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土地盐碱化
A.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
1、气候因素
土壤盐渍化是可溶性盐在土壤表面逐渐积累的过程。地表蒸发和入渗是土壤盐分运移的重要驱动力,直接控制着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存在。
2、地形和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从山前到回流盆地,水盐运动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下渗水平运动型缓倾斜低平原多上升,下渗水平运动型凹陷多属下渗上交替垂直运动型。内耳道型凹陷边缘也可能出现逆水平向上型。
3、地下潜水位和水质因素
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和水质直接影响土壤盐分。
4、盐生植物因素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如芦苇草、小麦草、花苗、罗布麻、盐抓、盐琐锁、骆驼刺、红柳等。它们大多根深,具有杭州盐特有的生理特性。它们被称为盐生植物。含盐量可达10%-45%。
通过坚固的树根,它们可以到达底部。地层吸收水和盐,并以碎片的形式保留地面。植物碎屑分解形成的钙和钠盐返回土壤,这有助于土壤盐分的演化。
(1)中国国家地理土地盐碱化扩展阅读:
土壤盐渍化的分布范围: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公顷。其中现代盐渍土占37%,残积盐渍土占45%,潜在盐渍土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林、黑河、河北、山东、河南、金、新、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内蒙古、西藏等19个省。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壤形成过程,可分为八个区: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B. 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 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中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开发大型灌区、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也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 大搞引黄灌溉便是一例。冀、鲁、豫三省平原有老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解放后,不少老盐碱地经过排水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曾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使盐渍土面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当时引黄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据调查当时几处大型引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面积竞达实际灌溉面积的1/3。有些地区在开灌后一、二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生盐 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叙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C. 盐碱地的治理的措施
1、适时耙地
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版耙地要适时,要权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2、洗盐
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3、非化学手段防治
可以用盐碱地专用土壤调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先将准备施用治碱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后将定量治碱加水稀释(稀释倍数不限,以省时、省力为宜),均匀喷于地表后再灌水,并且防止跑水、串灌。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
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
5、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深耕深翻。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D. 地理:土地盐碱化在我国哪些地区,形成原因是什么
分布来: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源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E.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有什么区别
1、意思不同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次生盐渍化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
2、分布范围不同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盐渍化是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次生盐渍化是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
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F. 地理问题,中国哪些地区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
土壤盐碱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土壤盐碱化主要是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人们过度灌溉,或者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的盐分被带到地表面,水分蒸发后,盐碱物质留在土壤中,形成盐碱土。
G. 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土壤盐渍化就是土壤盐碱化没有区别。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1、定义不同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2、分布范围不同
土壤盐渍化: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盐渍化: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
次生盐渍化: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
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H. 土地盐渍化的成因
一、在土壤中积聚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是在土壤表层积累;
二、保护地往往经常灌溉,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作物生长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促进了盐份向土壤表层积累;
三、超量施肥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尤其是氮肥的酸根离子过量,使土壤酸化,又活化了一些阳离子,这些酸根离子和活化了的阳离子随水运动而聚集于土表;
四、多年连作形成的特殊环境,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破坏了土壤微生物和无机养分的自然平衡,影响肥料分解。
(8)中国国家地理土地盐碱化扩展阅读: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1亿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
I. 高中地理,土地盐碱化原因中国哪些地区常见
多是在华北和西北蒸发旺盛的地方,此时水分被蒸发了,盐碱就留在了土的表面。
J. 中国干旱地区盐渍化如何形成西北盐碱化最严重季节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主要指大水漫灌)下,大量的水没有被植物吸收,而是版从地表蒸发。在干旱半权干旱地区,由于辐射强烈、空气干燥,蒸发更加旺盛。蒸发旺盛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土壤的毛细管上升现象加剧,这就使土壤下层的矿物质大量的随着水分上升到地表,待水分蒸发后,这些矿物质就留在了土壤表层,形成盐害。本身盐碱重的土壤更易发生盐害。
西北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应该是降水少而蒸发旺盛的季节,即春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