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宝泉

地理中国宝泉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05:00

① 醯宝泉的来历

鞍山市千山区摩云山下宝泉寺附近出土的两块距今402年的明代石碑上的资料表明,摩云山“山城”应为明朝为防备后金(满清)所建的军事哨卡。当时明朝政府为防备努尔哈赤侵袭,在辽东设有许多军事哨卡。而千山东部的最高点“磨盘山”(后改为摩云山)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为此,明代皇帝才专门委派钦差巡抚都御使督修山城等7名大臣在摩云山上修建“山城”。
据山下居民说,摩云山原名磨盘山,薛礼征东时曾在此地驻扎,太宗登山见云雾缭绕,便说此山可摩云,因此改为摩云山。且不论何种言传,此地为古战场却当实属。山前成片梨树,待阳历春五月万花齐发,定然看好。

② 初二泉州地理问题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雅称。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全市林木蓄积量1833万立方米,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43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水产资源丰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面积118平方公里,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02年达到1223亿元。2003年全市GDP为1380.11亿元,2005年全市GDP为1626.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7元增至2.37万元;财政总收入由0.79亿元增至152.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5元增至6100元,年均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至14185元,年均增长12.6%。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泉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因泉州具有众多有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称她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又因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很高的文物和有关遗迹,称她为一座文化科学博物馆。然而,这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物,又和泉州聚集多种宗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泉州又享有“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

泉州东面沿海的刺桐港为中世纪世界著名的商港,随着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大宗教伴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顺着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使泉州云集了多种宗教。各门外来宗教与本土的道教,长期共存,互相渗透,共同创建泉州丰富的宗教文化。

古代泉州,宗教占有特殊地位,也对各个时空背景的泉州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主导性作用;或者可以这么说,古代泉州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几乎没有不与宗教发生关系的。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佛教、道教于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寺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尚处于译经阶段,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玄孙张盛才移居江西龙虎山。唐、宋时是泉州佛、道教兴盛时期,寺庙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其中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马甲仙公山、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江崇真殿、深沪宝泉庵、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等和佛教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晋江龙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鹫寺等最为著名。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信仰,辖地旧称的“铺”、“境”、“都”,无不建有供奉乡土神祗的神庙达数千座之多。这些寺庙宫观,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些寺庙宫观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迁徙与繁衍,泉州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不断分炉出去,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著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特别是开元寺东西双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筑、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天后宫、清净寺和灵山圣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留下了许多名人的游踪足迹。各种宗教的传播,对于泉州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从古及今,各种宗教虽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建造了许多桥梁、医院、学校和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历史上泉州建筑了100多座桥梁,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资或参与兴建的;泉州僧人还曾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泉州现代化的医院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劳。每座寺庙留存的碑刻、匾额、楹联、诗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总之,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泉州人往海外谋生,许多人同时带去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泉州也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与海外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往来频繁。

现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虽早已失传,日本教后在泉州绝迹,但在晋江华表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珍贵史迹-----草庵。

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兴替,现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观教堂五六百座。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乡土神祗小宫庙数千座。由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庙把佛、道、乡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并蓄,它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

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原来的泉州儒、道、释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吸收;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为美谈,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总之,泉州各种宗教云集,历史悠久、传播广远;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史迹丰富、灿若繁星;文化艺术、世之瑰宝。

③ 宝泉和八里沟哪个好玩能不能说说不同之处

宝泉和八里沟各有千秋,但我比较喜欢宝泉,宝泉年平均气温10度左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而八里沟的气候比较不稳定,月均气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1.5℃,如果要去八里沟最好选择好的天气。

1、宝泉

宝泉景区以水为特点,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打造一峡(游龙峡)、四谷(宝泉谷、叠翠谷、天瀑谷、飞虹谷),展示一瀑一谷的自然奇景。有见龙瀑、翡翠潭、飞龙瀑、跃龙瀑、飞虹桥、双龙瀑、凌云台、百鹿湖、奇石走廊、吸水灵石、五连瀑等100多处旅游景点,一步一景,一景一奇。

