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欧地理环境对比
❶ 中国和法国地理位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急求。。
半球位置:都是在北半球东半球(两地都是在赤道以北的地区,并且都是在西经专20°以东)、
大洲位置:中国属(亚洲)法国(欧洲)
温度带:中国和法国都是属于北温带的,不过我国有小部分是热带的,很小的一部分= =。(五带是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划分的)
希望采纳O(∩_∩)O
❷ 东西方地理环境差异
西方: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高纬度濒临大西洋的欧洲,由于濒临大西洋一侧地势过于平坦和低洼,且更接近北极,从地球两极下来的寒冷气流都可以毫无阻拦的扫荡大部分欧洲地区,这对于发展农业文明所需要的好天气是极为不利的东方:以中国为主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多障碍都被我们用高科技克服了,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多给你点资料,你选自己觉得合适的吧。
❸ 对比分析东亚和西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和特征
从自然环境看:东亚位于大陆东岸,西欧位于大陆西岸;东亚地形以平原、山地、高原为主内,西欧地形容以平原为主;东亚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气候;东亚河流冬季有结冰期,西欧河流无结冰期;二者均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从经济发展特征看:东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中一、二产业为主;西欧以发达国家为主,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中以二、三产业为主;东亚劳动力丰富,西欧劳动力素质高。 如果写论文,那么这么点儿东西是少了点儿。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内容都写上。我给你提供一个思路,你不妨在网上查阅一下。对比内容: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社会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人口、城市、市场等等。
❹ 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巨大差异根本原因是不是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导致的
我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现就您的问题略作阐述,最后再附上以前的答案,一个民族的个性的形成,地理环境有很大因素,但也不能只看到地理环境的因素,因为一旦某种民族性格定型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反过来影响到自然环境,人是会主动改造环境的动物。
中国与欧洲巨大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进入封建社会后,社会宗法氏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从而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社会的牢固的宗法制。
以下为曾经类似在网络的回答:
中国的地理气候特征很特殊,从气候来说,中国大陆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夏暖冬凉,温差较大,而欧洲的气温比较平均。这使得中国极其适合农业发展,我印象中当时欧洲作物只能一年收获一季,而中国则两年三季(还有黄土高坡的特殊土壤结构,使得土地反复耕种,仍能肥力不减)。从地理位置来说,由于高原和沙漠戈壁的阻碍,使得中国几乎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隔绝,始终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流。
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下,使我们养成了重视农耕,不愿迁徙的特性。中国的封建社会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宗亲血缘等级制度。这里有必要强调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性,皇帝就等于全天下的宗主,最大的家长,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地方的管理上,政府投入是极低的,官府联合当地的望族和乡绅共同管理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治安,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人们以宗族的方式群居生活,族长有权管理本宗教育,治安,医疗,经济等一切事物,甚至拥有家族武装,族长对本宗的子弟有生杀予夺的权利,而官员则依仗他们管理地方事物。这使得中国人及其尊敬长辈,以致到了盲目崇古的地步,认为所有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古代的典籍中找到答案(当然在数千年中也确实如此)。中国人认为天下大势,一治一乱,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口发展与土地不足的问题,于是周而复始,中国成为了一个几乎静态的社会。
中国所谓封建王朝,就是一个古代大家族的放大版,皇帝自然也就拥有了家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利。
欧洲则不同,他们的农业没有东方发达,由于地中海的存在,欧洲人生活在一个出门见海的世界里,而且只要天气晴好,他们可以望见海洋另一边的陆地,这使得欧洲人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的海洋文化,血缘的纽带不再联系的那么紧密(参照汉语和拉丁语中对亲眷称呼的繁简程度就可看出一二),当时出海航行,风险极大,人们的等级不再那么森严,血缘也不再重要,同舟共济面对风险完成贸易才是最实际的,以此为基础西方人发展出了自由,平等,和契约精神,而这些是正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当欧洲人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的时候,那种融在血液里的自由,平等,和重契约的民主精神,加上酷爱冒险,追求利益的商业基因,使得欧洲社会开始高速发展,迅速将原地踏步的东方古国抛在了身后。
❺ 求西欧沿海与内陆的地理环境差异,谢谢!
