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经济与地理地形
1.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农业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气候,比如南北两地区,气候不同,自然内作物也就不同。然后是地容形地势,比如平原和丘陵,种植的作物自然不同,还有资源问题,比如水资源等等,当然还有交通方面的问题,交通不便,即使产量再多也无法运出去,实现经济效益。
2. 中国地理有关地形 农业区经度范围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8.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3)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分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分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
(4)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长城
9.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大海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以老铁山角、庙岛群岛与蓬莱角连线为界。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以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与济州岛的西南角的连线为界。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南澳岛经台湾浅滩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连线为界。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为界。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台湾岛南端和闽粤两省交界处的连线为界。
11.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地区 地区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纬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为主 以丘陵为主
气候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间, 800mm以上,
雨季短,降水少, 雨季长,降水多,
集中于夏季。 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河流
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
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以小麦为主 以水稻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自然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系 黄河水系(渭河) 长江水系(汉水)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3)、长城
①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分界线
②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
③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④年降水量400mm线
⑤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⑥森林与草原分界线
⑦年积温3500℃线
3. 中国地理的地势和地形
一、山脉
大兴安岭、长白山、阴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
二、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2.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
3.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4.云贵高原(多山、地表崎岖)
三、四大盆地
1.准噶尔盆地
2.塔里木盆地(最大)
3.柴达木盆地
4.四川盆地
四、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1.松嫩平原 2.三江平原 3.辽河平原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1.洞庭湖平原 2.鄱阳湖平原 3.江汉平原
五、东南丘陵
1.浙闽丘陵 2.两广丘陵 3.江南丘陵
六、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4000m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000m-2000m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 <500m
4. 中国地理及地形分布情况
我国的四大盆地指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系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塔里木盆地地处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 60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一。盆底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地理带、高山带、山麓砾石(戈壁)带、冲积平原带(绿洲带)和沙漠带。中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近33万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葛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介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呈不等边三角形,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盆地西端有阿拉山口和额尔齐斯河谷,大西洋水由此进入北疆,对气候有很大影响。盆地南缘的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开垦的农业区。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海拔为2600—3000米。其西北部有小片沙漠,东南部分布着许多咸水湖和盐沼泽,其中察尔汗盐池面积为1600平方公里,储盐量达250亿吨,可供全国人民食用8000年左右。此外,这里还盛产石油和各种金属矿藏,人们赞美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聚宝盆”。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在巫山、大巴山等山脉的包围之中,地形封闭。盆地底部海拔400—800米,盆地西北部为成都平原。盆地内的岩石、土壤呈紫色,有“紫色盆地”之称。长江横贯南缘,气候终年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
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 :
nèi ménɡ ɡǔ ɡāo yuán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为中国重要牧区。西部沙漠分布广。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喀斯特地形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介绍: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5. 中国的地理概况,地形特点,行政规划,自然资源,经济
中国的: http://ke..com/view/61891.htm
美国:
http://ke..com/view/2398.htm
英国:
http://ke..com/view/3565.htm
德国:
http://ke..com/view/3762.htm
法国http://ke..com/view/64741.htm
俄罗斯:
http://ke..com/view/2403.htm
巴西:
http://ke..com/view/5399.htm
印度:
http://ke..com/view/2174.htm
日本:
http://ke..com/view/1554.htm
澳大利亚:
http://ke..com/view/3692.htm
自己看吧!
6. 1.中国古代形成农耕经济的地理环境(地形特点丶地理位置)是
1.中国古代形成农耕经济的地理环境(地形特点丶地理位置)是?
地理 历史
7.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形成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我们跟自然经济的形成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中国农耕的经济自然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农耕系统是渊源文化流传的。
8. 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急
1 地理环境影响古文明的进程与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虽终其一生,但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庄子对其有很好的描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是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罗多德,近代房龙等。
更进一步说,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地理环境决定论对社会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地域政治)。
1)古希腊的航海、贸易、移民与地理环境影响
这是550BC(公元前)希腊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图,可得到以下结论:
希腊半岛位于地中海东部中央,通过航海,希腊人可以很方便地达到埃及、小亚西亚、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叙利亚、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航海的运载能力要超过陆路运输,尤其在古代,人们在陆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驮兽,成本极高;相对而言海路运输的规模更大,成本也低。通过海路,古希腊可以与多个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发生接触,多种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腊人使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达上述地区的。从这个角度说,整个西方的历史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考虑以希腊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发旅行到达印度河流域,会碰到一些地理障碍,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这些地理障碍在当时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发生了马其顿亚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远征,他由希腊出发一路与波斯人作战,最后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国王的残余势力肃清,同时越过北印度的高山进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又译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区)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小国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谓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务的意思。
2)古中国的经济农业也受地理环境的严重影响
由地图可见,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穿过沙漠、高山可进入中亚,这条路线即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方面很难走,另一方面它是陆路,其规模和效率都是没法和航海相比的; 丝绸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国和印度、波斯的联系,但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比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后。而在中亚发生的可以媲美于亚历山大远征的伟大战役是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年(751年)的的怛罗斯战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当然到宋代以后又有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渠道。
根据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线的西北,气候干燥,适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统一专制帝国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战问题可说是近2000年来中国历史的主线。
按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该地区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于西方的,更强调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国家的)和各种道德伦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达到内圣外王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
15英寸等雨线
所以说古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受到地理环境的极大影响
由于长期处于专制的大一统政体下,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民族和国家概念。近代国家概念是基于民族的,基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行政权利带有神圣性(所谓民族国家)。而中国历史对国家行政权利则带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国家行政权功利化、物品化的体现(所谓朝代国家)。中国的民族主要是汉族,汉族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各民族融合的产物,可以理解为汉化后的人民,或丧失民族性的人民。因为在古代中国,与汉族相对应的是所有其他民族,这些民族都比汉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历史发展趋势都是逐渐汉化。
2 地理环境仍然对现代经济和地区不平衡性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差异依然存在,即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为依托的。
在1984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东北、东和东南方沿海在风水是上处于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借大力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形成经济圈的更大需求。环渤海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晚期开发大西北的战略中,其西部经济远没有东部经济发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就是因为西部没有沿海那样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别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