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大迁徙

中国国家地理大迁徙

发布时间: 2021-02-18 13:24:16

Ⅰ 中国三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

永嘉之乱,这断历史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实在太乱,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
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也就是说是个杂了N杂的外国人,据说最早是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边境牛养交易市场里的混混,因为晓通数国语言,人又机灵,从军之后居然混成一个节度史,所谓节度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管的地方没有现在军区大),是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其实土皇帝一个,这个家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我们还是先回到五代十国, 公元938年,契丹帮后晋皇帝石敬塘打退后唐军队, 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北宋建立,但这一块地还是被契丹人占领着,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对燕云十六州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过这家伙运气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没多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就采取保守的防御态势,整个两宋319年间,再也没有夺取过一寸土地.
因为开国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学他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在一开始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自己的部将交出了兵权,并实行文官带兵制度,加之当时中国能产马的燕云十六粥为契丹人占领,宋朝的骑步兵比例大概为2:8,整个军队战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经取代契丹人(辽)的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从这三次人口大迁徙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为北方异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强调,中国历史上是没有阶级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华民族25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Ⅱ 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人口迁徙分别是什么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闯关东(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

Ⅲ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中国国家地理大迁徙扩展阅读: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来说,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从大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看,人口大迁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为战乱、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胀的压力,政府有组织的移民;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Ⅳ 中国各民族的迁徙过程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国近1亿少数民族人口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 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迁移和发展已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不少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国;蒙古、满、苗等族分布的省区也很广泛。建国后,为了建设需要,民族人口的调动增加,使各地区的民族成份更趋多样化,如北京有56个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区中绝大部分都有30 个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时,许多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迁移中,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如分布于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总人口的73% ;藏族人口居住于西藏、四川的就占了70%左右;维吾尔族99%以上聚居于新疆;壮族人口92%居住于广西;其他如布依、白、傣、 哈萨克等几十个民族在某一省区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显示了明显的聚居分布的特点。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来说,主要分布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显著的差
异,因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一)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边远、内陆、高原、山区等地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到海南的十个边境省区,居住着占全国近70% 的少数民族人口,仅西北、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环境来说,以深居内陆的高原山区为主,寒冷、干旱的荒漠占了相当比重。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远离海岸线,距离海岸线越远人口越多,越近人口 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点已达到海拔4880米,为世界所罕见。
(二)人口密度底,地域间差别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24 人, 约为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区之间及内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 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4%的东部农业区,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区。各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异,如1990年贵州和广西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别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仅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范围不断扩散,民族杂居现象更加突出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民族人口得到迅速发展,再加上人口迁移的因素,使民族地区人口密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或散居区不断向全国各市县扩散,使其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各地区的民族成分也更多样化。如1990年,全国97.3%的市县都有回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也平均每年扩散20个市县。
三、人口的分布
我国民族地区的人口分布,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现根据国土资源、历史渊源、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等几方面特点,围绕人口分布发展这一中心,按照区别区间差异性和归内区内相似性的方法,可将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划分为四个大人口区。
(一)桂黔滇区
广西、贵州、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南方的主要聚居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2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8.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各民族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区。
(二)甘宁区
大部位于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上,还有部分地处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边缘,本区面积占全国5.41%,平均人口密度为46人/平方公里, 是民族地区中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但大大抵于全国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
(三)蒙新区
内蒙古和新疆两自治区面积占全国28.36%,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稀疏的地区。
(四)青藏区
位于“世界屋脊”的青海和西藏,大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区面积占全国21%,人口密度仅3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最稀疏的地区。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口增殖也就缓慢,从而形成我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区。面积广大、尚未开发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旷人稀甚至荒无人烟。西北地处干旱内陆,草原面积广大,农业以灌溉为主,水文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显与水资源分布相关。广大荒漠地带,人迹罕至,而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如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于黄河水灌溉之利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成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 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 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
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作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 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三)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五、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指人们聚居位置在空间的移动。它同人口的增殖一道共同塑造着人口分布及人口结构的面貌。 民族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与我国历代和近代的人口迁移有着密切关系,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也往往是我国较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组成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多与朝代交替和民族战争有关。如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一次规模很大的民族迁移。当时,汉族统治者为补充人口,增强国家实力,用各种形式吸引甚至强制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原居住我国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数量大,民族成份也复杂,其中主要的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并与汉族杂居,以至达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程度,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汉化,后大部陆续融入汉族。与此同时,为避躲频繁的战乱,也有大量汉族人民南迁长江、珠江流域,或北迁关外。从唐末五代至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移和融合的时期。这一期间有大量蒙古、女真、契丹、突厥、党项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迁居形式进入内地,此后大部分居留下来并被汉族融合,有的则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则与其他民族融合同化。
(二)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
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人口和生产力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促进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建国以后,国家有计划地组织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向边远民族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沿海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抽调大批职工及其家属支援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行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随着民族地区一批新的工矿业城市的兴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的面貌也得到改变。另一种是为了发展边疆地区的农林垦殖生产,先后多次组织以城镇青年、复转军人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人员等的移民活动,人数达数百万之多,主要迁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经过他们的长期艰苦劳动已开垦出几亿亩荒地,建起数以千计的林场和垦殖场,形成了一些新的“移民城市”,为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还有计划地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智力支边。
建国以来,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的人口迁移外,还有东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口向边疆民族地区的自发流动迁移。这种迁移方式虽然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性质,但规划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迁移的原因是我国各区之间人口、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农村人口的自发流动占移民总数的比重较高。如新疆建国后迁入的人口中有2/3 属于这种方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东部农村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再次自发地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广泛从事裁缝、修配等各项街头服务行业。
建国以来,内蒙古和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区一直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其中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在人口的增长构成中,机械迁入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如根据1954—1980年的统计资料,新疆占36%,青海占30%,内蒙古占28%。

