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公众平台

国家地理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 2021-02-18 05:02:00

Ⅰ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怎么使用

步骤 

1

网络搜索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开版第一权个

2

服务资源

3

详细信息

4

打开网页

5

选择打开方式为arcmap

6

下载

7

用arcmap打开

注意事项 

电脑必须联网,因为数据的访问是通过已经发布好的服务访问的。

Ⅱ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问题

一是网络尚难以互联互通。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涉密网)尚未完全建内成,纵向上国家、省、容市测绘部门难以联通,横向上测绘部门与相关政府机构、专业部门相互隔离。电子政务内网(涉密网)的开通时日,已成为制约政务版平台尽早提供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是数据资源尚不够丰富。用户对大比例尺、高分辨率数据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热点地区地理信息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现有数据资源(特别是省、市级)千差万别,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进行处理与整合;现有馆藏资源(特别是国外部分)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数据资源处理整合以及信息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将制约平台提供高质量服务和测绘应急保障能力。

Ⅲ 能帮忙推荐几个有关地理知识的微信公众账号吗

中国国家地理 ,其实只要在微信搜索地理相关字,就能出来好多微信公众号。

Ⅳ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平台总体上由1个主节点、31个分节点和333个信息基地组成。其中,主节点依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建设和运行,分节点依托省级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信息基地依托地市级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 平台各级节点之间、各级节点与相应的政府机构和专业部门之间,通过电子政务内、外网实现纵横互联。纵向上联通分布在主节点、分节点、信息基地的全国地理信息资源,实现联动更新与协同服务;横向上联通各级政府机构、专业部门,实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
主节点承建单位:负责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1:5万~1:100万)建设与维护更新;主节点服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建设;主节点软硬件环境及安全保密系统建设;主节点网络接入系统建设(联通各分节点、相关国家部委及专业部门)。 分节点承建单位:负责本省公共地理框架数据(1:1万)建设与维护更新;分节点服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分节点软硬件环境及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分节点网络接入系统建设(联通主节点和本省各信息基地、本省相关部门)。 信息基地承建单位:负责本市公共地理框架数据(1:2000及以大)建设与维护更新;信息基地服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信息基地软硬件环境及安全保密系统建设;信息基地网络接入系统建设(联通本省分节点、本市相关部门)。其中,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服务系统及门户网站、软硬件环境等,均可利用“数字城市”建设成果。

Ⅳ 国家地理中文网里的文章怎么才能转载

《中国国家复地理》,制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学术版)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和21世纪人才报合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国内第一本以全球为视野、专门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文地理科学的中文学术精品期刊。

侧重不同,风格有异,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国国家地理》的。

Ⅵ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几点思考

为加快平台建设、落实“创新思维、超常运作、整合资源、加快建设”的指示精神,现从对平台的认识方面、信息资源整合方面、以及平台长效运维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平台的认识
一是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要把平台建设放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推进。平台建设是测绘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将是转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故平台建设并非阶段性项目,是测绘部门的长期性工作。
二是平台并不等同于现有的GIS系统。
普通GIS系统只能管理有限数据资源,与GIS软件紧密绑定;而平台能够联通全国海量数据资源,实现开放的服务聚合与互操作。
三是平台数据不仅限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为形式相对固定的4D产品;而平台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面向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在线浏览标注等网络化服务需求整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
四是要正确区分涉密版与公众版平台的界限。
涉密版只能运行于涉密网环境(电子政务内网);公众版可运行于非涉密网环境(电子政务外网、因特网)。此外,电子政务内、外网的联通虽需假以时日等待,但不能坐等,否则将错失良机。
(二)不断更新完善平台信息资源
平台生命在于数据的不断更新,平台建设非一己之力所能成。要通过技术进步、社会力量不断加强平台信息资源的更新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一是加快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更新频率。
要尽快开展数据生产与联动更新的一体化技术方法研究并形成实用化软件工具,及时更新平台的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
二是充分共享整合社会地理信息资源。要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收集相关专业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同时要充分聚合相关企业及社会团体的资源,如高分辨率影像、立面街景、三维城市模型、导航电子地图等,实现协同服务。
三是不断收集其它相关地理信息资源。要通过相关专项收集重要地理信息资源,尤其是收集涉及我边界稳定、安全与发展的周边国家以及目前国际上政治、军事、经济热点国家的地图资料及地理信息资源。
(三)推进平台产业化长效运行服务
平台持续、高效地运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需要不断集成高新技术成果完善平台、不断整合最新信息资源丰富平台、不断开发基础应用功能拓展平台;需要基于平台寻求面向社会的增值服务亮点,基于平台开发面向用户业务需求的专用系统等。为此,平台的长效运维应基于国家政策、引入产业化运营模式和机制。
建议在国家局的领导下,联合各级测绘部门与企业,研究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政策机制与实施办法;与拥有信息资源的企业、具有运营服务能力的企业开展合作试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运维机制,推进平台产业化长效运行维护,保证平台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不断推进地理信息更广泛的应用。

