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时期
❶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是什么结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
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
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
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
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
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
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
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
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
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
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
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
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
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
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时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
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
《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
❷ 帮在中国历史地理网查一下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分哪几阶段清末之后还有没有变化
--------------------------------------------------------------------------------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地球气候史的上限,可追溯到20±2亿年。据地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记载和气候观测记录分析,世界上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现在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有:
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万年到几万万年。
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
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
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表8·1)。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1)。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①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根据古地质研究,在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中,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碛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这里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五个地质时期,共经历3.3亿年,都属于大间冰期气候。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到了石炭纪后期出现三个气候带,自北而南分布着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热带。
3.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从所发现的冰川迹象表明,受到这次冰期气候影响的主要是南半球。在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还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这时我国仍具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
4.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
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发生在距今约2亿到200万年前,包括整个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都是温暖的气候。到新生代的第三纪时,世界气候更趋暖化,共计约为2.2亿年。在我国三迭纪的气候特征是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当时普遍在湿热气候控制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气候带。西起新疆经天山、甘肃,向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下的石膏层发育。到了新生代的早第三纪,世界气候更普遍变暖,格陵兰具有温带树种,我国当时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我国当时的气候比较炎热。晚第三纪时,东亚大陆东部气候趋于湿润。晚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5.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当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的面积为冰所覆盖,还有20%的面积为永冻土,这是冰川最盛时的情况。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根据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①。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表8·2)。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候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后期。
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 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期开始,全球进入冰后期。挪威的冰川学家曾作出冰后期的近1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图8·2)。从图上看来近1万年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它表明这期间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 3°—4℃(雪线升高表示温度上升①);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气候(雪线降低表示温度下降),其中1550—1850年为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称小冰河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2℃。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虚线)大体上与近5000年来挪威雪线的变化相似,图8·2中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如表8·3所示。
综上所述可见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是最适气候期。从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后,气候有一系列的冷暖变动。其分期的特征是: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的程度愈来愈低。从生物分布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例如,在第一个温暖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在第二个温暖时期象群栖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公元前659—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第三个温暖时期就只在长江以南,例如,信安(浙江衢县)和广东、云南才有象。而5000年中的四个寒冷时期相反,长度愈来愈大,程度愈来愈强。从江河封冻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在第二个寒冷时期只有淮河封冻的例子(公元225年),第三个寒冷时期出现了太湖封冻的情况(公元1111年),而在第四个寒冷时期在17世纪(如公元1670年)长江也出现封冻现象。
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虽然世界各地最冷年份和最暖年份发生的年代不尽相同,但气候的冷暖起伏是先后呼应的,图8·3给出近600年来不同地区气温序列图,这些气温序列是由不同作者应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①,反映的地区也不相同,但却有相当大的一致性。图8·3中的b、d、e表明确实从公元1550年前后气温出现明显的负距平,开始进入寒冷时期,图a也有这样的趋势(可惜资料年数稍短),图c与图f则推迟到公元160O年才进入寒冷期,所以17世纪比较冷是一致的。18世纪相对较暖,只有图8·3中f仍维持较冷,但至少在18世纪前半期冷的程度也有所减弱,19世纪又出现一个寒冷期,只有在图e相对冷的程度弱一些,大约在公元1800—1850年之间气温达到最低,因此在历史时期将公元1550—1850年定为小冰期是有依据的。在小冰期中气温负距平约为-0.5℃。
历史时期的气候,在干湿上也有变化,不过气候干湿变化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曾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我国东南地区自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年的干湿变化如表 8· 4所示。其湿润指数I的计算方法为:I=2F/(F+D),式中F为历史上有记载的雨涝频数,D是同期内所记载的干旱频数,I值变化于0—2之间,I=1表示干旱与雨涝频数相等,小于1表示干旱占优势。对中国东南地区而言,求得全区湿润指数平均为1.24,将指数大于1.24定义为温期,小于1.24定为旱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共分出10个旱期和10个湿期。从表8·4中可以看出各干湿期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湿期出现在唐代中期(公元811—1050年),持续240年,接着是最长的旱期,出现在宋代,持续220年(公元1051—1270年)。
表8·4中国东南地区旱湿期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近百余年来由于有了大量的气温观测记录,区域的和全球的气温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资料。由于各个学者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和处理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趋势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暖在北极最突出,1919—1928年间的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8℃。巴伦支海在30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来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05'N,创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纪录。这种增暖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
