟的三座山,你知道是哪三座山吗
中国西南最雄伟的三座山,你知道是哪三座山吗?
四川:贡嘎雪山
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坐落在西藏米林县和墨脱县交界处,是西藏东部最高和喜马拉雅山最东端的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把“中国最美雪山”的荣誉赋予了南迦巴瓦,它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云雾环绕,难遇真容,只有有缘人才能得见。
Ⅱ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专辑专刊
《选美中国》特辑(2005)
这本加厚版专辑质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质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险峰峻峡的图片十分壮美。其中收录了丹霞、雅丹等不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规,精选了中国西部众多地方的绝美景色。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特辑,看了不下十遍。不论是专心看优美的文字和专业的介绍,还是休息放松时看看图,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评价:
200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创办的《地理知识》)。杂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划专辑: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中国”特辑,限量发行55万册,杂志一上市即抢购一空。后来,有人在网上把这本原价16元的杂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装修订第三版。
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选美中国特辑让我们把大地当作诗来读。
——著名作家刘心武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件别人没敢做的事,编辑部在图片方面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让人吃惊。本书展示了114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著名摄影家王建军
Ⅲ 中国境内的十大雪山景点是指的哪十大
中国境内的十大雪山景点是指的哪十大,
建议你参考:中国国家地理网
你一定有收获~
Ⅳ 《中国地理杂志》评选最美的地方有哪些,值得一去吗
有一种旅行,不是为了行万里路,而是为了悠闲的散步。不拥挤的景色只是人们享受自己的街道。如果你想停下来,就停下来,如果你想继续,就继续。这是最舒适的旅行状态。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自由地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这里不仅隐藏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美女,还被CNN)评选为“中国最美的40个地方”,也是《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最美丽的地方!
在这里,如果没有遥远的群山和山谷,你就会以为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它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绿色,山顶草地和各种树木覆盖,有着不同的树荫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当风吹起的时候,感觉就像被困在了绿色的海洋里。在茂雅草原的深处,分布着一些新月形的淡水湖。这条小溪蜿蜒流过大草原的腹地,滋养着这里的一切。这里的美不只是风景,还有各种风情。就连仓央嘉措也在这里徘徊,他说:“白鹤,请借我翅膀,不要飞太远,回理塘就行了。”《路过你的世界》稻城亚丁一个“穿越你的世界”,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秘密。银河就像一块碧蓝的绿松石,被雪山环绕着。特别是当光线在不同的时间洒在这里时,湖水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就像蓝宝石一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Ⅳ 梅里雪山 和央迈勇谁是最美的雪山
央迈勇、夏诺多吉复、仙乃日是三制个独立山峰,号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标。梅里雪山是由卡瓦格博和缅茨姆、吉娃仁安等十三座山峰组成。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可以参照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梅里雪山排名第四,稻城三神山排名第六。
Ⅵ 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结果,十大最美名山打了谁
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半年之久于日前结束,有意思的是:占据山、湖泊等15大最美类型之首的,几乎都是大多数人不很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名字,榜上有名者大多默默无闻,名落孙山者却曾声动天下。
西藏南迦巴瓦峰、四川贡嘎山、西藏珠穆朗玛峰、云南梅里雪山、安徽黄山、四川仙乃日(稻城三神山)、新疆乔戈里峰、西藏冈仁波齐峰、山东泰山、四川峨眉山入选十大名山。而华山、庐山等自古闻名的“名山”却遗憾落榜。
Ⅶ 听说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了“中国最美十大名山”都有哪些
新浪科技讯 10月23日下午5时,“‘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发布仪式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成立55周年庆典酒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主流媒体的总编辑与常年支持这本刊物的院士、专家、作者、读者、广告商、发行商,以及来自“最美”地方的代表500多人汇聚一堂,为《中国国家地理》、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喝彩。
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
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
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南迦巴瓦峰 (西 藏)
贡嘎山 (四 川)
珠穆朗玛峰 (西 藏)
梅里雪山 (云 南)
黄山 (安 徽)
稻城三神山 (四 川)
乔戈里峰 (新 疆)
冈仁波齐峰 (西 藏)
泰山 (山 东)
峨眉山 (四 川)
来源新浪http://tech.sina.com.cn/d/2005-10-23/1709745924.shtml
Ⅷ 中国国家地理简体版后来一年的目录汇总就没
《选美中国》特辑()