Ⅳ 中国有哪几次民族迁徙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国近1亿少数民族人口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 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迁移和发展已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不少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国;蒙古、满、苗等族分布的省区也很广泛。建国后,为了建设需要,民族人口的调动增加,使各地区的民族成份更趋多样化,如北京有56个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区中绝大部分都有30 个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时,许多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迁移中,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如分布于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总人口的73% ;藏族人口居住于西藏、四川的就占了70%左右;维吾尔族99%以上聚居于新疆;壮族人口92%居住于广西;其他如布依、白、傣、 哈萨克等几十个民族在某一省区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显示了明显的聚居分布的特点。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来说,主要分布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显著的差
异,因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一)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边远、内陆、高原、山区等地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到海南的十个边境省区,居住着占全国近70% 的少数民族人口,仅西北、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环境来说,以深居内陆的高原山区为主,寒冷、干旱的荒漠占了相当比重。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远离海岸线,距离海岸线越远人口越多,越近人口 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点已达到海拔4880米,为世界所罕见。
(二)人口密度底,地域间差别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24 人, 约为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区之间及内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 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4%的东部农业区,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区。各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异,如1990年贵州和广西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别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仅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范围不断扩散,民族杂居现象更加突出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民族人口得到迅速发展,再加上人口迁移的因素,使民族地区人口密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或散居区不断向全国各市县扩散,使其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各地区的民族成分也更多样化。如1990年,全国97.3%的市县都有回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也平均每年扩散20个市县。
三、人口的分布
我国民族地区的人口分布,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现根据国土资源、历史渊源、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等几方面特点,围绕人口分布发展这一中心,按照区别区间差异性和归内区内相似性的方法,可将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划分为四个大人口区。
(一)桂黔滇区
广西、贵州、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南方的主要聚居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2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8.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各民族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区。
(二)甘宁区
大部位于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上,还有部分地处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边缘,本区面积占全国5.41%,平均人口密度为46人/平方公里, 是民族地区中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但大大抵于全国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
(三)蒙新区
内蒙古和新疆两自治区面积占全国28.36%,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稀疏的地区。
(四)青藏区
位于“世界屋脊”的青海和西藏,大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区面积占全国21%,人口密度仅3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最稀疏的地区。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口增殖也就缓慢,从而形成我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区。面积广大、尚未开发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旷人稀甚至荒无人烟。西北地处干旱内陆,草原面积广大,农业以灌溉为主,水文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显与水资源分布相关。广大荒漠地带,人迹罕至,而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如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于黄河水灌溉之利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成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 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 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
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作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 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三)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五、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指人们聚居位置在空间的移动。它同人口的增殖一道共同塑造着人口分布及人口结构的面貌。 民族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与我国历代和近代的人口迁移有着密切关系,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也往往是我国较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组成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多与朝代交替和民族战争有关。如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一次规模很大的民族迁移。当时,汉族统治者为补充人口,增强国家实力,用各种形式吸引甚至强制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原居住我国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数量大,民族成份也复杂,其中主要的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并与汉族杂居,以至达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程度,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汉化,后大部陆续融入汉族。与此同时,为避躲频繁的战乱,也有大量汉族人民南迁长江、珠江流域,或北迁关外。从唐末五代至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移和融合的时期。这一期间有大量蒙古、女真、契丹、突厥、党项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迁居形式进入内地,此后大部分居留下来并被汉族融合,有的则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则与其他民族融合同化。
(二)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
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人口和生产力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促进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建国以后,国家有计划地组织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向边远民族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沿海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抽调大批职工及其家属支援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行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随着民族地区一批新的工矿业城市的兴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的面貌也得到改变。另一种是为了发展边疆地区的农林垦殖生产,先后多次组织以城镇青年、复转军人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人员等的移民活动,人数达数百万之多,主要迁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经过他们的长期艰苦劳动已开垦出几亿亩荒地,建起数以千计的林场和垦殖场,形成了一些新的“移民城市”,为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还有计划地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智力支边。
建国以来,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的人口迁移外,还有东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口向边疆民族地区的自发流动迁移。这种迁移方式虽然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性质,但规划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迁移的原因是我国各区之间人口、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农村人口的自发流动占移民总数的比重较高。如新疆建国后迁入的人口中有2/3 属于这种方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东部农村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再次自发地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广泛从事裁缝、修配等各项街头服务行业。
建国以来,内蒙古和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区一直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其中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在人口的增长构成中,机械迁入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如根据1954—1980年的统计资料,新疆占36%,青海占30%,内蒙古占28%。