威尔森(H.Wilson)和汉森(J.Hansen)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1880年到1993年逐年气温对1951年至1980年这30年的平均气温求出距平值(图8·4)。计算结果为全球年平均气温从1880到1940年这60年中增加0.5℃,1940—1965年降低了0.2℃,然后从 1965—1993年又增暖了0.5℃。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1880年到1940年年平均气温增暖0.7℃,此后30年降温0.2℃,从1970年至1993年又增暖0.6℃。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从1880年到1993年增暖0.5℃,显示出自1980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的速度特别快。1990年为近百余年来年温最高值年(正距平为0.47℃),其余7个特暖年(正距平在0.25℃—0.41℃)均出现在1980—1993年中。
琼斯(P.D.Jones)等对近140年(1854—1993年)世界气温变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亦指出从19世纪末至1940年世界气温有明显的增暖,从40年代至70年代气温呈相对稳定状态,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气温增加非常迅速。自19世纪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现象,北半球的增暖仅出现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气温并不比1860—1870年代暖。Briffa和Jones(1993)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余年来增暖的范围和尺度并不相同,有少数地区自19世纪以来一直仍在变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世纪的增暖是明显的。他们列出南、北半球和全球各两组的气温变化序列,一组是经过ENSO影响订正后的数值,一组是实测数值(图略),其气温变化曲线起伏与威尔森等所绘制的近百余年的气温距平图大同小异①。
我国学者①根据我国从1910—1984年137个站的气温资料,将每个站逐月的平均气温划分为五个等级,即1级暖,2级偏暖,3级正常,4级偏冷,5级冷,并绘制了全国1910年以来逐月的气温等级分布图。根据图中冷暖区的面积计算出各月气温等级值,把每5年的平均气温等级值与北半球每5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进行比较(图8·5)。可见本世纪以来我国气温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上亦是大同小异的,即前期增暖,40年代中期以后变冷,70年代中期以来又见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过程中,30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温,但很快又继续增温,至40年代初达到峰点。另外,40年代中期以后的降温则比北半球激烈,至50年代后期达到低点,60年代初曾有短暂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显,70年代中期后又开始回升,但80年代的增暖远不如北半球强烈,在80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纪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0年,而我国1980—1984年的平均气温尚低于60年代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我国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1.0℃,40年代以后由增暖到变冷,全国平均降温幅度在0.4—0.8℃之间,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为增暖趋势。
因此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这在冰川进退、雪线升降中也有所反映。如1910—1960年50年间天山雪线上升了40—50m,天山西部的冰舌末端后退了500-1000m,天山东部的冰舌后退了200—400m,喜马拉雅山脉在我国境内的冰川,近年来也处于退缩阶段。
20世纪我国降水的总趋势大致是从18、19世纪的较为湿润时期转向较为干燥的过渡时期。
由于降水的区域性很强,各地降水周期的位相很不一致,表8·5列出北京、上海、广州三站每10年年平均降水量R(mm)及其距平百分率△R%②。由此表可见,在本世纪30年代是少雨时期,50年代是多雨时期,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量又明显偏少,结合20世纪气温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北纬40°以南的气候状况可归纳为表8·6的配置。
表8·5 北京、上海、广州三站每10年平均降水量R(mm)及距平百分率△R(%)
表8·620世纪以来每10年我国气候特征
综上所述,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和间冰期的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冰期来临时,不仅整个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甚至导致地理环境的改变。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的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近代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之间。
--------------------------------------------------------------------------------
① 傅抱璞,山地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0。
① 有人认为震旦纪以前大冰期出现时代不太明确(见潘守文等。近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724)有人认为仅近10亿年就出现过6次大冰期,出现在9.7亿、7.6亿、6.7亿、4.3亿、2.7亿和180万年前(见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9)。
① 关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岳冰川的研究尚有不同的意见,这里仅论述其中最常被气候学者广为采用的一种说法。
① 雪线升降还与降水量的多少及季节分布等因素有关,但它能表示气温的变化。
① 详见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52—53。
① 他们以1959—1979年30年平均值为基础,然后将1854到1993年气温资料逐年对此平均值求距平值。见Trends'93,Published by CDIAC。
② 见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41—146。
--------------------------------------------------------------------------------
❸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回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成就
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工作者普遍接受了这门学科属于广义的现代地理学一个分支的观点。但实际上,作为在地理学和历史学这两大综合性学科交叉处诞生的一门新兴现代学科,虽然从它主要研究地理问题这一点来说应该归入地理学的范畴,但这学科明显具有边缘学科的特色。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如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刍议》所定义的那样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然而“人类历史时期”一词本身已揭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已是一种历史现象,亦应该是素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所以对人类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实是历史地理学的本质所在。194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邵尔(CarlO.Sauer)在其《历史地理学引论》(ForewordtoHistorical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研究必须着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张(注:〔美〕CarlO.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其道理的。正因如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是简单地采用“时间断面堆积法”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而应采用“逐时变化”的“时空连续型”方法论(注:参〔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长期赖以依存的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历史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均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生态学、区域历史学等,这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从多个学科之间产生的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色,说明“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注:〔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J〕,《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并预示传统的关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❺ 历史地理的介绍
《历史地理抄》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历史地理学集刊,供历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参考。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近现代学者有顾颉刚、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吴松弟等。
❻ 如何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档
一、了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归属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故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一些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一些作为专业选修课。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种说法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往往还认为是中学的历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
当然,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些学者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的科学。其实早在20 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不管学科归属怎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这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应成为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最终应树立的理念。要达到这个境界,则首先要对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不完全一样。
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是了解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关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故历史气候变化的学习应是历史自然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学习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了解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还需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现代观测资料来复原过去气候的方法。植物生长特性和周期、年轮判读法、动物的生长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线的升降、冰川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历史气候地理用处十分大。如果从更高的要求出发,学习怎样复原过去的森林覆盖率、河流径流量、土壤肥力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人文地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如果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学习历史地理学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服务的。
