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地球在变冷

中国国家地理地球在变冷

发布时间: 2021-02-19 09:25:49

A. 基础地理知识的地球数据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约365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为 23°26’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8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96371公里)0。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5 g/cm^3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1%)。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卫星(天然):1颗(月球)
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CA>

B. 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地球公转的影响是什么

一、月亮和太阳

地球的公转就影响了月亮和太阳,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在晚上的时候看到月亮。天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太阳,如果地球不公转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月亮,或者是只能看到太阳,这样的话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因为不管是农作物还是人类动物他们都是需要太阳的,如果没有光合作用的话,是什么东西都不可以红的,但是如果只有太阳没有月亮也是不可以的,因为人不休息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休息身体是受不了,所以说也会死亡。

所以说不管是地球的公转,还是地球的自转,都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有一天地球不转了,那么我们的地球上,也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生物出现了。

C. 地球是在逐渐变冷还是变热

目前是地球的温暖时期,大气圈的温度的确是变热的,但是据最新的专红外观测,土壤圈的下属层(5cm以下)是变冷的,表层是变热的。这里说的都是均温。至于岩石圈和内部,是比较稳定的。
水圈由于环境恶化,白天均温升高了,晚上均温降低了。

D. 地球究竟是变冷还是变热

变热

冬天消失意味着天气变暖,这个后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里的成千上万居民,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国家.有的人曾经计算过,当冰雪全部消融后,海平面大约上升60m,这意味着凡海拔高度低于60m的地方,包括纽约曼哈顿摩天大厦第20层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没……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耸听呢?不,一些科学家已找到了证据: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了15cm左右.
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可以从全球气温记录来证明.据英国气象部门统计,1988年是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本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曾出现6次,且都发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9℃.可见地球在明显地变暖.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呢?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厉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这些气体目前含量虽然还不多,但它吸收热量的能力却很强,能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作热岛效应.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证明地球在变暖.然而正当一部分科学家争相提出控制温室效应的办法时,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阳伞效应
近年来,抨击气候“变暖说”的学者接连出现.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认为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不过是人们对未知自然的误解.
美国的一些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专家认为,“变暖说”的观点以气象观测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围,不难看出,在城市的周围才存在着人为的升温,所以变暖说缺乏有力的依据.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
美国农业部多年来跟踪研究,发现地球是在降温.他们对1200个以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作了详尽的分析,从1920年以来,温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气温在下降.
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气象资料也表明了气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地球在变冷,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有趣的解答.
有的说,我们的地球每隔几万年要进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这在地球史上叫进入冰期.到时候全球银装素裹,连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经历了将近1万年的温暖期,人类似乎已听到了冰川匆匆赶来的脚步声.
有的科学家说,天气变冷与地球上的“阳伞效应”有关.什么是阳伞效应呢?这是指地球大气中烟尘引起的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山爆发的次数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从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为烟尘已增加了3倍,工业、汽车、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在不断增加.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阳的辐射,引起地面温度下降.
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科学家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亚沃伦昂大学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说:“气候在变,但变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他说气候只是变得更加多变.例如英国刚遭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后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
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

E. 地理知识,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内转——绕着太阳容的旋转。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5)中国国家地理地球在变冷扩展阅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F. 地球是在“变冷”了

对于地球的冷热情况,我相信不少的科学爱好者也知道,那就是偏暖在全球范围之内大多数地区表现都非常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地球越来越热的情况更多。根据美国气象中心发布的2019年气候报告都知道,2019年也是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这说明了2020年很大概率也会创下新高,2020年1月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1月已经给我们明确说明了。

而在3月20日,美国宇航局又公布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卫星发现日本北海道地区出现了“白茫茫”的一片,这当然并不是雪,而是一些海冰,难道我们地球又在变冷了?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从卫星图像来看,日本北海道沿海就进入到了“冰冻”时代一样,海冰不断的堆积而来,从卫星图像也可以明确看到整个沿海地区都出现海冰挤压,而这也体现了日本如今的温度比较低,那这些海冰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根据NASA的监测情况来看,这是来自于北冰洋地区。



那就是PDV会不会蔓延到陆地的生物身上呢,这个是无法说明的,如果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这可能引发“生物圈”的一个巨变,同时在PDV传播的时候,我们也不明确是否发生变异等问题,如果出现了是不是有概率影响我们人类,这都是相应的问题出现,所以在我们食用一些食物的时候,一定要过安全这一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G.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请熟知地理知识的人士解答

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有争议,有的认为气候正在变暖,有的反之,有的认为是和宇宙天体的周期现象有关,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等。 目前实际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最终将对亚太的区域安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原因是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大幅波动的降雨量,以及严重旱灾的频生,都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并进一步减低食物和水的来源。气候变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目录

简介
背景
导致原因
条件
历史与预测
后果
如何应对
编辑本段
简介

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等多种,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