欧洲西部地区,沿海的气候海洋性明显,气温年较差小,降水比较多。内陆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明显,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年降水量偏少。
❻ 西欧地理概况
综述
欧洲西部地区。地理上的西欧是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从行政区域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9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亿多(1958)。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流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5亿多(1988)。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形成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
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
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2)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
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深受冰川影响: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自西向东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成因
地理环境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将大西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内陆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气候与农业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
②、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③、农业生产——耕地、劳力都不足——农业现代化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征:
气候、地形-------决定本区水文特征-------河流众多,河网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变化小,水流平稳,长河较少,通航里程长,有结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 河:德、奥(维也纳)、斯、匈(布达佩斯)、克、南(贝尔格莱德)、保、罗、乌——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纬45度、东经30度左右
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瑞士、法、德(鲁尔区、法兰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经工农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区,航运便利
法国塞纳河——巴黎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
德国易北河——汉堡(德国最大港口)
③、主要运河
多瑙河---莱茵河运河
基尔运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国家和居民
(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并重。
法国是工业和农业都有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工业分布
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呈“十”字型分布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英国————————————————————波兰
意大利
旅游业
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历史上灿烂文化;各地独特风土人情
主要旅游地:希腊雅典巴农台神庙;意大利罗马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挪威奥斯陆峡湾和午夜太阳;荷兰鹿特丹花卉、风车、围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手表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滩风光、斗牛比赛;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凡尔赛宫、时装节;英国伦敦白金汉宫、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墓地
主要国家
英国
(1)西欧的岛国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颁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3)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集中地区(小麦、大麦):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4)首都伦敦
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河谷十阴雨天气十燃煤粉尘),现在工厂大多将燃煤改为使用石油、煤气或电能,雾已少见。
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政策;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作物分布:小麦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畜牧业主要在西南部丘陵地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全国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世界著名时装和化妆品中心,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塞纳
❼ 中国地理四个地区对比
北方地区种小麦,有点用水紧张,多平原
、南方地区种水稻,很多山丘,水较富
西北地区牛羊马,干旱得很最缺水
青藏地区最高峰,长年积雪水资源丰富
❽ 求中国和欧洲史前地理环境的对比
自从1949年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农业和动物驯化是与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新石器文化同时出现的,这个文化以河南西部的仰韶村命名,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 G·Andersson)在这里发现了彩陶和新石器制品。1928年,在山东省会济南附近的城子崖村,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人员发现了另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特点是黑陶和卜骨,并以附近的龙山镇命名。虽然后来在河南北部几个地方接连发现了一些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遗址,但是这两个新石器文化在年代上显然有一些差距,在本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猜测和争论的话题。而由安特生开列并校订的比较年表,大概是1949年以前在西方流传较广的仅有的一份,但这只是一份水平不高而且有时还自相矛盾的猜测性作品。
