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文地理学年会
A.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版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权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更加详细的请看:http://ke..com/view/35805.htm#6。
B. 运用人文地理学知识分析近期新闻事件
地院同学,请独立完成作业!
C.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及当代中国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吴传钧,(1918年4月2日—),别号任之。出生于江苏苏州。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吴传钧在复兴和发展人文地理学,深化地理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我国现代地理学,一方面是按照苏联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学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度忽视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苏联部门统计学派的观点,对人文地理学进行地理虚无主义的批判,使这门学科受到了摧残。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科学同世界各国一样,专业分化越来越细,一度忽视了地理学综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后,吴传钧和李旭旦为扭转我国地理学重自然、轻人文的不平衡局面,于1979年率先提出要复兴和发展人文地理学,并做了大量促进工作。他主编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别兼任全国第一个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个人文地理学术刊物的名誉所长和顾问,受国家教委委托主持全国人文地理学研讨班等。
1986年他在全国地理学大会上宣读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指出“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当前最迫切的全球问题。研究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一见解已被全国地理学界所认同,从而使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大大加强,并促使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向纵深发展。
南师大还有个李旭旦教授,具体资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D. 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谁啊
地理学之父是。埃拉托色尼。人文地理。是李特尔。
人文地理的中心是。人地专关系。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很多。属包括 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和谐论。挑战与应战。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文化地理学。聚落。旅游。政治地理学。等。。
E. 有人文地理学网站可以推荐啊
我告诉你,有关于地图的一个网址 http://di.tu.cn 打开看一回看就知道了答.
F. 人文地理学(跪求)
宁夏大学03年人文地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人地关系“适内应论容” 2、区位论 3、城市化 4、地缘政治学 5、普雷德行为矩阵二、填空题(每空1分)1、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2、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是——、——、——。3、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是——、——。4、人文地理学从事文化景观建设的三大实践是——、——、——。5、旅游与环境的三种关系是——、——、——。三、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2、试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3、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解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的主要观点。5、简述政治地理的主要过程。四、论述题(每题15分)1、论述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利弊。2、试述当前世界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3、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4、谈谈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G. 人文地理学:生产关系决定论的时代背景详细
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
H. 于涛方的参考文献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50篇,200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包括:
(1~8见参考资料)
9.于涛方.中国城市功能格局与转型.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大会宣读论文.
10.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⑵.
11.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城市规划.2006⑴:55-60.
12.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⑵.
13.于涛方,吴志强. “战略转折点”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济南章丘战略研究为实证.城市规划.2005⑸:22-29.
14. 于涛方,吴志强.昆山城市竞争战略与经营策略的演变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⑶:23-29.
15. 于涛方,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汇刊.2004⑹:16-21.
16. 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国外城市规划.2004⑴:28-34.
17. 于涛方.城市特色、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规划师.2004⑺:14-17.
18. 于涛方等.基于竞争的动态城市战略管理.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⑵待刊.
19. 于涛方,顾朝林.新时期的城市与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汇刊.2001⑷
20. 于涛方,顾朝林.基于资源、能力、环境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规划师.2005⑹:66-69.
21. 于涛方.京津冀全球城市区域边界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5期.
22. 于涛方.1980年代以来世界500强在环渤海湾地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年.
23.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⑶:1-7.
24.于涛方,吴志强.中国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⑶.
25. 于涛方.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中国三大全球城市地区区域结构研究.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年会.2005年8月.
26.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⑷:1-7.
27.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28. 于涛方.长江三角洲“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中国城市化研究海内外研究组专题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12月.
29. 于涛方,刘娜.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⑶:65-70.
30. 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规划师.2005⑷:17-24.
31. 于涛方,吴志强.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⑸:48-55.
32.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以沪宁杭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⑶:
33. 于涛方.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2004年中国地理学会论文集.2004,11.
34. 于涛方,彭震,方澜.城市地理学角度论国外城市更新. 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35. 于涛方.结构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人文地理.2000.1
36. 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37. 于涛方,陈震晶.城市更新类型分析──以盱眙旧城区改造为例. 规划师.2000年04期.
38. 于涛方,王珂,涂英时.西方城市规划中的技术乌托邦主义. 现代城市研究.2001.05.
39. 于涛方,顾朝林,徐逸伦,王洪,段学军.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2期
40. 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级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中日城市化专题研讨会.2006年5月.
41. 顾朝林,于涛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2002.5、6合刊.
42. 顾朝林,于涛方等.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43. 顾朝林,于涛方,陈金永.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规划师. 2002年02期;
44. 顾朝林,于涛方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2003.01.
45. 黄瑛,于涛方.海岸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 城市问题.2002年增刊.
46. 李娜,于涛方.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文地理.2005⑶:44-48.
47. 李娜,于涛方.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⑶:42-46.
48. 李娜,于涛方.江苏研究城市适宜度评价.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⑴:99-104.
49.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 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50. 方澜,于涛方,钱欣.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I.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的会议论文属于什么级别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的会议论文属于什么级别
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内奖
简介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容论文奖(简称“浦山奖”)1,旨在纪念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杰出前辈浦山教授,推动中国世界经济的研究,培养世界经济研究人才,促进中外世界经济学术
J. 人文地理学导论 顾朝林 有没有pdf版的直接传百度就行了
http://max.book118.com/html/2011/0415/14804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