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荆山玉

地理中国荆山玉

发布时间: 2021-02-18 10:12:12

① 古代中国对地理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以提出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1)力学方面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种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的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作。

② 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③ 初2地理描中国长城。黄河。长江。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现代中国海尔电器、贝雅诗顿化妆品、联想电脑、茅台酒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殊关口的名称---门]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孟津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长江(the Yangtze River)(Changjiang),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80公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测出长江长度6211.31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多朝能)位置:东经94°30′44〃,北纬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当曲(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我们一般称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它源远流长,孕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余。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3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因为此处地势陡然下降,起伏较大,导致此处水流湍急。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素有三峡大坝“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还有葛州坝水电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④ 高中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部分的知识点

【高考区域地理24个出题点】

1. 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冰川地形广布,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影响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地质时期的冰川侵蚀。平原呈波状起伏

3.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欧洲多为平原,且山脉走向为东西向;海岸破碎,多伸入内陆的海湾;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内地形成海洋性气候

4.欧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由海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

①欧洲地形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西临大西洋,且多伸入大陆的海湾,在西风作用下,湿润气流容易伸入内地,降水较多;

②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范围内,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气候温和湿润;

③常年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减少。

5.比较分析英国本岛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西侧乳畜业发达,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较少,且纬度高,热量不足,只适合多汁牧草长的生长;东侧发展种植业,为背风区,降水稍少,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能够满足种植业对光热的需求

6.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分析其发展条件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

②煤、铁、石油等工业原料丰富,开发早;

③侵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工业积累早,资本雄厚

7.法国的地势特征

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西北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8.分析巴黎盆地做为重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法国成为粮食出口国的区位条件)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较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注入地中海的罗讷河是法国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其上建有无数低坝,分析低坝的好处

农田淹没少,移民减少甚至不需要移民;船只过闸时间短,过闸用水也少;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小;溃坝等造成的威胁小

10.德国地势特征

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低山,北部为平原

11.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航运河流,分析其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①大部分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量丰富,水量大,全年可通航;

②所流经地区大部分地势低平,水量平稳;

③气候温和,无结冰期;

④干支流流经国家多,且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

⑤河口处为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航运价值高)

12.试比较德国南北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北部地势平坦,但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只生长牧草,主要发展畜牧业;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为森林和牧场,南部的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主要发展种植业

13.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碳资源、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区(法国洛林)、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充足的水源、雄厚的技术力量、广阔的市场

14.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过程分散,多实行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成为“分散型工业化”

15.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

廉价劳动力丰富;20世纪70年代世界原料和能源涨价,大企业和重工业发展利润小;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经济高度开放

16.“阳光·海难”是西班牙在西欧旅游宣传的主题,从地理角度分析这现象的成因

西班牙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少雨,晴天多,阳光充足;海域水静浪小,海滩广布,适合海浴;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阳光不足,不适合海浴,对阳光和沙滩有强烈的向往;西班牙投其所好,做此宣传

17.冰岛是世界上大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分析其成因

冰岛处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减少了石化燃料的使用;该国经济结构以旅游、金融等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发展,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

18.俄罗斯濒临三大洋,但海运并不发达,分析成因

除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因纬度高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海沿岸港口与外洋联系,都必须经过别国的海域;国内工业与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决定铁路运输比海运的成本要低,距离也更近

19.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下游的农业却不够发达,分析原因

大河下游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候湿冷,土壤较贫瘠

20.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航运能力较弱,分析原因

所处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开发航运难度大;河流自南向北流,且纬度多,常有凌汛发生;大河所处地域,人口少,远离经济中心,开发价值不大

21.分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沼泽的形成成因

①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②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③河流众多,地表不分充足;

④地势低洼,不易向外排水,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22.俄罗斯大河众多,但只有伏尔加河下游形成农业区,分析其自然区位条件

纬度相对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冲积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且土壤较为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3.俄罗斯乡村居民多用圆木建筑居所,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地理原因

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木屋可有效隔冷;古代乡村居民多以游牧业为主,木屋便于拆卸;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可就地取采

24.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可能存在的障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使两国能源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使中俄能源合作面临激烈的竞争;俄罗斯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也阻碍着中国对俄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⑤ 懂地理的来

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一座桥,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4年底,在长江上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梁3座:武汉大桥、九江大桥、南京大桥;铁路桥4座:宜宾大桥、三堆子大桥、白沙沱大桥、枝城大桥;公路桥18座:江津大桥、涪陵大桥、西陵大桥、武汉二桥、黄石二桥、铜陵大桥、江阴大桥、公铁两用斜拉桥芜湖大桥、公路桥有重庆大佛寺大桥、宜昌大桥、夷陵大桥、荆沙大桥、武汉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鄂黄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安庆大桥等。目前再建的有南京三桥,阳逻大桥、天新洲大桥、苏通大桥,重庆朝天门等。

☆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位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该桥于1955年9月全面开工建设,1957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形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长1155.5米,铁路桥长1315米,公路桥长1670米。

☆ 武汉长江公路桥
武汉长江公路桥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大桥长3227.4米,主桥长1877米。有3个大跨,主跨为400米,两边跨为180米。该桥于1994年底建成通车。

☆ 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长江二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2公里处,为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公路桥。大桥北起汉口黄浦路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路落地,全长4407.6米,正桥长1876米,宽26米,主跨为400米,设6车道,日通车能力5万辆。该桥于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

☆ 武汉白沙洲大桥
武汉白沙洲大桥是长江武汉段的第三座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8.6公里处,全长3586.38米,其中正桥长2458米,引桥长1128.38米。桥面净宽26.5米,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日通车能力5万辆次。该桥于1997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

☆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重庆白沙砣长江大桥之后的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是全部由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形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公、铁路两用桥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该桥正桥10孔,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宽15米。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道首先建成通车;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正式建成通车。