气候变暖
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编辑本段
背景

影响地球表面气温变化的因子很多,但一般认为主要有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两大类。就自然因子而言,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都可能影响全球或区域气温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历史序列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气候系统如何响应太阳输出辐射变化的认识还很初步,严格地说目

气候变暖
前还无法准确评价其对全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海洋-大气系统年代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如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涛动(PDO)或ENSO的多年代振动,对全球和区域气温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地面气温变化产生影响。城市化及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看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局地表现形式。 最近的IPCC报告指出,过去100年特别是过去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主要是由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这一结论主要基于大量的观测事实和气候模式模拟分析。模拟研究一般采用全球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模式,考虑自然强迫因子如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以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模拟20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这些研究表明,当只考虑自然强迫时,模拟不出来20世纪的全球变暖;当只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可以基本上模拟出20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来;而当输入所有的强迫时,模拟与观测的气温变化过程吻合得最好。IPCC报告认为,影响20世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近50多年的全球变暖中起到主导作用。

北极因气候变暖首次变成孤岛
多数科学家还相信,人类活动不仅引起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明显增暖,也是造成暖夜、暖日和热浪增多以及冷夜、冷日和寒潮减少的主要原因。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还造成山地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强。
但是,许多科学家也认识到,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是非常复杂的,今后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限于气候观测资料本身的缺陷、气候模式的不完善性以及影响气候变化因子和机理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在气候变化成因方面所获得的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人口剧增因素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编辑本段
导致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1]

气候变暖----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气候变暖-----水污染因素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气候变暖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编辑本段
条件

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气候变暖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
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编辑本段
历史与预测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明显增加,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增温幅度范围介于0.56℃到0.92℃之间。其中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最近30年的增温趋势尤其强烈。
在过去的1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也已明显升高,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8℃,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夏季变化很小。中国1951~2004年期间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温幅度高得多,也比近100年来的平均增温趋势强得多,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变暖更为明显。

气候变暖------冰川消融
值得说明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其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国多数地面台站记录的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国家级台站附近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占全部增温的39%以上。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保留着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很明显,仅为每10年0.05℃,比国家级地面站观测的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地面台站记录的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消除了城市化的影响,中国最近半个世纪地面气温仍呈较明显的增暖趋势,这和迄今报道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城市化影响以后,不论中国还是全球陆地平均的地面增温速率,可能都要比目前报道的数值来得弱些。这一判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人们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1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学家采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的地面气候要素演化过程。常用的温度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

气候变暖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平均气温和全国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的变暖还没有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中国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在中国东部尤其明显。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在全国平均的温度序列中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的近现代增温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因此,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表明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现代的增暖是十分异常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过去1000年或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非常确信地认为,20世纪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
编辑本段
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编辑本段
如何应对

气候变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2001年到2005年的气候变化及一些气候灾害事件,迫使人类更广更深地关注气候变暖事件及其负面影响,更加认识到人类应共同行动,认真应对全球变暖的迫切性。
自从1979年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以来,世界各国政府日益高度重视全球变暖及其影响的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点、国际政治活动的热点和国际减灾应急管理的焦点。随着联合国大会1988年通过保护气候决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4年生效,1997年出台的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国际社会逐步开展保护地球气候的实际行动。
另外,还专门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于1988年共同组建的,其主要职责是从科学、影响和经济学的角度评估目前所了解的气候变化情况,以及评估气候变化的各项方案,并根据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咨询。
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例如:关于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观测和机理研究非常不足,我们还远远没有弄清楚。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不分国界。充分关注气候变化、全面观测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共同减缓气候变化,是整个人类的义务和责任。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二是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四是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五是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H. 地球在变冷还是变热

自2009年秋末以来,强降雪、强降温、寒潮轮番上阵,使得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气温一降再降,至年1月4日最高气温降至-8.9℃,这是1951年以来1月上旬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北京南郊观象台2010年1月2—3日的降雪量达10毫米,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日降雪量最大值。 人们不禁要问,不是全球气候变暖了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还这么冷?气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气温的高温热浪,也包括极端低气温的寒潮、暴雪。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在某一个时段内,某些区域仍会有极端冷的天气发生。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都出现了这种持续的严寒、雨雪和冰冻天气。这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变化因子与自然因子造成的,但气候变暖也可能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背景条件。通过分析近期的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发现,自2009年秋末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相对偏冷,但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西北、西南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在北极的一些地区,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也略有增温,但其中有些地区的温度有所下降。除这些区域性的变化外,北极区的平均温度还是明显升高。同样,南极东部的一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温度下降,但南极半岛却有显著增温。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局部区域也会出现寒冷时段;而在暖冬季节也会出现寒冷的天气。
这个我也是网络找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I. 地理知识(地球方面的知识)

1、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由(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两条经线构成的。(西经20度)以版东权到(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

2、成东西方向延伸的山脉带是(阿尔卑斯山脉 )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第二题的答案是从板块边界的角度说的。
其实东西走向的山脉还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