Ⅶ 中国国家测绘局推出的中国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有人能用IE6.0进入么

不支持IE6很正常,整套的地图服务器端软件都是针对IE7及其以上的啊,因此,告别IE6吧

Ⅷ 中国国家地理网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 区域综合性原则:以自然为核心的选题必须揭示其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文类选题的命脉则是梳理其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
差异演替性原则: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以今证古”还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维,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时空变化;
原创首发原则:研究性的选题制度以及专家型的制作队伍,确保杂志内容的原创性;而互联网检查制度,又保证了发表内容的独家性。 一是要求杂志整体视觉设计风格的完整一致,保证杂志视觉形象的协调统一。
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三是版面设计追求简约、灵性,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强调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传达与阅读趣味之间的平衡,通过设计阅读的延展,拓展想象的空间,丰富阅读的体验。 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达550页,专辑累积发行突破300万册,国家外文局将该期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
2006年10月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410页,中文简体字发行突破100万册;英文版版权由境外公司取得,并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发行超过20万册;2007年10月号“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66页;2008年10月号“东北专辑”386页;2009年10月“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400页。 “中国最美的地方”专刊2008年7月成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社长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1月 非著名山峰颁奖典礼在贵州举行,并得到了贵州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出席了颁奖典礼。
3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致远协创达成合作 共同推行“绿色工作”4个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LAMER海蓝之谜共同主办了“珍爱海洋”摄影展。
4月 举办第二届“飞羽瞬间”摄影大赛。
6月 杂志社与Jeep共同完成“极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时代”,对中国的冰川现状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系统考察。
7月 《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系列活动启动:
收藏创刊号 寻找传读世家
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
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
首届“校园行知客”挑战赛
10月 推出杂志社耗时1年制作的“海洋中国”专辑聚焦海洋。该期也是杂志总第600期。
12月,中国国家地理IPAD全新客户端上线,用户可看到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杂志、行天下、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地理周报)等产品,《行天下》还增加了中国国家地理影视公司提供的视频延展内容。 1月9日 举办《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典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地理六十周年庆典典礼”。与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及京城各大媒体的领导、院士专家、摄影师作者以及常年支持这本刊物的读者、广告商、发行商等近400位嘉宾共度60华诞。马艳丽和胡海泉出现在盛典现场。他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粉丝,也是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保、提倡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者。此次他们接受邀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荣誉会员”,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影响公众,共同珍爱我们的家园。
2月,该刊刊发的关于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
3月,社长李栓科获第一届优秀出版人物;杂志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3-4月,该刊推出上下两辑《盐专辑》,用精美的大图片展示了“盐是一种景观”和“盐与健康”的主题,其间恰逢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抢购盐的风潮,该专辑选题被网友赞誉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联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动。
9月16日,举办最美山河水60年经典摄影作品展。
12月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4月,中国国家地理“百年追寻”图片展在伦敦举行
5月,在香港举办“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图片展
11月,“中国国家地理号”首航南极 1月8日 举办“我们的2012”嘉年华
6月6日“中国国家地理号”首航北极

Ⅸ 经典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你好,你可以去看看 全景传播 ,国家地理杂志的中文繁体版,内容干货满满 看下是不是你喜欢的阅读感

Ⅹ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意义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基础测绘条例》,持续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化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国家测绘局做出了建设平台的重要决策,目的就是要大力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平台是针对政府、专业部门和企业对地理信息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服务的需求,依托测绘部门现有地理信息生产、更新与服务架构,以及国家投入运行的涉密与非涉密广域网物理链路,联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全国不同地区宏观、中观到微观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与7×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高效运维机制,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跨地区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集成应用。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消除因分级管理、各部门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
二是改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地理信息资源的方式从数据变为“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将解决用户使用地理信息资源过程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开发周期长等难题。
三是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公众版平台,向普通公众提供权威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增值开发环境,消除因数据涉密造成的地理信息应用瓶颈,将极大地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四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分建共享机制,将推动测绘部门、专业部门、企业及社会团体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