八里沟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超过5000个,有"天然氧吧"之誉。

④ 地理中国宝泉幽谷在哪

地理中国宝泉幽谷位于河南郑州,长10多千米,谷深300米,峡谷两岸山势陡峭,谷回内溪水蜿蜒,奇答峰怪石,绿树蓝天,形成一幅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宝泉峡谷深藏于茫茫太行深山之中,是太行山强烈抬升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山洪河水的层层切割,形成了今天的宝泉峡谷。峡谷内水量充沛,绿树参天,专家认为数百万年前,峡谷里有深达4米的水量。

⑤ 太行山,太行山在哪里,太行山在哪个省

太行山著名的奇景有:一、板山;二、红石峡;三、峰林峡;四、宝泉;五、郭亮村。

横跨四省的太行山,绵延数百里,成为我国东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是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大峡谷,则汇聚自然之精华,人文之厚重,被人称誉“千里太行第一峡”。

一、板山因山形壁立如板而得名,最高峰花儿垴海拔可达2008余米,站在最高峰极目远望,只见"群峰壁立太行头",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扑面而来,远眺东南,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八百里太行如汹涌的海涛,万千座峰峦似攒动的拳卵。八百里太行的精华景观便尽收眼底,因此被人们称为“八百里太行的观景台”。

五、郭亮村被称为奇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整个村庄的悬崖上,险峻的地带,这里的道路完全从悬崖上,眼神仿佛悬崖上的一样,这是被称为世界奇观的墙壁,公路和一条公路的村民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得不感叹,海拔较高的地方,所以郭亮村的风景很好,重峦叠嶂的峰,形状的洞穴,瀑布气势,所有的原始的景象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完全是原始的风景的姿态,也为了原始的自然风景。

⑥ 泉州地理小论文

概况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气候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特产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雅称。

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7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安溪五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宗教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佛教、道教于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寺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尚处于译经阶段,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玄孙张盛才移居江西龙虎山。唐、宋时是泉州佛、道教兴盛时期,寺庙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其中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马甲仙公山、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江崇真殿、深沪宝泉庵、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等和佛教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晋江龙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鹫寺等最为著名。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信仰,辖地旧称的“铺”、“境”、“都”,无不建有供奉乡土神祗的神庙达数千座之多。这些寺庙宫观,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些寺庙宫观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迁徙与繁衍,泉州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不断分炉出去,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现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虽早已失传,日本教后在泉州绝迹,但在晋江华表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珍贵史迹-----草庵。
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兴替,现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观教堂五六百座。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乡土神祗小宫庙数千座。由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庙把佛、道、乡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并蓄,它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
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原来的泉州儒、道、释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吸收;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为美谈,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总之,泉州各种宗教云集,历史悠久、传播广远;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史迹丰富、灿若繁星;文化艺术、世之瑰宝。

泉州市标
泉州城雕 "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飞天迎宾"形状极似"南音"中的乐器--洞箫,顶部的"妙音鸟"取意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而底部环绕着欢畅的彩色喷泉,展现了古城英姿焕发、生机盎然。

泉州市花
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泉州小吃
九重粿,土笋冻、大面炸豆干,元宵丸、水晶包、水瓮菜,龙眼、白鸭汤、白粬、东方包、布包豆干、永春老醋,花生、米粉、红米酒、肉粽、芒果、芋圆,鸡卷、豆签、卤面,鱼丸、鱼仔粥,柿饼、春卷、茜草粿、荔枝,桔红糕、菜包、菠棱(草字头)菜、蚝(东石蚝)、蚝仔煎、鸭仔粥、浮果,绿豆饼、甜酒、甜粿、粕丸,窖菜、番薯(地瓜)、番薯粉粿条,榜舍龟、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满煎糕、槟榔,澳茄粿、糍(糍粑、糯米糍),糟菜。

⑦ 新乡唯一的5A景区在哪里那个景区的名字是什么

河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拥有者嵩山少林寺,云台山,龙门石窟等很多很多的国家级5A景区,到目前河南已经拥有了14个5A景区。河南,是我国拥有古都最多的省份,曾经中华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河南,所以河南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名胜古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河南省新晋的4A景区,被誉为“亚洲一绝”,但是网友却评论说:名字感觉好土呀!