这本加厚版专辑质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质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险峰峻峡的图片十分壮美。其中收录了丹霞、雅丹等不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规,精选了中国西部众多地方的绝美景色。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特辑,看了不下十遍。不论是专心看优美的文字和专业的介绍,还是休息放松时看看图,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评价:
200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创办的《地理知识》)。杂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划专辑: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中国”特辑,限量发行55万册,杂志一上市即抢购一空。后来,有人在网上把这本原价16元的杂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装修订第三版。
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选美中国特辑让我们把大地当作诗来读。
——著名作家刘心武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件别人没敢做的事,编辑部在图片方面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让人吃惊。本书展示了114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著名摄影家王建军
Ⅸ 中国国家地理 四川专集目录
嘿嘿,找到了,2003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四川专集
目录
P20 中国人对青藏高原的科学探索
P28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大事记
撰文/刘晶
P60 与老青藏面对面
撰文/刘晶 摄影/章铭陶等
P76 中国水坝:游走于期望与声讨之间
撰文/渭一
P88 反水坝运动在世界
撰文/范晓 易水
P100 数字模拟 重现北京老城
撰文/卢正刚 数字图象/水晶数字科技公司
P114 龙岩: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撰文/茹果 摄影/姜平
P124 追寻日本的玄奘——圆仁足迹
撰文.摄影/阿南史代 翻译/朱丽双 阎彩娥
地理视点
P18 阅读青藏高原
撰文/马丽华
P70 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自然的河
简介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不是比喻。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有个著名的“侵蚀循环”理论,他把河流的发育过程分为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大地上某个区域地壳上升,山脉隆起,随之河流诞生,开始发育。地壳上升的越快,河流切割的越深,这时的河流激流澎湃,昂扬奋发,河谷呈V字型,正处于青年期;随着河谷的深切,两岸崖壁岩石发生的风化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坍塌和滑坡,使河谷开始变得开阔和坡度变得较缓,这时的河流是壮年;当地壳上升变得缓慢或终止时,河谷将变得越来越开阔和平坦,最终地壳隆起被夷平,河谷变成准平原,河流进入老年期,最后河流死亡。这就是河流的一生。然而河流的寿命是非常非常长的,长到以百万年,千万年计。
人类活动可以缩短河流的生命。对河流影响最大的是在河流上规划了一处处大坝,称之为梯级开发。有一个概念曾经很时髦——河流的渠化,就是通过建一个一个的大坝,把自然的野性的河流渠道化。实际上这一处处大坝好象是河流的养老院,使河流一段一段地提前进入老年期。说河流的寿命仿佛有些遥远,那种时间尺度太大,人类个体的生命根本无法见证,但是那些人工水坝的寿命却是人可以见证的。
我刚刚去了四川,在从成都奔康定的路上,我看到了青衣江上,一个水库被河流携带的卵石淤满,河水从大坝顶上奔腾而下的景象,作为一个水库,它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到处是深切的峡谷和湍急的河流,这种景象在旅行者的眼中是美景,但在水电开发者看来却是水电的富矿。在川藏线上,我看到公路被迫改线,原来这里正在修建一座水电站。当我离开川藏线,驾车驶向一条乡间公路,正陶醉于河流两岸如画的牧场和藏式居民时,同行的向导告诉我,这里也已被规划为一个水电站......
川西之行,给我一个印象是:好象每一条河流都被水电建设者规划好了建多少个水坝,不仅仅是规划,深山峡谷中到处都是水坝建设的工地。中国好象进入了一个水电建设的高峰期。
回到北京,我接触到一个重要信息是云南怒江上要建水坝,引起了一场讨论。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论题是: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原生态的河?因为怒江是我国目前没有建水坝的两河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
当我接触到这个问题时,悚然一震,这一问题为何如此有力,似乎将人从沉睡中惊醒。
关于在河流上建坝所引起的生态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三峡大坝的争论是高峰。主张建者,理由十分充足有力,如:发电、防洪、灌溉、航行等功能,反对建者针锋相对,如:水生物洄游路线受阻和环境的改变、引发泥石流、滑坡和地震、大量的生态移民、对河口地区堤岸的影响等等......
在“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下,关于生态的观点总是显得苍白,最终还是建坝的观点取胜。
然而怒江上要建水电站,反建坝者的观点却一反常态,根本就没有提什么生态环保之类的理由,而只是问一句:要不要给子孙留一条原生态的河?
这一问之所以有力,在于它仿佛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退缩到角落里的奋力一击;又好象是理性的诉说无效后被迫求助于情感。
这一问隐含的前提是:所有江河都被一处处大坝截断了,难道不能留一条吗?这里面的比例是“所有比一”。
这一问里面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难道不能留一条原生态的河给子孙后代们研究、观赏吗?甚至留一条原生态的河与那些建大坝的河对比之用。
“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这问题的提出多少有些悲凉。想想看,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已经深入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总是把自然和人文相对提出,但是还有人类没有干涉过的纯粹的自然景观吗?
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后代,我想起一串类似的问题:譬如:留一块未开采的煤田、油田给子孙;留一块荒野给子孙,甚至我们还可以提出是否应该留一片未经科学考察的区域给子孙后代。因为子孙们也有到一片荒野上考察的愿望和权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