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传统的部分,学习者应完全掌握实行郡县制以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则应从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实行政区划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监察州、道、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土断、双头州郡,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羁縻州、市镇、军、监、头下军州和元代以来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别意义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应是重点了解的。
中国历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疆域史不应仅是几个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变迁史,而应是活动在这个时空内的所有民族和政权的疆域变迁史。历史疆域地理的学习重点应是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西北和东北疆土的丧失、外蒙古的丧失、南海诸岛的争端、中印和中越边界的变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习中内容最多的部分,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应包括经济区域的演变、农牧分布线的推移、农业植物的嬗变、手工业分布、交通通道的变迁、城镇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变迁等内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左右着整个经济的水平,故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地位的升降应是历史经济地理学习的重点,其中唐宋之际中国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理从人地关系思考问题的优点,除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因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角度,如汉、宋、明清三次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历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载着主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如历史上的直道、驰道、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运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交通有关的是城市的分布变迁,城市分布变迁与经济区域重心的发展变化关系十分大,故历代重要的都城位置变化和重要的经济都市分布变化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在传统社会里也可以包括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因在传统社会里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由于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单独分出来学习和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的学习方法和侧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历史人口地理的学习更应看重历史人口的地理密度变化。在历史人口地理学习中,人口流动产生的移民现象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与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视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变动及其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造成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变化,尤为重要。一些重要的历史移民事件,如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唐末波动、靖康之乱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迁,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走台湾,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典型,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历史人才和学校书院分布的变迁,这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分布的东移南迁关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它的学习还需更多地本着从探索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三、熟悉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着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地理,阅读一些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本入门书籍。1985 年以来,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性专着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国历史地理》、马正林的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张步天的《中国历史地理》、邹逸麟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陈昌远的《中国历史地理简编》、韩宾娜等的 《中国历史地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张全明等的《中国历史地理论纲》、李恩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耿占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今年,我编着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和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也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专着和教材都是我们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读物。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自然地理方面可参阅中国科学院编着的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人文地理方面可参阅邹逸麟主编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一书。历史地理的学习中阅览历史地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书共 %册,主要是历代政区和疆域图。如果在学习的同时有探索的兴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现状,可参考杜喻等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和华林甫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两书,并可阅览《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个专业刊物。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有关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文献。
四、学习历史地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历史地理学涉及学科知识众多,主要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向其他学科的同事学习,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文献。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样,对地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空间观念对每个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现代历史地理学由于其研究方向越来越向统计计量发展,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更应树立数量观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气候的温度波动、植被覆盖率、生产的产量、垦殖指数、江河的径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字统计。在学习中要善于将难以量化的因子量化并进行比较,是历史地理在思维方式上的优势。
4.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座右铭。对于刚开始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培养热爱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有一种探险献身的吃苦精神。
5. 历史地理学涉及的历史文献比其他历史学分支的文献更广泛,因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和舞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者不仅只利用正史、会典、会要、实录等史籍,还需要广泛地涉猎各种野史笔记、诗文集、地理志和各类杂着,尽全一切空间资料,也就是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应尽可能涉猎到,如各代的地理总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读之书。当前由于二十五史和四库全书都有了可供检索的光盘,故对这方面的资料应充分运用,但需与原始版本核对比较,以防出错。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和探索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由于对其生疏,我们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名词,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在学习中应积极发挥主动性,使这门学科在学习和研究中日趋完善。
❼ 中国古代地理事件
夏、商(公元前 21 世纪—前 11 世纪)是我国农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同
时手工专业兴起、城市出现属、宫殿建造等技术大为提高。这时期专门从事科学、 文化活动的专业文化人的出现,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学萌芽、造型艺术得到 发展,地理知识也取得了与过去漫长石器时代不可比拟的突出成就。
传说约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发生洪水,禹继父业治水,曾命诸侯百姓
“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们爬山涉水进行野外作业,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并“相 地宜所有以贡”。(8)因治水直接推动了地理考察、测量和制图的发展。“准” 是测量方向与物体平直距离的工具;“绳”是测量距离的工具;“规”是校 正圆的工具,“矩”可以构成直角,是画方形的曲尺。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数据的方法。(图 1)汉画像石上绘出了禹 的使臣,拿着绘图与测量的仪器“规”和“矩”。在测量的基础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