八里沟,名字给人的感觉却是是有点“土”,但这足以证明了八里沟的品质高,景点丰富,清秀迷人,对得上5A景区的称号,总比那些靠很多听的名字吸引游客的景区强很多。你知道八里沟风景名胜区吗?

⑧ 中国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有哪些能不能具体说说

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中,会有大批的人走出家门,带领着家人去欣赏,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今年的双节,国内游必然会非常的火爆。

在国内游的过程中,就我个人看来,神奇的九寨沟、北京紫禁城,以及雄伟的长城等,都是一些必打卡的景点。

在我们祖国大好河山中,可供游览的景区非常的多;如果想要三山五岳,全部都游览完毕,我想大概需要穷其一生的光阴吧!

⑨ 泉州地理生物会考

说我的经历吧,我们班双A率百分之70几,其实很简单的,不用怕,答案可以说全在那两本上,我们办一个考前两个都不及格,后来人家两个都A了,不用怕的,

⑩ 中国历史四大名酒是什么

四大名酒是指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评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陕西西凤酒。

1、茅台酒,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方法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

2、汾酒,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汾酒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3、泸州曲酒为我国名酒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泸州曲酒是一种用大曲酿造的蒸馏酒,用作发酵的窖是一种陈年老窖,泸州曲酒因此而得名。

泸州曲酒除传统工艺操作外,老窖、陈年母糟(万年糟)和大曲(麦曲)是酿酒的三个重要因素。窖泥、大曲在传统工艺操作条件下,形成了固有的微生物区系,生产出浓香型著称的泸州曲酒。

泸酒香型独树一帜,具有香、醇、甜、净的特点。以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为其特点。

4、西凤酒,陕西省凤翔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是产于凤酒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的地方传统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

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位协调、尾净悠长”和“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独特风格闻名。

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西凤酒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并告示全国。2004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西凤酒》国家标准,并于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2003年09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凤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10)地理中国宝泉扩展阅读:

中国白酒最早的生产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瓮”为发酵容器。“和曲酿瓮中”,是李时珍所描述的中国白酒工艺的第一个鲜明特点。瓮,也即陶瓮、陶缸。即以陶缸为发酵容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周恒刚先生在《制酒古典今译》一文中明确提出:“白酒(烧酒)是由黄酒演变而来的。”可以断定,是否有黄酒生产背景、是否用陶器发酵生产白酒,是中国白酒历史的一块“试金石”。没有黄酒背景的、不用陶器发酵而生产的白酒,是后来者。

二、“清蒸清烧”的“清茬法”生产工艺。“以高粱或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是典型的“清蒸清烧”生产工艺,也叫“清茬法”生产工艺,该工艺为独立发酵法,单独发酵,单独蒸馏,不添新粮。这个方法是白酒最早的生产技术,是典型的清香型白酒工艺。

三、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尽管米烧酒、糟烧酒是中国白酒的一个大类,但是从中国蒸馏酒历史的角度讲,米烧酒、糟烧酒都属于半液态发酵,本质上属于黄酒蒸馏酒阶段。这是黄酒蒸馏酒与中国主流白酒的主要区别之一。

只有固态发酵、固态蒸馏,才是中国白酒的鲜明特色之一。在共和国历届评定的国家名白酒中,没有一个酒厂不是使用固态发酵、固态蒸馏技术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