☆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由南汊桥、八卦洲(长江中第三大岛)公路连接线、北汊桥“二桥一路”组成,全长12.517公里。南京长江二桥于1997年10月6日开工建设,于2001年3月18日交工验收。整个工程静态投资概算为33.5亿元。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主跨径628米,桥长2938米,是南京长江二桥的关键性和标志性项目。是继日本多多罗大桥、法国诺曼蒂大桥之后世界第三大桥。2000年7月9日,南汊大桥合龙。北汊大桥为预应力连续梁桥,主跨径165米,桥长2212米,桥面宽32米,居国内领先水平。公路连接线长16.027公里(南岸6.754公里、八卦洲5.698公里、北岸3.575公里),全线采用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 润扬大桥
镇江扬州长江公路大桥是江苏省“四纵四横四联”公路主骨架和南北跨长江公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联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南接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西距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约60公里,东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约110公里。大桥连同两岸接线全长约23公里,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整个项目估算总投资40余亿元。 润扬大桥跨经世业洲洲尾;南汊主桥采用跨径为1450米左右的钢悬索桥,北汊主桥采用跨径为400米左右的斜拉桥。2005年05月建成通车。

☆ 扬中长江大桥
扬中长江大桥是一座由民间集资建造的大桥,全长1172米,宽15米,共有30个墩台,总投资1.52亿元。该桥于1992年5月正式开工,1994年10月建成通车。扬中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江苏扬中岛与外界无桥相连的历史。

☆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钢箱梁悬索桥,是国家主干道跨越长江的特大型公路桥梁。是长江上建设的第二座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山与靖江市十圩村之间。大桥全长3071米,主跨1385米,桥面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宽33.8米,设计行车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桥下通航净高为50米,可满足5万吨级轮船通航。大桥全线建设总里程为5.176公里,总投资36.25亿元。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开工建设,李鹏总理为大桥题写了桥名。大桥于1999年8月31日完工,1999年9月通车。

☆ 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
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位于*近重庆的白沙沱和江津珞璜乡之间,是一座双线铁路桥,北接成渝铁路,南接川黔铁路,全长820米。该桥于1958年9月10日开始施工,1959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

☆ 重庆长江公路桥
重庆长江公路桥位于重庆市中心区和南岸之间。正桥长1121米,加上南北引道总长3015米,桥面宽21米,两边有人行道,主航道跨径为174米。该桥于1977年11月动工兴建,1980年7月通车。

☆ 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
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位于重庆市西部工业区李家沱与九龙坡之间,是一座公路大桥。大桥由正桥和南北引道组成,线路总长10241米,其中正桥长1350.11米(包括南、北桥台),由主桥及引桥共同组成。主桥桥面宽24米,为双向4车道。南北引道长约9公里,包含了5座大中型桥梁,4座立交桥、2座隧道。大桥工程总投资7.3亿元,于1991年动工,1996年底竣工。

☆ 重庆江津长江公路大桥
重庆江津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江津城西,是以县级行政机构为主通过招商引资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由江津市政府和马来西亚南发集团合作修建,总投资3亿元。大桥主体长1362米,桥头南北引道长11公里,主跨单孔长240米,桥梁净宽21.5米,为4车道。该桥于1994年开工建设,1997年12月建成通车。

☆ 四川泸州长江大桥
四川泸州长江大桥位于四川省的泸州市,主桥长1252.5米,宽16米,南北两岸引桥长7460米。5个主桥孔中的3个通航桥孔跨度各为170米。大桥按长江特大洪水流量设计,主桥桥面比枯水位高出45米,在最大洪水期,桥下可通行3000吨位的轮船。该桥于1977年10月动工兴建,1982年10月建成通车。

☆ 涪陵长江大桥
涪陵长江大桥是国道319线跨越涪陵市长江江面的一座特大型桥粱。大桥全长631米,主跨330米,桥面宽18米,4车道,引道长5.3公里,桥高163米。该桥于1994年11月开工建设,1997年5月建成通车。李鹏总理为大桥题写了桥名。

☆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建在四川万县市黄牛孔子江江面,是连接318国道线的一座特大型公路配套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单孔跨江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拱桥。设计桥长814米,宽23米,桥拱净跨420米,桥面距江面高140米。主桥于1994年5月开工建设,1997年5月竣工通车。

☆ 西陵长江大桥
西陵长江大桥位于三峡大坝中轴线下游4.5公里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为单跨90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七。大桥全长1118.66米,桥宽18.5米,双向4车道。主跨900米,一跨过江。常水位最大通航净空30米。该桥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1996年8月建成通车。

☆ 湖北枝城长江大桥
湖北枝城长江大桥又叫宜都长江大桥,位于湖北枝城,是焦枝铁路在枝城跨长江处。该桥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和公路都设在一个桥面上,其中铁路桥长1742米,公路桥长1744米。该桥于1971年9月建成。

☆ 黄石长江大桥
黄石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黄石市,是国家公路干线上海至成都312国道上的特大型桥梁。大桥全长2580.08米,其中主桥长1060米,主跨长245米。该桥于1991年7月开工,1995年12月建成通车。

☆ 铜陵长江大桥
铜陵长江大桥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羊山矶下游600米处,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世界上同类型第3位大跨径桥梁。桥型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塔索面斜拉桥,全长2592米,主桥长1152米,最大跨径为432米,桥面宽度23米,其中4车道15米,人行道5米,通航净高24米。两岸引桥分别与合铜、铜屯二级汽车专用道相接。两岸引道全长2169米,为一级公路。该桥于1991年12月开工建设,1995年12月26日竣工通车。

☆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距宜昌市中心约10公里,是318国道在湖北境内跨越长江的一座特大桥,是交通部和湖北省“九五”重点工程。大桥长1188米,宽26米,桥型为双塔单跨960米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该桥于1997年12月开工,2001年9月通车。

☆ 荆沙长江公路大桥
荆沙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武汉与宜昌之间。桥型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斜拉桥,总长为4015米,总投资为12.8亿元。该桥于1997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5年建成通车。