到了五十年代,在中国各地又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局部和地区性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家们这才能够根据比较系统的材料对中国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重新分类。这些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的庙底沟Ⅱ期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淮河地区和江苏南部的青莲岗文化;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以及湖北和河南最西南部汉江下游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这些新石器文化脉络清晰地代表着从仰韶时期向龙山时期过渡的一个完整而又漫长的时期。我们现在知道,安特生在甘肃省西北部发现的马家窑、半山、马厂这样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址,从文化和地层学上看也是过渡性的。安特生在他修订的年表中认为甘肃的齐家文化比仰韶文化要早,现已证明实际上比上面提到的所有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都要晚。
耶鲁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张光直(K.C.Chang),根据按照发展分类的方法,将这些新发现的局部或地区性的新石器文化总称为“龙山式”,并作了如下说明:
“大量提到的这些阶段(新发现的庙底沟Ⅱ期文化等等)虽然全都以彩陶为其特征,实际上与仰韶文化并不一样。可它们与仰韶文化的不同之处却是与龙山文化的相似之处。虽然这些遍布各地的文化中可能有些要早于龙山文化,但是在凡是有过仰韶文化的地区,它们是晚于仰韶文化的。”(87)
“龙山式”这个总称一直没有引起考古学家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我认为这个名称是非常方便的,并将在本文中根据张所下的定义使用它。
1972年,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出版了官方刊物《考古》。学术界这才知道这个研究所早在1965—1966冬天就已经进行了第一次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工作,文化大革命延误了结果的公布。1972年夏天,公布了29项放射性碳年代数据,其中有关中国史前时代的20项列在表1中。
系统的中国史前期年表制订还须有待于来自北京的范围更为广泛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
现有的数据对于重新评价仰韶文化(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新石器时期)和年代学,以及更清楚地了解一些主要的地区性龙山式文化出现的顺序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放射性碳数据中关于仰韶文化半坡阶段的为数最多。半坡阶段对于了解中国文明的发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已经证明它代表着最早的文明阶段,半坡阶段的田间农业以谷子为主,动物驯化以猪为主,并且有建造得很好的带有墓地的定居村落公社和彩陶、原始的文字和数字(100)。四项放射性碳数据和我的年代换算表明半坡遗址在公元前第五千年里前后几乎存在了600年。
但是,成熟的半坡阶段的出现,并不能等同视之为仰韶文化的诞生,这将在第三节中作进一步的解释。现已知道,陕西省西乡县李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最早阶段。这个遗址位于秦岭山脉的自然分界线以南。虽然到目前为止,在这里和秦岭以北相似的文化遗址都没有发现谷物遗存,但是绘有条纹的陶器、特别是石铲和磨石的发现很可能表明了某种形式的定居生活和原始农业已在这里出现。我们完全有把握猜测仰韶文化的李家村阶段必定是出现于公元前第六千年的某时。
❾ 中国和欧洲哪个地理环境好
欧洲地理环境比我国好得多。欧洲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且欧洲西部山脉多东回西走答向,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进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和热量,气候温暖湿润。
而我国国土分明显的沿海和内陆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因陆地面积广大而无法吹到内陆深处;从西南印度洋上吹来的水气,因高大的青藏高原阻隔,也无法吹到国土内陆深处,从而造成广大国土内陆地区长期缺水火热干燥。冬季整个国土受西伯利亚强劲的寒冷干燥气流影响,降水少。造成陆地内部冬季强风,全年严重缺水,国土沙化严重。而欧洲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❿ 中国与英国的地理比较
英国的地理气候
地理环境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比我国的黑龙江省还要偏北,但气候却温和得多,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这温和的气候首先要归功于热带的墨西哥湾暖流。这股暖流,有好几百公里宽。它浩浩荡荡地流向欧洲西北岸,改称大西洋暖流,为英国带来了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以伦敦为例,冬天河湖极少结冰,一月份的平温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而夏天又相当凉爽,七月份的平温气温只有17度,早晚常要加件线衣才行。年降雨量约600毫米,不算太多,但分布比较均匀。就全国来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英国的雾气较重,在夏季晴和的好天中,还有薄薄的烟霭;冬季则经常飞雾迷漫,似雨非雨,若烟非烟,这主要是岛国的潮气所致。至于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由于重视环境保护,那里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这个岛国的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在英国只有天气”,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的确,在一日之内,忽晴忽阴又忽雨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天气使人变得格外谨慎,看到一位英国人在阳光明媚的早上出门时穿着雨衣,带着雨伞,外国人可能会感到可笑,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为自己的“感到可笑”而后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冬季日短夜长,下午未到3点,天色已灰暗一片,夏季则正好相反,日长夜短,晚上10点多才开始入黑。一般来说,夏天是旅游英国最好的日子。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多,而且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这个季节尽管也有雨,但一般不会连绵不断,影响行程。
总体而言,英国主要地区的天气特征如下:
英格兰北部:温度比南部要低
英格兰东北部:最冷的地区
英格兰南部:气候最好的地区
英格兰东南部:夏季温度高,冬天温度低,温差变化大
英格兰东部:降雨较少的地区
英格兰西部:降雨最多的地区
时差:北京与英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相差8小时,也就是说北京比英国早8小时。比如,英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为零时,而北京是早晨8时。
气候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多雨雾,秋冬尤甚。所以,伦敦有雾城之称。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全国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资源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