Ⅵ 人类历史上出现几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十次大迁徙。

1、匈奴人的野蛮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里海附近的一个地区,不过,这个部落的人不满这种现状,他们对罗马帝国周围地区的开始进行了野蛮攻击,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罗马帝国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间曾引发了大迁徙,称之为“国家游荡”,这次迁徙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亚人都迁往日耳曼,使罗马帝国实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隶贸易

在15 - 19世纪期间,商人们将奴隶从西非运送到新大陆和美洲,奴隶们必须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烟草种植园里工作。

奴隶贸易是历史上最大的迁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运送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并在当地市场上出售,以成为某人的财产,这是欧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兰是在1620年到1640年发生的,当时英国发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们大量的迁移到马萨诸塞和巴巴多斯岛。

在英国,移民们觉得国王詹姆斯一世和后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胁,他们正处在宗教冲突的边缘,清教徒逃离主要使为了寻找一个可以自由实践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热

1848年到1855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在美国被称为加州淘金热,当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萨特的工厂发现黄金时,这一热潮开始了。

当邻近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赶往加利福尼亚寻找黄金,这些“黄金探索者”的数量很快就达到了30万,其中包括欧洲人、澳大利亚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类迁徙之一。

5、非裔美国人迁移

非洲裔美国人的大迁徙发生在1910年到1970年间,当时大约有600万黑人从南方迁移到北方。

他们搬出了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个南部州,前往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这种非裔美国人的迁移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之一,并导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迁移

新的大迁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间,非洲裔美国人发生了什么?1965年开始的美国移民的新时期,显示了移民模式的改变,非洲裔美国人离开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纽带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迁徙。

7、印巴分治

从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国统治着,即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英国左派将印度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事件引发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大规模迁移,他们大多数都是迁徙到印度。

8、苏联人口迁移

1920年到1951年苏联人口迁移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三,这一转移的目标是填补种族清洗的领土,并将劳动力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据统计,这种被迫迁移导致了大约600万人的迁徙,并造成了约150万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从20世纪初开始,墨西哥人口开始移民到美国,原因是国家需要劳动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动荡。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移民法发生了变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与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统计到220万,2013年上升到1160万。

10、叙利亚难民危机

叙利亚难民危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这是一场持续的危机,也是一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例子。众多的难民逃离叙利亚和周边国家,使欧洲一些国家在2015年9月时迁移人口就达到了1.58亿人。据CNN报道,这个数字几乎是一半的美国人口。

(6)中国国家地理大迁徙扩展阅读:

中国的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Ⅶ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人口大规模迁徙,其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知道的答一下,越详细越好!

一、永嘉来之乱,晋室南迁,中自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

Ⅷ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Ⅸ 历史上大迁徙都有哪些

1、西晋“永嘉之乱”时期

西晋在惠帝时爆发了八王之乱,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国号为汉。永嘉四年(310),刘渊之子刘聪继位,次年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十万晋军 ,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攻破晋都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是使中国在短暂的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2、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3、两宋末年时期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

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宋元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具有路标性意义的重大转折。

4、明初大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6、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

小规模时期: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

洪流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9)中国国家地理大迁徙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比较低。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4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万人以上。

1954至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

(1)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

(2)迁出、迁入平衡地区:西藏

(3)净迁入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广西

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的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有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而自发人口迁移和流动相对较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