☆ 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安徽芜湖,是国家“九五”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大桥主跨312米,桥梁铁路全长1.0616万米,公路6078米,正桥2193米;大桥铁路为双线,公路桥面总宽21米,通航净高24米,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跨度最大、科技水平最高的标志性桥梁。该桥于199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0年底建成通车。

☆ 九江长江大桥
九江长江大桥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的一段长江上,南岸引桥横跨白水湖,北岸与湖北黄梅县的小池口镇相接。大桥是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汽车20级的4车道公路桥,桥长4460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下层为中载重的双线铁路桥,长7675.6米。该桥于1973年12月动工修建,1993年1月公路桥全部建成,1994年7月铁路桥开通。

☆ 奉节长江三峡公路大桥
奉节长江三峡公路大桥位于渝、陕、鄂两省一市陆运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点,大桥设计长度为956米,宽18米,双向4车道。桥的北岸引道以立交与沿江移民公路相接,总投资预计约2亿元人民币,1999年12月27日大桥奠基。

⑥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疆域
()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 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 越 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²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空格处请学生自己填写)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黑 东

区 湘 中


吉 鄂
辽 粤
晋 华

区 桂
内蒙古 琼
京 豫
津 川或蜀 西


冀 云或滇
沪 华

区 贵或黔
苏 藏
浙 渝
赣 陕或秦 西


鲁 甘或陇
皖 宁
闽 青
台 台北 新
港 香港
澳 澳门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2000年我国总人口:12.95亿,平均人口密度:135人/ Km²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线: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人口密度线东南——面积占43%,人口占94%
(3)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4)华侨(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与华人
侨乡 :广东、福建
(5)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分析:

四、我国的民族
(1)分布:我国的民族分布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
(2)分布特点:小聚居,大杂居
(3)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
400万人口以上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8个。
(4)少数民族节日: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五、地形
1.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的情况: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 原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
②德国地形的三级阶梯:由南向北——阿尔卑斯山脉、巴伐利亚高原、北德平原
③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
沿经线作剖面:30°N、38°N、45°N
沿纬线作剖面:90°E、100°E、110°E
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注意:跨三级阶梯的山脉——秦岭;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山脉:长白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脉。
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
流域界线: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怒江)、唐古拉山(怒江与澜沧江、长江)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区名称 分 布 特 点
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部 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
祁连山麓——大兴安岭 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
黄土高原 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之间 ①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
③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南北 ①周围高山环绕
②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 ①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②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四川省东部 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注意:塔克拉马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沙漠,世界最大流动沙漠。吐鲁番盆地我国大陆最低-155米。察尔汗盐湖——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湾内部分仍属于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属于东北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 称 分 布 特 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
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 ①我国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黄海之间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到海滨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辽东、山东和东南丘陵
关注: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②各地形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③泥石流: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边缘云南、四川等西部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六、气候
1.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白色愈浓,表明云层愈厚,雨愈大。
2.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原因:①南北太阳高度;②昼长时间;③地形阻挡冬季风南下,南方降温小(东北温低与西北风顺大兴安岭地势而下,冬季风风力大有关);④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兴安岭除外)。
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
①0°C等温线——秦岭—淮河
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
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
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
兰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⑤最低温处——漠河
读七月等温线图注意:
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
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
③台湾岛、海南岛等温线闭合原因
(2)比较我国冬、夏季风的区别:
分类
内容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偏北风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温润
影响范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和海南岛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
活动规律 每年9,10月至第二年4、5月,爆发式活动,快速南下 由南向北推进。5月到南部沿海,6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华北、东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对气候的影响 使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 到达地区降水增多
(3)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600℃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水稻一年三熟。甘蔗。
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
比较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
一月均温 大于0℃ 小于0℃
干湿状况 湿润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 大于800毫米 小于800毫米
河流结冰否 冬季河流不结冰 冬季河流结冰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高粱
经济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1.降水
(1)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800mm等降水量线。
读降水量分布图注意:
①东北800mm年降水量——长白山以东
②新疆西部迎风坡
③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湟水谷地
⑤东南部湿润区的山地迎风坡
⑥台湾岛、海南岛东西部降水差异
⑦降水最多——台湾火烧寮年均6558mm。原因:地形、夏季风
降水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年均5.9mm,原因:地形、内陆
⑧降水与建筑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时间分配规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集中在5—9月。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雨带的推移规律:
5月中旬:华南一带。注意南岭对雨带的影响
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注意湟水谷地。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7月中旬、八月: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伏旱。注意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9月:退至长江以南。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冬半年——地形影响——锋面坡度小,降水面广,强度小。
10月:夏季风在大陆消失。
(4)年际变化:南方小,北方大
(5)干湿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①东北湿润区面积比800mm降水量范围大的原因:蒸发量小
②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400mm降水量区面积大,但半湿润区面积小、半干旱区面积大,新疆西北部地区400mm、800mm降水量区均为半干旱区的原因:蒸发量大。
③海南岛西侧的半湿润区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
④跨干湿区最多的省区:甘肃、西藏、陕西、内蒙古
4.气候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同纬度地区多沙漠的原因。
(2)雨热同期。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水稻、棉花种植界限偏北。
(3)气候复杂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动植物生长。
七、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区 域 范围 占全国面积 占全国总水量
内流区 内流河的流域 1/3 不到5%
外流区 外流河的流域 2/3 95%以上
注意:黄河几字湾内的内流区;黑龙江省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内流区;阿尔泰山南侧的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东西不对称水系(淮河):北部支流众多,南部支流较少,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 大 上涨、形成汛期 无
冬季风盛行时 小 下降、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
(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少(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 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塔里木盆地的坎儿井:

