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分的依据

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分的依据

发布时间: 2021-02-18 11:11:57

『壹』 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表

东部季风区

1、特点:1海拔较低,有广阔的平原 2风向和降水均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3河流一般为外流河 4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草原森林 5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2、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

1、特点:1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2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多大风天气 3植被大部分为荒漠 一部分为草原 4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5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2、范围: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貌单元

青藏高寒区

1、特点:1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3植被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森林很少,土层薄弱 4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5以畜牧业为主

2、范围: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地貌单元,涉及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1)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分的依据扩展阅读:

三大自然区简介:

1、东部季风区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东部季风区是指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大地区。本区背靠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

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一区湿润程度较高,温度因纬度变化而变化,由此向南,气候逐渐变暖。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北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河流、土壤冻结。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此线以南,一年四季水绿山清,变化不明显,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温暖。

2、干旱半干旱区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0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3、青藏高寒区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有地球的第三级之称,本区高原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别极大,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十分普遍。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

气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青藏高寒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居民稀少,经济尚不发达,所以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自然状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宝。

『贰』 我国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貌、水文、专气候、生物属、土壤等。种种这些相互影响、共同联系,其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域差异大致是:海拔较低的东部季风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区。

『叁』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青藏高寒区;3000m等高线

『肆』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限是什么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东部季风区

特点:海拔较低,有广阔的平原;风向和降水均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河流一般为外流河;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草原森林;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

特点: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多大风天气;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范围: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貌单元。

青藏高寒区

特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森林很少,土层薄弱;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以畜牧业为主。

范围: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地貌单元,涉及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4)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分的依据扩展阅读

《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初稿)》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3 个自然区 ,其级别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的高级单位——自然大区;《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将中国划分为44个自然区;《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将中国划分为33个自然区,其级别都相当于中级区划单位。

由于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级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泛指的自然区是这些自然区域的统称,既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的各种综合自然区 , 如自然大区 、自然区域、自然地区及自然带、自然地带等,又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各种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等。

『伍』 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版貌、水文、气候、权生物、土壤等。种种这些相互影响、共同联系,其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域差异大致是:海拔较低的东部季风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区。

『陆』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貌、水文版、气候、生物权、土壤等。种种这些相互影响、共同联系,其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域差异大致是:海拔较低的东部季风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区。

『柒』 中国三大地理自然分区是什么

我国西部海拔复高,制东部海拔低,如图突出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 中国第一级阶梯、中国第二级阶梯与中国第三级阶梯共三级阶梯。

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使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中国第一阶梯

盆地:柴达木盆地;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中国第二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

中国第三阶梯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捌』 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两大要素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 小题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以400毫米年等降回水量线和3000米等高线分答布为依据,故反映地形和气候因素。 小题2:图示①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④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小题3:热量从北向南递减,故形成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春小麦应分布于冬小麦的北面,B错误。亚麻应分布于中温带地区,C错误;两年三熟应分布于一年两熟地区的北面。

『玖』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拾』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1-1-7”,回答19-23题。 小题1: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C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