附:坎儿井的神奇
中国古代是科技大国,而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新疆、四川一带,其古老的科技成就更是名不虚传。坎儿井,《史记•河渠书》称为“井渠”。它是维吾尔等族人民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坎儿井主要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干旱地区。其流程样式如图所示:
坎儿井的开凿程序是:从山地水源挖一渠道,长度不一,最长可达20~30公里。每隔20~30米有一通地面的竖井,各个竖井的深度,沿山坡往下逐渐减小。暗渠水流近田庄处始经明渠流出地面,灌溉农田。勤劳智慧的维吾尔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坎儿井技术后,又通过丝绸之路将它传入中亚和西南亚等国家。王国维的《西域井渠考》叙述了这一传播的概况。
开凿坎儿井的工程相当浩大,往往耗时好几年。要使坎儿并经久耐用,还要常年修理保养,要在暗沟清除淤泥,支撑梁柱,甚至还要加掘上游暗沟,以增加水源,工程极为艰巨。古代中国人民为获得水源,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成就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3.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各湖泊所在省区:
青海湖——青海省 鄱阳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洪泽湖、太湖——江苏 巢湖——安徽
4.主要河流——长江、黄河
长 江 黄 河
源头 青藏高源唐古拉山(正源沱沱河)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约古宗列渠)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流经省区 青藏川渝云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甘豫象(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源、横断山区、云贵高源、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源、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 度 6300千米 中国第一大河 5500千米 我国第二长河
流域面积 180万平方千米 75万平方千米
年径流量 10000亿立方米 480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和湖泊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 汾河、渭河
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湖口 河口、旧孟津



利 水能蕴藏量占全国1/3,哥开发占全国一半,上游最丰富,开发利用率低。已建成葛洲坝等、正在建设三峡工程;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通航里程全国2/3,航运条件好是黄金水道。与铁路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流域内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城市众多;航线与成昆、川黔、焦柳、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有巨大运输价值 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利工程,正在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宁夏平原、河套平源等地的引黄灌溉。



害 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危害最为严重。宜昌以上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中游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
治理措施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重点治理荆江河段;退田还湖;中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 维修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水库)
注意:长江入海口附近流域变窄与黄河下游流域狭窄、泰山附近流域变大的原因。
5.珠江
南方最大河流,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西江是主干。各大河流中汛期最长,水量仅次于长江,水能丰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开发后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水运发达,内河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西江梧州以下航运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航运最为发达。
长度:1800千米
概况 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6.京杭运河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历史上:沟通南北
现 在:苏浙境内仍是重要的运输线
7.红水河梯级开发
(1)区位优势:亚热带季风区,流经云贵喀斯特地形区,流量、落差较大,水能丰富;加之邻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同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是大规模开发的保障。
(2)开发现状:将建成西电东输南通道的能源基地;天生桥(黔桂交界)、岩滩、大化(桂)水电站建成发电。
附:都江堰的魅力
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的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孕育了古代蜀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古代朗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淤易决,水灾特别严重。公元前251年,秦国蜀太守李冰及其儿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了都江堰的排洪、泄沙、引水工程体系。都江堰控制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既免除水灾,又灌溉田地,于是四川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世号陆海”,“都江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李霍芬的赞美之词道出了都江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碑”的特殊地位。都江堰的兴建,一去两千余年,她像一座历史的丰碑,傲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南四川盆地之中,随着开发西部宏伟战略的实施,这颗水利工程史上的灿烂明珠,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魅力无比的都江堰带来了四川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它永久性地灌溉了天府之国,也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北方地区
[考纲要求]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知识讲解]
(1)概况
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范围: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面积、人口:面积20%、人口40%
少数民族;聚居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

(2)旱地为主的种植业
历 史 主要农产品 开始利用中的问题
黄土地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悠久 冬小麦、棉花、花生、小米 节约农业用水
改造中低产田
黑土地
(东北平原) 较短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 沼泽地的保护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机井与沟渠:北方地区耕地多为旱地,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虽使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水源有限,而且用水多浪费。不少地方,河流断流,机井越打越深,前途令人忧虑。
中低产田特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多盐碱地、沙地,需要改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丰富的资源
①森林:天然林区——大、小兴安岭:红松、白桦等
②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③温带果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水果加工业——靠近原料产地(易变质)。
④石油——大庆、胜利、辽河、华北、中原。
煤——鹤岗、鸡西、双鸭山(黑龙江);
阜新、抚顺(辽宁)
开滦、峰峰(河北)
兖州(山东)
平顶山(河南)
大同、阳泉、西山(山西)
徐州(江苏)
神俯(陕西)
铁——鞍山、本溪(辽宁)
迁安(河北)
⑤棉花——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纺织、服装。
粮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食品加工
(4)稠密的铁路网
东北地区以滨洲——滨绥线、哈大线构成铁路网的“丁”字型骨架,以京哈线同北京和全国其他铁路相连,是全国铁路最稠密区。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主要有京哈、京沪、京广、京九、京包、陇海线。
运煤专线:西起山西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线,是将山西煤炭运往东南沿海的专线,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神黄线:神府——黄骅;霍通:霍林河——通辽;焦石:焦作——兖州——日照(石臼所)。
(5)重要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
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和船舶、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北京钢铁和石化、天津制碱、唐山钢铁、太原钢铁、洛阳拖拉机、西安飞机。
(6)北方人民的生活
食——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的居民以小米为主食
住——房屋建筑、注意防寒保暖
行——现代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玩——溜冰、滑雪
(7)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①三大危害:旱涝、盐碱、风沙
②黄河治理:上游修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
淮河治理:上游修水库、中游洼地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流水。
③华北春旱:太阳高度加大、降水少、植被差,升温快。
④多风沙:降水少、植被差,地面干燥,多大风天气。
⑤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鱼塘——台田生态模式,立体开发。
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引淡淋盐、井排井灌(抽取地下水,补充淡水)、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8)北京
地理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西山、北面有燕山山脉。
职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主要工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纺织、微电子。
前景:控制工业发展规模,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和高科技工业。 得自己记到脑子

⑦ 地理大成山法大全

八府镜[唐]杨筠松撰中国上海广益书店石硬拷贝量共和国全
地理辩证疏[CLEAR]共和国中国姜搭訇注意的八个锦章书局石副本,第5卷第1
地理力士系列[清]徐Mingzhuan共和国的学校后山房石副本,第10卷第2
地理大全提示[清]徐Mingzhuan共和国的学校由山房石副本,第7卷第2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清]叶久盛撰五个九书店石副本,第6卷,全
地理大成合理的气体四种策略[清]叶久盛撰共和国5年, 9书店石4卷副本的一个
地理大成Compass指南者的薄雾,被设定的[清]叶9升撰五个九书店的石头硬拷贝
地理全球平阳全书[清]叶九原升散文林武九石印刷本的15卷书的书店是一个
地理大成山法[清]叶9升杂文中国五年9书店的石头印刷复制19第6卷
地理四个秘密全书[清]尹勺的的文章共和国的大成书店石头的硬拷贝12月3
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地理元/(南塘)何通过文章/旅游宋(明)注意:正义黄金台球球地理铅弹子上学/(明)袁术,刘基票据玉大理石地理/(清)凤藻注??释清晰聚鉴堂刻本10卷
地理金弹子玉大理石[元] Bairan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博文学校共和国学校山房石质坚硬复制
地理铅弹子[明天]孟遗产[清]张九仪撰共和国学校
由山房石印本地理铁弹子[南唐顺序通过论文[明]刘青田发布的共和国学校山房,在石总印数2 1
[唐地区青囊杨筠松的论文锦章书局石印本一个
地理六法针灸大全[唐]杨左仙等撰共和国的学校由山房石硬拷贝
共和国地理五项决定[ - ]赵九峰散文共和国张金中的书店石副本(第2卷)专辑
地域选择记录为[ - ]姜答轰撰乙酉年的中国上海闻他嗯石份的2
地理阳宅大全四集[清]徐Mingzhuan共和国的学校和版画山房4卷1
地理正宗的[清]江Guozhuan共和国广益书局石副本12月2
地理执导的原真 - ]发布彻应山房石的文章共和国学校后复制
地理和埋葬黑色年鉴[ - ]发布彻应散文清抄本的一个
的地理琢玉斧[清]张九夷撰共和国广益书局石副本4(2)书籍
幼儿园沉新周先生地球科学[CLEAR]沉高写了原始的 BR /> 12卷2
摇龙通过李金章书店石头硬拷贝一个风水深奥的赣州匿名中国石材硬拷贝,共和国的怀疑龙的注释的学校补体总刻[唐共和国锦章书局石]杨筠松撰印刷本撼动龙6卷怀疑龙2
郭璞葬[金]郭璞书局石印本的文章1924李金章全
指南针顶部门销[明天]许所有的文章共和国的财神书店石硬拷贝
指南针清]胡过畛散文共和国的第一年,江东书店石副本2
指南针透明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清]汪刀珩散文共和国两个铸造和记黄埔书店石副本2 1
秘密搜索[]灵[明]的刘伯温集光绪有益的教会刻本一个
平坦的沙尉迟柳秉中专[明]刘吉谢文明书店金属版第2卷,全
乾坤法窍[CLEAR]范宜宾市一套金章书店石硬拷贝共和国3 2
阳宅天滚盘珠[CLEAR]曲天达赖的文章宣统进入眼睛扫叶山房石印刷本
全书[宋]静态信道僧侣的文章共和国财神书店石印本10 2 <BR /三元整体纪录,[明]刘珍纂财神的书店石头硬拷贝一个完整的
阳宅大全[明天]沟壑奠定光绪学校后山房石总印数10 2
三洋Zhimi [明]周晶的书面乾隆刻本4
豪宅爱所有的文章[清]张珏积极散文共和国的学校的秘密山房石副本4卷2
宝根据匿名清脚本一个
三洋Zhimi的[明天]姚婷銮周景散文随笔共和国上海广益书局2
阳宅的整合[清晰的]宣统元年欧空局树林石印刷复制
薛鑫富认为错误的正解[清] BU日的文章[清]郝萌注意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大厦第三,我们必须清除山房石硬拷贝整个
的阳翟1??0的赵九峰散文中国上海的学校[明天]王军荣纂共和国江东书局石印本4 2
阴宅设置为[清]姚婷琅勃拉邦写道,宣统第一年,欧空局的树林石头复制
阴阳房子必须使用[附鲁班的秘密仙女机$空法鉴]匿名共和国江东书局石4 2份全谱
房子根本[ - ]蔚青江撰共和国扫叶山房石会将所有
陈子性24四山使埋藏的秘密[ - ]陈应选择的文章共和国
>镍公众澄清杨磁盘住宅秘密谈话内容的匿名嘉庆抄本卷全面
地理分辨率完整的解决方案[12卷清]蒋答哄的书面书面元堂刻本第5卷全
地理参赞神秘Xianpo集[明]张明锋明世德堂刻本“编制
地理黑色胶囊[明天]范风杂文清初抄本的全
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细胞匿名明抄本的一个
地理胸部正宗的解决方案[明天]肖智深清金吉散文清乾隆42年嘉德唐刻本三册全
地理Zhimi文章猜度解决方案[明天]肖智深[清]金吉散文清乾隆4年嘉德唐座印卷
地理卓斧冠头首歌曲,包括[明]汤绪武际云系列[清]张九仪器佛教的清康熙香港德堂刻本四卷
地球科学[清]沉高撰清康熙5年刻本卷
学习的本质[共和国]夏季更清晰的散文共和国中国版的印量
住房分配变量齐房子的方法[清]江平阶散文明确的脚本一卷整个
新杂志“地理五经四书的意义郭璞掩埋[明]吴铮岀郑的谥指定汇贤智库封斋刻本滚动
格的水固定针匿名地理手抄脚本滚完整的
管的地理指蒙清[魏]管战车印刷本

红郭璞的古墓葬[金]郭璞撰清晰的复印件推出銮48局永远的定例祖传的风水地理孤本110 1
胡矮人的童话宝[唐]胡
矮仙清印刷本推出黄帝内部匿名清除副本卷
空石老人的明星捕获静脉成为明图[唐]的空石老人清副本推出
the>的丽丝丛风水杂文集[宋]黎司枞清晰的打印一卷9天,每天满
基督教女青年会胶囊,的匿名清副本辊全
风水秘诀[明天]迪庵的手嘘龙山寨开普敦拥有的轧辊
测试通过书法觉醒的秘决匿名清两个全
靳激嗯廖公秘鲁理所当然地学心的真实故事的绘画政策扒沙的副本[宋]廖昱写道,清嘉庆25块印四卷附录卷全
丽丝丛电缆[宋]郦司璁的清晰复印件推出
灵市的本质笺[清]沉竹礽写道,心满意足封斋系列推出唐
刘吉的风水民兴[明]刘吉的文章清晰的副本推出
缪希雍埋的翼[明天]
灵妙勇撰清晰的复印件推出的驱动解决方案洞明的口头禅秘书(秘密美分)匿名铭辉冼斋刻本辊
刘吃蒽道乘法健康的秘宝[唐]刘前路的清晰复印件推出
八幢住宅明镜[唐]杨恽诵散文清乾隆十五年的苏州乐真佟刊本卷
杨地理元文[清]端木国珊瑚的散文清刻本一个
水龙[晋]郭璞撰[明刘吉获得清晰内充分
继续通过阴府抄本5卷[金]郭璞书面[明]刘吉读清政府成绩单四卷全
水龙水龙和阳楼[晋]郭璞撰[明],刘吉读??明确在政府成绩单豪宅卷阴宅卷
年轻的乌克兰总统掩埋的匿名明确副本的卷全
施准备,我[ - ]姬答魁撰清刻本六卷全
风水10天心区[ - ]代红润手抄真传全
风水孙博岗半圈,玉戒指森林国宝[宋]孙博Gangzhuan明确的副本,推出28卷
一天选择秘密横朗的风水秘密[宋]武荆撸犴补助金雅
德国江村迂回官员的藏本稿件辊的风水天心区的布鲁线法没有
风水之星提示匿名的手稿辊资格给点匿名清光绪手抄秘密的轧辊整个
风水谢清神宝[宋]谢清散文清寻龙印刷本的一卷充分
风水新镌北京版分工雕刻印章的正式鲁班匠家庭镜[明天]下午荣明汇贤斋写块 - 印刷版三卷
的风水神秘的龙法神秘的寺庙匿名手稿两个
风水选择的
风水雪心,纪律没有匿名铭辉冼择刻本辊傅逼暗假阳性的解决方案[唐] BU天散文共和国印刷这四个卷
风水雪心赋直的解决方案[明天]武夷迪撰座印清顺治18年的的四卷
风水的豪宅大成[清]蔚青江写道:清嘉庆刻本15卷已满
风水豪宅手[清]查勇王川清抄本卷全
风水阳宅10,这本书[明天]王君荣纂清晰的复印件四卷全
风水阳宅袁云会想的匿名清抄本全
阳宅风水指南文章[CLEAR]姜平清脚本辊全风水阳云松青胶囊[唐]杨於嗯松风水杨恽松12杖法
[唐]杨筠松的文章清晰的印刷辊
风水阳杨公谪仙人钻石的方法埋图战术一卷印刷本的散文清[唐杨恽诵散文明确的副本滚满
风水秘密匿名清抄本1
风水玉元子天宝[宋]玉元子散文清印副本一卷充分
风水廖予16所掩埋[宋]廖昱阴和阳的文章清副本一卷全面
印度风水绿色囊心[清]汪宗抻撰清康熙刻本卷全</风水绿色胶囊续集[清]汪踪沉散文清康熙刻本一卷连接天玉的四卷全
风水转贴。心脏的地理人子须知资孝融合教育的个案八卷[明]许继徐善介绍的文章隆庆万历梅墅石渠阁的补充座3刻十多年的印刷510

⑧ 春晚中的地理知识

饮食:大来年初一早晨,南方吃糯米汤自圆,北方吃饺子,这便反映了我国南北方种植主要农作物的差异。
衣服:南方的民族服饰多轻盈,苗族头上有漂亮的银饰;北方服装显得厚重,这便反映了南北的气候差异。

或许不是这个吧。。。

⑨ 拜求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地图或地理知识

“颜之推谜题”

音韵学的经典名文《颜氏家训·音辞篇》论及当时的南语、北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此实一篇之精髓,是关乎中国语言史和汉语方言史的头等重要的论题,惜乎在昔学人累千载而不悟,本文揭明并命名为"颜之推谜题"并加以论证。

一、颜之推及《颜氏家训》

南北朝后期的杰出学者颜之推,祖籍琅邪。西晋末年,其九世祖颜含追随琅邪王司马睿,《晋书·颜含传》:"元帝初镇下邳,复命为参军。"《晋书·诸葛恢传》:"元帝为安东将军","颜含并居显要"。西元316年西晋覆亡,317年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称帝,是为东晋元帝,颜含历任要职。颜之推晚年著《观我生赋》述其家世:"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去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颜之推自认为建康人,他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后期(590年后)。[①]

颜之推出身于南朝士族,生当南朝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梁书·武帝纪》赞:"征赋所及之乡,文轨傍通之地,南超万里,西拓五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颜之推年轻时博览群书,故有十分深厚的文化修养、学术造诣。24岁时(554年)被俘至北方,26岁(556年)起仕北齐,47岁(577年)入周,581年杨坚建立隋王朝,之推仕隋十余年。他历仕南朝、北朝,晚年著成《颜氏家训》,分裂的年代、动乱的年代造成了他的特殊经历,他的特殊经历成就了他这本名著。这本书旧时奉为"家训"之祖。其实应视为一部比较文化学的著作。在《颜氏家训》中,他胪陈了分裂已历二百余年的南朝、北朝的风俗、民情、经学、书法、音韵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其异同,间下己见,或褒美、或指摘,难能可贵的是,不偏不倚,不主一方。

今人范文澜先生评论颜之推说:"他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二十篇就是这些见解的记录。《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②]颜之推在其著作中,多处表现了不盲从的精神,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颜氏家训》关于学术的所见所闻、所述所论,可信度是很高的。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细读《颜氏家训·音辞篇》。

二、《颜氏家训·音辞篇》与"颜之推谜题"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我们语言学人最重视的是其《音辞篇》,周祖谟先生《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云:"考家训此篇专为辨析声韵而作,斟酌古今,掎摭利病,具有精义,实为研求古音者所当深究。"笔者进一步指出,跟其他诸篇的宗旨一样,《音辞篇》胪述了南朝和北朝语言(方言)的特点,比较其差异,至少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首次揭示了语言(方言)接触感染的大问题。也多处叙述了南北语言学者观点的分歧,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段的语言的状况和语言研究的水平,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篇经典性的文字。

《颜氏家训·音辞篇》论道:"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古往今来,许多学人都乐于称引颜之推的这段话以说明当时南北语言的歧异,但是恕我不恭,有些理解有误;至于作深刻的体味,得其精义的,则更付阙如。学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这八句。其实,此八例,颜之推明明确确地冠以"其谬失轻微者"六字,又明明确确地殿以"如此之例,两失甚多"八字。试问:颜之推所说的"谬失轻微者"若此,那么,"谬失"重大者呢?请看紧踞其上的文字,也是颜之推他自己说的:南语北语"皆有深弊"!我们这些1500多年后的读者不禁急切地盼望他将"深弊"讲个分明,那就能使我们知道当时南北语言的比"甚多"的"轻微""谬失"更"深"层的特点。然而令人大失所望,颜之推只肯说四个字:"不可具论",他就把这个千斤重的命题了了!遗憾之至!遗憾之至!颜之推这位大学者就这样给中国语言学史留下了一道谜题!道道地地的千古之谜![③]

不过,从我们后人看来,还有"不幸"中之"幸",那就是,亏得颜之推还是多说了两句,他指出了南语、北语的"深弊"之"污染源",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因此,"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四句十六字就是颜之推设定的千古之谜。本文价值之一在于:揭明并命名为"颜之推谜题"。这谜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整个中国语言史以及汉语方言史。

三、释"北""南"兼"吴越"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颜之推所说的"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两句中的"北"、"南"二字,含义是什么?

我们需要体认广阔的背景,从而来确定其确切意义。笔者勾稽了《颜氏家训》一书中相关用语,加以排比。在颜书中,"北"、"北方"、"北土"、"北间"、"河北"、"江北"、"邺下"、"山东"、"中原"指北方;"南"、"南方"、"南间"、"江南"、"江东"、"江左"指南方。"北人"指北方人,"北俗"指北方风俗;"南人"、"江南人"指南方人,例句甚夥,文繁不录。兹摘一些二者对言的文例于下:

《风操篇》:"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省事篇》:"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以上"南""北"兼言)《归心篇》:"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两万斛船。此实验也。"《音辞篇》:"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以上"江南""河北"对言)《治家篇》:"河北妇人,织纴组紃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河北""江东"对言)《文章篇》:"江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山东风俗,不通击难。"("江南""山东"对言)《书证篇》:"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江南别有苦菜。"("中原""江南"对言)《治家篇》:"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此"北土""江南"对言)《治家篇》:"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齐整;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顇奴,仅充而已。"(以上"江东""邺下","南间""河北"彼此对言)

现在我们将使用"内证法"的语域缩小到《音辞篇》本身,以考察其"南"、"北"二字的真义。"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上文是:"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连珠般的方位词!我们可以从《颜氏家训》全书,作出初步推断:这"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中的"南"、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的语言(语音),"北"是指北方的语言(语音),这该不会有争论吧!

接着要讨论"吴越"意指什么?例证浩繁,不胜枚举,现只略举数例,也兼及其同义词语和相关词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魏收《檄梁文》:"唯彼吴越,独阻声教,侯景竖子,本无土业,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离之地,......。"(《艺文类聚》卷五八)《隋书·史祥传》:"晋王兵马即入建业,清荡吴越,旦夕非远。"我们也可采用"内证法",即以颜之推证颜之推,其晚年所著《观我生赋》述其家世:"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去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颜氏此赋单用一个"越"字是照顾骈文的平仄。而《三国志》中孙权则单用一个"吴"字。总之,大量文献例证都表明"吴越"只有一义,即指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六朝所统治的南方区域。颜之推所讲的"南染吴越"的"吴越",本义与上述并无二致,借代以指吴越地区即南方地区的语言(方言)。

需要字字深究!"北杂夷虏"好懂好讲,"南染吴越"呢,"南"指南方的语言或方言,"吴越"也指南方的语言或方言,岂非二者同指一物?我们必须分析句子:"杂""染"都是动词,动词的前面是A项,后面是B项,任何一个粗通汉语的人都只能得出A≠B,即"北"≠"夷虏","南"≠"吴越"。"北"≠"夷虏"意思是汉语的北方话跟少数民族的语言不同,这容易明白。可是"南"≠"吴越",怎么理解?"南"指吴方言,"吴越"就不能指吴方言,那么"吴越"指什么?"吴越"指吴方言,"南"就不能指"吴方言",那么"南"指什么?二者必居其一。

面对这一难题,有人会说,"南"指吴方言,那"吴越"就指南方的某种或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显然这解释是比附"北杂夷虏"。可是这与颜之推的原意相符吗?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有一节"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其中提到自东而西散处的山越,荆、雍州蛮,傒人,俚人,僚族,爨族,论其实,全是弱势民族,其中东部有些民族的语言可能跟汉语吴方言有接触。不过,我们读《颜氏家训》,应该细细咀嚼,根据颜之推的经历,我们可以推测他也许会对鲜卑语和汉语吴方言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以他的价值观衡量,"夷虏"之语和吴越方言都位居次等,至于吴方言与东南某些弱势民族语的关系则未必会引起像他这样的士大夫的留意,作为南方高等士族的文化代表人物,颜之推写《家训》,注意的中心是南方、北方的大事,他写"音辞篇",评点的是南、北士人的主要语言即强势语言,例如"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他十分严格:"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如果熟谙两晋南北朝史,就更不会错误地理解"南染吴越"了:永嘉之乱使北方大批士族逃到江淮地区,他们面对的主要是土著居民吴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吴人,绝非南方的弱势少数民族。

要准确理解"南染吴越",只能指向第二选择:"吴越"指吴方言,"南"就不能指"吴方言"。那么"南"指什么?

笔者认为,只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及语言史背景下,讨论才会有意义,在这儿有必要重申拙见。我在拙文《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1961-1964年写成,1988年方发表)中说:"我们认为吴方言在古代是北抵淮河的,江淮之间本为吴语的地盘,四世纪永嘉之乱,北方汉族人民的大批南迁,江淮之间以至江南的今南京、镇江甚至常州、常熟一带为北方话所占领。"我在《客家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一文(1992年)中说:"这批南迁的汉人把汉语北方方言由黄河流域带到了长江中下游,使公元4-6世纪的汉语方言地图大为改观。" "300年的分裂,人为的隔绝使得原本一源的黄河流域的北方方言与淮南、长江中下游的北方方言二者间的分歧逐渐加大。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自颜含随晋元帝渡江,至颜之推已历九世,若至颜思鲁、颜愍楚,则为十世。这么长时期,南方一支必然受原地方言的影响;而北方,少数民族的各种语言尤其是匈奴、鲜卑的阿尔泰语作为统治者的语言对北朝汉语的影响自不在小。到了南北朝后期,即梁与北齐、北周鼎峙时,中国已形成了两个通语,黄河流域以洛阳话为标准,而江淮地区则以金陵话为标准。《颜氏家训·音辞篇》指出‘帝王都邑'的语言具有权威性:‘独金陵与洛下耳'。"[④]

四、述四五世纪江淮地区的"语言入侵"

颜之推谜题的表述就是"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本质就是"南北语深弊论",可简之为"深弊论"。

关于"北杂夷虏"而致成的"深弊"问题,在汉魏时,已有很多少数民族移居内地,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291-306年)导致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起事,永嘉(307-313)、建兴(313-317)时,黄河流域遍地战火。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覆灭,中国北方进人了十六国时期,大战不已,达百余年之久。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此后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都是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汉人为主建立的王朝,当时的"国语"就是鲜卑语。在北方,二百多年来匈奴语、鲜卑语等阿尔泰语作为"主态语言"[⑤]即统治者的语言对北朝汉语必有有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关于本文自创术语"主态语言",请见"结语")。然而要论证,却非易事,我承认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⑥]

现在较详细地阐释"南染吴越",追迹其前前后后。

非汉语的古吴语和其后的汉语的古吴方言,其区域本北抵淮河,古文献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条极其珍贵的记载:《左传》哀公十二年:"卫侯会吴于郧","吴人藩卫侯之舍","太宰嚭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左传》所述的"夷言"即古吴语,"郧"地在江淮间,今江苏省海安县境。前473年越灭吴,《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原来吴国和越国同种同语。前333年楚威王击杀越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可见自淮以南至于浙江皆为楚属地,越从此溃散,余众散处东海之滨。[⑦]而战国后期的荀子(约前313-前238)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效篇》)可见"越"地的文化、语言还保持特色,足以与"楚"、"夏"鼎峙。至此汉语史上的又一个大难题横亘在我们面前:本为非汉语的古吴语什么时候变成汉语的古吴方言?也就是说,自淮河以南至浙江的居民何时放弃吴语,而改说汉语,从而形成汉语的古吴方言?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但是难以回答。《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可见语言也是诸侯立国的要素。汉高十二年又封侄刘濞为吴王,尽得吴越故地,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吴王夫差的都城是姑苏(今苏州),而汉代吴国国都是广陵(今扬州)。吴楚七国之乱削平后,此地区的统治者在汉景帝、武帝时是江都王刘非、广陵王刘胥,都城仍是广陵。扬州今属江淮方言区,而古广陵则是吴地。《晋书·华谭传》:"华谭","广陵人","博士王济于众中嘲之曰:‘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晋书·祖逖传》:"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意甚怏怏。"《晋书·戴若思传》:"戴若思,广陵人也。"《隋书·李密传》:"密复说让曰:‘昏主蒙尘,播荡吴越。'"昏主指隋炀帝,其时正在江都(今扬州),可见到隋代,今扬州还被北人看作吴越之地。据《旧唐书·李密传》,李密是京兆长安人。

淮河以南历来是吴语区的状况?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004699'>中

⑩ 山荆子的地理分布

产自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生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阴处灌木丛中,海拔50-1500米。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
山区随处可见,在杂木林中常有成片分布。山荆子分布很广,变种和类型较多。据调查,中国东北中部山荆子有阔叶山荆子(var.latifolis Skv.)和椭圆山荆子(var.silvatica Skv.)2个变种,有圆锥形山荆子、梨形山荆子和扁圆山荆子3个变型。河北省燕山地区、赤城大海坨和承德北部的围场坝上均有山荆子分布。其变异类型有长柄、短柄、小叶、窄叶、梨形果、扁果、平顶山荆子等22个类型之多。
山西的沁源山荆子,主要分布在太岳山区的沁源和王陶乡的阴坡水边,抗阴湿,不抗旱。雁北的广灵山荆子分布于阳坡地埂边,抗寒、抗旱。阳高山荆子产于阳高县的王官人屯,抗腐烂病。房山山荆子比较抗盐,嫁接苹果不黄化。
西藏昌都地区的山荆子,果实有长椭圆形、倒卵圆形或圆柱形3个类型,单果重1.25克,鲜红色,脱萼,有光泽,果柄长1.9~3.9厘米,紫红色,9月下旬成熟。
四川的山荆子零星分布在海拔1140~1850米处,茂汶、盐源等县作苹果砧木用,有“小脚”现象。宁夏在六盘山西山区也有分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